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的陜北民歌

2009-01-08 05:27薛九英
陜北 2009年5期
關鍵詞:陜北民歌文化遺產

薛九英

2008年,陜北民歌順利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這意味著陜北民歌的價值和保護被提到了一個國家級認可的高度,問題在于,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把陜北民歌選入目錄置于高臺,而是如何切實地將陜北民歌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保護傳承得更好,才能讓它可持續滋潤陜北人民、給更多世界人民以獨特的文化藝術體驗和享受。筆者就此問題通過如下幾個層面試做闡述。

陜北民歌簡介

陜北民歌顧名思義即中國陜西省北部地區民間歌曲的簡稱。那么什么是民歌呢?楊蔭瀏、繆天瑞主編的《中國音樂辭典》里是這樣定義的:

民歌:即民間歌曲。是勞動人民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體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源于人民生活,又對人民生活起廣泛深入的作用。在群眾口頭的代代相傳中,不斷得到加工。音樂語言簡明洗練,音樂形象鮮明生動,表現手法豐富多樣。

也就是說它首先是勞動人民的集體創作,是群眾口頭代代相傳、不斷得到加工的歌曲,區別于一般個人創作歌曲,它經過長時間的篩選和無數群眾的修正,并且具有明顯的民族、地域風格特點。

陜北民歌按照音樂體裁可分為號子、小調、山歌三大類,號子又分為黃河船工號子、打夯號子、拉硪號子、絞煤號子等四小類,小調又分為一般小調、風俗小調、絲弦小調、兒歌等四小類,山歌又可分為信天游和山曲兩小類,每一小類又有更細的分類。曲式上以二句體和四句體為主,調式上以徵、商、羽為主,歌詞手法以比興押韻為原則。

陜北民歌從古到今養育滋潤著陜北人民,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它以獨特的蒼涼豪放唱響神州大地,打動了全中國,并且協助共產黨建立新中國,陜北民歌的粉絲可謂遍布全世界。

陜北民歌是陜北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智慧、才能的結晶,是陜北勞動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是陜北人民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樂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它民間音樂體裁以及專業音樂形式。它對中國樂壇的影響是全中國民歌中的頭把交椅,是陜北最具分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無論入沒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它本來就是,所以保護傳承陜北民歌是陜北文化中的重要事情,而且迫在眉睫。

陜北民歌在民間的生存狀況

在熱浪般全球通訊、經濟發展的大潮下,陜北民歌的生存現狀同樣很不樂觀。民歌作為一種特殊的口頭藝術表現形式,存活在民眾的腦海之中,是農耕文化的典型產物,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速,在農村生活的人數直線下降,近年來農村又實行合并學校的政策,農村學生從小學開始就擁入城鎮上學,家長隨其做飯打工,于是在農村除了過年,一般見到的都是沒有勞動力的老人和幼兒。陜北民歌也經歷了先民即興創作的口頭流行時期,“文革”前的鼎盛時期,目前的蕭條萎縮時期。陜北民歌在民間的生存狀況大概有如下幾種情形。

1.老年歌手相繼離世,在世名藝人稀如晨星。

歲月無情,任何人都難敵榮枯的歸宿,陜北老民歌手漸次一茬一茬亡故,曾經在當地各有名氣的老藝人李有源、李思命、丁喜才、丁茂昌、馮懷清、張天恩、李治文、郝永發、郝玉成、楊步登、楊進山、胡英杰、吳春蘭、馬有寬、馮明山、拓開科、陸金山等相繼離世,在世的當地名藝人少之又少,如柴根、馬子清、王向榮、賀玉堂,胡如海、朱廣亮、劉富榮、封樹生、楊樹強、孫志寬、加九人、楊光祿、白世雄、高光生、賀海東、常雙崗、常沛鋒等,撒在陜北各縣就是萬里有一、稀如晨星。根據筆者近十年來的田野采風調查,每到一處,打問一個當地出名的民歌手十分困難,找到的大多是六七十歲顫巍巍、上氣不接下氣,且歌詞七斷八截,極少有不打絆子完整唱完三首歌的,這表明老藝人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唱歌了。

