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挪(sigAm)雙語聾教育實驗項目研究報告

2009-06-30 01:01任健美
中國特殊教育 2009年5期
關鍵詞:聾兒聾人手語

趙 慶 任健美

摘要:雙語教育是近年來歐美一些國家興起的聾兒教育新模式,我校自2004年5月起參與了中挪(SigAm)雙語聾教育項目實驗。在聾學前雙語教育原則、雙語教育理念和策略、雙語教育中聾人教師和健聽教師的協同教學模式等方面開展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

關鍵詞:雙語聾教育研究

分類號:G762

1項目的總體設計

1.1背景

雙語聾教育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聾教育理念和方法。在過去的20年里,這一理念和方法在西方很多國家通過實驗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以至現在在北美和北歐等一些發達國家,例如丹麥、瑞典和挪威等,已將雙語聾教育作為該國聾教育的基本國策,在世界其它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中,如澳大利亞、我國的香港地區等等,雙語雙文化聾教育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認同。

有研究者指出。手語語言學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在美國創立。手語是人類語言的認識已成西方學界共識,即聾人手語是真正的語言學意義上的語言——是形義結合的手勢一視覺溝通符號體系。所謂“雙語”是指聾人手語和本國官方法定語言(包括口語、書面語)。雙語教育是指以兩種語言為媒介實施教育。兩種語言是指運用“手語”和本國官方法定語言對聾童進行教育的方法和系統。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本項目中的“手語”有別于現行教學中運用以及在正式場合中使用的手勢語和指語,特指聾人在日常狀態下交流所使用的自然手語。

2004年5月,挪威聾人福利基金會和江蘇省教育廳特殊教育專業委員會在江蘇省四所聾校開展雙語項目研究,我校有幸參加了實驗研究。

1.2項目研究的理論依據

(1)海爾默·麥克白斯、馬克·麥斯切克的聾雙語理論:除了聾的直接影響,即有關聽和說的影響外,聾還存在著第二影響,即許多由于孩子的聽力損失而帶來的后果,他們影響著孩子與環境的交互,甚至影響其社會化過程。而手語的盡早使用有助于建立起聾兒與環境的正常交互,并將對聾兒的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2)1962年,皮爾和蘭伯特的研究結果表明:雙語有助于增強某種認知特性——“雙語教育更能提高大腦的靈活性;雙語教育提高了學生的抽象能力;一個比較濃厚的雙元文化環境有益于智力的發展;兩種語言之間存在正遷移?!?/p>

(3)雙語的“思想庫模式”理論認為,雙語教育是切實可行的,人具有精通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的能力,思維刺激了兩種語言,同時又被兩種語言刺激,這種刺激促進了雙語者的認知發展。雙語的“閾限理論”認為:精通雙語將對個體的認知發展產生正面效應;不精通雙語將對個體的認知發展產生負面效應。而“依存假設”認為:學生第二語言能力的水平部分地取決于第一語言能力水平。

(4)吉姆·卡明斯認為:孩子和第二語言學習者在試圖學習第二語言時,需要有自然語言的基礎。

(5)帕爾森等匯總了語言習得年齡的相關數據并得出相應結論:證據表明,母語(第一語言)的發展有利于第二語言的學習,而缺失這樣的發展將造成的嚴重影響是哪一樣語言也學不好,最終導致半語。

雖然,我們目前還難以找到大量的相關聾教育雙語教學的理論作為支撐,但以上這些雙語教育的基本理論完全可以指導我們的實驗工作。

1.3項目研究的目的、方法和途徑

1.3.1目的

(1)探索適合國情、校情的雙語聾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指導雙語教學實踐;

(2)初步研究、運用雙語教育的理念和策略,提高聾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3)探索研究聾人教師和健聽教師協同教學模式,促進雙語教學效益最大化;

(4)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1.3.2方法

(1)行動研究法。對課題實驗的行動過程進行跟蹤、觀察、調查、分析,進行反省式的研究。

(2)經驗總結法。以自己和他人的經驗為對象,對其進行科學的篩選分析、核實、驗證,總結、探討該課題的一般教育理論與實踐模式等。

(3)調查法。采用觀察、調查、問卷、訪談、測量等方式收集資料。

1.3.3途徑

從2004年開始,我校不斷招收聾兒學前班學生,并按照聾兒的年齡和學習需要分別成立了兩期(2004級和2006級)雙語實驗班,同時選擇了2003級一年級新生班作為實驗對照班(即現在的六年級)。

同時,學校成立了雙語實驗項目領導小組,并選擇了專業聾兒康復老師和優秀聾人老師作為雙語實驗班教師。

2項目研究的主要內容

2.1聾學前雙語教育原則的研究

根據學前聾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我們研究并歸納了以下聾學前雙語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整體性原則:我校借鑒普通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安排,將學前聾兒雙語教育活動劃分為七個塊面,即晨間活動、生活活動、自由活動、教育活動(雙語及其他教育)、游戲活動、技能活動,以及戶外活動。這七個塊面的活動內容是一個整體,它們共同著眼于聾兒的全面發展。

