?

作文教學必須立足素質教育

2008-04-09 01:10吳華月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08年2期
關鍵詞:應試寫作能力作文

吳華月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創造性的腦力勞動。中學作文教學主要承擔著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任務。對中學生來說,提高他們寫作能力是提高全民族基本文化素質的一個重要標志。人類交流思想、溝通信息、表達情感、傳授知識、闡述觀點無不仰仗語言文字,所以寫好作文,是為了適應生活,終身受益。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寫作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學作文教學在素質教育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高信息化、高社交化、高效率化的現代社會和文明與進步,正日益要求人們更加精確地有條理地快速地運用語言文字去表達思想,傳遞信息,以促進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F代社會的組織管理的每一方面,也都不可能完全不借助書面表達這根紐帶來溝通聯系,這就意味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人們的寫作能力、寫作水平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

寫作還是發展智能、培養開拓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思維也在向更高階段發展,反映這種發展著的思維的語言也必須相應發展。作文教學即是以思維訓練作為基礎的,通過作文教學可以提高思維能力,開發智力,培養創造力。作為現代人才的最鮮明特點之一就是創造性,而寫作的過程就是以思維為核心的綜合能力體現的過程,就是一個創造性的勞動的過程,所以寫作是培養創造意識、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寫作還是提高思想、陶冶情操、積累知識、培養能力的有效工具。決不能把一個人的寫作能力從思想修養、經驗學識之中孤立出來,那么,這也就意味著決不能把作文教學從各個方面的教育之中孤立出來,作文教學必須置身在與各方面教育密切結合的前提之下。就寫作訓練的綜合性和應用性來看,寫作對一個人的思想、學問和能力的發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吨袑W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學科是學習各門學科的基礎。語文學得好,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對將來從事工作和繼續學習也是十分必要的?!笔聦嵣?,寫作早已成為中學生學習各科的工具,如各科的筆記、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學習計劃與總結,各科作業等等,這些都表明中學生們已經在不斷地運用這個工具,去探索人生與自然的奧秘,去積累文化科學知識了。

作為21世紀的新人,所面臨的將是一個飛速發展而又充滿競爭的時代,知識正以驚人的速度在變化更新。作為一代新人,在學校必須是聰明伶俐的孩子,走上社會則應該是講究效率而又敢于探索的勇士,這一切都離不開作文功底。為了熟練地運用寫作這個工具去探索新知,積學長才,我們必須更進一步去確立作文教學的重要地位,必須更加努力地去提高作文教學的水平。

縱觀中學語文教學發展的軌跡,事實上人們對作文教學始終還是重視的?!吨袑W語文教學大綱》指出:“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應十分重視?!边@就從語文教育的總體結構和學生語文程度評價標準兩個方面,肯定了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所處的重要地位。作文教學從來就是實現語文教學最終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作用是別的任何教學所無法取代的。

然而,中學作文教學的現狀卻并不盡如人意,認識與實際常常有不相一致的地方。時至今日,作文教學依然是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仍然面臨著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語言大師呂叔湘先生早就疾呼過:“十年時間,兩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边@“不過關”的,我想主要指的是作為“重要尺度”的作文。對此,張志公先生就這么論斷過:“語文教學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又是語文教學工作中的一個‘老大難。換言之,作文教學是‘老大難的‘老大難?!睘槭裁磿@么難呢?張志公先生有這么一段精辟的論述:“我想,這也許跟對待作文這件事有不大對頭的看法有關系。不大對頭的看法必然會導致教學中不大合適的作法??捶ú淮髮︻^,教學的作法不大合適,訓練的效果自然就不會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難”??梢娮魑慕虒W低效率的狀況絕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它和整個教育思想、內容、方法的陳腐落后密切相關。所以要解決作文教學的“老大難”的問題,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學觀念,牢固樹立“應需”而不是“單一應試”的作文教學目的觀。只有這樣,“看法”才能“對頭”,“作法”才可能達到“合適”。

強調以“應需”為首要的作文教學目的觀,是基于對語文學科性質觀的深刻認識,并由此生發出的對作文教學方向大徹大悟的堅定信念與深切的體驗。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用語言形成的文章或作品具有豐富的思想感情及其人文內涵。這就決定,作文教學為社會、為人生實用的本質特點。其應用的范圍是最大的——與社會人生的活動區等同;介入的程度是最深的——與思維同體同步。所以作文教學的“應需”是固有的,而不是外加的;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新近才發現的。

