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文化交流與日語教學

2009-03-24 04:31楊杰蘭
山東文學·下半月 2009年3期
關鍵詞:跨文化交流思維方式生活習慣

摘 要:本文從跨文化交流中文化這一概念入手,提出要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流,必須對日本人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并在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關鍵詞:跨文化交流 生活習慣 思維方式 價值觀 外語教學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都占有重要地位。據資料統計,2008年,往來于中日兩國進行經貿、文化、科技等活動的人數已超過480萬人次,中日友好城市達233對,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流,顯得尤為重要。

一、 跨文化交流中文化交流的概念

跨文化交流中文化的概念指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群體內成員們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個人行為方式的規范。具體地說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為人處事,價值觀以及交流中的被認同的各個群體所特有的方式。

交流這一概念較為復雜,定義頗多。一般認為:“交流是指在特定的語境中,通過信息傳遞,人們相互影響的過程?!痹诳缥幕涣髦械慕涣鲃t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交流行為,因而,這給交流帶來了難度。

如何進行跨文化交流呢?首先,只有對日本文化如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等等有了充分的了解、認識。在此基礎之上,才有可能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流。

二、生活習慣方面的表現

1.打招呼、寒暄。在會話中,經常會聽到“こんにちは” 這句問候語。對于這個詞, 學研國語大辭典是這樣解釋的:“ 是白天的問候語,是白天與他人見面或拜訪他人時的寒暄語,可以理解為你好.其使用對象主要是一般關系的人或生人,而不用于自家人或親朋好友”。比如:同學同事之間見面多是“おはよう”;學生見到老師、下級見到上級多是“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朋友,熟人見面多是“おお”、“おっす”。新世紀大學日語第二冊刊登了水谷修教授,其中有這樣一段話:30多年以前,在小津安二郎導演的一部電影里,有這樣一個場面:由于感情不和,夫妻二人離了婚,結果孩子由母親撫養。當父親再見到久別的孩子時,在父子目光對視的瞬間,孩子說出了一句話,這就是“こんにちは” 。這個幼小的孩子說的這句臺詞非常精彩,它如實地刻畫出了當時父與子的關系。在正常生活的家庭成員之間,孩子是不會對父親說“こんにちは的”。然而,當不在一個屋檐下生活了,換句話說,當變成外人的關系時,才有可能使用。

在水谷信子的“おかあさん、さようなら”中也同樣提到了的用法。一個住在日本人家里體驗生活的美國高中生向這家的主人問候時說了一句“こんにちは”,結果主人聽了十分驚訝。在寒暄語中,“さようなら”這句話也不能對家人使用。在水谷信子的《おかあさん、さようなら》一文中,其中提到:一個小學生認為,總同樣重復同樣的寒暄話是無能的表現,就決定換一種不同的寒暄方式,于是,早上上學前,他沒有使用平時總說的“いってきます”,而說了一聲“さようなら”,在廚房的媽媽一聽,頓時神色大變,跑到門口連聲追問:孩子嚇得連忙跑出了家門。在家庭成員之間,若不是在永別時,“さようなら”是不能使用的。如果戀人之間說了這個詞 ,則為分手之意。如果是同學之間,同事之間,可以說“じゃあ”、“じゃ、また”。學生對老師,下級對上級,可以說成“お先に失禮します”。所以“さようなら”與中文的“再見”是有所不同的。

2.對數字的好惡。在日本民族看來,奇數是招福的數字。所以喜歡單數,尤其喜歡“3”這個數字。不喜歡雙數(8除外),尤其不喜歡“4”這個數字。因為日語“4”的發音“し”與死(し)相同,所以避諱“4”這個數字。日本的個人電話,私家車牌,房間號碼都沒有“4”這個數字。譬如4人喝啤酒,不可以要4瓶,而應該要3瓶或5瓶。送人禮物也不要送雙數。這和中國好事成雙,以雙數為吉利的習俗完全不同。

3.對稱呼的好惡。在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長幼有序,在稱呼上,以把對方視為高輩為敬。比如:小學生對二十幾歲的人稱呼時,一般稱呼為“叔叔”、(おじさん)“阿姨”(おばさん)。而在日本,則稱之為“哥哥”(お兄さん)、“姐姐”(お姉さん)。再者,在家庭中,哥哥的孩子稱呼哥哥的妹妹,再中國習慣上稱之為“姑姑”,而在日本,則稱之為“姐姐”。在稱呼上,日本以縮小輩分之差表示敬意,而在中國卻以擴大輩分之差表示敬意。在日本人看來,年輕代表著青春、活力、生命。 在《おばさん和阿姨》這篇文章中,講的就是一位學日語的中國的中學生在路上看到一位二十幾歲的日本女性把圍巾掉在了地上,然后說:“おばさん,あたたのタオルは落としましたよ?!苯Y果,這位女性很不高興。在日本,稱呼50多歲的人時,多用“おじさん”、“おばさん”,而中國多稱呼為“爺爺”、“奶奶”。漢語的“阿姨”雖不能說與年齡完全無關,但主要是敬稱。而日文的“おばさん”卻主要強調年齡,有時還帶有負面的意味。稱呼二十多歲的女性為,就會讓她以為自己不年輕了。同樣,稱呼五十多歲的日本女人為“おばあさん”(奶奶),日本人也會很不愉快的。再者,“あたた”一詞并不是對所有人都可以使用。除了下級對上級,年幼的對年長的不使用以外,一般對陌生人也不使用。此外,在家庭中,妻子稱呼丈夫稱之為“あなた”。因此,不能把中國的一些語言習慣用在日語中。

三、思維方式方面的表現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思維方式。日本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共性處理人際關系,對對方的心情想法乃至感情都是體察入微的,即:以心傳心,是以體察為特征的思維方式。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時時處處慮及對方,為了不在感情上傷害對方,不使對方丟面子,避免摩擦和不愉快,總是不明言自己的見解和主張,而是以暗示或含糊的方式來表示自己的意圖。拒絕對方時,總是采取一種很委婉的方式,使對方不至于難堪。例如下面一例:

上司の鈴木部長と部下の佐藤さんの會話:

鈴木:佐藤君、新宿にいい日本酒の店があるんだよ。仕事が終わったら一緒にどうだい。

佐藤:いいですね。 あ、でも、部長.大変申し訳ないんですが。

鈴木:どうした?

