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土著民族的汗屋儀式

2009-06-30 01:01彭雪芳
民族研究 2009年3期
關鍵詞:土著人土著儀式

汗屋儀式是美洲印第安人滿足精神需求、治療身心疾病與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由于殖民統治與同化教育,印第安人所有的傳統宗教儀式均被禁止。隨著全球化背景下土著民族文化復興運動的蓬勃發展,汗屋儀式逐漸在美洲流行開來。本文通過在加拿大的城市與農村參與汗屋儀式的親身經歷,結合相關的文獻與訪談資料,描述與分析該儀式的內容及社會文化內涵,探索處于社會邊緣的土著民族如何通過傳統信仰儀式的實踐傳承民族文化,加強民族認同。

關鍵詞:汗屋儀式宗教信仰教育方武民族認同

作者彭雪芳,女,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室副研究員。地址:北京市中關村南大街27號,郵編100081。

汗屋儀式(Sweat Lodge ceremony)是美洲印第安人具有重要宗教意義的一種桑拿浴儀式。在歐洲人踏上美洲大陸之前,汗屋儀式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印第安人通過舉行汗屋儀式來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治療身心創傷。歐洲移民來到美洲之后,與土著人發生了強烈的文化沖突。在歐洲人看來,汗屋儀式是愚昧、野蠻、不健康的,他們甚至把印第安人的傳統宗教視為“邪惡”。此外,歐洲殖民者還擔心印第安人的宗教文化所具有的民族凝聚力不利于他們的統治?;浇虃鹘淌繛榱耸褂〉诎踩烁淖冃叛?,鼓動政府把這些傳統儀式宣布為不合法。1876年,加拿大議會通過《印第安法》,對印第安人的汗屋儀式、太陽舞及其他傳統宗教加以禁止。一些土著人因堅持舉行汗屋儀式而受到處罰或被送進監獄。直到20世紀下半葉,這些帶有種族歧視的法令才停止執行。歐洲人實施的殖民統治與同化教育,導致許多土著民族失去他們的語言、文化、本土信仰和核心價值觀,使土著民族的傳統文化遭到極大的破壞。

一、汗屋儀式的復興

在后殖民時代,隨著全球化背景下土著民族文化復興運動的蓬勃發展,加拿大土著民族發起了爭取和維護自身權益的運動,文化尋根的熱情日益高漲。他們意識到,民族文化的傳承是構建民族認同的最佳途徑,符合實際需求的教育方式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一把鑰匙。在許多保留地,民族語言與傳統文化成為社區成員學習的重要內容。如今,汗屋儀式在保留地重新加以實踐。

20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土著居民為了尋找更好的教育與工作機會,離開保留地,移居到城市中。許多土著人掙扎在社會的邊緣,陷入了受教育程度低、失業率高、生存質量差、犯罪率高的困境。為了使土著民族擺脫生存困境,更好地了解悠久的民族歷史,重視傳統文化,加強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加拿大城市中的一些大學、中學與小學都將汗屋儀式作為土著傳統文化教育的一種途徑,定期舉行汗屋儀式。

汗屋儀式也在監獄與精神病院舉行。例如,薩斯喀徹溫省土著人口大約占全省總人口的3%,但監獄里70%的犯人都是土著人,其中又以男性占大多數。土著長老經常到監獄為犯人舉行汗屋儀式,通過傳統儀式給予犯人精神安慰,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使他們看到自身的價值,恢復信心。一些犯人經過汗屋儀式的洗禮后,表示要改邪歸正。近年來,薩斯喀徹溫省一直設有幫助土著人戒毒、戒酒的項目,土著長老通過傳統儀式對酗酒者與吸毒者進行精神的、情緒的、心智的、身體的綜合治療。如今,在各類涉及土著民族的項目中,汗屋儀式已成為不可缺少的內容。