主體參與性原則:實驗班教師根據這一原則設計教學活動,力求使教學內容適合聾兒的發展水平,力求使形式和方法生動有趣,吸引聾兒主動參與、積極操作和探索。如《統計》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在“擺一擺、分一分、排一排”等有趣的活動中親歷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過程,形成統計的概念。

有序性(目的性和計劃性)原則:首先,我們將一年的教育目標、內容合理分解到兩個學期中;再將一個學期的目標內容分解為短期階段目標(一般是月、周);最后是將短期的階段目標落實到各個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各個階段的教育目標分解應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還注意結合時節提出具體要求,使我們的教學真正與生活相聯系。

人文性原則:在確定雙語教育內容時,既考慮到兩種語言本身(漢語和聾人手語)的形式和結構的獲得,又要考慮兩種語言所代表的精神活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兩種語言的人文內涵,產生對語言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如:通過組織學生編排啞劇小品、開發手語游戲、開展手語故事比賽、介紹優秀聾人事跡等,幫助學生了解聾人群體,產生正確的身份認同。

2.2雙語教育理念和策略的研究

2.2.1兩種語言應享有同等的地位

第一,提高聾兒第一語言(手語)的能力:五年來,我們通過讓聾人教師開設手語故事課,培養聾生用手語表達故事的能力。起初階段,孩子識字少,聾人教師就用嫻熟而富于感染力的手語“講”給他們看,然后設計不同的問題,鼓勵孩子大膽地運用手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每學期期末,學校對雙語班聾生的手語表達能力進行檢測,主要項目有:讓學生看圖用手語表達意思,用手語與老師進行話題溝通,用手語講故事等。實踐證明:手語的盡早使用有助于建立起聾兒與環境的有效交互,有助于提高聾兒的交流能力和學習動力。

第二,提高聾兒漢語語言的能力:我校雙語班

特別注重對聾生進行第二語言(漢語)詞匯和語法能力的培養。例如:學前班在每個主題活動中都明確了漢語的詞匯和簡單句子的教學目標,期末考核評估,保證聾兒第二語言學習目標的落實。再如:雙語班進入小學階段后,教師為每一個學生準備了“天天寫”本子,對學生進行漢語書面語的表達訓練,五年來,雙語班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語句。持之以恒的語言訓練不斷提高了學生的漢語語言能力,也為學生今后形成較好的雙語能力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實踐證明:聾兒第二語言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們第一語言(即自然手語)的學習基礎,手語的學習和掌握,為聾兒提供了一種適合他們的語言學習系統,切實地提高了聾兒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使聾兒學習、理解、掌握漢語變得更加輕松。

2.2.2創設與雙語教育相適應的環境

(1)創設語言習得的學習環境:為了充分利用聾兒的視覺優勢,給聾兒創造在潛移默化中習得雙語的條件,學校將圖片、手語、文字巧妙地組合在一起,設計、布置了“雙語”環境,如:雙語標志牌、雙語宣傳櫥窗、雙語名言警句等。

(2)創設雙語平等的使用環境:通過“手語節”、“雙語校園”,聾人教師每周對健聽教師進行手語教學、手語考核等措施有效提高健聽教師掌握聾人手語的水平,遵行只要聾人在場就必須使用雙語的原則,為雙語創設良好的使用環境。

(3)創設溝通無障礙的家庭環境:五年來,我們通過對家長手語培訓、親子活動等載體,幫助家長提高與聾兒的溝通能力,為聾兒在家庭中創造更為寬松的交流環境。如今,家長逐步認同雙語教育理論,都能較為順暢地用手語與孩子進行溝通。不斷更新的聾兒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為提高雙語教育質量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2.3雙語教育中聾人教師和健聽教師協同教學的研究

項目實驗之初,我校根據專家組的指導開展了聾人教師和健聽教師協同教學授課模式研究。

原則:首先,聾人教師和健聽教師雙方樹立正確的合作觀,即彼此是平等的,雙方都是為了同一個教學目標的達成而努力;其次,雙方在合作中要信息共享。這里強調的是,聾人教師和健聽教師對于所獲得的學生的信息、情況要一同進行探討與研究。實踐證明:聾人教師和健聽教師雙方從各自的視角去看待學生的情況時,往往能以一種更客觀的眼光去評判,以更謹慎的態度去尋求給予幫助的途徑。

實施策略:(1)協同在課前:制訂個別教學計劃、擬訂教學方式及流程,聾人教師和健聽教師共同參與、共同協商擬訂協同教學的方式與流程,并決定學生學習的內容和組織形式。聾人教師和健聽教師根據自己的優勢進行相關教學內容的準備。五年來,我們逐漸形成了“雙主體、雙發展”的聾健協同教學的模式。也就是說,教學是師生雙主體的活動,教師(聾與健聽)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兩者不可偏廢,而師生的共同發展又是互為前提的。(2)協同在課堂:在課堂教學進程中,聾人教師和健聽教師優勢互補,體現出更多的相互協作和“補臺”,基于雙方信息的共享與交換,使合作逐步達到了最優化。(3)協同在課后:聾健兩位教師分別找出自身和對方在授課中的薄弱環節加以“補習”,并針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情況開展多元化的評估。實踐證明:聾人教師和健聽教師協同教學模式非常有利于整合聾人教師和健聽教師的自身特點和授課優勢,從而達成優化教學的最終目標。

