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與《達洛衛夫人》

2009-06-17 09:20孟佳瑩
讀與寫·教育教學版 2009年11期
關鍵詞:衛夫人存在主義海德格爾

摘要:本文從哲學角度闡述了小說《達洛衛夫人》與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之間的聯系,通過對小說主人公達洛衛夫人自我意識喪失到其恢復這一過程的分析,探索了小說所蘊含的深刻哲學意義。

關鍵詞:自我存在沉淪向死而生

中圖分類號: I 10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2-1578(2009)11-0047-02

1 引言

《達洛衛夫人》是二十世紀英國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代表作之一。自從作品問世以來,評論家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評價。早期評論家主要評論作品的意識流創作技巧;七十年代以后,評論家對作品的分析開始呈現出多角度審視的局面:心理傳記派從作品與作家的關系解讀作品;馬克思主義從作家的階級態度入手分析作品;而女性主義則著重探討作家的女性意識與其在作品中的體現。本文試從哲學的角度詮釋作品,探索小說所體現的哲學意義和巨大精神力量。

2 現代文學與哲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的物質文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發達程度。然而,物質的富足卻并沒有帶來精神的充實。兩次世界大戰使得建立在傳統道德觀念基礎之上的價值體系土崩瓦解。喪失了精神信仰的人們無所依托,心靈呈現出一片“荒原”?,F代主義作家對于人類的這種生存狀態傾注了深切的關懷,將小說的創作由外部描寫轉向內部探索,側重挖掘人的內心世界。與傳統理性哲學截然相反的非理性哲學,因其摒棄傳統價值觀念的精神與現代派文學的精神相契合,因而成了現代派文學發展的基礎。

現代人的生存狀態既是哲學家關注的問題,也是文學家關注的問題。存在主義作為一個哲學流派,同時也是一個文學派別,深刻地探討了人的“存在”這一問題。早期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海德格爾在其著作《存在與時間》中深入地闡述了這個問題。海德格爾的主要思想有“存在”與“自我意識、 “沉淪”說、“無歸屬感”以及“向死而生”的命題。

3 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及其對達洛衛夫人的描寫

海德格爾認為世間萬物只有人是存在的,因為只有人才有思想,能夠感悟到自己的存在,并對自身生存的狀況作出思考。而人又是如何感悟到自己的存在的呢?他認為人都有一種“自我意識”,一個人只有回歸到最內在,最深層,最隱蔽的“自我”,才能獲得并且感悟到自己的存在。

少女時代的達洛衛夫人是一個熱情,敏感,富有浪漫情懷而又渴望自由生活的人。她與開朗大膽的薩利建立了純潔深厚的友情。她們能夠“坐在頂樓上她的臥室內,連續幾個小時絮絮而談。她們討論生活,討論如何去改造世界”。她們也曾“早餐前坐在床上讀柏拉圖的哲學著作,也讀莫里斯的文章,還按鐘點念雪萊的詩”;(第34頁)她投入到與自由不羈的彼得的戀愛之中,有幸福的約會,也有激烈的爭吵,他倆在一起“四處逛蕩,獵奇探勝,有成堆的理論”,(第155頁)他倆“毫不費心便能了解對方的思緒”。(第63頁)然而,自從她嫁給了保守黨議員理查德之后,便失去了自我,取而代之的是社會與家庭塑造之下的達洛維夫人:

……她把時間都消磨殆盡,午宴,晚宴,舉辦她那些永無休止的宴會,說些莫名其妙的話,或者言不由衷,從而使腦子僵化,喪失分辨能力。她會坐在餐桌的首席,煞費心機應酬一個可能對達洛衛有用的家伙——他們對歐洲的瑣事都了如指掌——或者,伊麗莎白走進來了,一切又得圍繞她轉。(第79頁)

成為達洛衛夫人的克拉麗莎將她生活的重心轉移到家庭和丈夫的仕途上,從而越來越遠離內心深處的自我意識,猶如一塊兒鋼鐵,經過世俗之錘的不斷打磨,終于成為符合規格的零件,嵌入社會價值體系的龐大機器之中。