隨著新薩滿主義在西方國家的流行,土著人傳統的治療方式也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出現了一些專門為非土著醫生學習汗屋儀式的治療功能而舉行的儀式。作為土著民族寶貴的文化資源,汗屋儀式在一些旅游地區也對游客開放。汗屋儀式的復興有利于土著人強化身份認同,重塑核心價值觀,傳承土著知識,逐步擺脫殖民化教育的影響。

二、北美學者對汗屋儀式的研究及本文的研究視角

北美學者曾對印第安人的汗屋儀式做過大量研究。

美國學者布魯查克對美國各印第安民族汗屋儀式的歷史和治療功能做過研究,認為汗屋儀式在印第安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和實際作用。另一位美國學者巴克對印第安拉科塔人的汗屋儀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汗屋儀式的參與者在相似的環境里,一起經歷了心靈的洗禮,道德的升華,身體的治療。近年來,拉科塔人還廣泛利用汗屋儀式進行戒毒、戒酒的治療。

加拿大學者赫伯對居住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北部的德內人(Dene)進行過研究。他的研究涉及汗屋儀式的歷史與汗屋的構建,也提到當地人利用汗屋儀式進行治療的功能。他在書中描述:“無論人們患了某種小病,還是得了致命的癌癥,都要舉行汗屋儀式,來增強戰勝病魔的信心。許多事實都證明了它的有效性。例如,一個患有胸部疾病的小孩,已不能呼吸,醫生說他活不了多久了,家人就把他帶人汗屋進行治療,后來他病愈了?!?/p>

另一位加拿大醫療人類學家瓦爾德拉姆通過對土著長老及囚犯的訪談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提出通過汗屋儀式對監獄犯人進行精神治療的問題。他發現,許多土著囚犯正是在監獄里,平生第一次參與汗屋儀式,接觸傳統的精神信仰。作者認為,靈魂崇拜不僅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治療方式,即醫療人類學家所謂的“象征性治療”。瓦爾德拉姆通還探討了如何利用土著民族的宗教信仰,對在監獄中服刑的土著人進行有效的改造,并加強其民族認同。

上述學者對印第安人汗屋儀式的研究,都包含了醫療人類學的視角。然而,他們幾乎沒有涉及汗屋儀式在教育中所發揮的作用。治療與教育是實踐汗屋儀式的兩大功能。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在加拿大,采用西方教育模式或將西方與土著教育模式相結合的學校里,汗屋儀式的教育功能更加明顯。為此,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親身參與汗屋儀式的經歷及對土著社區、學校的實地調查,試圖以教育人類學的視角來分析處于社會邊緣的土著人如何通過汗屋儀式來傳承民族文化,構建民族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

教育人類學是一門運用人類學知識研究教育與人類發展的學科。教育人類學關注在復雜的文化背景中人的發展和文化傳遞等方面的問題。所謂文化傳遞,既包括某一群體內文化的代代傳遞,也包括一個群體向另一個群體的跨文化傳遞。在土著人的傳統社會里,通常對青少年采取非正規的教育方式來傳遞文化知識與核心價值觀,學習方式靈活多樣,包括參與儀式、聽故事、玩游戲、唱歌跳舞等。人們在生產與生活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品德,鍛煉強健的體魄,學習掌握狩獵、捕魚的技巧及農業耕作的技術,了解與祖先的精神世界溝通的方式。土著教育模式注重培養受教育者身體的、情感的、心智的、精神的全面發展。汗屋儀式包含了物質的、精神的、社會的、自然的要素,其功能就是將這些要素融為一體,體現出整體性與土著教育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結合。因此,汗屋儀式是土著傳統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

教育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很多,從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研究教育問題的跨文化比較研究與田野調查研究,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三、大學校園的汗屋儀式

2007年1月至10月,筆者得到中加兩國政府合作開展的“中加學者交換項目”的資助,作

為訪問學者分別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第一民族大學從事土著教育的研究。在加拿大期間,筆者走訪了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及薩斯喀徹溫省的8個保留地及加拿大西部地區涉及土著教育的10多所大學、中學及小學,訪問了多名土著長老、社區成員、家長、學生、教育工作者,并有機會參與土著民族傳統的汗屋儀式。

