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身學習時代高校體育教師的觀念更新與素質培養

2009-01-11 09:33孟令忠鄒衛國
體育與科學 2009年6期
關鍵詞:課程教學

孟令忠 鄒衛國 張 平

摘要:21世紀的教育,要求教師是終身學習、不斷自我更新的人,新一輪的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對體育教師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隨著終身學習時代的到來,高校體育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重新認識體育教學領域相關概念,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的要求。

關鍵詞:課程;教學;觀念更新;高校體育教師;終身學習時代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90(2009)06-0084-03

上世紀末,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指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通行證。2002年8月教育部下發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稱新《綱要》)的通知,這是“擺脫應試教育羈絆,邁向素質教育坦途”的時代要求。終身學習時代的到來和新《綱要》的實施向高校體育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和諸多期待。如何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進一步貫徹落實新《綱要》精神、改革體育課程結構、創新教學模式就成為當今高校體育改革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第一,要更新體育教師頭腦中傳統的體育課程觀念,對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領域原有的諸多概念重新思考,重新界定;第二,要培養終身學習時代要求于教師的素質能力。新《綱要》的實施與終身學習時代的來臨都要求體育教師具備多樣的素質能力,確保具備基本的體育知識和技能,并進而積極地謀求各人特長領域的形成與個性的發展;第三,要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在急劇變化的社會中,信息陳腐化的速度加快,人們獲得信息的機會大大增加,汲取信息的方法日益多樣化。這樣,對于高校體育教學來說,愈益重要的不是造就單純的“體育信息肥胖兒”,而是精簡教學的知識量,使學生學會“學習方法”,同時培養終身體育學習的動機與態度。這就要求教師從“知識、技能傳授者”的角色轉變為“學習方法的指導者”的角色,以及“學習動機培育者”的角色。后者的角色尤其是克服應試教育病態的重要條件。

1終身學習時代體育教師的觀念更新

觀念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某種認識,也是人們從一定的立足點得出的一種正式的、穩定的認識。實踐證明,體育教師的觀念更新與體育教學改革創新有著重要的必然聯系。

1.1學校體育教學的觀念更新

事物總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原有的體育與教學領域的諸多概念已經不合時宜,已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和學生發展的要求,教師必須加強新的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特別是對體育教育與競技體育的概念及其內涵要分清,要區別對待,在學校體育實際工作中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體育(PhysicalEducation)≠競技(Sport),換言之,體育教育與競技訓練有著本質的區別。學校體育教育是對全體學生進行身心健康的教育;競技體育是對少數運動員為競技奪標而進行的身體和技術訓練,二者實施的對象、內容、方法、作用和目的都有本質的區別。新《綱要》確定了體育課程的性質:體育課程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但在貫徹新《綱要》和進行新課改的過程中,還要克服另外一個認識誤區,那就是在強調“情意目標”和“體驗目標”達成的同時有意或無意間淡化“運動技能教學”。體育學科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使學生學會本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體育學科的學力形成應該是“體育實踐能力的培養”,而“體育實踐能力”的最重要的要素就是運動技能的掌握。因此,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與運動技能教學是種相互依存的關系,體育教學目標絕不能依靠“淡化運動技能教學”來實現,既不能犧牲運動技能教學的“質”(實效)來實現,也不能犧牲運動技能教學的“量”(時間)來實現,而只能依靠“強化運動技能教學”來實現。[1]

1.2體育“課程”的觀念更新

我國教育界受前蘇聯教育學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采取“中央集權課程行政”的模式,缺乏“課程”的概念。課程一般被視為教學內容,導致“課程即學科”的片面理解。新的課程觀不再把課程限定于現成的科目、學術的經驗或是教學的計劃與目標,它越來越成為一種“符號表征”或是一種“文本”,通過這種文本可以解讀和構建出多元意義。課程是開放的研究假設,不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教條與命令。傳統的教學觀缺乏“課程”的地位,局限于“學科教學”范疇內的改良。傳統意義上的“體育學科教學”所強調的是其作為傳遞體育知識與技能的手段和教師的控制過程。它只關心達成體育教學目的之手段選擇,而忽略了教育目的本身的追究,割裂了教育目的與手段之間的聯系。這樣,體育教學的“全人格發展”功能式微,情意目標、體驗目標處于體育教師關注的邊緣。新《綱要》明確指出:為實現體育課程目標應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校外的體育活動有機結合,學校與社會緊密聯系;應而向全體學生開設多種類型的體育課,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別、班級建制,重新組合上課,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應具有自主選擇課程內容、任課教師、上課時間的自由度,營造生動、活潑、主動的氛圍。根據新《綱要》的這一精神,必須更新“課程”的觀念,改變現狀,開創各具特色的體育課程結構模式。

