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心“愛的哲學”探幽

2009-06-08 08:03
劍南文學·經典教苑 2009年11期
關鍵詞:基督教泰戈爾中國傳統文化

丁 敏

摘要:“愛的哲學”是冰心創作的主要內容?!皭鄣恼軐W”蘊含基督教精神 。冰心早年的生活環境,她所受的基督教教育,泰戈爾思想的影響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背景,成就了冰心的“愛的哲學”。

關鍵詞:“愛的哲學”;基督教;泰戈爾;中國傳統文化

提起冰心,我們自然會想起《超人》中的警句:“世界上的母親和母親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兒子和兒子是好朋友”;也會想起她那頌揚母愛、童真、自然的一曲曲柔曼舒緩、優美動人的愛之奏鳴曲;想起她那“愛的哲學”。掀開冰心“愛的哲學”,我們會看到其中所蘊涵的基督教精神 。

基督教的博愛精神在冰心創作中有著深刻的印記。當我們在論述基督的博愛精神對冰心的影響時,請稍稍回顧一下五四前后的時代背景,或許對我們的論證不無裨益。十九世紀以來,中國與外界的隔絕狀態被打破,漢民族中心主義便如同“保存在密封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地徹底動搖了。軍事上的失敗使人們看到了中國物質技術以及政治制度的落后,中國人所面臨的“是‘中國人這名目要消滅” 》,“是中國人要從世界人中擠出”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的危機,大好河山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宰割下四分五裂?!按筮B是日本的.青島是德國的,秦皇島是英國的”。面對著山河破碎、軍閥混戰的社會,冰心用高音粗嗓呼喚著和平、友愛親善。如若把冰心與耶穌比較的話,我們會發現雖然他們所處的歷史時代不同,但他們都處在異族的壓迫下,政治社會環境有某些類同的特點.他們都希望自己的祖國和民族擺脫被奴役的地位,卻又都唱著和平主義的調子,耶穌說要忍受、赦免、溫良、和平與愛,冰心也高談著“真理就是一個愛字⑦,人類彼此相愛,即便象《斯人獨憔悴》這樣充滿深刻矛盾的作品,沖突也非常平緩。父子沖突的結果是兩個愛國青年象兩朵鮮花一樣被幽閉在沒有陽光的“家”的牢籠中“憔悴”了。沖破家庭的“象牙牢籠”,在穎銘兄弟說來,連想也不敢想。冰心通過穎貞的言行,實際上提出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在家里愛父親,附合他的意見,而到學校則“辦了不少的事”。辦何事呢?是“做一點切實的事情”,而反對那些“啟學生干政之漸”的如游行、請愿之類的激烈行動。冰心從愛的哲學出發否定了用革命的辦法來解決問題,而崇尚溫和的改良主義,對于“‘極端派的思想,她是不喜歡的?!?/p>

在《國旗》中,冰心更表現出了對成人參加的殺伐爭竟事業的厭惡、描摹了兒童可以拋開國界,走向世界的無限美景。在作品中,冰心對“國旗”作了貶意的評價:“這小小的巾兒百千萬面,帳幕般零零碎碎的隔開了世界上的,天真的,偉大的愛!人類呢,卻蒙蔽在這百千萬面的旗影里,昏天黑地的,過那無同情不相助的生活!”她歌詠的顯然是一種超國界的愛。

用基督教的博愛思想去觀照冰心的作品,于是,我們便不難理解,冰心的反戰小說何以會“只有厭惡戰爭,只有婆婆媽媽的和平主義,只有些安居樂業的‘理想”(瞿秋白《老虎皮》,見《瞿秋白文集(一)》)。又何以會在揭露軍閥混戰帶來的民不聊生的惡果時,流露出“人類呵!不要自相殘殺”的思緒。在《魚兒》中反映出只要沒有戰爭,世界就清明潔靜的思想。