葉圣陶先生反對作文教學以“應試”為首務,力主以“應需”為目的,這一見解滲透在他的多篇作文教學論稿之中。他一再強調寫作和閱讀一樣,都應當成為“生活中的一個項目,好比談話和吃飯是生活中的一個項目”一樣,他認為寫作是人的一種生活能力,而不是一種外在的需求,“把語文習慣鍛煉得良好,至少就有了一種重要的生活技能”,他還說,“盡量運用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種奢侈的要求,實在是現代公民所必需具有的一種生活能力”?;谶@種極具現代的寫作教育觀念,他極力反對以“應試”為目的的作文教學,多次撰文闡明以“必需”為練習作文目的的重要性。他說:“學生為什么要練習作文,對這個問題,老師必須有正確的認識。練習作文是為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當專業作家。如果說考試,人在一生中不知道要遇到多少次的作文考試,寫信,寫通知,寫計劃,寫總結,寫報告等等,全是作文考試。如果升學考試通過了,寫封信卻詞不達意,按實說,這個人的作文考試還沒有及格。從廣義的考試看,升學,升學考試的次數極其少,一生中不過幾回,而別種考試卻天天碰到,并且成績的好壞,不但關系自己,還跟別人有關,甚至關系到整個社會?!边@些真知灼見可謂切中肯綮,可惜不為眾多教師所接受,作文教學始終牢牢地被捆綁在“應試”的戰車上,雖左沖右突,疲于奔命,但終究低效少功。

縱觀作文教學的現狀,低效少功的癥結主要有二個:一個是命題不當;二是訓練量嚴重不足。命題不當造成三個弊端:其一是讓學生視作文為畏途;其二是滋生了形式主義為作文而作文的傾向;其三是偏離了作文教學的重點。訓練量嚴重不足的原因是畢其功于課內,課外訓練是少之又少。命題不當的根源在于以“應試”為目的。所以只有變“應試”為“應需”,讓課程教育素質化,素質教育課程化,才可能打開封閉型的課堂教學的大門,使課外無限的時空,均成為學生“應需”的戰場。

現在有一種流行說法,認為中學生作文首先是“無話說”、“沒的寫”。所以中學作文教學的重點,應該是指導學生“寫什么”的問題,這反映了中學生作文的某些現象,但本質上應該說這是應試性作文訓練所帶來的誤區。因為就實際而言,將來學生離開學校步入社會需要提筆寫東西的時候,困擾他們的經常不是“寫什么”,而是“怎么寫”的問題。沒東西可寫,他可以擴大閱讀范圍,不斷豐富知識儲備;他可以深入觀察生活,從生活源泉中攝取寫作素材,做到厚積薄發。而眼下要急于解決的倒是有東西想寫,要寫卻苦于不知道該怎么寫。即使是升入高校的學生大多也是這種情況。他們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畢業論文,經常遇到的也不是“寫什么”,而是“怎么寫”的問題。中學作文教學花大氣力教學生“寫什么”,教審題本領,而對終生受用的“怎么寫”的知識和技巧卻掉以輕心,輕描淡寫,不花大力氣指導、批改,這實際上是一種偏離、一種倒置?!盀槭裁床挥眠@份精力教給他們終身受用的‘怎么寫的本領?”張志公先生的質問是令人深思的。

關于中學作文教學素質教育,本文所以提出變“應試”為“應需”的思路,完全是出于社會需求的考慮,尤其是飛速發展的社會對現代人才素質需求的考慮?,F代教學論證明,教學過程應該把“社會需要”作為原動力,它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最終歸宿。從某種意義來說,凡是適應或滿足一定社會需要的教學,就獲得社會的認同而成功,反之,就會受到社會的舍棄而失敗。社會需要對教學的這種決定性作用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這就是應試作文教學必定會淪為形式主義的“純作文”教學的原因。由于脫離社會需要,應試性作文訓練終究會因為自己失去基本的出發點和最終的歸宿而難以為繼。

總之,專門性的作文訓練是需要的,但指導思想必須變“應試”為“應需”,應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命題作文,弊不在“命”,并在于“題”,應力避出一些脫離學生生活和思想實際的題目叫學生犯難生畏。作文命題必須符合青少年的寫作心理,注意觸發動機,喚起情感,活躍思維,調動其寫作的積極性。要根據需要確定作文教學的重點,精心設計科學化的教學過程。這樣,這種傳統的作文訓練項目亦能枯木逢春,因其注入時代“需要”的活水,定能桃紅柳綠,充滿勃勃的生機。

在作文教學重點上,“為什么寫”、“寫什么”和“怎么寫”是不可分割的,都得重視。但根據社會需要和作文教學的現狀,有必要強調“怎么寫”的重要,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掌握寫作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對學習寫作的中學生來說,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可以促使他們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勤于觀察、精于思考的習慣,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其次,則可促使他們系統地學習一些寫作知識和技能。

對于寫作基礎理論和技巧,應持兩個基本觀點:第一是必須學好,因為學好了對寫作文章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第二是學好的目的在于指導寫作實踐,提高寫作能力。輕視寫作知識和技巧的指導作用是片面的,這是因為:

