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民歌的藝術特征分析

2016-11-18 16:38位云蛟
藝術科技 2016年9期
關鍵詞:民間音樂中國傳統文化

位云蛟

摘 要:在河南省眾多的優秀文化傳統中,戲曲藝術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河南民歌是否也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經筆者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發現,在音樂學民族民間音樂的研究中,對河南民歌的研究者少之甚少。針對這一問題,本人對河南民歌從四個方面加以探討:第一,中國民間音樂的發展歷程;第二,河南民歌體裁的形成及分類;第三,河南民歌的旋律特點。第四,結論。以第二、三部分為重點講解內容。本人特寫此篇論文,以致力于保護河南民歌,為傳承和發揚本民族的文化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河南民歌;民歌體裁;民間音樂

1 中國民間音樂的發展歷程

中國民歌是在先民們的原始狩獵、祭祀、婚戀、放牧等活動中萌生并逐步流傳起來的,所以很早就有“勞者歌其事,饑者歌其食”,“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說辭。民歌的定義: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為抒發自己對于勞作時的艱辛或快樂,生活中的幸?;蚱嗫嘁约皩τ诳释杂傻膼矍榈茸鳛轭}材,與勞動緊密結合并具有很強的敘事性和娛樂性,同時又通過口頭傳唱的方式廣為流傳的民間歌曲叫做民歌。

我國素有禮樂之邦,古代很重視民歌,周代就有采集民歌的制度,叫“采風”。其目的主要是供統治者“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漢書·藝文志》。據說周天子從政,要求公、卿及烈士獻詩,樂師獻樂曲等,目的就是傳達民情,考察政績得失。管采風的官員叫“太師”。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由孔子所編。經過篩選和加工共有305首精選的歌辭集,其中歌曲共分為三類:《風》《雅》《頌》。其中《風》是詩經里的精華,大部分的歌曲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其內容反映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包括15國民歌,大致范圍是在黃河流域的陜西、山西、河南和山東以及長江流域的湖北和四川等地,記錄了約從周代初到春秋中期近500年的作品。

民間歌曲的流傳區域不斷擴大,其體裁形式也越來多樣化,為了收集民間歌曲在秦漢時設立了專門的音樂機構——“樂府”。到漢武帝時擴大了樂府的機構,除了掌管宮廷禮儀、祭祀、宴饗音樂外,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所以漢代有樂府采集的民歌又叫“樂府詩”。①漢代樂府機構由李延年擔任,樂府的主要工作任務是滿足宮廷的需要,采集民間音樂,創作歌曲并改編歌詞和曲調,由進行樂器伴奏,并對創作好的歌曲進行演唱和演奏。

宋元明清以來,伴隨著城鎮商業化的經濟日益繁榮,民歌體裁的傳播更廣,其形式也更為多樣化,如山民的“山歌”,農夫唱的“田歌”,漁夫的“漁歌”,船夫的“船歌”等等。尤其在南宋末年被元統治后,在元統治下,變本加厲的欺壓剝削老百姓,但是這些老百姓基本上都是漢人,南人以及契丹、女真等族,受欺壓的老百姓中有許多是不被重用的文人散落民間,他們將眼前殘酷的現實寫出了流傳于老百姓之間,當這種不滿與被壓迫的生活達到極端的時候,階級矛盾也越來越激烈。但是農民自身也有自身的局限性,當時的社會是官多民少,對皇帝還抱有幻想,因此在這種雙重矛盾之下,民歌由此產生,歌詞內容具有現實性,揭露當時統治者的黑暗、殘暴的社會現實,在當時是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②

至清末民初,中國的民歌在經歷了千年的傳播、流變、創新和積累中,其體裁形式與題材類別也達到了成熟的境地,同時表現在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區的特定環境下民歌風格的不同。例如,內蒙古的長調,陜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兒等等。

2 河南民歌體裁的形成及分類

河南民歌從時間的角度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的《詩經》,在《詩經·國風》的205首河南民歌中,涉及河南民歌的有《周南》《王風》《衛風》《鄭風》《陳風》《檜風》《鄘風》《魏風》等八國的百余首民歌,其中《國風》共160篇,河南占109篇。而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南卷)》中共收錄了900多首,其中豫南民歌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說桐柏山區、大別山區以及伏牛山區,信陽地區的新縣、固始、商城民歌比較發達。而豫北和豫東相對來說民歌比較少,而恰恰在這些民歌較少的地區戲曲曲藝比較發達。促使民歌這一體裁的形成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筆者將其歸納為以下六點:一是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方式;二是不同時期人們的思想內容;三是各個區域的方言特點;四是一定藝術經驗的累積;五是地域性風俗的差異;六是商業化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以上總結的這些都和河南的地理特征有很大的關系,因此筆者從地勢上的特殊性將其分為五個部分:太行山山地丘陵區,豫西山地丘陵去,桐柏山-大別山山地丘陵區,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區。而河南的地貌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又是古代文化集中的地方,其南北融合也比較大,山區平原地勢差別很大,人們的生活習慣,生存方式、方言以及民風民俗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別,因此形成不同地域上的民歌風格上的不同,以致造成了河南民歌風格迥異難以一言而論。

