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科舉探幽

2008-12-05 09:49探索·發現
走近科學 2008年12期
關鍵詞:貢院科舉制科舉考試

探索·發現

科舉制度在中國已經廢止了100年,卻被西方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延續了1300年的科舉制,改變了無數中國人的命運,它究竟是怎樣的制度,當今的人們又該如何評價它的是非功過呢?

3000多年前,為治理龐大的帝國,選拔官員和人才成為歷代中國帝王最操心的大事。除世襲外,用的最多的一種方法就是舉薦。

然而,世襲和舉薦的公正性總是不能令人信服,以至官場結黨營私、貪腐舞弊之風盛行。

公元7世紀初,中國歷史上選拔官員的一場變革終于出現了。推動這場變革的人,是歷史上名聲并不太好的隋煬帝楊廣(圖1)。

(1)隋煬帝

對科舉起源的年代,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認為,應該以進士科的創辦作為起始的年份,也就是隋煬帝大業元年。

所謂科舉,就是分科取士。

考試科目有??坪椭瓶浦?。??剖窃谝幎〞r間里舉行的固定科目的考試,制科是皇帝臨時設定科目的考試。

科舉制度重才學而不重門第,把讀書、科考和做官統一起來。由于它基本上是一種公開、公正的競爭激勵機制,所以在一開始起到了為國家選拔人才的作用,同時成為讀書人奮發學習的巨大動力。

隋代的科舉制還是雛形,學生參加考試要受出生門庭、官員舉薦等限制,但它的創建還是大大削弱了官僚貴族世襲的特權。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取消了考試資格,為普通百姓敞開了參加科舉考試的大門。

有一次,唐太宗站在大雁塔上,看著前來趕考的舉子們,非常高興地說:“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矣?!币馑际撬械娜瞬哦急晃一\絡住了(圖2)。

(2)唐太宗李世民

但科舉制在唐代也僅僅只是確立,當時真正受重視的是皇帝臨時設立的“制科”。

一些才子考試因為不對考官的口味而不得志,韓愈多次在“制科”考試中失利,一連考了4次才得到認可。

杜牧的經歷更讓人啼笑皆非,考試之前,杜牧將自己的新作預先送給考官看??脊倏春缶谷徽f:你的詩寫得相當好,可惜送來遲了,前3名已經有人,你只能委屈當第4名吧。

考試還沒有開始,名次卻被預定好了。這樣一來,選拔人才的公正公平性就不能不令人懷疑了。

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在科舉考試公平性方面作出重大改革的是宋朝。

宋太宗開始實行“糊名制”。糊名就是把卷首考生的姓名、籍貫等便于識別考生身份的內容封蓋或裁去,讓考官無從知道自己所判卷子的考生是誰(圖3)。

(3)糊名試卷

即便如此,還是有漏洞,因為考官還可以通過字跡來猜測考生。

怎么才能防范這一漏洞呢?

這就要求將考生的考卷重新謄錄??忌木碜邮怯媚珪鴮懙?,為了區別,就找人用紅筆來抄寫,抄錄的卷子稱為朱卷。這樣一來,考官只能見到考生的朱卷,而見不到考生試卷上的筆跡了(圖4)。

(4)朱卷

宋太宗又規定,主考官在考前實行封閉,接到任命立即進考場隔離,這叫“入闈”,到考試公榜后才能解除隔離。

在宋代,還出現了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之后逐步形成了州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的格局。

到了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對科舉制情有獨鐘,他將科舉考試作為一項國策確立下來。從此,科舉制度形成了規范化,并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

所謂三級考試,第一級是童試,通過童試才能成為秀才;秀才通過省的鄉試可成為舉人;舉人通過會試成為貢士;貢士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考取的就是進士。

北京府學胡同小學看起來很平常,卻有著600年的歷史。1421年,明朝皇帝在這里建成順天府直屬學校。從那以后,科舉考試就與學校教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參加科舉考試的必須通過學校取得學生資格。

當時沒有功名的讀書人叫童生。童生不分年齡,就像清代著名諷刺小說《儒林外史》里的周進,50多歲了還是個童生。

古城閬中位于四川省東北部嘉陵江中游,當年,生員們就在這里參加3年一次的鄉試。

在閬中的學道街上,有一座建于明代末年的建筑,這里就是當時舉行鄉試的場所 “川北道貢院”。明清時期,閬中曾一度作為四川省的臨時省會,10多年間,在這里一共舉行過四科(注:一科相當于1屆)鄉試(圖5)。