在加拿大許多城市的學校,學校教材幾乎沒有涉及土著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大多數教師是非土著人,對土著的傳統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與土著學生無法溝通,學生對教學內容也不感興趣,輟學率高。為了使土著與非土著學生有機會學習與了解印第安人的傳統宗教信仰,加拿大的一些大學(如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薩斯喀徹溫大學、第一民族大學等)的土著項目中,都保留了汗屋儀式。

筆者第一次參加汗屋儀式是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土著文化中心,這是一座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建筑。屋頂用雪松板覆蓋,大廳里高大的柱子上雕刻有烏鴉的圖案,烏鴉在土著文化中象征著智慧與創造力。這座獨具特色的建筑也叫“長屋”,為學生營造了土著傳統文化的學習環境。土著文化中心經常舉行汗屋儀式,通常由該中心聘請的長老或土著工作者主持。2007年2月2日,筆者參加了在土著文化中心舉行的汗屋儀式。由于這是有關宗教祈禱的活動,拍照被視為不禮貌,因此,整個過程只能憑借參與觀察來記錄。

汗屋儀式是神圣的,有一定的禁忌,如:男人在參加儀式前四天要戒酒及麻醉品;婦女在月經期不能參與這個儀式,但可以參加聚餐宴會;參與者雙膝跪著爬進汗屋后,可以在屋里從左到右移動,但最好不要碰到屋子的側面;參與者可以要求得到受過祝福的藥材,但不能碰別人的物品和擺放在祭壇上的東西。每一位參與者都要表現出對汗屋、祖先、主持人、看守火種者、其他參與者及自身的尊重。人們來參加汗屋儀式時,往往都帶些煙草或茶葉、棉布、草藥等,作為禮物獻給汗屋。

那天,參加這個汗屋儀式有10名女性、6名男子。除筆者外,還有該中心的工作人員,本校的大學生、研究生,以及居住在溫哥華的土著人。大多數參與者已多次來這里參加汗屋儀式。有一個第一次來參加儀式的女學生告訴我:她父親是歐洲人,母親是印第安人,她屬于梅第人。由于從小生活在城市,她沒有機會接觸土著文化,也不會說土著語言,很想通過參加汗屋儀式來感受土著民族的傳統文化。另一位印第安人參與者也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她是土著中心的女長老,已經73歲。幼年時期,在寄宿學校所經歷的種族歧視使她深感喪失民族文化的痛苦。如今,她經常奔波于大學、中學及土著社區之間,積極向年輕一代傳授土著語言與傳統文化。同時,她也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系四年級的學生。她說,年輕時為了照顧家庭,沒有上大學?,F在,兒孫滿堂的她無論如何也要完成接受高等教育的心愿。她的身上折射出土著民族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

我發現,在參與者中也有因紐特人。盡管汗屋儀式是屬于印第安人的傳統宗教,因紐特人有他們自己的傳統儀式,但在都市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處于社會邊緣的土著人,都有成為第一民族的訴求。汗屋儀式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影響較大,所以,非印第安人常常與印第安人一起實踐汗屋儀式,從中汲取精神力量,為獲得第一民族的認同與權利而奮斗,其意義超越了某一民族自我認同的范圍。汗屋儀式體現了土著社會大聯盟的功能。

汗屋儀式在長屋后面搭建的兩個小棚屋里舉行。下午3點左右,一些參與人員開始了儀式前的準備工作。男子們把木頭砍成塊,置于兩個小屋前方的大坑中。小屋里挖有一個火坑,坑中堆積了前一次儀式所使用的石頭。一位早到的女學生先把火坑里的石頭搬出來,7塊擺成一排,在每一塊石頭上撒一些煙草,然后把這些石頭搬到木塊上砌成堆。三位婦女在長屋里將一些草藥裝進一個個小袋子。筆者也參與搬石頭、裝草藥、引燃火焰等工作。準備工作就緒,幾位土著婦女一邊吸煙,一邊聊天,等候其他人的到來。煙草在土著文化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土著男女都很喜歡,在大學工作的知識女性也不例外。