2.中年歌手青黃不接,出現嚴重斷層。

在陜北農村,五十歲以下的藝人極其罕見,導致在正月鬧秧歌時老傘頭唱不動,新傘頭又接不上班。眾所周知,傘頭不僅是領唱而且是走各種場子的教練,沒有傘頭就沒法鬧秧歌,于是很多村子已經停止了鬧秧歌,年輕傘頭就更沒有機會學習鍛煉,惡性循環就這樣形成。我們村在佳縣,記得上小學時見過村里鬧秧歌,二十多年來我也每年回老家過年,可再也沒有見過鬧秧歌的熱鬧場面,這二十多年來從未見過農村有人唱陜北民歌,山上也未曾聽過悠揚的信天游,一句也沒有!據筆者采風調查發現,即便農村找到的五十歲以下的歌手,他所演唱曲目都是從磁帶里學來,多為《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三十里鋪》、《趕牲靈》、《掐蒜薹》、《蘭花花》、《無事出東門》、《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東方紅》等陜北民歌中的“流行歌”,頂多來個酒曲《人窮衣衫爛》就算腕了,而這樣的人也是少之又少,比老藝人還要少。出現這種斷層的原因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有關。

3.青年歌手城市化嚴重,逐漸趨向變異。

在城市活躍著一批酒廠促銷歌手和在陜北風味的飯店的駐店歌手,他們的年齡在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由西安到榆林、延安,以及陜北各縣,甚至北京、深圳、上海等外省市,他們都是從農村來的有唱歌天賦和愛好的年輕人,以促銷陜北酒為目的為消費者演唱陜北民歌和各類流行歌曲,常用曲目多為《大紅果子剝皮皮》、《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拉手手親口口》、《蕎麥皮皮架墻飛》、《刮野鬼》、《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滿天星星一顆明》、《哪噠噠都不如咱山溝溝好》等“流行歌”,這些歌手由于在城市生活,有條件和音樂學院的聲樂教師學習,再加上本身對民歌的自然演唱不自信,所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經過學院化美聲訓練,于是演唱風格近于學院派的清亮圓潤,音色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味道缺乏民歌的精髓:淳樸、自然和一些當地特有的潤腔風格,演唱曲目流于常見,有的歌詞為了一味迎合消費者而編,媚俗不堪,趨于低級趣味。這類歌手已經徹底脫離了陜北民歌農耕文化的活態生存土壤,無論是生存環境還是演唱風格均已發生了變異,屬于酒吧文化和現代堂會文化,已經不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范疇。

4.群藝館、文化館和藝術團陜北民歌手。

這類在事業單位的歌手一般都是有文憑的學院化歌手,骨子里深受音樂學院西方音樂觀念影響,沒有經過音樂學院訓練的也在不停打聽:“音樂學院里誰教陜北民歌好?”他們對民間的陜北民歌及老藝人不屑一顧,熱衷于各類聲樂比賽,賽前專程到西安和音樂學院、歌舞劇院的聲樂老師(一般都是評委)學習,回去后再傳授他們從西安學來的聲樂訓練方法,生意興隆,弟子成群。有能力并且在比賽中獲獎者就出一張自己的個人演唱專輯,多是改編創作歌曲,配以粗制濫造的MIDI制作伴奏,個人成就也是單位政績,皆大歡喜。這類歌手對陜北民歌的推廣傳播有益,但不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范疇,因為這類歌手大多打著保護陜北民歌的旗號,所以是一種具有危害的隱性破壞,破壞了陜北民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原真性。這點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委員會副主任王文章已經對類似的情形提出過明確的警告。

5.在外漂泊的陜北民歌手。

這類歌手一般都居住在較大的城市,比如北京、西安、上海,有較好的音樂才能,靠音樂生存,而且對家鄉的陜北民歌情有獨鐘,在非遺保護浪潮下倍加重視的陜北民歌讓他們有了這樣的認識:家鄉的歌是受國際歡迎的,只要努力學習就有光明。他們雖然不是陜北民歌非遺保護過程中的對象,但是對陜北民歌的弘揚傳播頗有益處,而且是陜北民歌從形態上發展變異到適應國際化潮流的希望。

6.酒桌飯前的陜北民歌。

酒桌飯前所唱的陜北民歌在傳統形式上一般都是酒曲,在農村的中老年人在冬天農閑時期,依然保存有傳統酒曲的即興編詞互相斗唱斗酒的習俗,這種習俗已經非常罕見,在陜北的城市(包括縣城)中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KTV卡拉OK。還有一幫特殊的階層,就是熱愛陜北文化的文化人,以陜北籍文人為主,他們基本是喝在哪唱在哪,所唱曲目在嚴格意義上講不是酒曲,是以陜北民歌為主的各地民歌,客觀上對陜北民歌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疇。

