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在中國

2009-04-24 09:51誰誰誰
讀書文摘·靈感 2009年2期
關鍵詞:專業人才老外程度

誰誰誰

我周圍很少有人公開盛贊自己的工作。在被問及工作情況時,大多數人會回答:還行吧,挺好的;關系熟一點則是:就那樣,混唄;再熟一點就可以不談感覺,直接切人操作層面:那個什么局長你認識嗎?幫牽個線。

也遇到過為自己的工作唱贊美詩的,比如一位寫上海美食的記者。第一次見面他就表白:我愛寫作,更愛中國美食,所以很享受自己的工作——我遇到的其他的美食記者可不這么認為,他們給人的感覺是他們正在做一份為餐館免費(或收費)寫宣傳稿的低級工作,這是一份他們不喜歡并且沒什么價值的事,如果收取版面費不能被算作價值的話;更夸張的是另一位公關公司項目經理,盡管已經連續三天只睡兩小時,她還是可以陶醉地認為這份工作能實現她的職業理想,因為她可以認識很多人,并實現自己的創意,因此這份害她無法睡覺的工作“非常有趣”。更重要的是,她在自己本國是無法做為主管出現在項目中的,最多只是個資深助手。當然,這兩位高調的職業人都是海外來客。

這種對職業認知截然不同的態度大概是源自不同的文化。內斂的東方文明更崇尚低調處理自己的感情——不管是對工作的熱愛,還是對人生的追求,并用淡化情緒的方式顯示出自己品格或者智商的高尚。外放的西方文明則更樂于張揚自己的激情和認真程度,即使僅僅是一點點好奇,也愿意形容成“非常激動”,即使只是加了半小時班,也愿意對別人講這是因為“我愛我的工作”。

也有可能是因為工作機會的稀缺程度不同的原因。開放了三十年的中國,在各個領域,專業人才依然稀缺。在我看來,專業人才其實并不稀缺,只是合格的專業人才都一窩蜂地想當專業人才的頭兒,而剩下的愿做專業人才的“人才”又不合格,于是就呈現出一派想招的人招不到,想找工作的人又找不到的兩頭涼狀態。但在人才體系相對完善的歐美國家,能找到一份和自己的專業或興趣相匹配的工作已是一大幸事,因此工作機會更容易被珍惜。

我有個在外企呆了十多年的朋友對我說,在和無數老外打過交道后,他認為老外比中國人更懂得職場上的“政治正確”。他們傾向于夸大自己的工作激情和努力程度,對愿意對細節和瑣事顯示出更多的認真和嚴謹,而這些都會讓老板們更加滿意,當然也更可能把工作做好。

在越來越多老外來中國“混”工作的當下,再把工作說成“混唄”的中國人真的要當心了。萬一讓你的老板聽到了,說不定你會因此失去現在的工作。

猜你喜歡
專業人才老外程度
文化強國背景下 特殊教育專業人才道德建設的思考
男女身高受歡迎程度表
漢泰程度副詞對比研究
吃餃子
德國擬啟動實施專業人才戰略
市場主導下高校高爾夫專業人才的培養初探
老外識字
摩擦力的利用與防止
“老外”眼中的美國
I’m Sorry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