傍晚,參與者陸續到齊后,大家開始搭建屋子。由于經常在這里舉行儀式,汗屋的框架已固定在地上。人們先在框架內的地面上鋪上一些雪松樹枝,然后把棉被、毯子搭在框架上,把整個框架捂得嚴嚴實實的,再把裝有草藥、煙草的小布袋放在屋外火坑邊的祭壇上。一位男性長者先在熊熊燃燒的火坑前用民族語言吟誦、祈禱,然后,男女參與者換上適宜的衣服后分別進入不同的屋子。我們進入汗屋之前,組織者站在屋子門口用雪松樹枝在每個人身上掃一下,以示凈身。然后,她用土著語言低聲說話,表示向神靈請示。稍后婦女們逐個爬進屋里,大家圍著火坑坐下,雙腳并攏,放于左側或右側。這次儀式,男女要分別在不同的屋子舉行。

我們進到黑暗、狹窄的空間里,需要幾分鐘才能適應。儀式在靜靜的、暖洋洋的屋里開始了。在外面看守火種的是一位中年婦女,負責看護火種、木材、石頭、水及其他一些物品。當她用鐵鍬把幾塊燒得通紅的石頭放進屋內的火坑時,大家一起說“歡迎祖先”。這些石頭被視為祖先,表示祖先已經進入屋子,來與大家一起分享他們的智慧與力量。傳統的方式是用鹿角挖石頭,然后把石頭集中在火坑的中心。主持人在滾燙的石頭上撒一些煙草、甘草、鼠尾草、雪松等祭品,頓時濺起了很多小火星,空氣中散發出一陣陣芳香。燃燒的煙霧升向天空,將參與者的祈禱帶給上蒼。水灑在石頭上立即產生一股強烈的氣流,沖向屋子的每個角落,空氣很嗆,我們用毛巾捂著鼻子。人們在屋里擊鼓、唱歌、祈禱。接著,每個人按順時針方向,輪流為自己和家人祈福。每一輪結束后,參與者既可以繼續呆在屋里休息,也可以出去喝水,透氣。整個過程共有四輪,其中有一輪是思考“我是誰,我為何在這里”,目的在于通過儀式幫助參與者解除身份困惑,加強族群認同。

由于參與者來自不同的民族,很多人又不會說民族語言,因此在屋里祈禱與交流時經常使用英語。汗屋是一個敞開心扉的地方,一個人進入汗屋后,不應該把煩惱與痛苦埋藏在心里。在儀式中,每個人都要通過與祖先的精神溝通,獲得克服困難的勇氣與信心。當參與者為其他人祈禱時,又獲得了一種與周圍人群和諧相處的感覺。祈禱儀式結束后,每個人渾身都濕漉漉的,大家跪著爬出汗屋的門,呼吸新鮮空氣,到長屋里的浴室沖洗身體。

參與者沐浴之后,一個個紅光滿面,精神煥發,來到長屋內充滿濃郁風情的漂亮大廳里會餐、聊天,度過快樂的時光。有的參與者按傳統方式帶來食物與大家分享,土著文化中心也準備了足夠的食物與飲料,大家盡情地享用。汗屋里的祈禱過程充滿了神圣莊嚴的氣氛,而離開汗屋后的會餐則是一種輕松、愉快的社交聚會。

整個儀式過程是祭祀性與世俗性的結合。人們在晚餐會上結交新朋友,會見老朋友,增進友誼,交流經驗,互相幫助與鼓勵。鑒于糖尿病、心臟病在土著人中發病率較高,健康及修身養性的話題也成為大家交談的內容。汗屋儀式給了生活在都市的土著人一種精神寄托,以傳統的方式排解了他們在生活及精神上的雙重壓力。

