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曲折中崛起的新中國經濟

2009-03-20 10:16劉洪智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09年3期
關鍵詞:經濟體制改革開放經濟

劉洪智

【高考展望】

本專題主要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光輝歷程,它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分水嶺”,分為前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歷程。第二階段,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了偉大的轉折,進入改革開放的新階段,中國社會生產力獲得高速發展,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從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正在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邁進。從歷年高考來看,本專題是高考命題的重要區域,2008年包括廣東、寧夏、上海、江蘇等地區和全國卷Ⅱ等都對本部分內容進行過考查。

2008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除了北京奧運會舉辦之外,與這個年代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還有許多,最重要的和最值得紀念的重大事件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發生在1978年的最具歷史意義的有兩件大事與改革開放相關,一是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二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另外,2008年還是“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50周年,這也是值得反思的重大歷史事件,在2009年高考中極有可能被涉及到。我們應當著重關注的視角是“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歷史教訓;“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歷史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決策和歷史意義;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對外開放進程等。在復習中要注意與必修一《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和必修三《20世紀重大理論成果》相關內容結合,與蘇聯的經濟建設以及20世紀30年代美國羅斯福新政相聯系,在具體題型上注意新情境、新材料類型的選擇題和材料解析題。

【重難點突破】

一、 抓住階段特征,把握現代中國經濟發展的脈絡

現代中國經濟建設緊緊圍繞現代化這一主題展開。但在不同時期,受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具有不同的特征。

(1) 1953~1956年,工業建設:開展以工業化為中心的“一五”計劃建設,優先發展重工業,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

所有制結構:通過三大改造,建立起單一的公有制。

農業生產:實現合作化,走上了集體經濟道路。

經濟體制: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工作重心:八大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的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2) 1957~1976年,工業建設:集中在重工業上,仍然堅持單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建設路線: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60年代雖然進行了調整并有所好轉,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指導思想,致使文革時期錯誤惡性膨脹,嚴重干擾了國民經濟建設。

經濟建設:開展大躍進運動,片面追求經濟建設的高速度和高指標;“文革”期間國民經濟遭受重創。

農業生產:人民公社化運動,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破壞了農村生產力。

(3)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改革措施: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對外開放: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開放格局,積極融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在經濟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前進。

經濟體制: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20世紀末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所有制結構:由單一的公有制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二、 建國后我國生產關系的調整

關注點1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土地政策)的變化

(1) 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運動

原因:新中國成立后,新解放區人民未獲得土地;為恢復經濟、鞏固人民民主政權。

目的:恢復經濟,鞏固人民民主政權,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內容: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

特點:實行保護富農的政策。

意義: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徹底消滅了我國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有力地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了國家政權,為即將開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開辟了道路。

(2) 1953~1956年的農業合作化

原因:分散的落后的小農經濟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難以滿足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

政策:采取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實行自愿互利的原則。

方式:從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實質:變農民個體所有制為集體所有制。

結果:農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3)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動

原因:1958年“總路線”提出以后,毛澤東和黨的一些領導人主觀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的發展。

內容:擴大合作社規模,提高公有制程度。

實質:提高公有制程度。

影響: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影響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造成農村經濟的長期發展緩慢。

(4) 1978年開始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原因:① 農村長期實行的人民公社體制,不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業生產發展緩慢。②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③ 安徽和四川首先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取得很好的效果。

主要內容: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廢除人民公社舊體制。

實質: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意義: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

認識:

① 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體現了立足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在維護農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調整政策,體現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

②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自立的基礎,農業的興衰成敗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全局。要徹底改變我國農業基礎薄弱的現狀,必須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農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體現了局部與整體的辯證關系。

③ 搞好農業發展和農村工作,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它體現了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的原則。

④ 中央召開有關會議,研究部署農業和農村問題,體現了政府行使組織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國家職能;國家決定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再延長30年,是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的具體表現。

關注點2建國后我國工業經濟體制的三次重大轉變

(1) 建國初到1956年后,從建立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經濟,向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轉變。

原因:① 照搬蘇聯模式。② 中共缺乏經濟建設經驗,照搬政治斗爭方式。③ 主觀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業化。

核心內容:實行和強化計劃經濟,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片面追求工業發展的高速度。

結果:這種體制在建國初期,對于恢復國民經濟,發展工業化建設曾起過積極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其嚴重的弊端是使企業失去了活力。

(2)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變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經濟,從計劃經濟轉變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

原因:黨中央總結了建國以來工業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并借鑒了外國經驗,決定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政策。

核心內容: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體制,調整產業結構,改變企業管理方式,實行政企分開等。

結果:增強了企業活力,解放了生產力,工業得到發展,成就舉世矚目。

(3)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式經營轉變。

原因:黨中央在認識國情和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決定加快經濟體制改革。

核心內容:把企業推向市場。

結果:這次調整將進一步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關注點3建國以來我國經濟形態的轉變

(1) 新民主主義經濟(1949~1956年):這一時期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轉化時期,其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經濟,主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多種經濟成份并存,具體包括: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2) 社會主義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1956~1978年):它是建國以來形成的。其特征是生產銷售過程高度集中、高度統一,這種體制在建國初期對恢復國民經濟、三大改造,都起過積極作用。這種體制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3) 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1985年以后):1985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成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多種所有制經濟是指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等。

