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棉鈴蟲的發生與防治

2009-04-23 08:12
現代農業科技 2009年4期
關鍵詞:棉鈴蟲防治

金 玫

摘要介紹了棉鈴蟲形態特征、生物學特性,總結了棉鈴蟲為害特點、發生與環境的關系,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指導大田生產。

關鍵詞棉鈴蟲;發生;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5.622.+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4-0118-01

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rea(Hfibner))屬鱗翅目夜蛾科昆蟲,是為害棉花的主要害蟲之一。以幼蟲危害,鉆入幼蕾取食形成“張口蕾”。取食花粉頭形成蟲花,取食青鈴形成爛鈴,被害蕾、花、幼鈴不久脫落,嚴重時全部脫落形成“公棉花”,造成嚴重減產。

1形態特征

(1)成蟲。體長l5~20mm,翅展27~38mm。雌蛾前翅赤褐色或黃褐色,雄蛾多為灰綠色或青灰色;內橫線不明顯,中橫線很斜,末端達翅后緣,位于環狀紋的正下方;亞外緣線波形幅度較小,與外橫線之間呈褐色寬帶,帶內有清晰的白點8個;外緣有7個紅褐色小點排列于翅脈間;腎狀紋和環狀紋暗褐色,雄蛾較明顯。后翅灰白色,翅脈褐色,中室末端有1褐色斜紋,外緣有1條茶褐色寬帶紋,帶紋中有2個牙形白斑。雄蛾腹末抱握器毛叢呈一字形。

(2)卵。近半球形,高0.52mm,寬0.46mm,頂部稍隆起。初產卵黃白色,慢慢變為紅褐色。

(3)幼蟲。初齡幼蟲為青灰色,頭為黑色,前胸背板為紅褐色。老熟幼蟲體長42~46mm,各體節有毛片12個,體色變化大,有綠色、黃綠色、黃褐色、紅褐色等,前胸氣門前2根剛毛的連線通過氣門或與氣門下緣相切,氣門線為白色。

(4)蛹。紡錘形,體長l7~20mm,赤褐色,第5~7腹節前緣密布比體色略深的刻點。尾端有臂棘2枚。初蛹為灰褐色、綠褐色,復眼淡紅色。近羽化時,呈深褐色,有光澤,復眼褐紅色。

2生物學特性

2.1生活史

大豐地區棉鈴蟲1年發生4~5代,以越冬蛹在土中越冬。越冬代成蟲5月上中旬羽化,第1代成蟲6月中下旬羽化,第2代成蟲7月上中旬羽化,第3代成蟲8月上中旬羽化,第4代成蟲9月中下旬羽化,第5代老熟幼蟲于10月下旬陸續化蛹越冬。

2.2生活習性

(1)成蟲。雌、雄成蟲壽命分別為10.61±1.49d、8.80±1.72d。成蟲多在夜間羽化,夜間19時至翌日2時羽化最多,占總羽化數的67.2%。成蟲飛翔力較強,主要在夜間活動,日出后大約6時左右停止飛翔活動,棲息于棉株或其他植物叢間。對黑光燈有較強趨性,雌雄成蟲交尾在3~5時為多,羽化后2~5d開始產卵,產卵期5~10d,常與寄生孕蕾花期吻合。卵產在棉花嫩梢、上部葉片正面及蕾鈴苞葉上為主。

(2)卵。卵散產,在棉株上的分布以靠近主干第1、2果節最多,其中第 1果節占總卵量的45.86%;第2果節占29.92%;其他果節占24.22%。

(3)幼蟲。卵的孵化率為80%以上,12~18時孵化最多。初孵幼蟲先吃掉卵殼,再食嫩葉、嫩梢或幼蕾及苞葉。然后轉移到葉背棲息。翌日轉移到中心生長點,3齡以后多鉆入蕾鈴為害。在蕾期,幼蟲通過苞或花瓣侵入蕾中為害,蟲糞排出蕾外,被害蕾苞葉張開變為黃綠色而脫落。在花期,幼蟲鉆入花中食害雄蕊和花柱后,被害花往往不能結鈴。在鈴期,幼蟲從鈴基部蛀入,蟲體大半露在鈴外,蟲糞亦排出鈴外。幼蟲常隨蟲鈴增長,由上而下從嫩葉到蕾、鈴依次轉移危害。1、2齡幼蟲危害較輕,3齡幼蟲可為害蕾、花、鈴3.2個,4齡幼蟲為5.5個,5齡為8個,6齡為5.6個。1、2齡幼蟲有吐絲下垂習性,3齡以上幼蟲是暴食階段,有互相殘殺習性。

