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傳統課堂思維模式的突破

2009-05-25 03:32
廣東教育·綜合 2009年5期
關鍵詞:活動課作業思維

崔 瑛

在新教材的教學過程中,如何發展學生的綜合與分析兩種思維能力是教學的一個重心。教師應通過努力改變學生傳統的思維模式的教學嘗試,試著為學生構建一個全新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模式,使他們不唯書、不唯上,學會研究性學習,領悟到“知識是能力的載體”的真正含義。只有突破傳統課堂思維模式,才能真正達到地理學科考察學生調查、分析和綜合應用能力的目的。

一、課堂活動的設計

1. 利用緒論課展示全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構建新的學習方式與思維模式

為改變學生舊的思維模式,我在緒論課除了讓學生了解該學年地理學什么和怎么學這部分知識之外,還要讓學生明白新理念下的新要求,使學生明白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變或調整。

為了加深印象與加強對比,新學期課堂上我曾經把最具代表東西方教學的中美兩國教學體制的某些方面給學生做比較。在學生初步了解中美教育體制的教學理念與教學風格后,我指導他們分析中美兩國教育體制各自的優勢與弊端,比如中國注重于理論知識,美國側重于實踐能力等等。然后通過一些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展示,讓學生在腦海中構筑心目中理想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結果。接著通過信息的反饋與匯總,了解到學生想要的往往是中美教育體制的完美結合。師生之間交流后得到的結果就是:我們要做到最好,教師本人應具備怎樣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風格,學生應具備怎樣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模式,關鍵就是教師與學生都需要突破舊的教與學的理念。再具體到細節便是,師生各要做哪些事,師生之間應如何互動溝通等等。為此,我在緒論課上準備了以下幾個活動:

活動1:2000年,國務院下令停止“北大荒”的開發,試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分析該措施頒布的原因。(該活動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關注新聞時事與學習地理的聯系。)

活動2:假如你是一名導游,試為游客介紹一處風景名勝點的文化、歷史等內容。(該活動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地理就在現實生活當中。)

活動3:宇宙是如何形成的?(指出該活動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不一定要求是標準化答案;該活動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拓展思維空間,了解一問并不一定只有一答。)

活動4:請問“神州六號”發射地點在哪里?著陸點在哪里?(該活動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關注新聞時事與地理的聯系。)

教師希望通過這幾個活動內容的設計,為學生初步構建一個全新的學習地理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模式,要求他們知道學習不能沿用舊的學習方法和舊的思維模式。并且最后一個活動的設計,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下一節課內容的學習作了鋪墊。

2. 活動課中學生的自我展示

利用地理教學中眾多活動課的安排與設計,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和交流能力。

在第一單元宇宙環境中,我設計了一堂活動課,活動專題是“ UFO與地外文明”。為上好這節活動課,事先布置學生完成的作業有:(1)UFO的英文全稱與中文含義。(2)你相信有地外文明嗎?信或不信,請擺出你的論據與論證。(3)目前人類為了探索地外文明,已采用了哪些手段?

教師將學生的作業批改后,按學生的不同觀點進行分類,并從中選擇出具有代表性的論點與論據預留作為課堂的總結性發言。在這節活動課上我準備了有關外星人的圖片及資料,并以一個導演身份出場,讓學生做主角,輪番到講臺前展示個人觀點及論證過程。教師可以以學生的身份,擺出自己的觀點,但要對學生指出該觀點不是權威,允許學生發出質疑或進行反駁。

活動課的要害在于教師扮演的只是一個導演,學生才是主角。學生準備得充分與否和參與熱情的調動是一堂活動課能否成功的要害。

二、課堂提問的設計

利用課堂上問題的突破式設計,打開學生想象的空間。

一般提問有兩種性質:一是了解學生的思維中已有的知識,這是檢查性的提問,它一般并不引導學生探索新的知識;二是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因而探索新的結論。這種提問的巧妙設計,可以發揮學生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發揮學生判斷、推理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想象空間“無限”擴大。比如教科書上關于宇宙二字的介紹僅僅是簡單的“空間稱為宇,時間稱為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假如采用以下提問形式,學生的興趣可以提高很多,并引起他們的思考。教師問:“中國一本古書《淮南子》上記載著這么一句話:‘四方上下曰宇,古今往來曰宙,請問宇與宙是什么含義?”

