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生態環境問題的政治影響及其應對

2009-04-14 04:38范俊玉
中州學刊 2009年2期
關鍵詞:政治參與

范俊玉

摘要:當代人類面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人類所處的生態環境系統和政治系統不是兩個相互割裂的系統,當代生態環境問題對政治有著多方面的重要影響,影響一國的政治穩定,影響公眾的政治參與,并對國際政治有著重要影響。針對這種影響,我國政府應積極應對。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公正協調環境利益沖突,暢通渠道促進公眾環境政治參與,加強國際環境的合作與交流,以使我國的生態環境治理和政治發展取得雙進展。

關鍵詞:生態環境問題;政治影響;政治穩定;政治參與;國際政治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09)02-0001-05

工業社會以來,隨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日益增強,人類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卻日益嚴重。所謂生態環境問題,是指因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而引起的不利于人類和生物圈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結構和狀態的變化,包括自然災害、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資源耗竭等。當代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由人類自身活動造成的。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中,人也身處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中,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礎。人類所處的生態環境系統和政治系統不是兩個相互割裂的系統,而是具有相互影響的關系。生態環境問題對人類的社會生活有著多重影響,其中就包括對政治的影響。

一、生態環境問題對政治穩定的影響

政治穩定是政治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范疇,是當代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特別關注的問題。政治穩定體現在許多方面,主要包括政權的穩定、政局的穩定、政府的穩定、政策的穩定以及社會政治心理的穩定等。任何國家在追求政治發展的過程中都可能面臨政治不穩定的危機,但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情況可能更加嚴重。影響一國政治穩定的因素有許多,如經濟的、歷史的或文化的因素等,但隨著當代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生態環境對政治穩定的影響也正日益強化。

1、生態環境問題對經濟的發展有較大制約,會影響一國的政治穩定

在一個國家的發展過程中,經濟的發展無疑是整個社會整體發展的基礎,對政治穩定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然而,經濟的發展又是受環境資源制約的,如果沒有可以持續利用的生態資源和平衡的生態系統,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是不可能的。研究表明,當一個國家處在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時,極易導致政治的不穩定,而如果再加上環境的因素,危機的程度可能更會加強。亨廷頓指出,在二戰后的發展中國家,導致暴力沖突的原因不在于落后,而在于現代化。他說:“產生政治秩序混亂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現代性,而在于為實現現代性所進行的努力。如果貧窮的國家出現動亂,那并非因為它們貧窮,而是因為它們想致富?!边@些國家在歷史上飽受了殖民壓迫和貧窮落后之苦,在國家獨立后又面臨著與發達國家縮小差距的巨大壓力,所以,民眾對現代化普遍抱有較高的期望。然而,在經濟的快速增長過程中,許多在早期現代化過程中陸續出現的問題,如貧富兩極分化、失業增加、地區沖突、社會失范等都在短期內幾乎同時出現,這就容易引起民眾的不滿甚至怨恨,導致政治的不穩定。當然,這些在經濟發展中的不穩定因素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在繼續發展中加以控制和解決。但是,如果一國的經濟發展由于環境資源的減少或枯竭而停滯甚至全面崩潰,而政府在短期內又無能為力的話,那么,人們的高期望就將遭受嚴重的打擊,政治也將處在最不穩定的時刻。目前,不少發展中國家由于粗放型的經濟增長已使得本國的某些資源即將面臨枯竭,已從過去的能源出口國變成了進口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內部或國家之間,由于爭奪稀缺的環境資源而引致沖突甚至戰爭的情況已多有發生。1985年時任埃及外長的加利就曾斷言:“我們百分之百地依靠尼羅河。我們這個地區下一場戰爭將是圍繞尼羅河水域的戰爭,而不是圍繞政治的戰爭?!边@種情況即使發生在發達國家,政治上的不穩定也同樣不可避免。