根據這些地域環境的差異,可將這一地區的民歌體裁分為:號子,山歌,小調,田歌,燈歌,風俗歌,兒歌,叫賣調。尤以號子,山歌,小調流傳最廣。

號子,即“勞動號子”,其他地方也稱為“哨子”“喊號子”。早在原始時代,凡“舉重”,必唱“勸力之歌”,所謂的“勸力之歌”后來也就發展為勞動號子。顧名思義,勞動號子就是人們在集體勞動時為了統一勞動節奏、協調勞動動作、調解勞動情緒而唱的一種民歌。比如說建筑地上的打夯、打硪,森林伐木、抬木,以及江河搖櫓、拉纖、放排等勞動幾乎都有不同的勞動號子。關于號子類別的劃分依據作業時不同環境下可分為:平頂山的礦山號子[1]中的《過平巷號子》《過彎道號子》《拐彎號子》《上山號子》《抬大件號子》以及蘭考縣的《打硪號子》等等。勞動號子早在原始時代就已、產生,數千年來,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直到現代社會勞動方式的改變,逐步用機器代替了最原始的集體勞作,號子才逐漸消失了。

號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一人領,眾人合”或者“眾人領,眾人合”的方式。例如,在《河南民歌 第五卷》中將號子分為了黃河號子、衛河號子、丹江號子、沙河號子、潁河③號子等。在這些“號子”里面又有幾種或十幾種的號子(子號子)。比如在“黃河號子”里面根據不同作業進行演唱的號子,包括《起船號子》《打蓬號》《撐船號》《拉纖號》《拉船號》《開船號》《下錨號》《撐篙號》等。

山歌,這種體裁形式一般在河南的山地丘陵區比較流行,主要分布在河南的東南部地區桐柏山—大別山山地丘陵區。山歌的形成主要產生在山野勞動生活中,聲調高亢嘹亮,節奏自由,是一種直暢和自由地抒發感情特點的民間歌曲。直暢,也就是說“開門見山”的表達方式,不拐彎抹角,精神面貌多是奔放、高亢、精力充沛,即使是唱悲苦的內容也是比較強烈地傳達出歌者的內心,因此易于感人。

《河南民歌 第四卷》中主要記錄了河南山歌的大部分歌曲。其中比較典型的有南陽地區桐柏山歌《小小鯉魚紅口鰓》《一下田來把秧栽》《小小水車四頂頭》;新縣山歌《山歌好唱口難開》《薅黃秧》《高高山上一顆麻》《跑竹馬》;固始地區的《六月三伏熱》《日頭落了黑了天》《繡紅絨》;商城民歌《犀牛望月姐望郎》《你不放工我放工》《樹多能成林》等等。

小調,又稱“小曲”、“俚曲”、“小令”等,筆者查閱的資料顯示在河南民歌中似乎小調比山歌、號子更易于使廣大勞動人民接受,且傳播范圍廣,原因總結有:旋律更加富有韻律,朗朗上口;歌詞容易記,有很強的敘事性,而且有較多的有規律性的裝飾音和襯詞,易于使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具有較高的歌唱藝術。小調和山歌對比有很大不同,小調是經過群眾藝術的多重加工整理,其曲調細膩婉轉,有較完整的曲式結構和方整性的樂句,并且廣泛流傳于民間。

小調的定義:在人民群眾中產生,經過民間藝人的多重加工,具有很強的娛樂性,主要以細膩婉轉的曲調抒發歌者內心的思想感情并運用敘事的手法表現出來,詞曲配合較為緊密,單樂段多段體結構,具有方整性的樂句和完整的曲式結構,調性明確。

小調所歌唱的題材范圍很廣,比如說有歌唱愛情的、離別的、節日、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等等的題材內容?!逗幽厦窀?第四卷》中收錄了不少的小調歌曲,如《打櫻桃》《十月望郎》《盼情郎》《拜年》《龍船歌》《鬧元宵》《茶山歌》《對菱花》《十把扇子》《十送》《繡花燈》《對花》《一朵茉莉花》《放風箏》《八段錦》《王大娘補缸》等小調歌曲。

3 河南民歌的旋律特點

河南民歌多數是建立在五聲和六聲音階基礎上的,也有四聲構成的旋律,還有少量的兒歌、叫賣調是建立在三聲音列基礎上的。從調式上看,多為五聲性的徵調式,其次是羽調式,商調式,宮調式,角調式。筆者根據現有的河南民歌在旋律特征上進行分析,其分析的體裁不限。

