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社會動蕩對阿赫瑪托娃詩歌創作特色的影響

2009-03-24 04:31徐雪琴
山東文學·下半月 2009年3期
關鍵詞:托娃阿赫瑪安魂曲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它反映了社會歷史前進的足跡,展現出豐富的社會文化現象。運用語言來描寫社會現象的文學作品,其特色當然更會受社會發展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而不同的時代特征又必將影響作家的創作風格和特色。俄羅斯著名女詩人阿赫瑪托娃一生創作甚豐,作品的創作風格和內容也變化甚大:由最初只知凄凄楚楚地描寫個人的“小我”情感世界,轉入后來勇敢豪邁地抒發對人民,對民族,對國家前途的關心的“大我”特色。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轉變呢?這與她的個人遭遇和所經歷的社會動蕩是密切相關的。本文將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阿赫瑪托娃生平簡述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瑪托娃(Анна Андреевна Ахматова,1889—1966)是俄羅斯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翻譯家、文藝學家。

阿赫瑪托娃于1889年生于俄羅斯一個普通的海軍家庭。幼年父母離異,這使她小小的心靈蒙上了陰影。后來阿赫瑪托娃迷戀詩歌,并立志寫詩,但遭到其保守父親的強烈反對。為此,阿赫瑪托娃隨了其母親之姓,并堅持詩歌創作。在婚姻方面,詩人也是不盡如人意。與前夫結婚又離婚,后前夫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政府處決。她與前夫所生的惟一的兒子也因他們的原因被幾次收監。為此,詩人在很長時間都奔波于探監的路上。而詩人的作品也曾一度被禁止。一直到晚年,種種榮譽才紛至沓來。1964年獲得意大利埃特納?陶爾明諾國際詩歌獎,1965年接受牛津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1989年,在她百年冥誕之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這一年定為“阿赫瑪托娃年”,以紀念這位偉大的女詩人。

因為詩人經歷了種種不幸,也因為詩人親歷了幾次大的社會動蕩。詩人的詩歌才大都或悲戚或悲憤,讀來令人潸然,心中不免戚戚。也正因如此,詩人才贏得了“哭泣的繆斯”的頭銜。如果不是當時的特殊時代背景,不是因為當時時代背景下某些政府要員的無知和庸俗,詩人何至于會遭受種種不公的待遇,何至于一生坎坷,最后落個寡婦加寡母的下場呢?以這種慘痛的代價換來的所謂美譽,對詩人而言,所帶來的痛苦怕比往傷口上撒鹽還難受!但也正因為有了這些經歷,詩人的詩歌中無時無刻不透露出一種令人欽佩的堅強和不屈。詩歌的內容也逐漸從只顧描寫個人及周圍的人和事的小圈子向關心他人,關心民族,關心國家的大圈子過渡。最終完成了從“小我”到“大我”的突破。

二、阿赫瑪托娃詩歌創作內容及特色的演變

第一階段:純粹的“小我”特色。詩人早期的詩作大多局限于對“自我小圈子”的關注和興趣。且大都以自己的愛情和生活為創作題材,描寫對愛情和生活的體驗和感受。詩人從小經歷了妹妹早年夭折,父母離異,丈夫對婚姻的短暫背叛。在這種生活背景的影響下,其詩歌基調大都充滿憂郁和痛苦。描寫手法細膩委婉,獨具一格。正如日爾蒙斯基在談到她的抒情詩的特色時說,她不直接地談自己,她談的是內心現象的外部環境、外部生活事件和外部世界的事物,只是在對這些對象的特殊選擇中和在對它們的感受的變化中才能感覺到真正的情緒和包含在詞語之中的真正內容。如下面一首詩非常生動的反映出了男女主人公離別時的痛苦場面:

在深色的面紗下

……

我怎能忘記?他踉蹌著出門,

痛苦地扭曲著嘴唇……

我顧不得扶靠護欄,

忙不迭地追他到門口。

我氣喘吁吁地喊道:“那一切

不過是玩笑。你再走,我就死?!?/p>

他只是平靜地一笑,冷冷地

對我說:“別站在風口里?!?/p>

詩人在這一時期創作詩歌,大都如上述詩歌一樣充滿了憂傷和離愁別緒,凄婉動人。如汪劍釗所譯的《在人們的親近中存在著隱秘的界限》(1915年),《一切被奪走:力量,愛情》(1916年),《恐懼》(1921,8,27--28)等。

第二階段:逐漸走出“小我”?!笆赂锩敝昂椭蟮暮荛L一段時間里,國內政治、經濟動亂。官員有的賣官封爵,乘機大撈一把;有的縱情淫樂,醉生夢死;也有些紛紛自殺。同時,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俄羅斯許多知識分子受國外破壞分子的誘惑,棄國而去。阿赫瑪托娃同樣在被施以誘惑的行列中,面對這種現實,詩人的愛國熱情陡然被激發出來,詩歌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她開始逐漸走出“小我”,開始描寫外面的世界。愛國主義詩篇成為詩人新階段的創作主題。阿赫瑪托娃譴責那些破壞俄羅斯經濟和文化的人,她把他們稱之為“敵人”。寫于1917年的《有個聲音呼喚過我》成了詩人這一時期的代表之作:

有個聲音呼喚過我,

它安慰說:“到這里來,

離開你那荒涼有罪的家鄉,

……

但我冷漠而又平靜地

用雙手捂住了耳朵,

不要讓這種卑鄙的言語

把悲哀的心靈玷污。

這首詩以斬釘截鐵的意志和口吻使阿赫瑪托娃同選擇離棄祖國的人從立場上鮮明地劃清了界限。從此,愛國主義詩篇成為詩人新階段的創作主題。她對世界和時代的看法也發生了重要變化。詩人開始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去思考和理解時代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我從來沒有停止過寫詩。對于我來說,詩中有我與時代、與我國人民新生活的聯系。當我寫詩的時候,我是以響徹我國英雄的歷史中的旋律為旋律的?!?/p>

盡管詩人是如此的深愛自己的祖國,盡管詩人從立場上與選擇棄國而去的人堅決的劃清了界限,可是可怕的厄運并未離她而去。十月革命勝利后不久的1921年8月,她的第一任丈夫古米廖夫被秘密處決,罪名是 “反革命陰謀罪”。阿赫瑪托娃自然受到了牽連。此時她的詩歌充分表達了當時作者的實際心理:她是惶恐而茫然的:

恐懼

恐懼,在黑暗中忙亂地收拾東西,

月亮的光線涂抹著斧子。

墻壁背后傳來不祥的敲擊聲——

那是什么?老鼠、幽靈還是小偷?

……(1921.8.27-28,汪劍釗譯)

由于種種原因,詩人被卷入了這種重大的時代變革中,不論是從國家方面,還是從自身方面,詩人都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因此,她的詩歌盡管從創作內容上及風格上已逐漸開始擺脫“小我”的狹窄圈子,同時在字里行間也體現出了茫然和無奈。但苦難并沒有結束,由于父母的原因,詩人惟一的兒子被捕入獄。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阿赫瑪托娃的詩也被禁止發表和出版,她本人也被禁止出入公眾場合。這段時間詩人的新作不再刊發,只有舊的作品可以重版。不得不開始研究古老的彼得堡建筑藝術和普希金生平與文學創作。在此期間的作品主要有三個:有關他的作品《金雞》、本杰明?松斯坦的《阿道夫》以及《石頭客人》。這些文章在當時全部發表了。詩人在1924年所寫的詩歌《給一位藝術家》,恰如其分的反映了詩人當時的心態:

難以設想,就連最短暫的微睡

也把我引進你的百花園里,

在每個使我驚異的轉彎處,

迷離恍惚中我尋找你的足跡。

……

在那兒我將成為永遠安樂的人,

閉上那曬得通紅的眼瞼,

在那兒我將重新獲得淚的饋贈。(1924年,黎華、王守仁譯)

第三階段:從“小我”走向“大我”。到了20世紀30年代,詩人的兒子已兩次被捕入獄,第一次在1935年,第二次在1938年,原因都是莫須有。 經歷了這么多的苦難后詩人變得愈加堅強。從30年代末到60年代, 詩人的詩歌越來越多體現的是憂國憂民的思想,往日那個只會抒發離愁別緒的閨中小女子已不復存在。如在1934年的一首詩歌中,詩人更多的用到了他人及家園:

最后一杯酒

為破碎的家園,

為自己命運的多難,

……(1934年6月27日 烏蘭汗譯)

列伊斯涅爾給予阿赫瑪托娃的詩歌創作親切和高度的評價。她說阿赫瑪托娃把我的全部矛盾澆注成了藝術,而這些矛盾長久以來找不到出路。如今,它們成了大理石雕像,不用我,它們就獲得了生命,它們的壓迫和誘惑已經過渡到神圣的作品。在列伊斯涅爾眼里,阿赫瑪托娃的詩歌創作之所以可貴,是因為詩人詩歌創作的真正意義是真實而深刻地充滿詩意地表現了一定范圍里的人們在偉大的革命年代里所經歷的精神上的錯位和災難。

在這一時期詩人于1935年至1940年創作完成的《安魂曲》和1940年到1962年創作完成的《沒有主人公的歌》被視為她的綱領性作品。在這些詩歌中,詩人通過描寫自己在長達17年的探監歷程中的所見、所聞、所嘆,生動地描述出了當時人民所經歷的苦難和所表現出的非凡勇氣。詩人的內心世界是矛盾統一的:在作品中兩種悲劇令人驚異的結合不能不引起人們的矚目:一種是與母親的悲痛相聯系的個人悲劇,另一種是與國家和人民相聯系的共同悲劇。個人的命運與歷史的命運相融合就構成了讀者面前偉大的悲劇景象。在這些詩歌的創作中,無論是創作手法上,還是創作思想上,作者都有了一個跨越式的提升,作者已從那個只知抒發小女子情感的“小我”詩人跨越到了“大我”時代。作者不再感嘆自己的悲苦,而是把目光投向了祖國,投向了人民。描寫手法也變得直接而豪邁。如:詩人的《安魂曲》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