2、生態環境問題直接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存狀況,也成為影響政治穩定的重要原因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當生存的問題基本解決以后,人們必然對自己的生活質量產生更高的要求。而當生態環境受到污染或破壞的時候,人們的生活質量勢必要下降,嚴重時甚至會影響生命的健康。因此,生態環境的污染或破壞勢必會使人們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當訴諸政府而政府又不能有效解決時,就非常容易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當環境跨界污染時,會引起不同地區的民眾之間的沖突;當企業肆無忌憚地排污時,會引起民眾與企業之間的沖突;而當政府對污染治理不作為或不能有效地對各方利益進行協調時。也會引起民眾與政府之間一定程度的沖突。在某些地區,由環境問題引發的沖突可能一開始規模不是太大,人數也不是太多,但由于借助了網絡、手機等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局部地區的偶發事件有可能會迅速產生放大效應,導致沖突規模的擴大和程度的加深。這些由生態環境問題引發的沖突如果被某些敵對勢力利用的話,就可能會越出環境問題的范圍,而同其他的社會沖突相結合導致社會矛盾的總爆發,這樣,政治體系就面臨著更大規模的威脅。當然,即使沒有其他社會矛盾的介入,由于生態環境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極端重要性,當問題累積到嚴重程度而引致的環境沖突對政治穩定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二、生態環境問題對政治參與的影響

政治參與作為現代民主政治的核心,體現了一國的政治發展程度。諾曼·尼和西德尼·伏巴認為,政治參與指的是“平民或多或少以影響政府人員的選擇及(或)他們采取的行動為直接目的而進行的合法活動”。在對政治參與的界定中,不同學者對政治參與的主體、客體和途徑的理解都有一些分歧。這里,本文把政治參與理解為是普通公民或公民團體試圖影響政府的決策和政策實施過程的行為。顯然,在政治參與的途徑上包含合法的和不合法的參與,但是在現代民主政治中,更多的還是指合法的非暴力活動。合法的政治參與途徑,一般有政治選舉、政治結社、游行集會、政治接觸等。

1、生態環境問題關乎人們的環境權益能否實現,推動著公眾環境政治參與的進展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引致公民政治參與的因素多樣,如社會經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教育的普及、傳播的擴展以及政治精英和團體的組織和動員等。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凸顯,各國公眾掀起了聲勢浩大的環境政治參與活動。公眾環境政治參與是指“生態環境問題作為一個新型政治議題導致的公眾政治參與范圍和形式的擴展”。參與的公眾主體既有公民個人,也有各種環境非政府組織,更有各式政黨,特別是在一些西方國家成立的綠黨。

當代生態環境問題關乎人們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利益,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權利意識的逐步提高,無論是公民個體還是環境組織都希望能很

好地解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以維護好、協調好特定群體、區域、國家乃至整個人類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根本利益,這也是人們進行環境政治參與的根本原因。在政治生活中,人們進行政治參與的根本目的還是試圖通過影響和推動政治決策和政策實施過程以實現自身的某種利益要求。這種利益對人越重要,人們對它的追求就越迫切,由它引致的政治參與就越強烈。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利益,這種利益既是公民個體的利益,也是一個國家或全球的公共利益。雖然人們的環境利益在不同層面上既有利益一致之處,又有利益沖突之處,但都會引起人們的環境政治參與?!吧鷳B環境問題是特殊的政治問題,一方面,它反映了政治利益的差別(如階級、集團對自然資源的控制),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另一方面,環境作為公共物品,其影響并不以階級來劃界,是普遍的;再者,環境退化的結果可能是全人類的共同毀滅。在這三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使得人們就生態環境問題進行政治參與的主動性有較大提高,這是生態環境問題促進政治參與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碑斎?,歷史上并不是任何階段的人們都意識到這一點,但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以及環境宣傳、教育、動員工作的深入,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權利意識不斷提高,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推動了當代各國公眾環境政治參與的進展。

2、生態環境治理中政府有效作用的發揮客觀上需要公眾的環境政治參與

公眾的環境政治參與也是促進政府環境決策的科學化、公開化和民主化,影響和監督政策實施的需要。生態環境作為公共物品,市場在環境資源的配置中存在著失靈現象,這就需要政府運用公共權力在環境治理過程中發揮作用,而且,為國家及其民眾維護好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政府應盡的職責和義務。在現實的環境治理過程中,政府雖然也發揮了公眾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著種種失靈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給政府行為糾偏,就需要廣泛的公眾政治參與。首先,公眾的環境政治參與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影響和推動政府的正確決策。在一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政治決策中,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傳統發展觀和政績觀、相關利益集團的游說、決策者的能力和喜好、政府自身的利益考慮等因素的影響,各級政府在決策過程中經常會發生偏差,導致環境問題的惡化,損害公眾的環境利益。公眾是生態環境最大的利益相關人,公眾也最貼近最了解周圍的生態環境,如果在政府的決策過程中引入公眾的參與,政府的環境決策就能做到科學化、公開化和民主化,真正地合乎民意。這既有利于得到公眾的認同和支持,也有利于協調解決不同利益方的環境利益沖突。其次,公眾的環境政治參與也可以對政府的政策實施過程加以影響和監督?!肮竦恼螀⑴c通過選舉、罷免公職人員,通過意見表達和輿論監督活動,或者通過直接介入管理過程等,來制約政府的政治管理活動,從而保障政治管理的廉潔與效能,同時促進民主的制度化建設?!痹谡沫h境政策執行過程中,公眾通過積極參與,可以及時地發現問題,向政府表明態度并施加影響,使政策得以不斷調整和優化。并且,公眾的參與還能對政府的政策執行過程進行監督,給政府的工作造成壓力,防止在生態環境利益上的政治腐敗問題出現。