冰心從“愛的哲學”出發歌詠了超國界的愛,然而這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夢想,現實只是讓人失望,“看你家里火光沖天!/你看弟兄的血肉,染的遍地腥膻!”“可奈那強鄰暴客/到你家來,/東沖西突/隨他的便,”(冰心《我愛,歸來吧,我愛》)于是,冰心的愛國感情又斷然否定了這種超國界的愛。在國恥紀念日所寫的《不忘》一詩中,詩人寫道:“撕下日歷來,今日何日?”在國恥面前她仇恨日寇侵略者的愛國心陡然崛起:“人愛我——我也愛他,人恨我——我也……?!边@位“愛的哲學”的信徒,雖然用省略號使這個忌諱的“恨”字不顯露于筆端,但她的心頭之焰是洞若觀火的?!皹淙~兒般的一塊地,是我的家,我永遠也不忘了他!”她用自己的詩,否定了自己小說《國旗》中追求的無國界的大同的愛。她信奉“愛的哲學”,但當她接觸到現實世界時.便感知了它的岌岌可危,又覺得“愛的哲學”無能為力,于是她深深陷入了矛盾。在這種矛盾的心緒中,冰心仍然在基督的懷抱中尋找解脫的藥方,寄希望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冰心在《晨報》上發表了一首名叫《人格》的詩:“主義救不了世界,學說法庭不了世界.要參與那造化的妙功呵!只有你那純潔高尚的人格。萬能的上帝!求你默默的借著無瑕疵的自然.造成了我們高尚獨立的人格?!北木谷环穸艘磺兄髁x和一切學說。但是無暇疵的自然竟有解救冰心走出矛盾的偉力么?自然無法造就高尚獨立的人格,也無法將她帶進”萬全之愛”的“大調和”的境界。她覺得這條道德的自我完善的道路也是走不通的。

翻開冰心的作品,我們便會看到.基督教的同情和犧牲精神.在她的創作中打下了深刻的印記。

五四時期的冰心追隨時代思潮歡躍奔騰,積極探索人生,在清夜人靜時筆不停揮地寫作“問題小說”來昭示她對種種問題的沉思默索。

冰心在紀念《晨報》一周年的《增刊》上所載的《晨報……學生……勞動者》一文中,視學生和勞動者為“今日國家和世界的主人翁,進化激流的中心點”。由此可見,冰心對勞動人民是非常尊重的,但作為一個五四時期經常上街宣傳的學生,在思想深處,她總認為學生是宣傳者,而勞動者是被宣傳者;學生是教育者,勞動者是受教育者。冰心對勞動者處于水深火熱的生活底層的境況。表露出無限的同情,但她覺得他們是被救者,而象她這樣的熱血青年知識分子正是義不容辭的救人者。因此,“完全的拋擲自己在他們中間,分擔他們的憂患,減少他們的疾苦,牽扯他們到快樂光明的地上來”成為冰心的理想,這種高尚的自我犧牲意識不正體現了基督的精神嗎?因此在她的作品中便有了“慈憐溫藹”的“賜予者”惠姑的形象(《最后的安息》)?;莨脻M蘊著淚水,輕輕的摩撫著她,“一片慈祥的光氣,籠蓋在翠兒身上。她們兩個的影兒倒映在溪水里,雖然外面是貧、富、智、愚,差得天懸地隔,卻從她們的天真里發出來的同情,和感恩的心,將她們的精神,連合在一處,造成了一個和愛神妙的世界?!边@種“豐衣足食”的熱血青年“分擔他們的憂患,減少他們的疾苦,牽扯他們到快樂光明的地上來”的理想化成的小說世界,把我們帶進了一個神圣的,達到了和諧與仁愛的極致境界。

《還鄉》也是以滿腔悲憤同情勞動者的疾苦的小說,但主人公以超懷著要解救他們出離苦海的一腔熱血卻找不到半點行動的頭緒。在冰心的作品中,她對如何解決勞動人民的疾苦和不幸的問題是無法回答的。由此而憂心如焚.“坐到天明”,悲天憫人,一籌莫展。由此而帶來了無涯的煩悶。但是即使是在煩悶的生涯中,冰心也有忘我的自我犧牲精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不喪掉生命的不能得著生命。以眾生的痛苦為痛苦,所以釋迦牟尼、耶穌基督,他們奮斗的生涯里,注定的是永遠煩悶的!” (冰心《青年的苦悶》)冰心要以“教主”的救世主精神,在自己的煩悶境界中解救眾生脫離苦悶,這是多么偉大的抱負。

瀏覽冰心的作品,我們常常會被她所歌唱的母愛、童真的贊歌所懾服,那真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極致境界!蒂利希說:“宗教指向人類生活中終極的、無限的、無條件的一面。宗教,就這個詞的最廣泛的最根本的意義而言,是指一種終極的眷注?!北膶δ笎酆屯娴拿枥L渲泄了作為表達終極意義的無盡的期望。這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宗教,而這種宗教的氣質又與作為人類精神特殊方面的宗教——基督教神話相吻合。