第一,寫作知識從根本上來說,也是人們認識世界,對世界的某種客觀規律的反映或是前人的科學總結,規律性的東西,總有普遍意義。對于別人的成功經驗,只要心領神會,自己動手的時候,自然就會少走彎路,事半功倍。

第三,理論修養的加強,可以提高自己分析評論的能力,必然導致善于借鑒和吸收,長于修改和評議,又為表達能力的提高提供有益的營養。

第三,現代化新人的寫作應該逐漸趨向清醒、理智、自覺,對“必然”必須具有明晰的認識,對事物必須達到“規律性”的理解。要增強自覺性,減少盲目性。否則,就可能不“入門”,走“彎路”,難提高。

魯迅說過,他在學生時代學習作文時,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與否,大家聽天由命,那簡直是一條死胡同。朱自清在買了兩本寫作指導書后,高興地說,就像夜行有了電棒。實踐證明,引導中學生系統地學習寫作知識和技巧,并用以指導寫作實踐,就如同在“暗胡同”里點上電燈一樣,可以大大縮短摸索的過程,盡快取得提高。

應需性的作文訓練,要注意訓練的內容、序列,要改變隨意盲目性和讀寫脫離的狀況,必須精心設計訓練的科學化過程,注意處理好師生之間的對立關系,要盡可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作文訓練的過程,是作文教學的基本點。在我國,傳統的以應試為目的的作文教學的過程,大體包括命題、指導、批改、講評四個階段,其核心是每一個階段都立足于教師的教,而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這與現代教育思想是不相符合的,同時,它也不能反映作文訓練的過程。作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理解寫作知識,形成寫作能力,提高思想修養和審美情趣的過程,既須有序亦要可控。所以,以應需為目的作文教學過程的設計,第一,應盡可能與文章產生的過程相一致。因為只有經過這樣的實際訓練,學生才會形成真正的作文能力;第二,應切實顧及“教”與“學”兩個方面,既要考慮教師的“導”,更要考慮學生的“寫”。從上述認識出發,一次應需性作文訓練的過程,一般應包括命題、準備、寫作、評改四個階段。

其命題原則主要有三:一是依據教學大綱對寫作能力的要求;二是依據學生的生活實際;三是依據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具體來說就是,命題應來源于生活,要符合年齡特征,要結合閱讀教學,要有利于開發智力,要有助于培養創新能力。特別要注意三點:一是一定要為學生著想,命題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只有充分考慮到學生胸中已有的積蓄,鉆到學生心里出題目,使學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容易撰寫。這樣才可能發揮命題的積極作用,既可以按計劃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培養,又可以觸發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培養,又可以觸發學生產生作文的動機,激發寫作的熱情。二是緊密結合講讀教學,盡可能講什么,寫什么,這樣做,學生能把從范文中學到的寫作知識和技巧自覺地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三是可采用教師命題、師生共同命題、學生自由命題等多種形式。每學期,要放手讓學生寫幾次無限制的“自由文”,寫他們可敘之事,可抒之情,可議之理,可發之感。這既符合先放后收的原則,又可以為課內外結合鋪路搭橋。

準備階段包括教師的指導和學生作文的構思。作文指導無須面面俱到,要有針對性??芍攸c指導學生普遍感到困難的問題,已經出現的帶有共同性的問題,可能產生的具有傾向性的問題。指導方式應注意內容與形式相結合,普遍與個別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做到適度、適時、得當。

學生寫作的構思活動,則是把教師的指導逐步變成自己實踐的獨立活動,其內容涉及審題、立意、選材、布局、選擇方法等,它是根據題目的要求,把自己已有的一些材料和認識,經過一番仔細的思考,編制成一篇文章雛形的思維過程。要注意引導學生養成編寫作文提綱的習慣。編寫提綱的過程,就是組織材料、安排層次、調整思路、深化主題的過程。

寫作階段,教師應密切注意學生寫作過程中所反饋的信息,要加強個別指導,并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要特別注意指導學生自行修改,引導學生認識修改的重要意義,明確修改的內容、重點,教給修改的方法,或提供范例。

評改階段,通常包括批改、評講兩個部分。其具體內容一是指學生的修改和評議;二是指教師的批改和評議。自古以來,教師命題,學生寫作,學生作文,教師批改,老師講學生聽,被視為天經地義,理所當然。葉圣陶先生重視作文批改,強調“批改實為作文教學之要著”。但他更是反復強調培養學生自能評改的重要。他指出,“能不能把古來的傳統變一變,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了嗎?養成了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p>