(5)川北道貢院

江南貢院則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貢院,清代中國的狀元有一半以上是從這個考場里走出來的。

南京,明朝初年的都城。這里的江南貢院就是當年舉行會試的地方。

江南貢院占地數萬平方米,僅號舍(注:單人考場)就有20644間。號舍空間窄小,鄉試每3年舉行一次,每次考3場,每場3天,共計9天7夜,考生都在號舍里度過。

上海嘉定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以科舉為主題的博物館,它收藏的最珍貴文物是一件衣服。

這似乎是一件古人穿的普通麻質坎肩,但那些看似衣服紋理的,其實是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小字。原來,這是當年一位考生的作弊工具。

博物館收藏的一本古代科考作弊書籍,更是讓人大開眼界。它僅有一個火柴盒大小,每個字只有一只螞蟻的腦袋大,一只螞蟻就可以蓋住8個字,然而卻包括了整個四書的內容和注釋。這本作弊小書居然是制版印刷的,文字清晰規整,裝訂考究。書商專門從事作弊事業,可見作弊的盛行(圖6)。

(6)圖組:(6-1)用于作弊的坎肩;(6-2)用于作弊的書籍

官府對作弊處罰相當嚴厲,考生一旦作弊將被革除一生的功名,還要捆綁示眾。官員參與舞弊,便撤職罷官,抄沒家產充公,甚至砍頭(圖7)。

(7)江南貢院用來監視考生的“明遠樓”

對作弊最痛恨的莫過于清代的乾隆皇帝,他親自制定措施來杜絕考場作弊。比如規定硯臺不能太厚,毛筆必須雕空,考生帶進去吃的糕點要切開檢查,鞋跟也要查看。

乾隆整頓考場紀律的效果又如何呢?

因為檢查過于細嚴,耽誤了時間??斓街形缌?,入場的考生還沒有幾個。乾隆急了,下令把考生通通放進來。為防止有人有備而來,乾隆當場即興出題,結果2000多人交了白卷。

位于安徽省南部的休寧縣有著一個特別的名字——中國第一狀元縣。從宋到清,這里總共出了19個狀元,這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關于這些狀元的產生,流傳不少趣事。

按照程序,殿試前10名的考卷要送給皇帝欽定狀元。有的皇帝完全憑心情和喜好來決定名次。有一次朱元璋夢見一只大鐵釘,第二天,考官把殿試前10名的試卷送給他瞧,他翻看到前面幾份試卷考生的名字直皺眉頭。最后,發現一個考生的名字叫丁顯,心中大悅:原來昨夜夢見大鐵釘是上天給我的暗示,于是就點了丁顯為狀元(圖8)。

(8)朱元璋

正榜進士在名義上都是皇帝的學生,因為殿試的主考官是皇帝。

明清時期,朝廷為新科進士舉行國家慶典,規模最大的是金殿傳臚儀式。儀式在象征國家最高權力的紫禁城太和殿舉行,皇帝和眾大臣都參加。首先宣讀所有及第進士的名字,隨后,儀仗隊簇擁著身披紅花,騎高頭大馬的新科進士們出發前往天安門,張貼皇榜,并沿街歡慶游行。

殿試放榜是寫在黃紙上的,所以稱為“金榜”,金榜題名被古代讀書人視為平生最大的榮耀。

在嘉定科舉博物館西展廳的中央位置,懸掛著一幅巨大的金榜。

它是科舉史上最后一科科舉考試的大金榜和小金榜,是在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殿試放的榜(圖9)。

(9)圖組:(9-1)、(9-2)金榜

金榜公布殿試成績,分為三個等級,叫作三甲,一甲只有3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從第四名至100名左右稱為二甲;余者稱為三甲,約200人左右。

江南貢院有2萬多人參加考試,最后錄取100多位,錄取率很低。

雖然考試如此殘酷,但人們還是趨之若鶩。每當臨近考試,場面熱鬧非凡。

然而,在短短的幾天時間里靠幾篇文章能夠選拔出真正的人才嗎?

