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語專業語言學課堂中教師語碼轉換的順應性研究

2009-06-19 05:53張艷君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高教 2009年9期

摘 要:課堂語碼轉換是特殊語言環境下的特殊言語交際策略,在英語專業本科階段語言學課堂中語碼轉換就更有其特殊性。本文以Verschueren的語言順應論為基礎,根據筆者在師范類語言文學專業和理工類翻譯專業執教過程中開展的的反饋調查進行分析,揭示順應過程中發現:順應有兩種模式:被動順應和主動順應,教師對語言現實的主動順應和學生對教師心理現實的被動順應形成語言靠攏和語言偏離內在調節的語用選擇基礎。教師語碼轉換得到認同。

關鍵詞:語言靠攏 語言偏離 心理現實 順應

Myers-Scotton 指出語碼轉換的功能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人們可以借助語碼轉換來改變社會場景,重新確立交談的性質。另一方面語碼轉換可反映出人們的社會心理及對某種語言變體的態度[1]。在語碼轉換中會出現兩種情況:語言靠攏(Convergence)和語言偏離(Divergence)。語言靠攏是指說話人調整自己的語言或語體,以更接近談話對象的語言或語體,表示自己的親和,在說話人和受話人之間建立共聚量,減少自己在達到目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語言偏離是指使自己的語言或語體與談話對象的語言或語體不同,表示自己具有權勢或自己不愿向對方的權勢靠攏,讓對方尊重自己。本文嘗試運用Verschueren的語言順應論探討在英語專業語言學課堂中的教師語碼轉換:有意識運用母語,多數學生對語碼轉換表示接受,認為母語的使用能夠活躍氣氛,實現語言靠攏。同時母語的使用出現語言偏離,但比例調控為本科生語言思維能力的提高,科研思路的整體銜接提供保證。

一、順應論概覽

維索爾倫將語用學描述為關于語言的全面的、功能性的視角[2]。他認為: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被“制作”出來之后,并不能獨立于其人類,而且也不會一成不變,它需始終不斷地順應不同的交際意圖和使用環境。Verschueren同時指出,語用學具有三個特性,即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2]。變異性可幫助語言使用者在傳達特定信息時進行各種可能的表達選擇;商討性指語言使用者基于高度靈活的原則和策略,而非依賴僵化的、固定的規則和結構——功能關系進行語言選擇,表明語言使用中存在著多元不確定性[3];順應性則使人類從各種變異可能選項中做出商討性選擇,以滿足基本的人類交際需求。順應是雙向的,語言選擇也會改變環境,環境或現實反過來順應語言選擇,三個特性不可分割,充分體現在教師課堂話語運用中。

二、語言學課堂中教師語碼轉換的順應性研究

1.問題提出: 教師語碼轉換使用頻率的反饋調查

對于語碼轉換必要性的研究,國外學者進行了較系統的論述。盡管有人堅持在外語課堂中只使用目的語,但有相當一部分學者仍然持反對意見或折中的觀點。外語課中母語采用與否,要視具體的教學環境和教學目的而定,在英語專業特殊性課堂中母語的使用也有其必要性。英語專業本科階段語言學教學中,教師漢語使用的內部原因在于課程本身元語言性強,專業術語多,同時現代語言學發展的最終目的和最高境界在于國外語言理論的本土化;外部原因取決于授課對象:英語專業三年級的學生有了很大的詞匯存儲量,有了相應的分析問題和理解問題的能力,但語言學對于他們來說還是感覺抽象,深奧,需要教師的“可理解輸入”,才能被學習者吸收和內化。筆者在師范類語言文學專業和理工類翻譯專業教授語言學課程多年,針對七屆不同的學生,進行了母語使用頻率的反饋調查,以期發現差別。

調查對象為師范類語言文學專業學生00~02三屆(三年級)學生;任課教師為兩人:任課教師1:教授,語言學方向碩士研究生畢業,同時全英教授高級英語,教齡以10~13年;任課教師2:副教授,翻譯學方向碩士研究生畢業,同時全英教授高級英語,教齡以8~11年。理工類翻譯專業04~06 三屆(三年級)學生;03屆四年級學生。任課教師1:教授,語言學方向碩士研究生畢業,同時全英教授綜合英語,教齡以14~17年。結果如下表1、表2所示:

2.問題分析

(1)語言靠攏實現動態順應

調查結果表明:語碼轉換是語言學課堂上教師普遍采取的語言策略,教師使用漢語并非英語能力的缺陷,受研究方向,教齡,職稱等因素影響不大。主要原因是課程本身的難度和接受對象不同。表1表明:師范類學生英語技能程度比較高,本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生考研意識清晰,對語言學課程相對比較重視,教師使用母語的頻率稍低。但大班授課嚴重影響了視聽效果,全面目標語授課的幾率成為不可能。表2表明:語言學課程在理工類翻譯方向學生中第一次開設,學生本身重視翻譯訓練,對語言學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很高,就業市場看好,考研意識不強,即使小班上課,教師的母語使用頻率仍然高于表1,學生全面目標語授課的幾率也成為不可能,而在四年級開設語言學課,母語使用頻率更高74%,否則課程無法從始至終,因為學生早已“心猿意馬”。外部原因更多地影響到語言學課教師在不同的意識下進行語言選擇,而多數學生對語碼轉換表示接受。