官方對陜北民歌的保護

政策和舉措以及實際成果

1.組織文化館進行實質性的采錄搶救和整理研究工作。

隨著舉國對傳統文化意識的復蘇以及2005年“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掛牌成立,各地政府對陜北民歌的保護挖掘都有一些實質性的舉措和成果,比如榆林市文化局主編的《陜北民歌大全》(上下冊,附各地老藝人珍貴錄音CD兩張),綏德縣委縣政府主編的《綏德文庫》(民歌卷上中下三冊),子長縣文化局主編的《子長縣民歌集》,延安大學民間藝術研究所主編的《陜北民歌歌詞精華》(上下冊)以及筆者尚未見到的成果等。也有縣文化館專門為民間藝人錄過音,據綏德一文化官員講:“我們派文化館干部深入鄉鎮,用錄音筆為老民間歌手每人錄過幾首,我們縣是做得最好的?!边@些實際有效成果將是一筆珍貴的資料。

2.各地舉辦大大小小的陜北民歌比賽。

陜西省文化廳以及陜西省音樂家協會主辦過多次“陜北民歌大賽”;各縣紛紛舉辦大大小小的陜北民歌比賽,并給以適當的物質獎勵,比如綏德縣已經舉辦過五屆“陜北民歌大賽”;清澗縣舉辦過三屆“傘頭秧歌大賽”、三屆“清澗道情大賽”等等。這些比賽在客觀上刺激了人們對陜北民歌的關注以及熱情,對培養后起的陜北民歌手以及普及陜北民歌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3.重金打造地方歌舞劇成風。

長期貧瘠的陜北在近二十年來各地發現大量的地下能源,黃土地一夜暴富,各地開始紛紛打造當地的品牌歌舞劇,如《走進延安》、《米脂婆姨綏德漢》、《掛紅燈》、《蘭花花》、《山丹丹》、《三十里鋪》以及等等尚在繼續構思準備打造推出的劇目。這種現象對陜北的知名度和陜北民歌的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宗旨背離得很遠。

4.舉辦“陜北民歌藝術節”。

榆林市從2007年開始每年一屆的“陜北民歌藝術節”很受人關注,尤其第一屆信心十足,加之各縣的全力配合,豐富多彩,精彩紛呈,影響力很大。以后的“陜北民歌藝術節”如若能把陜北民歌當主打,依然會是一個很好的可持續發展平臺,這個平臺會帶動整個陜北的民歌繼承與發展,如培養、交流、展現以及成果積累。

5.陜北民歌進入中小學課堂。

2008年省政協會議中王向榮等人提案“讓陜北民歌進入中小學課堂”,2009年陜北有的的地方已經開始實行,比如安塞縣建華學校已經正式將陜北民歌排入課程表,代課老師叫張鵬。這種舉措如若在整個陜北推行,無疑會對陜北民歌的傳承起到巨大而深遠的作用。

民間社團、個體對陜北民歌的挖掘保護

1.各地組織成立相關協會社團。

隨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潮流的興起,各地逐步成立各種相關協會社團,如陜西省陜北民歌研究會、二人臺研究協會、清澗道情協會、榆林小曲研究會等等。這些協會成立的目的都在于能為本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一些有益的成績,但是基本都存在沒有經費來源的問題,所以出現工作進度慢,實際成果少的局面。但是隨著人們對此項工作認識的不斷加深,會更好。

2.各地成立民間音樂藝術團。

近年來也成立不少相關的藝術團體,比如陜北民歌研究會藝術團、安塞民間藝術團、靖邊采油廠藝術團、橫山民間藝術團、綏德黃土地藝術團、綏德四妹子合唱團、神木蘭花花合唱團等。這些藝術團都以表演本土藝術為旗號,尤其以陜北民歌為亮點,客觀上對陜北民歌的傳播推廣起到良好的作用。

3.陜北傳統音樂論壇(http://bbs.sbctyyw.com)