現在,請讓我們來仔細看看冰心所描繪的母親(母愛)和兒童(童真)吧。

母愛是冰心五四時期描寫的一個基本內容。被評論家們稱為母愛“三都曲”的小說《超人》、《煩悶》和《悟》,散文《往事》、《寄小讀者通訊(十)》等,是她對母愛空前歌頌的代表作。在《超人》中。冰心稱母愛“可以使我止水似的感情.重要蕩漾起來?!痹凇稛灐分?又是母愛使“他一天的愁煩.都驅出心頭?!痹谠姼琛吨略~》中,作者更是熱烈地唱道:“母親!我的太陽!”而在《寄小讀者通訊(十)》中,冰心對母親、母愛有著更深刻的表露.“母親以智慧的目光??慈f物都是智慧的”,母親的“愛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她的愛,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層層的麾開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使人成為‘今我的原素”,”她對于我的愛,不因著萬物毀滅而更變!“她的愛不但包圍我,而且普遍的包圍著一切愛我的人;而且因著愛我,她也愛了天下的兒女,她更愛了天下的母親。小朋友!告訴你一句小孩子以為是極淺顯,而大人們以為是極高深的話,‘世界便是這樣的建造起來的!”

綜合考察冰心的作品,冰心歌頌母愛有兩個基本內容:母愛是宇宙間一切愛力的原點,它建造并維系著世界;母愛既是宇宙的本質特征,又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這實際上回答了世界觀的兩個基本問題:世界是怎樣構成和發展的?冰心把母愛抬到了至高無上的寶座。母親的愛,成了宇宙間一切生命存在的源泉,每親的愛成了“孤零飄泊的流浪者”心中唯一的精神支柱。在冰心的筆下,母親成了世界上最完美無缺的“女神”的化身:母親的愛,成了天底下最值得贊頌的“善”的象征?!芭瘛奔娌⒘艘磺袆撛斓牧α?我們的“圣母”是一切。

可以說,冰心筆下的母親形象,是對圣母瑪利亞的認同。五四時期漂洋過海而來的西方文明雖然給沉睡了幾千年的文明古國灌注了男女平等、個性解放的新鮮空氣,但是,在封建重壓下的中國女性并沒有擺脫“女奴”的地位獲得女人的權利。欲使婦女從“女奴”向“女人”回歸,這對通體汲取了五四精神,提倡婦女解放的女作家來說,無疑是一樁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于是,她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浪漫式的避難所——“圣母”。在圣母慈愛寬大的懷抱里醫治心靈的創傷。冰心筆下的母親形象,實際上已超越了現實生活中的家庭主婦,而成為“圣母”偶像。代表了女性的終極地位。這種虛擬的人格,作為對現實迷失的一種補償,渲染了女性地位失落的痛苦。

對于兒童,冰心也有著許多的描寫,《最后的使者》比較突出地表達了冰心對兒童的期望。在作品中,作者描寫的似乎就是基督教神話世界的翻版,詩人俯伏在眾神之王——上帝的腳下禱告著。請求上帝“為無量數的青年人著想,為將來的世界著想?!比欢蓙砭融H人生的使者,無論是詩人的智慧,還雨、夜、水、花等諸多神的使者,都不能解除人世的憂愁、煩悶和悲傷。惟有那“最后的天使”,“只養育在鴻蒙的國里”的從“天外,翩翩地飛來雙翅雪白的嬰兒”,才是“希望的使者”,“只有他能使山窮水盡變為柳暗花明”、“領著少年人希望著前途,老年人希望著再世”。多么圣潔的超凡脫俗的安琪兒!在冰心的筆下,孩子充當著希望的天使,肩負著拯救人類的使命,這與圣子耶穌降臨人間拯救眾生,是何等相似!作為內心軌跡的外化,冰心對上帝的信仰和贊美在此可見一斑,沒有理由否認,冰心的理想人格體現了基督教的意志。

作為最"善學泰戈爾”的女作家,冰心的“愛的哲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泰戈爾思想的影響。個人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愛,從小面對大海,熱愛自然的個性,對她接受泰戈爾的影響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將近十年教會學校的教育給與冰心的博愛思想。使得冰心在接觸泰戈爾前就已經具備了愛的思想,鋪平了通往泰戈爾愛的哲學的道路。更何況泰戈爾的愛的哲學既承繼了印度古代傳統的精神,又融會了基督教的博愛、同情及和平主義思想。這不僅表現為泰戈爾的著作中常常引用《圣經》的語言說明自己的思想。更表現為他們有著一些共同的思想特點。有人在談到泰戈爾時指出,他以基督“愛的世界”和釋迦牟尼“萬法如一的全意識界”這兩種思潮為背景,“以一切親子之愛、夫婦之愛、戀人之愛、愛國者之愛、自然崇拜者之愛、醉心于神者之愛為吟詠的詩材而成為曠代的詩人。故他的哲學亦為‘愛的哲學”(誦虞《印度詩人泰戈爾傳略》)。正是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撥動了冰心與泰戈爾相通的琴弦,使得冰心受泰戈爾的影響成為現實。形成了她那不分生、死、人、物使萬物調和的一萬全的愛”、“宇宙的愛”、“自然的愛”的人生哲學觀。