四、農村保留地的汗屋儀式

如今,加拿大西部的許多土著社區都會舉行汗屋儀式。居住在薩斯喀徹溫省德內第一民族保留地的成員也在努力繼承祖先遺留的這筆精神財富。

2007年6月初的一個清晨,我們乘車從風景秀麗的草原城市薩斯卡通出發,向位于薩斯喀徹溫省北部布法羅流域德內人保留地駛去。大約有3。00多德內人居住在薩省北部的四個社區。經過6個多小時的行程,我們到達了布法羅德內人保留地。這幾天正是薩斯喀徹溫省土著人慶祝與政府簽訂條約的日子,布法羅流域的第一民族在湖邊寬廣的草坪上舉行了慶?;顒?。暑假中的孩子們相聚在一起,開展各種有趣的活動。一些人家在湖邊搭起帳篷,安營扎寨,與親朋好友共度快樂時光。我們來到草坪上,德內人熱情地招呼我們品嘗烤鹿肉。他們從事馴鹿的歷史已有幾千年了,馴鹿在其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德內人與馴鹿的關系貫穿于他們的社會經濟與精神文化中。

在保留地期間,德內朋友邀請我們參加了傳統的汗屋儀式。由于殖民者實施的同化政策,汗屋儀式在這里已失傳多年。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一個德內人從平原地區克里族那里學習與掌握了汗屋儀式后,才將其傳人布法羅流域??死镒迨羌幽么笸林褡逯腥丝谧疃?、分布最廣的民族。這些年來,克里族的語言文化對那些深受殖民主義同化而失去本民族文化的土著民族的影響力不斷增強。汗屋儀式剛傳人布法羅德內人保留地時,羅馬天主教在當地有很強的勢力,因此,一些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的德內人在主持汗屋儀式時,并不想冒犯教會神職人員與其他教徒。同時,他們也認為這是一種精神力量的更新,自己是受上帝的指派來幫助同族人獲得更好的生活,因此,汗屋儀式包括了基督教崇拜的特點,并允許外人參加。然而,有的汗屋儀式則嚴格遵循傳統,僅限于土著人參與。

雖然在當地的歷史文獻中并沒有關于汗屋儀式的記載,但是布法羅流域的土著人卻認為汗屋儀式可能是他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因為他們在狄龍(Dillon)保留地附近的一個坑里發現了經加熱開裂的石頭,這表明它是早期的人類在這里舉行汗屋儀式的遺址,很可能是早期居住在邱吉爾流域的克里族留下來的。

那天,參加這個汗屋儀式的有5名男子,兩名女性,即筆者和一位來自卡爾加里的白人婦女。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校園舉行的儀式,男女分別在不同的屋子,這次則不分性別,同在一個屋子。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屋子的框架是固定不動的,但每次舉行儀式時都要重新搭建屋頂;在這里,汗屋搭建在固定的房子里,隨時都可以使用,在寒冷的氣候里十分方便。由此推測,當地人可能經常舉行汗屋儀式。這個比較固定的汗屋與美洲一些地方的建筑有些類似,但它僅僅用于舉行儀式。而據布魯查克說:“加利福尼里亞及北極某些地區的汗屋在沒有加熱的時候可以用作普通的住房,它們既可以是獨立的,也可以是固定住宅的一部分。墨西哥瑪雅人的汗屋也是固定的,每家院子里都有用石頭與泥土砌成的汗屋?!边@類屋子除舉行儀式外,還有別的用途。

當我們到達現場時,德內朋友早已做好了準備工作,他們把木頭砍成塊,置于火坑中。在這里,點火時不用報紙或其他助燃物,以保持其純潔。近年來,保留地的成員在舉行汗屋儀式時,都要盡量遵循傳統的方式。儀式中最重要的禮節是尊重儀式主持人。汗屋儀式主持人通常由德高望重的人擔任,他們經常把自己視為人類與神靈之間的溝通者,能在參與者與祖先靈魂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有的汗屋儀式由薩滿巫師主持。巫師在印第安人靈魂崇拜儀式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奧布吉民族搖晃帳篷的儀式中。這次汗屋儀式的主持人叫斯塔,他曾多次參與當地組織的宣傳本民族傳統文化及爭取社區合法權益的活動,奔波于社區與城市之間。筆者在薩斯喀徹溫大學舉辦的土著文化展示活動中就見過他。