1.3體育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觀念更新

在新的課程觀中,“課程即研究假設”,其內容與方法是可以質疑的。在大學,傳統的體育課教學內容通常是一些競技運動項目,民族體育健身項目很少,而且,多數還是重復中小學的內容。傳授的重點是各項運動技術,對于如何卓有成效的增強學生體質關注不夠。最常采用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講解——示范——學生練習——糾錯——再練習”,旨在教好技術來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實踐證明,技術傳習≠健康教育,這種教學效果不好。例如:“起跑”、“前滾翻”、“運球”等基本技術,從小學、中學教到大學,還是學不好、練不好。試問:這種教學有多大意義?現行的教學內容與方法不改行嗎?新《綱要》指出:各校應根據本綱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教學大綱,自主選擇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改革和實驗。很明顯,新《綱要》要求對學生的傳授與練習方法不再是注重教學運動技術,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運動健身的基本方法與技能。新《綱要》還要求學生學會體育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編制個人鍛煉計劃、掌握常見運動創傷的處置方法等、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能力和習慣。因此,在新的體育課程改革實踐中,要積極開展自主性、合作性、體驗性的“研究性學習”,讓學生成為真實的學習主體。

2終身學習時代體育教師的素質培養

教師素質是一個綜合的整體概念,是指教師履行職責、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所必須具備的內外品質的總和。換言之,是教師職業對教師個人所提出的內外素質的要求。體育教師是否具備良好的整體素質,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改革的創新精神。終身學習時代要求體育教師具備多樣的素質能力。

2.1培養高尚的政治與道德品質

高尚的政治思想品質是一個合格教師的靈魂,是提高教師其他素質的精神動力,影響著教師的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及能力素質的提高與發展。鄧小平同志指出:“政治覺悟越是高,為革命學習科學文化就應該越加自覺,越加刻苦?!彼泽w育教師必須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黨的體育教育事業;必須堅持體育為增強人民體質服務的宗旨,進而才能自覺地努力學習新的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轉變觀念;才能在體育教育教學工作中為學生的體質健康克盡厥職。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道德品質深刻影響著教風、學風、校風乃至社會風氣。體育教師必須具備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才能在體育教學中常年與嚴寒結伴和酷暑同行,做好體育教學改革的各項工作。教師是人類社會文化和知識的傳播者,其道德品質和人格修養體現在體育教學的每環節中,教師應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尊重學生,要與學生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陶冶學生的情操,用自己無私奉獻的工作精神塑造學生的人格力量。

2.2培養生存于變革時代的專業素質

體育教師的專業索質是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術和專業技能等要素的綜合體現,是教師能否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育目標的根本保證。體育教師不但要精通體育的基礎知識、專項知識和技術,了解所教內容最前沿的理論和發展動態,還應掌握教育學的基礎理論以及與教育、體育相關的知識,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體育教學中。為了更好地促進體育教學,提高體育教師的科研水平,體育教師還應掌握體育統計學、體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的知識。為此,體育教師必須擁有廣博的知識儲備、全新的知識結構、深厚的體育學科知識、必要的心理知識和教育學科知識,不能只滿足于“學科知識+基本技術”的傳統知識與技能結構,而應形成多層面的復合結構。

在終身學習時代,還應培養體育教師職務所要求的多樣素質能力。理解學生,理解教育以及體育教育之本質(學生觀、教育觀);對于體育教師職業的執著、自豪和一體感(熱情、使命感、責任感、興趣、愛好等);學科教學、學生輔導的知識、技能、態度(例如,理解教師職業的意義與體育教師的角色、發揮學生個性的能力,構筑學校同社區及家庭之間和諧關系的能力)。[2]

2.3健全與更新學科知識結構

現代體育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心理科學和管理科學的依賴也越來越明顯,體育的理論知識與人體保健、安全、營養和衛生知識是體育教育必須傳授的內容?!绑w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下就要求高校體育教師從體育衛生、體育心理、體育保健和體育養生等方面教學內容加強學習,增加知識面。

廣博的知識水平是作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先決條件,也是教師更新教育思想、轉變觀念的理論基礎。一個合格的高校體育教師,不僅應具備熟練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應具備良好的多學科文化知識。因此,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和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才能在新的理性認識上形成新的教育觀念,并把新的教育觀念貫徹到高校體育教學的工作中。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社會,是創新能力、創造速度、創造效益的競爭。學校體育在未來的發展中也不例外,教學改革的創新是高校體育教育進步的靈魂、發展的動力。求發展就必須創新,而創新能力和教育思想新理念又決定于教師科學文化知識的高低、優劣??梢?提高教師體育及多學科文化知識是更新觀念、具備改革創新能力的基礎。