三、生態環境問題對國際政治的影響

當代生態環境問題除了對國內政治的影響外,有些問題還越出了一國政治的范圍,指向了國際政治領域。國際政治是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和其他政治行為主體之間的政治關系的總和。國際政治發生于國際社會的多個行為主體之間,國際政治的本質內容是國際社會多個行為主體之間的政治關系,這種政治關系有利益關系、力量對比關系和相互作用的關系。當代國際政治的行為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有主權國家、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等。當代生態環境問題對國際政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國家主權、國家安全方面。

1、生態環境問題對國家主權形成了沖擊

主權是民族國家的最重要屬性,是國家區別于其他社會和政治組織的主要標志?!爸鳈唷钡母拍钭钤缡怯煞▏螌W家讓·布丹提出來的,意指國家管制其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約束的最高權力。主權與環境的結合就構成了一個國家的環境主權,在1972年的《人類環境宣言》和1992年的《里約宣言》中都確認了這一重要原則。國家環境主權原則是指:“根據《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原則,各國擁有按照其本國的環境與發展政策開發本國自然資源的主權權利,并負有確保在其管轄范圍內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動不致損害其他國家或在各國管轄范圍以外地區的環境的責任?!比欢?,在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時,客觀上需要各自為政的民族國家加強國際合作,強化各種環境治理的國際機制,這就對傳統的國家主權原則形成了巨大沖擊。在環境問題的解決上,傳統的國家主權觀日益顯示出其作用的局限性,甚至很多環境問題就是主權國家在強調絕對主權的借口下造成的,并且,當面對全球性的相互關聯、影響的生態環境系統時,也沒有一個國家能要求主權。因此,為了解決全球生態環境問題,傳統的國家主權的絕對性必須讓位于主權的相對性,國家環境主權不僅意味著權利,而且意味著義務。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參與到環境事務的管理中并日益發揮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國際環境合作機制建立并不斷加強,各國必須讓渡出部分環境主權,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遵守國際環境條約,履行環境義務,共同致力于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盡快解決。當然,生態環境問題對國家主權的弱化并不意味著國家主權的喪失或被侵犯,國家依然是國際社會最重要的行為主體,依然擁有著對內的最高統治權和對外的獨立自主性,所變化的只是國家的部分權力受到了限制。

2、生態環境問題沖擊了傳統的國家安全觀,環境安全作為一種新的國家安全納入了各國的視野

安全,就是客觀上不存在威脅,主觀上不存在恐懼。在傳統的國家安全觀中,政治安全和軍事安全是重心所在,這也是由主權國家以及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所決定的。然而,當代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凸顯卻對傳統的國家安全觀造成了沖擊,環境安全作為一種新的國家安全納入了各國的視野。對環境安全的理解可包括兩個方面:環境安全是免于因環境惡化而造成的對人類生存的威脅,以及免于因環境爭端或沖突而形成的人類群際關系上的威脅。因環境惡化對一個國家造成的威脅,可能比來自國外的軍事、政治上的威脅更嚴重、更普遍、更長久,且在爆發之前往往令人難以察覺,而一旦災難形成又難以逆轉。所以,環境安全構成了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維護國家的環境安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積極進行環境外交,圍繞環境問題的環境合作和斗爭已成為外交領域的重要內容?!碍h境安全可以大致分為三個層次:國家安全、人類安全和世界環境安全。其中既包括可能引發對抗、沖突甚至戰爭等傳統安全觀所關注的問題,也包括非對