在人們的印象中,八股文似乎成了科舉的同義詞,八股文的出現與朱元璋的憤怒有關。八股文的形式其實在唐代就出現了,但把它確定為考試的標準文體是從明代開始的。

據說這緣于一個故事。

一個叫儒太素的官員給朱元璋寫了一封萬言書,結果朱元璋讀了4個小時還沒讀到正題。朱元璋忍無可忍,命人將儒太素打上100大板。

朱元璋覺得問題出在文章的形式上,于是,命人尋找一種簡潔明了的文體來規范公文的寫作。于是八股文出現了。

“股”,本是指人的雙腿,這里其實是寓意一種文章的體裁。它要求考生用比擬、排比或對偶的手法形成一節文字,而且整篇文章必須有八股這樣的文字,所以被稱之為“八股文”。

八股文對字數有明確的規定,明代限300字,清初限450字,乾隆以后增加到700字。

八股文取士形成之后,許多應試者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八股文”。

八股文統一規范文體,易于判卷。但以這些所謂正統的詩書禮儀來作為考試的內容,顯然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其實,今天的人們對科舉制還有一個誤解,以為明清科舉考試的內容就是八股文。實際上,當時各級科舉考試的內容,第一場考八股文;第二場考兩種官場應用文,一種是往來公文,一種是根據案例撰寫司法判案文書。第三場考策問,涉及到國計民生問題,要求給出對策。比如,豐收了谷賤傷農,該怎么解決?還有每一級考試都涉及到農田水利問題(圖10)。

(10)清代科舉鄉試題目

今天,人們對科舉制的功過是非眾說紛紜。但它遭到的最大質疑,是在于忽略了富有創造性的人才。

歷史上很多才華橫溢的人因八股文寫得不好,終生不得志?!读凝S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就是一個例子,他直到71歲連個秀才都沒有考中。

蒲松齡的遭遇是否能說明科舉制的不公正呢?

“學而優則仕”刺激了更多人去讀書求學??婆e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使得中國人極其推崇文化知識,贊賞勤奮刻苦的品質。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

很多學者認為,由于教育是被牢牢綁在科舉戰車上的,讀書人把主要精力放在應試上,而忽略了其他的知識和能力,導致科舉制的弊端越來越大。

專家認為:這恐怕不是科舉制本身的問題,而是那個時代的人們進入社會上層的渠道太狹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使得天下的讀書人都擠在科舉考試這條獨木橋上。

這種弊端到中國近代表現得尤其突出。

近代學者魏源首次提出向西方學習,他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墒撬救藢掖温涞?,直到52歲才在顯示皇恩浩蕩的“恩科”中了進士。

晚清狀元張謇名留青史,并不是因為他的八股文做得好,恰恰相反,是因為他適應時代潮流,勇于創新,成為中國最早的民族資本家。

科舉制也對中國周邊的國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中朝鮮半島更是不間斷地將這一制度延續了900年之久。

當科舉制達到頂峰時刻,一位西方傳教士踏上了中國的土地,他就是利馬竇。中國的科舉制度令利馬竇著迷不已,他說:“國家主持的考試將給每一位有知識的人提供參政的機會。這是一種公平的競爭?!?/p>

對于習慣官爵被分封和世襲的西方人來說,中國科舉制無疑是一種充滿了智慧的制度設計。從1570年至1870年的300年間,英國出版的介紹中國科舉制的書籍就達100多種。西方一些國家紛紛將中國的科舉制度作為一項先進的文官選拔制度,陸續引入。

現在西方行政學的教科書里,談到公務員制度,都追根溯源承認是中國的發明。很多西方學者認為,科舉制影響到世界各國的文官制度的建立,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禮儀最大的貢獻。

1904年夏天,一個叫劉春霖的年輕人幸運地被慈禧太后欽點為狀元。但劉春霖沒有想到,他將成為一個時代結束的象征(圖11)。

(11)劉春霖

在近代世界文明大潮中,當西方人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后,科舉制如同所有舊的傳統制度一樣,在中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懷疑和批判。

1905年9月2日,張之洞、袁世凱等一批高官聯名上奏皇帝,請求廢除科舉。隨后,慈禧太后發出上諭,從1906年開始,一律停止鄉、會試。

延續了1300年的科舉制,就這樣嘎然而止,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中國的科舉制度在它所延續的1300多年中,共選拔出800多位狀元,10萬以上的進士,舉人的數量達百萬以上。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教授李弘祺認為,科舉制度是因時代而失敗的制度,并不是因為其本身而失敗的制度。

科舉制的消亡是歷史發展的一種必然,但它曾經充滿智慧思想的設計,為人類社會樹立了公平、公正的競爭原則。中國人作為這一制度創造者,沒有理由淡忘這段歷史,失去這份記憶。

猜你喜歡
貢院科舉制科舉考試
古代的考試
江南貢院
南京江南貢院的“三門”
“科舉考試”
“科舉”
歲歲游學路,冷暖私塾情
試述科舉背景下貴州明清時期的神性空間信仰
晚清科舉制度變革考
貢院:一場夢一場空
貢院墻根街下的科舉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