陜北傳統音樂論壇是2005年創辦的一家公益網站,本論壇以藝術院校音樂專業人士聯手陜北籍文化人為核心,通過現代網絡攏聚世界各地的陜北民歌愛好者,以挖掘保護、整理研究、推廣發揚、相互交流為宗旨,目前注冊會員近萬人,先后成功舉辦過四屆“陜北傳統音樂論壇年會”,兩屆“陜北民歌改編創作交流會”,多次集體采風活動,在論壇積累了大量的珍貴音視頻資料,是全國最有影響力的民歌網站之一。這是一支雖然松散但很有活力的陜北民歌挖掘保護隊伍,隨著這支隊伍對非遺工作認識的逐步加深,估計會有更多的成績。

4.西安九音唱片公司。

西安九音唱片公司是一家民營的文化公司,創辦于2006年,該公司以挖掘、整理、出版、發行陜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宗旨,先后錄制了60多位陜北民歌老藝人的珍貴錄音資料,公司目前出版推出了三位老藝人的清唱專輯,分別是《三十里鋪——陜北民歌歌后馬子清清唱專輯》、《二道圪梁——陜北民歌活化石柴根清唱專輯》(雙CD)以及《大燉羊肉離不了蔥——朱廣亮神木酒曲清唱專輯》。由于該公司財力較小,運作能力薄弱等原因造成了出版推出老藝人珍貴錄音進程非常緩慢,但它是一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責任心的公司。

5.各家陜北酒廠。

酒廠促銷演唱陜北民歌現在已經蔚然成風,最具代表的是老榆林酒廠,還有后來的隋唐玉液酒廠、紅蕎坊酒廠等,為了促銷,酒廠培養吸引了大批年輕陜北民歌手,這批歌手是日后陜北民歌手的主力軍,客觀地來說,酒廠對陜北民歌的推廣普及做出了很大成績。

6.個體自覺的陜北民歌癡迷者。

有這么一批人必須得提起,這些人有思想、有文化、有音樂修養、有責任心,他們是自覺的個體陜北民歌癡迷者,他們各有戰法各有成果。比如崔月德、王峰存、霍向貴、樊奮革、馬政川、申飛雪、李智、艾克奇、孟海平、艾紹青、楊樹強、郝振川、孫宏亮、呂政軒、葉振國、馬保信、何志銘、狄馬、朱占平、郝瑞峰、曹柯夢、馬江等等,他們對陜北民歌的挖掘搜集、整理研究方面很有貢獻、功不可沒。

陜北民歌在保護過程中出現的誤區

參與了整個國家“非遺”項目審定工作的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非遺”評審委員會副主任王文章提出了這樣的警告:“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要特別警惕兩種隱性破壞,即建設性破壞和保護性破壞。建設性破壞和保護性破壞,因為常常在開發利用的名義下進行,更具有危害性?!蓖跷恼抡f,現在全國都在進行新農村建設,對農村進行大規模改造,這本身是件好事,但是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部分都保存在農村地區,如果建設不當,很容易對其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芭f的村子拆掉了,承載這個村莊歷史文化記憶的載體也就蕩然無存,這樣的例子已經很多,比如北京的四合院、胡同就已經被破壞了不少?!敝袊耖g藝術家協會主席馮驥才也曾就這一問題在“兩會”上專門提交了議案。

讓王文章擔心的另一種隱性破壞就是以旅游開發為名義的保護性破壞?!霸鷳B的歌舞,按照現代人的審美口味加以改造,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繁榮了這個項目,其實是對文化遺產的一種極大傷害?!蓖跷恼抡f,現代人的心態趨實,一味迎合觀眾的口味,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最要不得的。

陜北民歌在保護過程中存在同樣的問題:覺得老藝人所唱的民歌方言聽不懂,就改用普通話和英文來唱;覺得清唱不悅耳就給配上midi電聲做伴奏;覺得兩句體、四句體有些短,就改編創作成三段體或者回旋曲;覺得原來的獨唱不豐富就排成無伴奏合唱;覺得原來在舞臺上很土就排些視覺效果好的表演;覺得原來的歌詞有些口語化就改成書面詞;甚至有的人隨便編唱幾句流行歌就說我又寫了首陜北民歌,理由是“我是陜北人!”有的人更甚,痛心疾首的呼吁:“現在寫陜北民歌的人太少了!”等等。這些現象不同程度干擾了作為“非遺”的陜北民歌保護視線,給陜北民歌的保護造成了更大的困難和破壞。

