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面

2009-04-14 08:46郝建新
文史月刊 2009年3期
關鍵詞:磨房勞力高粱

郝建新

解放初期,在農村,推磨是一項重體力活。當時,石磨是人們加工食用面粉的唯一工具,由磨盤(圓形的薄石板)和兩塊磨扇組成,在兩塊磨扇上,鑿出許多有規則的壕塄,兩塊扁形圓石中間鑿一軸心,下面一扇固定在磨盤上,上面一扇可以繞軸轉動。通過上磨扇的兩個入口(府眼),讓麥粒、高粱或玉米自動滾進兩扇之間,不停地轉動上磨扇,磨碎的顆粒便從上下磨扇的對縫中流出,人們再用羅羅面,大塊的再加進去磨,這樣反復數十遍才能磨完。

上磨扇主要靠人力或畜力驅動,使用起來十分笨重。磨100斤高粱得用兩個強勞力、一個女勞力歷時一天才能完成,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會持家的主婦們總是把最好的飯菜留到推磨的那一天享用。那個年代,沒有勞力是絕對無法生存的,男人成了家中的脊梁。有人手的不算什么,沒有人手的人家全靠請人幫忙。

推磨還要看天氣,下雨天不能推磨。一年秋天,秋雨連綿,一連二十幾天不見太陽,村里家家都沒有了面吃,大家叫苦連天。

上世紀60年代,我們的村子通了電,人們磨面實現了電氣化。當時村民的那個喜悅情景,至今記憶猶新。電磨比起石磨來,省了人力推動和人力羅面,但仍是一項體力活。當時因父親在外地工作,每次磨面的任務便由我和母親承擔。

磨面是我最怕干的一項活計,它最麻煩、最耗人,也最臟。首先是排隊。上次磨的面吃到一半,就必須趕快到磨房排隊,因為全村1000余口人只有一臺電磨,須晝夜工作。如果遇到停電(農村停電時常發生),就只好到鄰村磨面,或者干脆進城里磨面(城里相對磨房多一些)。

一般來講,7口人左右的家庭,一個月就得磨一次面。其次是澇糧食。當時高粱面是農村的當家糧,澇高粱是磨面的第一道工序,即把糧食去雜質后用畚箕畚干凈,再加水進行煮,這樣磨出來的面白,有筋骨,還可以去掉苦澀味,否則磨下的面不好吃。100斤高粱要用一個上午才能煮完。接下來是晾曬。煮好的高粱,冬天不能凍了,夏天不能變質,晾到八成干就能上磨房了。晾干的時間要與排隊時間相吻合,如果排隊輪到你,你的糧食來不了,就要讓給下一家。糧食晾好了,排隊還輪不到,就有壞掉糧食的危險。

上電磨開工后主要是上下接斗子(斗子是自家的柳編織品),即從羅的出口接上再倒入磨的入口,這樣兩個小時就可完工,時間不長,但對婦女兒童來說也很吃力。磨面用兩個小時,上家“掃底”、自家“掃底”也要用近半個小時,磨起來痛快、等起來麻煩。當時有勞力的人家,不論干什么工種的,只要說今天磨面,生產隊的各項工作都可以放一放,準其請假。

我最怕晚上磨面,不知什么原因,在我的記憶中,基本上都是晚上磨面。面磨好后,由于水分大,極易變質,要不斷攪動才能晾干,風和日麗的日子也須3到5天的晾曬。電磨密封不嚴,粉塵很重,細粉末落得人身上、地上、房梁上到處都是,面磨完了,自己也成了“面人”。落在衣服和頭發上的面粉掃不了,磨一次面就得洗一次衣服,進一次磨房兩天內喉嚨不利索。

時下磨面有了專業工廠,人們磨了面,廠家直接送到家,也不用曬,一拆袋子就能吃。我懷著對推磨和磨面的特殊情結,曾多次參觀過現代化的面粉加工廠,那自動化的程控系統,機械化的選料程序,全封閉的作業流程,干凈整潔的加工車間,與早些年的磨房真是天壤之別啊。

(責編 張靜涵)

猜你喜歡
磨房勞力高粱
高粱紅了
淺談如何加強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
心中的老磨房
做第四種人
野高粱
國王也拆不掉的磨房
小磨房(德國)
雨后
課堂教學的勞心與勞力
聰明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