有的汗屋儀式是安靜地進行,有的則要唱歌、喊口號、擊鼓或發出其他的聲音。這次儀式屬于后者。我們進屋圍成圈坐下后,火種看護者就把燒熱的石頭放進火坑里。主持人斯塔一邊往火坑里撒甘草與煙草,一邊用鷹的羽毛將煙霧扇到四周,以凈化參與者。每當鼓聲響起,大家就唱起贊歌,向神靈祈禱,訴說心愿,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家人及族人幸福安康,使大家遠離疾病、酗酒、吸毒、暴力與貧窮。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使人渾身濕透的熱氣,以及莊嚴的鼓聲、歌聲,營造了令人肅然起敬的氣氛。記得那天,那位第一次參加汗屋儀式的白人婦女被這種情景以及德內朋友真誠的友誼感動得熱淚盈眶,泣不成聲。筆者雖然有過一次參與汗屋儀式的經歷,但也還是受到極大的心靈震撼。

在儀式舉行過程中,假如有人想休息一下或不能忍受,就按事先的約定發出信號,掀開門簾出去。每一輪的長度以參與者祈禱時間長短而定。儀式的程序與內容與前一次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校園所經歷的大同小異,整個過程共有五輪。

文化尋根是土著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下追求自我認同的一種表現形式。如今,德內人正逐漸從基督教回歸傳統的宗教信仰。汗屋儀式在布法羅流域的實踐是加拿大土著民族文化復興的組成部分。

五、汗屋儀式的社會文化內涵

筆者通過兩次參與汗屋儀式的親身體驗及一些訪談,結合相關的文獻資料,試圖對汗屋儀式的社會文化內涵做一些分析。

(一)禁忌的啟示

如前所述,男子在參加儀式前四天必須戒酒及麻醉品,婦女在月經期不能參與祭祀儀式。使用刺激神經、麻痹大腦的藥物被認為有違汗屋儀式凈化身心、洗滌靈魂的精神信仰。由于土著男子涉及酗酒、吸毒的犯罪率較高,因此,人們就通過汗屋儀式的禁忌規則及其所蘊藏的精神力量,來增強他們控制欲望的意志力。事實說明,這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于月經期婦女不能參與汗屋儀式的原因,筆者曾問兩位不同性別、不同民族的學者(其中一位是土著,另一位是非土著):這種禁忌是否與行經期婦女被認為“不潔”有關?他們都對這種說法予以否定,而是認為婦女在月經期具有所謂“超常的力量”,所以不能參加汗屋儀式,同樣也不能參加其他的傳統祭祀儀式。但有些印第安民族則允許經期婦女在完成凈化屋子的程序后進入汗屋。

世界上許多民族對行經期婦女都有各種禁忌與制約。例如,國外一些文獻中就有印第安人關于“月經不潔”的看法。美國學者巴克提到,女孩在來月經之前被認為是純潔的,因此在進入青春期前沒有必要參加汗屋儀式。在中國的一些彝族地區,婦女在月經期被視為“骯臟的、不潔的”,人們擔心她們污染河水,禁止其跨越河流。這種觀念往往把婦女經期正常的流血現象與恐懼和死亡的觀念聯系起來,認為經血會帶來極其可怕的后果,進而把所有與經血有關系的人和物都看成是“不潔的”。

關于月經期婦女不能參與汗屋儀式的原因,筆者認為,有關月經期婦女具有“超常精神力量”的解釋似乎更合理一些。它反映出早期人類對婦女來月經、生孩子等生理現象不理解,將其神秘化,于是在涉及精神信仰的祭祀活動中,為避免發生精神力量的沖撞與消耗,故而采取某種回避措施。這種對“超常精神力量”的認知具有正面的、積極的意義。而月經期婦女是“骯