(4)蛹。雌蟲蛹期短于雄蛹。因此,每代成蟲羽化時期雌性多于雄性,后期雄性多于雌性,高峰期雌、雄性比相接近。蛹期9~10d。

(5)天敵。己知種類,卵的天敵有玉米螟赤眼蜂(Tricho-dramma ostriniae)、松毛蟲赤眼蜂(T.dendrolimi Matsumura);幼蟲天敵有棉鈴蟲齒唇姬蜂(Campopletis chlorideae)、細顎姬蜂(Enicospilus pilus)、螟

蛉絨繭蜂(Apanteles ruficrus)、四點溫寄蠅(Winthemia quadripustulata)。

3為害特點

第l代幼蟲以為害頂尖和嫩葉為主。嫩葉危害后形成缺形,有細蟲糞,并有許多圓形小孔;蕾被害后蛀孔處有蟲糞,苞葉張開很快脫落。第2~3代幼蟲主要為害蕾、花和幼鈴?;ū缓蟛荒芙Y鈴;幼鈴被害遇雨易霉爛脫落,不脫落的成為僵瓣。

4發生與環境的關系

溫度25~28℃,相對濕度在70%以上,最適于棉鈴蟲發生。第1代棉鈴蟲發生期間,氣溫變化可直接影響羽化的早遲和產卵活動。當5d的平均氣溫達20℃以上時,適于成蟲產卵活動。若5月有寒流侵襲,產卵活動會受到影響,發生量可能減少。各代的發生危害與每年雨量分布有關。春雨綿綿,越冬死亡率很高,因此,第2代危害較輕;第2代正值梅雨季節,種群增殖又受到自然抑制,發生也較輕;第3代伏旱開始,有利于群體迅速繁衍。雨量影響著土壤中蛹的存活率,處于浸水狀態的蛹常大量死亡。據觀察,土壤絕對含水量在40%時,蛹死亡率為30.8%;含水量在50.4%時,蛹死亡率為95%。

5防治措施

5.1農業防治

加強預測預報及田間調查,對蟲害基數較大的地塊實行秋耕冬灌,消滅越冬蛹。適時打頂、整枝和打邊心,并及時帶出田外深埋,降低棉田卵、幼蟲量。在棉田四周種植玉米誘集帶,集中誘殺。在棉鈴蟲羽化高峰期利用頻振式殺蟲燈和擺放楊枝把進行誘殺,人工捕捉3齡以上幼蟲,促使棉花早發、早熟,減少晚秋桃數量,對棉鈴蟲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此外,棉花收獲后及時秋翻或冬灌,消滅棉鈴蟲越冬蛹。

5.2生物防治

在棉鈴蟲產卵高峰噴灑25%滅幼脲制劑。以蟲治蟲,天敵主要有赤眼蜂、姬蜂、寄生蠅等,捕食性天敵主要有蜘蛛、草蛉、瓢蟲、螳螂、鳥類等。

5.3藥劑防治

當棉田棉鈴蟲百株蟲率達第l代2~3頭、第2代5~10頭、第3代10頭以上時,可用農藥防治。以防治為主,葉面噴灑賽丹1 200g/hm2,或攻蛾l 000倍液。

猜你喜歡
棉鈴蟲防治
玉米棉鈴蟲的發生與綜合防治措施
公路橋梁常見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我們與棉鈴蟲的戰爭
棉鈴蟲重發頻次趨高原因探析與綜合治理對策
玉米田棉鈴蟲對棉田測報與防治的影響探析
控制棉鈴蟲危害必須抓好綜合防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