長詩《安魂曲》同阿赫瑪托娃的個人苦難的命運緊密相連。在這部詩歌的代序里作者交代了創作這部詩歌的緣由:在那個人人自危,政治高壓的年代,阿赫瑪托娃長達17個月排隊探監,看望被投入獄中的兒子列夫?古米廖夫。一天,一個站在她身后的婦人問她能否把這一經歷寫成詩歌,她回答“能”。在《安魂曲》中詩人描述了突然降臨到她和兒子身上的災難,以及隨之蜂擁而來的對人格的貶低和凌辱。

……

我們到處聽見的聲音

只是鑰匙在門鎖上刺耳的轉動,

還有士兵的皮靴聲聲沉重。

我們像趕晨禱一樣早起,

穿過變得野性的都城,

在那兒聚集,比死人還缺乏生氣,

太陽低低,涅瓦河霧氣濛濛,

……(1940.3. 野里譯)

在這部長詩里,詩人不僅僅淋漓盡致地描寫出了在那個政治高壓的年代里自己所遭受的種種不幸,同時也告訴世人,這種不幸和痛苦不僅僅是個人的,小家庭的,而且還是一種巨大的、全民族的悲劇命運。

不,這并不是我,

這是受苦受難的另一個。

假如是我怎能忍受,

那簡直是禍從天落,

……

無聲無息——而大墻里

有多少無辜的生命在死去……(1938野里譯)

30年代的社會震動是空前絕后的,同大清洗相聯系的這種震動,對于社會生活來說,具有災難性的力量和后果。它猶如一場大地震,使成千上萬人的生命頃刻埋于瓦礫之下,使成千上萬的人倒在斷頭臺和血泊之中。正是這種災難性的震動最終使詩人和人民的命運結合到了一起。阿赫瑪托娃為自己,同時也為其他人而吶喊,她發出了千百萬自己同時代人的吶喊:“我不是只為我一個人祈禱,而是為了所有的那些人們,即使我歷盡磨難的嘴被堵住,億萬人民也會用我的呼喊抗議,……“野里譯阿赫瑪托娃的《安魂曲》是真正具有人民性的作品。詩人懷著一顆悲天憫人的心,把上至宇宙,下至百姓蒼生的一切都在這部詩作中作了深邃的探索和理解。從其創作的意義來講,它反映和表達了偉大的人民悲劇。從其詩的形式來看,它接近于民間的送別曲。它由平平常常的,詩人聽到的、寫到的話語所“編織起來的”長詩以極大的詩的和公民的力量表現出了自己的時代和人民的苦難心靈?!栋不昵废褚徊坑啦煌松臍v史標本,銘刻了自己的特殊時代,更主要的是,它把千百萬人民群眾被扼殺的吶喊聲表達了出來。

三、結語

詩人在長期逆境磨練中性格上日益堅強,詩歌創作內容也從狹小的個人空間走向廣闊的世界,把自己苦難命運和國家,民族,人民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一方面,她有時在公開場合被迫沉默,甚至銷聲匿跡另一方面,她在私底下繼續創作充滿批判意識的作品。并由此創作出了震撼人心的《安魂曲》。這也是詩人在創作上徹底擺 “小我”走向“大我”的標志性作品。

詩人的一生是坎坷的,是崎嶇不平的。詩人的不幸有來自于個人方面的,如幼年時的父母離異,成年后不如意的婚姻;但更多的是來自于社會的變革和政治動蕩。如“十月革命”時期的前夫被捕被殺,以及由此引起的兒子幾次被捕入獄。更由此才導致了詩人長達近年的探監生涯。當然,正如我國的一句老話“禍福相倚”:正是在這17年的苦難經歷中,詩人才更加真切的接觸了廣大人民,才真正感受到了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也才會有了震撼人心的長詩《安魂曲》。所以說,正是這種風雨飄搖的個人命運鑄就了詩人堅韌的性格。也正因為有了這一些不平凡的社會變革和動蕩,才激發出了詩人更高的創作熱情,才使詩人的創作內容逐漸與人民,與民族和國家有了緊密地聯系。詩人才最終突破了“小我”的個人感情世界,走向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的“大我”思想境界。

參考文獻:

[1]楊衍春:《俄羅斯文藝》,俄羅斯文藝出版社,2005.4。

[2]許賢緒:《20世紀俄羅斯詩歌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汪劍釗譯:《俄羅斯文藝》,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2。

[4]阿赫瑪托娃:《愛——阿赫瑪托娃詩選》,烏蘭汗譯,外國文學出版社,1991。

[5]阿?帕甫洛夫斯基:《安?阿赫瑪托娃傳》,守魁、辛冰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7。

徐雪琴:甘肅省張掖市河西學院英語系。

猜你喜歡
托娃阿赫瑪安魂曲
你來遲了整整十年
貓與鼠:阿赫瑪托娃式婚戀
背著十字架的阿赫瑪托娃
論《安魂曲》中母親形象的三重意味
王西麟《第九交響曲——抗日戰爭安魂曲》第一樂章《哀悼》創作探析
獵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