3項目研究的主要成果

3.1雙語教育對聾生發展的影響

根據雙語班教師及其他教師的觀察和分析,我們認為接受雙語教育的聾生有如下發展:與往屆同年級段學生比較,雙語班學生的發展更全面。主要表現在:(1)學習掌握漢語的能力更強:數量多,速度快,理解強。(2)在課堂中思維較活躍,聯想較豐富,知識面寬,能與教師進行積極的、無障礙的溝通。(3)在課外與家長以及周圍人群的交往積極主動,并樂于參加校內外的各種活動。

雙語班學生的手語表達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當聾人教師丁老師問學生:你們什么時候會笑?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回答”:吃蛋糕時我會笑、高興時我會笑、看電視時我會笑、玩滑滑梯時我會笑、吃冰棒時我會笑、跳舞時我會笑、喝牛奶時我會笑、做游戲時會笑……各種說法層出不窮,弄得老師都應接不暇。丁老師又笑問學生:你們什么時候會哭呢?沒想到,他們還是對“答”如流??吹綄W生們能自如地運用手語,并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丁老師和在場的老師無不為之驚訝,都夸雙語班的孩子實在是活潑、聰明。近兩年,雙語班學生演繹的多個手語故事在各級比賽中獲獎。

雙語班學生的書面語表達能力有了一定提升:

雙語班的姚老師擔任低年級段的語文教學15年,她接任這個班后也發現雙語班學生整體的書面語能力普遍高于以往同年級段的學生。

據統計:雙語班孩子通過學前三年的學習。已基本認識漢字(詞)近千個,基本能閱讀、理解普通低幼讀物。升入二年級后,寫話和日記的質量明顯優于以往同學段的聾生,有的孩子還在家中和父母進行簡單的筆談,下面是雙語項目四年級學生的日記摘選: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我終于戴上了紅領巾。心里真高興啊!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一名優秀的少先隊員。

今天,我生病了,早上起床時我不想去上學。媽媽對我說:“不行,一定要上學,不然就跟不上其他同學了?!迸R走的時候,媽媽還給我帶了一瓶藥,叮囑我按時把藥喝掉。我默默地記住了媽媽的話。

今天,我凌晨5點鐘就起床了,我不敢吵醒家人。就悄悄地到廚房里煮粥。后來,奶奶起來了。她津津有味地吃著我煮的粥,直夸我是能干的好孩子!

我校為進一步研究雙語班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狀況,設計了一系列正式與非正式的評估活動,評估結果如下:

第一,調研、評估了雙語班和對照班學生的語文作業,分析后發現:雙語班學生的文字理解和書面語表達方面的得分(豐富性和準確性)都明顯優于對照班(15個百分點),雙語班學生的句長比對照班平均多將近30個字。

第二,調研了歷年來對照班語文試卷,分析后發現雙語班語文考卷難度均大于對照班,從卷面上看,雙語班學生的文字理解和書面語表達方面的得分都明顯優于對照班。

第三,2009年的雙語班語文教師在一次非正式的語言積累和表達的調研測試中發現:雙語班(二年級、四年級)學生的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班,雙語班學生的問題回答參與率和正確率與對照班相比,分別高出了80個百分點和50個百分點。

3.2項目研究中教師的成長

我校在實驗中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和雙語教育實驗目標為引領,以促進雙語教師教育觀念更新和專業水平提高為切入點,緊緊圍繞雙語教師的專業實踐,開展雙語教學的行動研究,努力促成雙語教師的不斷學習、實踐、反思和發展。五年來,雙語班教師共對外開設研究課20余節,撰寫論文30余篇,尤其是聾人教師在專業成長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如聾人教師丁峰楠的兩篇雙語研究論文在2007年臺灣地區手語研討會上進行了交流。

4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在聾教育中,雙語教育無疑給聾生帶來了一個新的選擇,但我們離科學而有效的雙語教育還有相當的距離,我們必須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進一步地探索:

第一,認真研究聾人手語,不斷完善聾人手語,因為只有在習得較為完備的第一語言的基礎上,才能期待聾生較好地掌握第二語言。

第二,聾人教師和健聽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手語水平,因為這是雙語聾教育獲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基礎和條件。

第三,雖然我們在五年的實驗中取得了令人欣慰的進步,但我們目前還無法拿出確切的數據來證明雙語聾教育這一體系給聾生發展帶來的好處,這就是下一階段我們必須要認真落實的——用科學實驗的方法對雙語教育開展進一步的深入實驗研究,用確實的數據論證其有效程度。

(責任編校周耿)

猜你喜歡
聾兒聾人手語
聾人本科生研發翻譯軟件
淺談幼兒音樂律動教學在聾兒康復中的運用價值
無聲的世界里,怎樣唱一首歌?
基于“互聯網+”的聾人團隊管理模式研究
探析聾人就業問題及對策
聾校低年級語文課堂互動研究
攜手聾兒 奉獻愛
奇怪的手語圖
聾兒語言康復,父母該怎么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