3.1 由四聲音列構成的旋律

譜例1

譜例1《撐船號》為G徵四聲調式,省略了角音mi,旋律中運用了sol,la,dol,re四個音,并由大二度,小三度,純四度構成整條旋律。其旋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上四度-下四度的進行(2-5-5-2,5-i-i-5),大二度-下四度-上四度的進行(6-5-2-5),并且在七度以內圍繞主音(徵)進行變化。這種旋律的寫作手法結合了當地人民群眾的語言特點和勞動強度的大小進行的,它的表現手法較為堅定、鏗鏘有力。比如說:我們日常生活中搬一個比較重的物體時,會不自覺地發出“誒嘿”“呦嗬”等語氣詞,其實這個語氣詞就是下四度的進行,這個在號子中是尤為突出的。

3.2 由五聲音列構成的旋律

譜例2

譜例2《王大娘釘缸》是G徵五聲調式。從結構上可以看出是具有方整性的結構,共12小節,可分成6+6的句式。其中第一樂句的歌詞前后相呼應,領的部分結束音落在徵音(sol)上,合的部分結束音落在商音(re)上,給人一種不穩定的感覺;第二樂句領的部分結束在宮音(dol)上,合的部分結束在主音(sol)上,完滿終止。從旋律手法上來看,多運用了四度跳進的手法,歌詞和節奏緊密結合,使旋律具有一種輕快,詼諧的色彩,具有北方音樂那種寬廣的音樂性格。

同時,在全國的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的主題曲《好漢歌》就是運用這首歌曲的旋律作為素材進行創作的,并經過作曲家趙季平和劉歡的二度創作之后,使得這首彰顯中原神采的民歌小調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

3.3 由六聲音列構成的旋律

譜例3

譜例3《窮人小調》為C宮六聲音階(加變宮)調式。此曲不是方整性的結構,詞曲結合緊密。從旋律上來看,可將其劃分為6+9+6的樂句結構。旋律多運用模仿的手法,如(66 33 6 3 6 5 0,66 33 6 3 6 5 0),(67 6,67 6),(3.5 67 6 6 5 33 2 02 33 52 3 5 32 1,6. 5 32,02 33 52 3 5 32 1)這類旋律重復的手法在歌詞和旋律上有著重強調的意思;但是從歌詞上來看襯腔“哎呦”“喂”“哎嗨喲”“呦呵”“喲來”這些末尾的語氣助詞在旋律上表現為下行大二度的進行,如(6-5,3-2,6-5-3-2,3-2-1)這種創作的手法與當地的方言有很大的聯系,同時也與歌詞要表達的內容息息相關。

上述的旋律特征中,八度以內的旋律寫作手法是經常被用到的,尤其是北方的音樂,其中不乏包含四度、五度、六度的大跳或者同音反復八度大跳以及級進再跳進等的寫作手法都凸顯了北方音樂颯爽、豪邁的精神面貌。在現代所收錄的河南民歌中還有很多比較好的曲調,如家喻戶曉的《編花籃》,還有《對歌》《繡荷包》《猜燈謎》《紡棉花》等的民歌小調。

時代發展得越來越快,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已經使得我們本民族的文化受到了各種“侵害”,一種優秀的文化,如果不加以保護,再好也會消失。就像河南的姊妹藝術——戲曲曲藝,已經開始走向了“末路”,是否再過幾百年,這也都成為歷史。

注釋:①“詩”即指民歌。這一時期所采用的基本形式是五言體,總稱為“樂府體”?!拔逖泽w”樂府是對“四言體”國風的合理繼承和發展。唐代時發展到了“七言體”。

②“元代的統治階級對詞曲和唱詞是非常害怕的,害怕人們利用詞曲進行‘譏議,‘犯上惡言,他們用處死、流加等處罪的辦法,對撰寫和歌唱詞曲者以無情的鎮壓?!薄豆糯魳肥犯濉は聝浴窏钍a瀏著。

③潁河發源于河南省登封縣嵩山,經周口市、安徽省阜陽市,在壽縣正陽關(穎上縣沫河口)注入淮河,為淮河最大的支流。

參考文獻:

[1] 河南省文化局民歌編輯組.河南民歌(第三卷、第四卷、第五卷)[M].1979:95.

[2] 喬建中.中國音樂[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

[3] 王冼平.民歌版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4] 王麗芬,孫敏.洛陽古代音樂文化史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5] 修海林.古樂集錦[M].北京:人民音樂(下轉第頁)(上接第頁)出版社,2011.

[6] 刁燕.中國民歌[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1.

[7] 陸敏.中國傳統名曲欣賞(第三版)[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2007.

[8]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9] 江明惇.漢族民歌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10] 胡曉靖.論豫南民歌的形成因素及特點[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7(11).

[11] 李敬民.豫南民歌旋法特征研究[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0(08).

[12] 張舫.王昌芝演唱河南民歌之探析[D].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2.

[13] 陳婭玲.豫南民歌的風格與演唱初探[D].河南大學,2002.

猜你喜歡
民間音樂中國傳統文化
當代土耳其民間音樂實踐
社會主義價值觀與傳統的創造性轉化芻論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