維索爾倫認為:變異性可幫助語言使用者在傳達特定信息時進行各種可能的表達選擇,在語言學課堂上“中英夾雜”本身是對目標語教學的一種違背,英語專業的教學大綱規定:在高年級階段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目標語口語表達能力,達到熟練運用表達、對話自如的程度。但語言學課堂中母語的不可避免使用,語碼轉換這種特殊的變異形式不可避免地應運而生。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語言的選擇并非僵化,是在高度靈活的語用原則和語用策略的基礎上完成,語言使用的多元不確定性促使商討的形成。教師語碼轉換是對語言現實的順應:在不能用英語完全準確地表現外國語言理論在漢語中的對應概念時,在國內語言學界對經典語言理論的本土化進程描述無須再譯成“外國語”進行“洋化”時,降低使用信息的不確定性,母語的生動貼切表達,更能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和把握語言層面的內涵。教師調整自己的語碼更接近接受者的語言,表示自己的親和,減少溝通障礙,提高教學效率,省時省力(least effort),教師作出主動順應,成功實現語言靠攏,多數學生表現出對語碼轉換的接受[4]。

(2)語言偏離和語境調控實現動態順應

適當而有效的母語使用可以獲得好的教學效果,但英語專業的課堂導向畢竟應該以目標語為主體。按照克拉申的i+1概念:學習者所接觸的語言應該與學習者的水平保持一定的距離:大部分內容可以理解,但仍有部分內容對學習者具有挑戰性[5]。英語語言學理論難度的特殊性,使教師有意識地轉換語碼來降低語言輸入的難度,對學生語言水平做出主動順應。但順應是雙向的。英語專業的高年級教學不同于中文系的語言學課程,英語專業的教師和學生有著以目標語武裝和充實自己的使命。如果教師在進行英語課堂教學時,用英語輸入的信息遠低于學生可接受的水平,就會使學生喪失對該課程的景仰和對任課教師的學術崇拜[6]。語言學課的最終目的是配合其他課程教學,培養和升華學生的語言意識和悟性,為更多的語言類課程,如語義學,語用學,文體學開設打好基礎,做好研究生課程的銜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還是要盡可能有意識、無意識地使用目標語。語言學中的術語很多,可以在導入課中有意識地介紹一些常用的基本概念,也可以規定學生課前背誦一些概念的漢語解釋,教師在課程講解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實現目標語授課。教師還可以根據語境進行現場調空,用生動貼切的語料演示目標語的概念和術語,減低“語碼轉換”的使用頻率。即使50%的學生不能確切該術語概念的“漢譯版”,教師還是要繼續下去,表示自己具有權勢或自己不愿向對方的權勢靠攏,避免母語對目標語的學習產生干擾,讓學生尊重學術,尊重權威。堅持“語言偏離”,保持課堂教學的流暢性,讓學生作出對教師個人心理現實的被動順應。實現語碼轉換的合理比例調控,保持語言的動態平衡。當然,課堂上語言偏離策略使用出現的某些缺憾可以在與學生的課后母語交流中得到彌補,完善。

三、結束語

本文以Verschueren的語言順應論為基礎探討了英語專業語言學課堂上教師語碼轉換的語言變異現實,揭示了主動順應和被動順應的語言商討過程,結果發現:語言靠攏和語言偏離即內在調節語用選擇是實現雙向順應的有效手段?;谝陨戏治?我們認為: 英語專業語言學課堂中教師語碼轉換有其特殊性,它即受課程中需要傳授國外語言學最新動態的宏觀影響,要求教師用流利的英語授課,主動順應語言現實,更多地輸入目標語;同時,又受學生接受語言現實的實際水平影響,需要教師客觀順應學生的心理現實,適當地運用母語。在英語專業語言學課堂上教師的目標語和母語間的有控制轉換是必須的,也是有益的,語碼轉換的應用也是教學效度實現的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Myers-Scotton,C.Social Motivation for Code-Switching[M].Oxford:Clarendon.1993b.

[2]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Arnold, 1999.

[3]冉永平,張新紅.語用學縱橫[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51

[4]陳立平.英語專業教師在課堂上語碼轉換調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5)

[5]席紅梅.教師語碼轉換的順應論解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6.(8)

[6]張艷君.語碼轉換的社會功能和情感功能[J].學術交流,2005.(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