佐藤:今日はほかの約束がありまして

鈴木:ふーん、そうかい。なにかあるのかい。

佐藤:ええ、実は來週大學時代の後輩の結婚式の司會をすることになっているんですが、今夜これから打ち合わせも兼ねてちょっと飲むになっておりまして。

鈴木:あ、そうか。 じゃ、仕方がないな。

佐藤:せっかくのお誘いなのに、申し訳ありません。

鈴木:いやいや。じゃ、またにしよう。

佐藤:また次の機會に、ぜひ。

鈴木:分かった。じゃ、また。

鈴木:お先に失禮します。

這是一種很巧妙的拒絕方式。佐藤在受到邀請之后,首先是接受對方的邀請。由此表明如果情況允許的話自己很愿意去的意思。接著,才說實在抱歉,告知對方自己還有別的事。后面使用了“ほかの約束がありまして、省略了いけません”。語氣委婉,曖昧,表達了說話人的心情。如果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恐怕會直截了當地拒絕。首先說:“今日はだめです。行けません。ほかの約束がありまして”。(不行,我還有別的事,去不了)。這樣的話,對方可能會不高興。

四、價值觀方面的表現

這里所指的價值觀是指在某種文化背景下群體所共有的。它是判斷人們行為好壞對錯的標準,并決定著人們行動的目的和方針。在交流活動中,必然伴隨著價值觀,離開價值觀的交流是不可能的。日本人的同學聚會,同事在一起喝酒,多采用均攤付款的形式,即使共同招待客人,也是均攤付款,而且在客人面前公開算帳,掏錢。在家庭中,例如:母親與出嫁的女兒,婆婆與兒媳買東西時各付各的錢。即便一人付了款,回家后定會算清帳。兒媳有兒媳的帳,婆婆有婆婆的帳。在日本是不能混在一起的。這并不是在計較金錢,而是在堅持在金錢上劃清界限,保持距離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以前所講究的義理人情變得越來越淡薄,為人處事時信守距離美的原則,希望自己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即:不想欠任何人的情,人情只是限于一時一事,過后與此事無關。在家庭中,例如母親與出嫁的女兒,婆婆與兒媳買東西時各付各的錢。即便一人付了款,回家后定會算清帳。兒媳有兒媳的帳,婆婆有婆婆的帳。在日本是不能混在一起的。這并不是在計較金錢,而是在堅持在金錢上劃清界限,保持距離美。再者,日本人請客時會根據客人的數量適量點餐,而不會像中國人那樣,有5人卻要點8人的量。日本人認為,將擺在自己面前的飯菜盡量吃完是對主人的尊重,所以,即便犧牲肚子也要盡量吃完。如果剩余過多,主人會以為飯菜是不是不合客人的胃口?主人會不開心的。而在中國人的觀念里,請客時用吃不完的美酒菜肴招待客人才能表達自己的誠意,所以,如果菜肴都吃光了,會令主人很難堪。因此有些中國人覺得,請日本人吃飯時日本人很不客氣。日本人很小氣。曾經有一位同學說:“咱日本外教太小氣,前天請我們幾個同學吃飯都沒吃飽?!薄澳敲达埐硕汲酝炅藛帷??“沒有,剩了不少,都吃完了,多令外教難堪??!”所以,要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流,一定要對異文化有充分的了解。

五、加強外語教學,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

跨文化交流是學生今后在工作學習中經常要面臨的問題。因此,外語教師在進行日語教學的過程中,應從努力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這一目的出發,培養學生的文化習得意識,不僅培養其語言技能,還必須重視語言表達是否妥當。這就要求教師不僅有漢語與日語兩種語言學修養,而且還須具有中日兩國比較文化背景學方面的知識,不斷培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增長學生對日本社會,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等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對中日文化差異和沖突具有識別的敏銳性,理解的科學性和處理的正確性。另外,可利用外籍教師,鼓勵學生與外籍教師進行交往,通過個人間的交往使學生可以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利用先進的電教設備,通過看不同的背景的電影,電視畫面,使學生真正理解其內涵。拓展學生的視野。努力使學生確立一種科學的,寬容的態度,切忌用本民族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去理解,去闡釋另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排除偏見,積極地進行跨文化交流,并在交流中養成與異文化異民族共存的素質和能力。

參考文獻:

[1]陳 巖:《談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日語學習與研究》,2002.1。

[2]王秀文:《跨文化交際與日語教育日語學習與研究》,2005.3。

[3]王鐵橋:《中日文化差異趣談》,香港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1999。

[4]水谷信子:《心を伝える日本語講座》,研究社,1999。

[5]金田一春彥:《日本語の言語表現》,講談社,1992。

[6]《日語新干線6》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3。

楊杰蘭: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猜你喜歡
跨文化交流思維方式生活習慣
當心!這些生活習慣 正在摧毀你的聽力
淺析信息終端(手機)對學生思維的影響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合拍片《風箏》的跨文化傳播
文化差異對初入國際市場的法國中小企業影響分析
一日三餐
《中國合伙人》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寓言
提升血液與血管力的10個生活習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