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踐行學生精力轉移理論

2009-05-11 08:52付安平
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 2009年3期
關鍵詞:分配律精力分配

付安平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飛速發展,基礎教育早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以及限制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瓶頸。筆者通過二十余年的一線教育研究,構建了將情感教育理論轉化為具有操作性、實效性的應用教育理論《學生精力轉移理論》(中觀教育理論)。該理論以“抑惡揚善”為目的,以“開渠放水,在引導中生成”為哲學思想,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角度全面詮釋了學校教育工作,并構建了關注人性的興趣·成功·希望教育模式,讓教育者用道德的手段進行道德教育,并盡量減少工作失誤,以全面提升學校教育的實效性和效率。

一、學生精力轉移理論概述

盡管“精力”、“集中精力”兩詞經常散見于各種文章中,但人們對精力及精力轉移并沒有進行深入系統地研究,更沒有形成科學體系。為此,筆者特提出《學生精力轉移理論》。該理論認為:從生理層面看,任何教育活動都是在對學生進行精力轉移,將其在自然狀態下分配不合理的精力(勤奮學生過多用于學習的精力,不勤奮學生過多用于玩耍、享受、追星的精力)向形成適應社會以及自身過幸福生活所要求的道德品質、學業成績、健全人格以及社會性發展等諸方面轉移。

1.精力分配原理。精力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精力是指一個人用于滿足一切生命活動的能量。它包括供給各器官合成自身物質及腦思維、肢體、內臟等器官運動的能量。狹義的精力是指一個人在一天中用于滿足腦的思維和肢體運動的能量。一天中,人的精力是一定的、有限的,精力的日總量隨機體的健康狀況成正相關變動。一個人的精力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個體精力總量不一樣,不同的性別也不同。

精力分配是指在活動中,人體根據各器官執行任務所需能量的不同,而把適量的精力分給各個器官。精力分配具有不均等性,可存在一個主分配中心和若干個大小不等的次分配中心。所謂的精力分配中心是指在活動中,人精力的集中使用點,如學習、工作或干什么事情。按照精力用量的大小,可將精力分配中心分為主分配中心(最大的精力分配中心)和次分配中心。主分配中心一般只有一個,次分配中心則根據自身生活和學習的需要可以有多個。精力的分配具有動態性,分配中心可由無到有,由小到大,也可由大到小,由有變無,并在動態過程中實現精力轉移。人的精力分配受興趣、需要、注意和態度的制約,精力的分配量隨興趣、需要、注意和態度的變化而相應變動。

2.精力分配規律。

(1)精力自主宣泄律。精力自主宣泄律是指每個個體在一天中,其精力必須通過一定的途徑逐步釋放,否則充足的精力就會給個體造成一定的精神壓力,使人精神不暢,從而影響個體的生活質量。個體精力宣泄的途徑有多種,學生選擇時依其家庭環境、文化背景、個人特質的不同而不同。如愛好運動者,用運動消耗精力;主動學習者,學習是用能大戶;貪玩者,用玩泄能。

(2)精力自由分配律。精力自由分配律是指在自然狀態下,學生的精力隨其興趣、愛好自由分配至各個精力分配中心。學生的精力日總量是一定的、有限的。在學校,課堂上學生的精力基本由教師控制,但課余,其時間和精力則由自己自由支配。在家里,學生完成作業后,其時間和精力也由學生自由支配。

(3)精力集中分配律。精力集中分配律是指當學生的某個精力分配中心形成后,一旦被強化,它將吸引大量的精力來滿足該中心的需求,并對其集中優先供應精力。當學生的學習活動被強化成為精力的主分配中心時,學習就成為學生在校和在家的主要活動,學習成為精力的最大用戶,且隨著活動的不斷深入,它所吸引的精力越來越多。相反,當玩成為精力主分配中心時,它就會吸引學生大量的精力。

(4)精力動態均衡律。精力動態均衡律是指學生在某時期,其精力分配要形成一個主分配中心和若干個次分配中心,且所有的分配中心在各個時期都要達到動態平衡。在某一時期,某一精力分配中心是主分配中心,但在另一時期,它可能降為次分配中心,其他次分配中心則可能升為主分配中心。如新生入校時,其精力主分配中心應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學習為次分配中心。隨著學生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其學習分配中心的地位會逐步上升,且在一定時期與德育主分配中心持平,隨后,德育主分配中心逐漸降為次分配中心,學習分配中心隨之上升為主分配中心。

(5)精力能量守恒律。精力能量守恒律是指人每天能使用的精力量是一定的,如果人的某些活動集中使用太多的精力,其他活動能使用的精力就自然減少。當一個學生將其主要精力投放于學習時,其他活動的耗能就會減少。反之,若一個學生將其精力過多地投入到玩耍上,其用于學習的精力就會減少,從而影響學業成績。