至此,我們會發現基督教的精神對冰心“愛的哲學”的形成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進一步探究“愛的哲學”的成因,我們固然可以從女性溫柔慈藹的特點等角度去探討,但與此同時,我們會發現冰心從小的家庭環境和其接受的早期教育對冰心“愛的哲學”的形成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冰心生長一個溫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冰心從小就認識到“生活就是愛”,帶著這樣的認識,冰心又在十四歲進入北京教會中學貝滿女中學習,開始接觸基督教。此后,又由協和女大并入燕京大學,更系統地接受了基督教的教育。冰心曾如是說,“因著基督教的影響,潛隱的形成了我自己的‘愛的哲學”( 《冰心文集 自序》)?!啊诮探探o我們“為何愛”而‘教育教給我們‘如何愛!”(謝婉瑩《介紹一本書——〈北京的塵沙〉》)這句話非常深刻而中肯地總結了教會學校給予她的最大影響是什么。早年所接受的基督教教育為冰心接受系統的愛的教育提供了條件,成為冰心融合基督精神、泰戈爾思想,形成“愛的哲學”的基礎,奠定了冰心創作的風格,

如果從文化的角度來考察冰心,可以發現,中國的傳統文化模式也為她吸取基督教精神、形成富有自己特點的“愛的哲學”提供了土壤。

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實質是社會中家庭、家族利益高于一切,個人與社會都是用以實現家庭利益的工具;家長權威不可侵犯,馴順與奴性是社會第一準則和最高美德;個人屬于家庭而不屬于社會,個人生命存在的理由與唯一價值是它必須有益于家庭?!端谷霜氥俱病肪腕w現了這種傳統.當穎銘與父親發生沖突時.作者通過穎貞所開出的藥方是在家里愛父親、附和他的意見。作者沒有提出任何反抗父權。沖出家庭牢籠的辦法。而這正是受制于傳統文化而表現的一種態度。所以。冰心雖然接受了某些西方的新知,呼號營要脫去種種束縛以求得婦女的解放,創造自己獨立的人格,但是,她所贊許的女子,只不過是一個鍍上一層薄薄的西方文明的金液的中國封建式的賢妻良母主義者亞倩(《兩個家庭》),她絕對塑造不出象簡?愛這樣具有獨立人格的女性形象。

關于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朱光潛先生說:“廣義的博愛,來自基督教的一條教義:凡人都是上帝的子女,在上帝面前,彼此都是兄弟姐妹。事實上十九世紀西方文藝作品的‘博愛都是按照這條教義來理解的。因此,‘人道主義這一詞獲得了它本來所沒有的而且本來應該和它區別開來的一個新的含義?!说乐髁x(humanism)轉化成了‘慈善性的博愛主義(humanitarianism)。這是一個重大的轉變,它仿佛是一種歷史的嘲諷:本來用來反基督教的人道主義,現在卻從基督教的武庫里拿取‘博愛(加上平等)這個武器來保衛自己,基督教就因此借敵人之尸還魂了” (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集》第3卷)。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把宗教性弄成了人的本質,……揚棄了外在的宗教性” (馬克思《經濟學——哲學手稿》)。他認為“一個基督徒因著信仰就在凡事上自由”?!拔业男叛鲆殉蔀樽杂傻?這意味著我也成為自由的”(H?O?泰勒《十六世紀的思想及表述》,轉引自李平曄《人的發現》)。人只要有信仰,在上帝面前就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路德的宗教改革小說中的自由平等觀,針對中古教會對人的精神自由、思想自由的抑制提出了恢復人權,人的價值和人的尊嚴的要求,把抹煞個人的他律宗教變成肯定個人的自律宗教??梢?基督教的博愛精神,其實就是提倡愛人,講人道,通人性。尊重人權。這種博愛精神與作為中國文化大傳統——儒家所提倡的“由吾之身,及人之身”,“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社記》)的人道主義實屬異曲同工。深受東西方文化熏陶的女作家在這里找到了契合點,形成了她的“愛的哲學”的思想內核。冰心的“愛的哲學”具有中西交融的風采。

綜上所說,冰心早年的生活環境,她所受的基督教教育,泰戈爾思想的影響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背景,成就了冰心的“愛的哲學”,繼而成就了一位現代文學大家。

作者簡介:丁敏,1962年生,女,副教授。

猜你喜歡
基督教泰戈爾中國傳統文化
[印度]泰戈爾《飛鳥集》
流著淚寫作的泰戈爾
如此理解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試析多神教學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論文之三
河南民歌的藝術特征分析
淺談古希臘藝術,基督教藝術與文藝復興藝術間的關聯
太多的復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