作文批改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環節。多年來,我一直堅持采用“多寫、廣閱、少改、重點面改、注意講評”的方法,以及鼓勵“大家評”、“大家議”的方式來培養學生自能評改的能力,從而達到“面的鋪開,點的深入,因勢利導,自我提高”。實踐證明,引導學生自能修改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作文教學本身。修改是思維的結果,而思維所激發的興趣是最長久的興趣。讓學生在修改評議中覺得自己有所得,發現自己能力上有所提高,感到精神上的巨大滿足,不但會激發起“有的寫”的濃烈興趣,養成“樂于改”并使之日臻完善的良好習慣,而且培養了自尊、自立、自信、自強的人格。

寫作是一種實踐活動,它需要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的獲得,固然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作指導,但主要的還是靠自己的多寫多練。葉圣陶先生一向重視知識獲得的方式。他說:“一定要把知識跟實踐結合起來,實踐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導實踐的作用,不斷學,不斷寫,才能養成好習慣?!彼J為,要把知識轉化為能力,“一要得其道,二要經常歷練,歷練到了習慣,才算有了這種能力?!憋@然,要達到現代人夠用的寫作能力,僅靠課內有限的幾次練習是斷然不行的,這就要要求有意識地擴大“練”的領域,拓寬“練”的渠道,拓展“練”的形式,增強“練”的效率。

解決的辦法就是拓寬作文訓練的渠道,搞大語文,讓課內課外相結合,讓整個社會都成為練的戰場。葉圣陶先生說:“在生活上真有受用的寫作訓練”,“不宜專以課內作文為練,課外應需而作文,固用也,亦練也”。應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既有明確的針對性、實用性,又有時空的無限性,應需性作文可謂海闊天空,變盲目為自覺,就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由此,我們就得從一個新的、更高的角度來審視第二課堂對于作文教學乃至整個語文教學的意義。作文教學變“應試”為“應需”,還要拓寬訓練的渠道,并納入作文教學計劃,成為作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使素質教育課程化。課內課外應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如果僅注意課內變專門性作文訓練為應需性作文訓練,即功夫才只做了一半,要形成某種能力,養成良好習慣,一定要開拓課外作文訓練的渠道。課外才真是應需性作文大顯身手的廣闊天地。這是“畢其功于課內”所斷然辦不到的,從一定意義上說,作文教學乃至整個語文教學,決勝的主戰場在課外,只有突破長期封閉、單一的局限,只要敢于開拓視野,拓寬訓練渠道,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作文教學就定能得法于課內,增效于課外。作文教學尤其要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誘導學生感受。眾所周知,材料是文章的質地,胸中有積蓄,倉廩充實,才能文思泉涌,娓娓道來。因此,作文教學首先要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能力和發現能力。學生沒有感受,就不可能寫出作文來;感受不獨特,就會出現千人一面的現象。如何誘導學生去感受呢?筆者認為,一要激發學生熱愛生活之情,教會他們“挖掘”、“發現”、“感悟”的本領;二是鼓勵學生去體驗。學生被圈定在校園內,封閉于課堂中,不了解社會,沒能與之溝通,致使視野狹窄,思路單一。因此,只有鼓勵他們去領略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時代的脈搏,才會觸發靈感,勃然心動,一吐為快。

第二,強化學生攝取。語文教學以閱讀為中心,還是以寫作為中心,到目前尚無定論。但從作文教學的角度出發,無論以二者中的哪一種為中心,都離不開“寫”。閱讀是一種內化的吸收,作文是一種外化的表達。閱讀教學就是要本著“學以致用”的目的,讓學生從攝取具體可感的內容中掌握切實可行的寫法,為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如何實現高效攝取呢?首先要調動學生的感官,與作者感同身受;其次,進行綜合比較,在比較中提高;再次,要求學生在廣采博覽的同時,要注意各學科知識的聯系,使政治的、歷史的、經濟的、哲學的,甚至自然科學的內容“語文化”,才能“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最后,要鼓勵學生從模仿走向創造,因為仿寫是知識向能力遷移最直接的途徑。

第三,重視訓練的科學化。盲目地多練并不能保證學生的寫作能力自然地向高一級領域發展,機械地周而復始,總是在同一平面習慣地循環運動,這正是落后的作文教學的致命弱點。所以,要注意練的內容,練的序列,練的指導等。

綜上所述,在作文教學中,只要我們立足素質教育,樹立正確的作文教學目的觀,就一定能夠解決作文教學中老大難的問題。

[作者通聯:湖北來鳳一中]

猜你喜歡
應試寫作能力作文
2021年高考《選修3—4》考點預測及應試策略
挖掘創造潛能,提高寫作能力
加強互動交流,提升寫作能力
體育課“大翻身”須警惕陷入“應試”誤區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學生的寫作能力
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理論思考
應試寫作的文化視角探討
外語不再統一高考是打破應試體制的第一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