2.4培養創新思維與科研能力

體育教師對于新事物要善于及時正確地判斷,預見其生命力和發展趨勢,以便給予積極的支持和正確的引導;對于學校體育末來的發展需要和走向,應經常進行預測研究,以利于把握末來,駕馭學校體育的發展。在學校體育實踐中,不斷地提出問題是產生創新思維的前提,廣闊的聯想是產生新思維的途徑,淵博的知識是產生新思維的基礎,豐富的實踐經驗是產生新思維的必備條件。

運用現代化手段獲得知識信息提高科研能力與水平是新的時代特別要求于體育教師的素質能力。伴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現代化工具功能日趨完善,應用更加普遍,并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F代化手段給體育教學帶來效應的同時也向駕馭其工具的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體育課改的迅速發展,需要我們去獲取和研究日益劇增的知識信息,并有針對性地搜集整理、加工選擇、分類比較、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為教學、訓練、科研和管理服務?,F代體育運動在高速發展,新技術、新理論不斷出現,體育教師只有具備了較強的科研實力,才有可能學習和接受新東西,并將它們運用到體育教學之中,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3終身學習時代的體育教育、教學新觀念

3.1“健康第一”的體育教育觀念

“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的文章中都有所體現,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盧梭、恩格斯、毛澤東等。尤其重要的是毛澤東在1917年發表的《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深刻闡述了體育與德育、智育的關系。1950-1951年毛澤東在先后兩次給當時教育部長馬敘倫的信中指出了:“各校應注意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教育方針。這說明了教育不能不為健康而進行,是學校體育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新《綱要》明確指出了:把“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作為確定課程內容的基本出發點。因此,為了學生的健康,體育教師在高校體育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改革中,一定要轉變觀念,從“傳習體育”(傳授練習運動技術的體育課)中解放思想。要改變過去只傳授運動技術,忽略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糾正運動成績好就是身體好的片面認識。

3.2體育素質教育觀念

“應試教育”改革多年來,說到人才培養,人們就會提到“素質教育”的問題,高校體育面對學校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重大變革,如何調整以適應時代對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這是高校體育教育改革面臨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高校體育素質教育包括體育文化素質、體育心理素質和體育身體素質三個維度的內容。在“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學校體育教育教學工作注重運動技術和運動成績的考核,輕視體育健身知識與方法的培養。體育素質教育內容在“傳習式體育”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實踐證明:“應試教育”背景下的體育教育不符合終身體育和體育素質教育的要求,它忽視了大學生體育文化素質的需求、個性心理及身體健康的發展;阻礙了大學生體育興趣、特長和能力的發展。因此,學校體育由“應試體育”向“素質體育”轉變是高校體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3]

3.3終身體育教育觀念

在日本,上世紀70年代提出了“終身體育”的思想,并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在美國,1990年布什總統親自批準實施了《健康公民2000》的第二個全民健康10年規劃。在中國,1995年由國務院批準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步驟與措施,并要求學校體育要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能力和習慣,進而在一定的時期內形成全民終身體育健身的熱潮,以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為使“全民健身”能持續的發展,保證學生能進行終身體育鍛煉,在學校體育教學中就要傳授、推介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的可持續發展的運動項目與方式。比如,在高校體育教學計劃中,還把跳高、跨欄、三級跳遠、標槍等中小學已教學過的競技項目作為大學生的考試內容是不可取的,而且這些運動競技內容與社會上的運動健身內容(如:游泳、健身操、健美、交誼舞、秧歌、羽毛球、籃球、旱冰等)關系不大,學校與社會銜接不上,不利于學生的后續發展(即學生體育鍛煉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高校體育教育要走人體健康持續發展的道路,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的體育觀。學校體育教育終身化已成為當今世界重要的體育教育思潮;而可持續發展觀,是高校體育改革追求人體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和長遠的意義。

4結語

體育思想的貧困,必定導致體育實踐的盲目。研究學校體育改革、不但要有發展的眼光更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教師整體素質、更新知識、轉變觀念,是創新教學模式的關鍵。目前在踐行新《綱要》的過程中出現的“功利主義與精英主義取向”、“知識主義與技能主義取向”、“活動主義與與體驗主義取向”等思潮值得我們警惕。因此,高校體育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體育科學知識學習,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把高校體育教學的觀念統一到增強全體學生體質、進行健康教育的思想中來,創新體育教學模式,培養適合終身學習時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猜你喜歡
課程教學
構建“雙有繪本共讀課程”的實踐探索
《ERP原理與應用》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
課程思政在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博雅育英 繽紛課程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A—Level統計課程和AP統計課程的比較
類比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探索
在遺憾的教學中前行
計算教學要做到“五個重視”
教育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