以下是我在課堂教學中為改變學生傳統思維模式,較多采用的兩種提問式:

1. 多端性提問:從同一來源的問題中獲得各種不同的答案,而不是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比如,在講宇宙的物質性時,教師請學生舉例宇宙中的一種天體,并介紹其特點。這個問題引起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學生舉出并描繪恒星、衛星、行星、彗星等天體后期望老師的總結。教師繼續追問:“還有嗎?”促使學生繼續思考,給學生更多橫向聯想的機會,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最后,學生會舉出宇宙中的稀薄氣體與塵埃、射線也是天體,還舉出黑洞。針對學生對黑洞的不熟悉,教師可以反問:“黑洞是天體嗎?”從而引起學生的質疑與爭論。結果,我所授課的幾個班級總有幾個學生此時會舉手示意,主動站起來較為具體的描繪出“黑洞是一種非凡的天體。一般光度等于零或接近零,因為黑洞引力大,包括光在內的一切粒子都被吸進而不能外逸。它是處于演變發展末期階段的恒星?!?/p>

這種提問無形之中在班級中倡導了一種思考問題的創造性,因為全班學生不僅會為某同學的侃侃而談而欽佩,更會看到自己的劣勢:思維方式上的“守舊”。

2. 伸縮性提問:某一問題的提出,是想讓學生思考問題時在思維方向、思維路線等方面能有所改變。比如我在講授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時,首先在投影儀上展示了眾多照片資料,其中就有美國“阿波羅11號”首次登月的有關腳印、巖石與土壤、月球車、月面等照片資料,在介紹完背景資料后,問:“對于美國首次登月,有何異議?”從中引出歐洲一攝影師舉證對這一歷史事件質疑的內容,引導學生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真實性進行考證,以及美國假如是假登月的意圖,從而把地理知識與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分析,達到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目的。

這類問題的設計,希望學生能用一種不唯書、不唯上的觀點看事物,教科書也是人編寫的,假如你覺得其中有疑問,你就要思考或提出來,畢竟“盡信書不如無書”。

在進行這兩類提問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學習是從發問開始的,沒有思考,沒有自己的問題,你就永遠沒有創造,要敢于突破舊的思維定式,敢于質疑任何權威。

三、課后作業的拓展性設計

我嘗試把學生的作業分為兩種性質:一是檢查性或鞏固性的作業,用于了解學生的思維中已有知識的掌握與鞏固程度;二是布置的作業可以激發學生思考能力或動手能力,使學生產生新的探索行為,得出探索的結論?;旧衔冶WC每次作業中總有一個一問多答的作業或必需通過動手查找資料才能完成的作業,從而使學生通過完成作業有一個展示自我思維的地方,向研究性學習邁進。

以下是我第一單元布置的部分課后作業:

1. 請介紹一下哈勃望遠鏡。

2. 介于火星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是如何形成的?

3. 太陽是如何誕生的?

4. 用一個月的時間觀察月相變化,平均每周兩次,記錄下你的觀察時間與月相外形,最好用圖表示。

5. 請介紹一下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情況或“神州六號”的情況。

6. 請介紹一下傅科擺。

7. 思考位于長江邊上的重慶、武漢、南京河港碼頭應該建在長江南岸還是北岸?原因何在?

建議將完成得比較好的作業,利用課前幾分鐘宣讀一下,并復印張貼在班級后面的“科技園地”上,教師也可以將自己整理的答案和觀點張貼起來展示,使師生之間的思維溝通更加密切。

責任編輯羅峰

猜你喜歡
活動課作業思維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的實踐探索
作業
讓語文活動課“動”起來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計第七計:無中生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