很多地方盲目追崇“文化搭臺、商業唱戲”,造成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表面保護、實則危害”的短視行為,將其當成發展地方經濟和提高地方知名度的招牌,只是片面地維護傳統文化的外在形式,而過度的商業包裝甚至會人為破壞了文化的內在精神蘊涵,破壞了陜北民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各地巨資打造的現代民族樂舞就屬于此范疇。

在媒體報道中也有過度改造和包裝的問題。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陜北民歌表層化報道:只關注具有視覺沖擊效果和新、奇、絕的文化樣式,割裂了對其核心——遺產傳承人的足夠關注,忽視了對其生存區域和流傳方式的展現,使影像視野中呈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了從當地文化空間中抽離出的文化斷層,只停留在零散、應景的跟風報道,對需要長期持續關注的“非遺”陜北民歌保護工作十分不利。

合理保護陜北民歌的方法和手段

1、“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術語是近些年才出現的舶來品,學術界對相關定義和概念還存爭論,當務之急是在厘清基本概念的基礎上,構建“非遺”陜北民歌研究的科學體系,為公眾和傳媒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從而解決現在眾多媒體報道只停留在感性化層面的問題。

2.實踐表明政府的宏觀支持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陜北民歌的地位,正確引導陜北文化的走向將會給陜北民歌的發展帶來很大的上升空間。在勞動保障方面,政府相關部門應能解決很多藝人、歌手的生活狀態,給予他們較為穩定的生存環境。

3.媒體應加大對陜北民歌的宣傳、推廣力度。陜北民歌的發展軌跡必須要順應歷史與時代發展的步伐,那么面對陜北民歌的觀念也就必然要發生轉變,媒體應該給陜北民歌一個展示的舞臺。比如在電視上設置一個固定的欄目,專門介紹陜北民歌;也可以利用民歌大賽、匯演等形式積極推廣陜北民歌。

4. 讓陜北民歌進課堂,從兒童抓起。例如,可以舉辦一些培訓班,對有演唱天賦、熱愛陜北民歌的人進行專業的、有針對性的培訓;也可以開辦“陜北民歌”培訓中心,培養專門管理以及演唱人才,在不斷的積淀中完善與壯大。

5.建立“陜北民歌”保護基金組織,為保護事業供血輸氧。傳承民族音樂、保護陜北民歌的任務決非某一個人的事業,而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責任,社會各界應廣泛參與,積極響應。聽眾是陜北民歌發展中最寶貴的資源,鼓勵社會各界都關注陜北民歌,參與到陜北民歌保護的事業當中來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民間資源是不可小視的力量,從民間而來的人力、物力、財力將是陜北民歌生存與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在媒體為陜北民歌搭建起展示平臺的基礎上,應呼吁更多的人關注陜北民歌的生存狀態。

6.組織人員深入挖掘、搶救。應有規模、有規律的組織相關人員深入基層采風,進行挖掘、搶救已瀕臨后繼無人的陜北民歌,用現代科技手段錄制保存直觀的音視頻資料,既可以供后人欣賞,也給后人留下再度創新和改編的火種。

7.為民間藝術家和“非遺”保護專家學者們整理出來的“非遺”文本或著作的出版提供實質的支持與方便。

小結

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量由政府、傳承人或民間公益團體、商業資金三方面組成,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陜北民歌保護的現狀卻令人無奈,因為整個社會(政府和公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不夠, 所以法規措施、智能資源、搶救保護資金等都缺乏保障;另一方面傳承渠道不暢,傳播覆蓋面窄,使得本來就缺乏自覺性的原生陜北民歌傳承根本無力面對經濟潮流和現代生存環境的沖擊。

針對以上傳統保護的無奈,筆者認為:要不斷擴大宣傳保護力度,強調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價值的前提下,廣泛依靠大眾傳媒的力量,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陜北民歌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調動各方力量自覺形成全社會的保護氛圍。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陜北民歌保護任重而道遠,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利舉措可為,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熱心的志士仁人鍥而不舍的獻身精神與實踐努力?!?/p>

猜你喜歡
陜北民歌文化遺產
明清之際陜北民間信仰與自然災害調查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Task 3
畬族民歌:《朋友,請你喝杯酒》
Tough Nut to Crack
陜北民歌的地方風格與藝術特征
《陜北老人》
穿花衣 唱民歌
文化遺產與我們的生活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