關注點4建國以來中共制定的三條經濟建設路線以及認識

(1) 1953年,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造”;結果:三大改造完成,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為工業化打下了基礎。

(2) 1958年,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結果:導致了大躍進運動、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兩項失誤,給國民經濟造成極大困難。

(3) 1987年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逐漸在經濟建設中形成,中國共產黨在十三大上明確提出;結果: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顯著。

認識:不同的經濟建設路線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同時使我們認識到制定經濟政策必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使生產關系的變革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

三、 我國的對外開放

關注點比較19世紀中期和20世紀晚期,中國兩次對外開放的不同并分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

背景:(1) 19世紀中期,歐美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為了擴大海外市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腐朽落后的清朝被迫對外開放。

(2) 20世紀晚期,“文革”動亂使我國經濟嚴重破壞,黨中央總結建國以來的經驗,特別是吸取“文革”教訓,三中全會決定改革開放。

內容:(1) 鴉片戰爭后,又經過多次侵華戰爭,清政府以領土、主權破壞為代價,逐步被迫開放,被動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2)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本著平等互利原則,主動融入國際市場。

影響:(1) 隨著列強侵略深入,中國逐漸成為外資原料市場和商品市場。

(2) 隨著對外開放擴大,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日益鞏固,綜合國力、人民生活顯著提高。

根本原因:(1) 前者是處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 后者是處于社會主義社會,獨立自主。

【創新演練】

1. “改革開放后我家有了存款,當時有存款就算有錢人了。記得第一張存款是100元,存期竟然是7年,因為7年的利息高。當時自行車也有了,手表也每人一只。黑白電視,彩色電視也相繼出現在我家”。這是新華網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我為改革開放叫好”一位網民的感言,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有()

①改革開放使老百姓物質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②我國的工業生產與以往相比更加注重民生③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④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使老百姓得到了實惠,必須繼續堅持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諸多方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從歷屆《政府工作報告》的詞匯變遷中予以管窺。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次數最多的5個實詞為發展、建設、加強、社會、經濟?!稗r村”一詞大幅增加,“和諧”一詞首次出現在報告中,“法治政府”也是新詞匯。據此我們可以得出哪些正確的信息()

①政府將會更加重視三農問題②政府將致力于建設和諧社會③政府將努力建設成為一個法治政府④政府會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 一定時期的社會意識是一定時期的社會存在的反映。藝術創作反映時代特征,右圖反映的主題應該是()

A. 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建設

B. 中國經濟建設歷程中的“左”傾思想

C. “文化大革命”的歷史

D. 鄧小平全面整頓思想

4. 2008年5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發布了《三部委關于深化電信體制改革的通告》,公告鼓勵中國電信收購中國聯通CDMA網(包括資產和用戶),中國聯通與中國網通合并,中國衛通的基礎電信業務并入中國電信,中國鐵通并入中國移動。這次改革()

①標志著我國的電信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② 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發展③ 將會給普通百姓帶來更大的選擇權④ 將會推動我國電信業更好的發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5.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經過三次思想解放,我們先后沖破了“個人崇拜”、“計劃經濟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沖破“所有制崇拜”的關鍵事件是()

A. 中共十五大 B. 中共十四大

C. 中共十三大 D. 中共十六大

6. 2008年9月25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宣布:神舟七號飛船發射成功。我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太空行走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尖端科技方面的突飛猛進表明了()

①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②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工作③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日新月異④我國已經成為發達國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7. 2009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在這六十年的經濟建設中,我們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曾經走過彎路,但最終我們走上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圖片配詩為“共產高風格,聯盟大食堂。小孩稱座客,老嫗話家常。雀飽爭依角,牛閑自浴塘。全勞會戰去,無復理農桑!”

(1) 根據材料指出人民公社的特點、該運動的危害和主要教訓。

材料二下圖為大包干紀念館

2006年6月19日,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專門為大包干建立的紀念館,舉行開館儀式。真實再現了當年大包干從醞釀到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客觀記錄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各界人士對大包干的關注和支持。

(2) 你認為鳳陽縣為何要建立大包干紀念館?從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變化你可以得出什么啟示?

材料三深圳的變化

(3)分析材料三中左圖到右圖深圳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被譽為“一夜崛起的城市”的深圳在改革開放三十年里給中國人民帶來過哪些思想上的震撼?

(4) 綜合上述材料,你對社會主義改革有什么新的認識?

參考答案

1. D 2. B 3. B 4. C 5. A 6. A

7. (1) 特點:公有化程度高,平均分配消費品。

危害: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生產力遭到很大的破壞,給農業生產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經濟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訓: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生產路線,搞建設必須從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能只憑主觀愿望和意志辦事。

(2) 原因:因為從安徽鳳陽小崗村開始的包產到戶,最后形成燎原之勢,最終推動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的推行,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啟示:生產關系的調整一定要符合生產力發展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3) 主要原因:深圳是最早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初期的快速發展(或“深圳速度”)帶動人們思想的解放;鄧小平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

(4) 社會主義改革本質上也是一次革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我們應該堅定不移的推進改革。

猜你喜歡
經濟體制改革開放經濟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改革開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開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開放而生 因改革開放而興
改革開放:干點什么最時髦
關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現狀及對策研究
習近平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新思想
國企改革與市場經濟體制下微觀主體建立
經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