3.學生精力轉移模式。學生精力轉移模式(如圖1所示)由興趣·成功·希望教育模式(學生精力轉移的基本模式)和觀念·態度·行為·責任失范行為矯正模式的組成。

學生精力轉移模式通過內部調節和輔以外部控制來調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從而保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健康成長。興趣·成功·希望教育模式是教育學生的主導模式,觀念·態度·行為·責任失范行為矯正模式是一個輔助模式,學生精力轉移以前者為主,當某些學生不按教師的引導發展時,則按后者進行補救,促使他們回到正常學生的行列。在整個興趣·成功·希望的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對學生精力轉移起著加速或減速的作用,情感的發展始終伴隨著興趣、成功、希望的發展而發展,且操縱著興趣、成功、希望的發展過程。觀念·態度·行為·責任失范行為矯正模式是通過強化學生角色概念,提醒學生注意態度,迫使他們接受教育,從而修正失范行為,達到強化責任感,回歸學生角色的一種行為治療模式。以上兩種模式的相互配合,可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4.學生精力轉移措施。促使學生精力轉移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有堵、疏、引、導四種(如圖2所示)。在轉移學生精力的過程中,這四種方法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并在點和面上密切配合,全方位作用于學生的身心發展,使他們能在規定的學習時間內,迅速合理地分配精力,并圓滿完成學業。要運用好堵、疏、引、導四種方法,就必須搞好目標干預、環境干預、角色干預和情緒干預等四大干預。目標干預以引為主,環境干預以堵為主,角色干預以導為主,情緒干預以疏為主。在各環節中,教師應以誠相待,以導相通,將學生引向目標,使他們的主要精力轉移到學習上,以便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二、學生精力轉移理論的踐行

踐行學生精力轉移理論可總結為:“突出一個原理,狠抓兩項工作,掌握四種方法,關注四種因素,搞好四大干預,遵循五大規律,強化五種意識,更新六種觀念?!?/p>

突出一個原理,是指在制定學校德育工作規劃時,要充分利用精力分配原理,遵循科學規律,從總體上考慮德育工作的布局,如在什么時期進行什么工作,各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心是什么等。

狠抓兩項工作,是指學校德育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即是幫助學生立志,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這兩項工作的突破,將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并充分體現他們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

掌握四種方法,是指在教育工作中運用“堵、疏、引、導”四種常規方法。

關注四種因素,是指在眾多的影響學生學業的因素中要重點關注“興趣、成功、希望和情感”四大因素,因為在非智力因素中,上述四大因素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影響極大。

搞好四大干預,是指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好環境干預、情緒干預、目標干預和角色干預。這四項工作是堵、疏、引、導四種常規方法的具體體現,也是在教育過程中教師主導地位的具體體現。

遵循五大規律,是指在進行四大干預時要遵循精力自主宣泄律、精力自由分配律、精力集中分配律、精力動態均衡律、精力能量守恒律,并按科學規律辦事。

強化五種意識,是指在進行學生精力轉移時,首先要有正確的觀念。即以下五種意識:①強化學生在成長過程分為盲從期、自主期、覺醒期和成熟期。對于不同時期的學生,教育任務不同,教育側重點也不同的意識。②強化新生入校時,普遍存在精力分配不合理,教育者要有主動轉移學生分配不合理的精力,使其精力合理分配的意識。③強化97%的學生只要精力分配合理,都能順利完成學業,即學生在質的方面,對于完成學業來說本身無優劣之分的意識。④強化沒有“差生”,只有差異的意識。⑤強化學生精力轉移要按興趣→成功→希望工藝流程進行的意識。

更新六種觀念(教師),是指教育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人才觀和質量觀等六大觀念。

三、踐行學生精力轉移理論的注意事項

學生精力轉移是一個系統工程,在踐行時要注意如下事項:①學生的精力轉移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教育者不能急躁。②教有定規,但教無定法。學生精力轉移理論只是一種規律闡述,因影響學生精力轉移的因素眾多,無論我們從哪一因素入手,都能促使他們或多或少地轉移部分分配不合理的精力,興趣·成功·希望教育模式只是學生精力轉移的基本模式。③興趣→成功→希望工藝流程可提高學生精力轉移的效率。④隨時注意精力分配中心的變動情況,以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

總之,《學生精力轉移理論》站在中觀的角度,能有效地轉換宏觀教育理論,使教師從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把握學校教育全局,可較有效解決學生厭學以及世界性難題——學校產生“后進生”過多的問題。

猜你喜歡
分配律精力分配
睡著了還能到處走動
Excerpt from Three Days to See
別把精力拿去掩蓋缺點
Crying Foul
遺產的分配
除法也有分配律嗎
活用乘法分配律
閱讀理解Ⅳ
我會好好地分配時間
巧用運算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