抗、非零和、人類共存共榮等非傳統安全觀的內容?!庇捎谏鷳B環境資源的有限性和日漸稀缺,不少國家為了爭奪資源沖突不斷,有時甚至不惜挑起戰爭。此外,還有因為跨國界的污染以及環境難民問題引起的國家之間的沖突。當然,這些沖突和戰爭不僅不能真正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反而會加重國家的不安全。

四、當代生態環境問題的多重政治影響需要我國政府積極應對

當代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整個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在我國,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對我國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就包括對政治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對其進行積極應對。就生態環境問題對我國的政治影響而言,我國政府可以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加以應對。

1、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強生態環境治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將生態環境問題上升到國家政治的層面加以解決。政府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要將環境保護納入其中,實行科學的戰略決策和規劃,使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從宏觀上得到協調。為了有效地治理環境,政府需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的各項制度和政策,如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等。由于生態環境的許多問題都與政府有關,因此在制度建設上,政府要特別注意健全針對自身的制度。環境行政主管部門要建立有效的監管體系,依法監督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各種社會經濟活動,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和案件。要大力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一個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產業體系。政府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決種種生態環境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其對國家政治系統的不利影響。

2、加強環境利益協調,保證環境公平

在發展中國家,社會利益分配不均、社會不公正是影響政治穩定的重要因素,表現在環境領域就是環境不公平現象。盡管從整體和長遠來看,生態環境狀況的惡化會使一定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蒙受損害,但從現實情況可以看出,在享受環境權益和承擔環境責任方面,還是存在著有些人受益、有些人受損的情況。我國的環境不公平主要表現在:在城鄉之間,我國的污染防治投資幾乎全部投在工業和城市,農村的環保設施幾乎為零,污染嚴重;在地區之間,我國的西部地區不斷將資源輸往發達地區,但發達地區卻沒有給予其足夠的補償;在階層之間,富裕人群和貧困人群在人均資源消耗量和污染物的排放上也有多寡之分。在這種環境不公平的狀況下,就可能會造成涉及環境方面的矛盾和沖突。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保證公正性是其優越性的最重要表現。為此,各級政府應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深化社會分配制度改革,縮小貧富差距,對環境利益沖突加以有效的協調,保證環境公平,防止影響政治穩定的環境事件的發生。

3、積極暢通渠道,促進公眾環境政治參與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公眾的環境政治參與的程度還比較低,但也呈現出逐步提高的趨勢。政府不僅要注意發揮自身的主導性作用,更要注意創造機制發揮最廣大人民群眾在環境治理中的積極參與作用?!碍h保不是政治最敏感的領域,但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涉及社會的各個階層,各種利益主體。環保領域內的公眾參與,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最佳切入點?!惫娪辛烁嗟闹贫刃缘沫h境政治參與,就能夠消除導致政治不穩定的環境沖突。政府應切實轉變觀念,暢通信訪、聽證、網絡、電話等多種渠道,并利用自身的權威和組織能力,動員引導最廣泛的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各級政府要積極培育和扶持環境非政府組織,建立健全并有效落實環境決策中的專家咨詢制度,讓更多的專家、學者、普通公民以及環境利益相關者參與到政府的環境決策和治理中來。

4、積極開展環境外交,加強國際環境合作與交流

我國政府在立足于解決好國內環境與發展的同時,還要積極開展環境外交,加強國際環境合作與交流。在環境外交中,我們要注意維護好國家的環境利益,反對環境殖民主義,致力建立和平共處的國際政治新秩序。為了全球環境問題的解決,我們既要切實維護好國家的主權,也要承認主權的相對性,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合作。在維護國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我們要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公約和有關貿易與環境的協商與談判,履行相應的國際環保義務,為解決全球生態環境問題作出貢獻。我們還要積極引進國外的資金、先進環保技術與管理經驗,提高國內環保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促進國內環境保護的跨越式發展。在合理引進國外的可利用再生資源和物種資源的同時,又要嚴格防范污染轉入、廢物非法進口、有害外來物種入侵和遺傳資源流失,建立環境風險評估機制和進口貨物的有害物質監控體系,以保障國家的環境安全。

責任編輯:浩森

猜你喜歡
政治參與
新媒體背景下基層群眾政治參與問題研究
當代印度尼西亞華人政治參與的影響因素分析
西部民族地區非制度性政治參與研究
網絡對大學生政治參與影響的實證研究
改善農村婦女政治參與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