達洛衛夫人自我意識的喪失過程也恰恰符合海德格爾的“沉淪”說。海德格爾認為,一方面由于人生活在社會之中,要受到來自社會的壓力和他人的影響。在壓力的作用和彼此的影響之下,人的存在逐漸地趨同,從而越來越遠離內在的真實自我,最終成為人云亦云的“普通人”。另一方面,人的自我意識之中也存在一種趨同的傾向,因為這種趨同的傾向會使得個人與大眾取得一致,從而獲得一種安全感。海德格爾把人的這種趨同心理稱之為人的“沉淪”。

達洛衛夫人來自中產階級,她的性格之中有著這一階級的階級特性,如她的愛慕虛榮,講求排場。在選擇婚姻伴侶的問題上,她雖然深愛著與自己有著相同之處的彼得,但卻最終選擇了平庸溫和的理查德。這是因為,從外部壓力來看,彼得性格不羈,不守成規,生性熱愛自由,不符合社會的規范,因而也不能給她帶來安穩平靜的生活;而墨守成規的理查德卻能滿足她物質生活的要求。從內部原因來看,她深知彼得不受約束的性格,害怕彼得給她的生活帶來變動,害怕與彼得一起生活所要面臨的種種不確定性。正是基于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她最終放棄了彼得,選擇的理查德。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彼得恰恰象征了她內在的真實的自我,因為彼得身上的某些特征也正是她所具有的特質。因此,放棄彼得就意味著放棄了自我,而走向了“沉淪”。

處于“沉淪”之中的達洛衛夫人,雖然從外在看與她所處的社會和階層和諧一致,但實則并沒有得到內心的安寧與滿足。這種內心的空虛使她為時間的流逝而感慨,對年華的老去而悵惘,她感到 “自己能隱身,不被人看見,不為人所知”,覺得“生命的核心一片空虛,宛如空蕩蕩的小閣樓”。(第11頁)她對于自己的生活現狀產生了疑惑,“有了一種空洞之感,好似隔了一層,并非內心真正的感受”。(第177頁)

達洛衛夫人的這種空虛感就是海德格爾所說的無歸屬感,即人因為找不到自身存在的意義而覺得自己被拋棄到這個世界上來,無家可歸,茫然無助。由于人被這種無歸屬感所籠罩,感到孤立無援,于是對死亡的畏懼也因此而生。對于死亡,海德格爾提出了 “向死而生”的命題:人與其從生的角度看死,不如從死的角度看生,因為生命有限,死亡不可避免,只有從有死的角度看才更突出有限生存的最高意義。正是由于對死的畏懼才驅使人去尋找明確的人生意義。

在小說的結尾部分,當宴會進入高潮,達洛衛夫人正享受無限風光之時,突然傳來了賽普黙斯自盡的消息。對于達洛衛夫人來說,這個消息猶如一聲轟鳴,令她的心靈為之震動不已,又如一只無形的巨手,將她拉向內在的自我。青年的死訊使她得以從無聊的現實生活中脫離,她開始審視自己的生存,開始喚醒沉睡已久的自我;她陷入了對往昔幸福生活的回憶之中,從中尋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她一時間頓悟了生與死,出世與入世,脫俗與媚俗等種種人生奧秘。在種種強烈感情的激蕩下,她的自我意識得以歸復,人生道路豁然開朗。

4 結語

《達洛衛夫人》是一部有著豐富思想性和深刻哲學性的小

說。小說中所體現的與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相吻合的觀點不僅豐富了小說的內涵,而且也為讀者的閱讀拓展了更加開闊的思考空間。

參考文獻:

[1]曹錦清. 現代西方人生哲學[M].學林出版社,1988.

[2]本文所引用的原文出自孫梁,蘇美翻譯的《達洛衛夫人》,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孟佳瑩(1981-),女,遼寧康平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猜你喜歡
衛夫人存在主義海德格爾
晉 衛夫人 行書急就帖
海德格爾的荷爾德林闡釋進路
衛夫人
實踐哲學視域下海德格爾的“存在”
死亡是一種事件嗎?——海德格爾與馬里翁的死亡觀比較
《歸來》中的存在主義敘事
The Modern Narrative features and the Connection Modes of Mrs Dalloway
從海德格爾的“形式指引”看《詩》《書》中的“帝”與“天”
存在主義思想下《蠅王》與《鼠疫》的比較
荒誕世界的生存之道——《他們》的存在主義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