臟的、不潔的”觀點,則可能是基督教傳人后,受到異文化的影響而衍變出來的一種負面認知。不同民族對婦女生理特征的不同認識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特征,這些心理因素在人們的成長歷程中也許會起到積極的或消極的暗示作用。一些印第安人認為,由于婦女定期來月經,因此她們比男人更能凈化自身。

(二)象征符號的寓意

汗屋儀式作為一種信仰,它所表達的含義是通過汗屋的構造及儀式中的一系列象征符號表現出來的。

汗屋的結構因地方不同而呈現差異。屋子的框架通常用數十棵柳樹條編成圓形或橢圓形。汗屋大小不等,直徑約2-6米,高1-1.5米。傳統上,當地人將水牛皮或其他獸皮覆蓋在整個框架上,圍成一個黑暗、密封的屋子。由于地理環境的不同,覆蓋物所使用的材料還包括雪松木板、樹皮以及燈心草編制的席子。有的汗屋是在河岸邊或者池塘邊的山坡上挖出來的,屋子的覆蓋物就是泥土?,F在,正如筆者兩次所見到的那樣,許多地方普遍使用厚厚的毯子、棉被、帆布、塑料制品覆蓋屋頂。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也無論屋子的構造及覆蓋物有什么不同,汗屋在印第安各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幾乎是相同的。汗屋象征著母親的子宮,被視為孕育人類的地方。進入汗屋,就意味著再現來到人間的情形;離開汗屋,則意味著獲得重生。汗屋也是祭祀和分擔苦難的地方。熱的蒸汽代表著參與者的苦難。人在神圣的汗屋里經歷了磨難,離開汗屋后就不會再受苦受難。

汗屋的門很低,不僅可以防止熱氣從里面散發,更是要教育人們懂得謙卑。屋門方向的選擇以個人的判斷為準。大多數汗屋的門面向東方或西方,有的面向南方,但沒有面向北方的。筆者兩次所看到的屋門都是面向東方。東方是太陽升起的方向,代表著智慧與文明。有的地方門朝東,則是表示他們的祖先來自東方。加拿大西部的一些印第安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從位于東邊的美國某地遷來的。

汗屋儀式還反映了印第安人對宇宙的認識。在屋子中央放置滾燙的石頭的火坑,象征著宇宙中心;送進汗屋里的經過加熱的石頭被視為人類的祖先。土著人認為,地球與石頭具有長久不衰的生命力。汗屋的石頭更是為當地人所崇奉。當土著人為汗屋收集石頭的時候,他們知道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石頭,并在所收集石頭上撒一些煙草表示祭奠。儀式中所使用的是巖石,加熱時不易破碎。

汗屋儀式通常有四輪,每一輪代表不同的方向及相關的要素。第一輪代表東方與空氣,空氣象征著思想與交流;第二輪代表西方與水,水象征著夢想與認知;第三輪代表北方與大地,大地給予人類生存的養分;第四輪代表南方與火,火激起人們的熱情與斗志。大地、空氣、水與火這些要素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在儀式的過程中,參與者都有機會對人類生存的這些要素進行思考,并不斷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

汗屋儀式象征符號的意義既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是普遍的,這就給人們留下很大的解釋空間。不同的汗屋儀式主持者對此也會有不同的解釋。

(三)祭品的聯想

汗屋是人們祈禱的地方,煙草、甘草、鼠尾草、雪松、鹿角、煙斗、草藥袋、鷹頭及羽毛等祭品不可缺少。汗屋儀式使用的每一件東西都來自地球母親,它使人們想起與大地所有生命的聯系。汗屋儀式包含了動植物崇拜。在德內人的文化中,烏鴉受到人們的尊重與敬畏;對于克里人來說,熊是具有治療功能的動物精靈。鷹是土著民族中最神圣的一種動物。鷹有高超的飛翔技術,它在天空翱翔,將人們的祈禱帶給上蒼;鷹有很強的生存本領,具有人類所欣賞的強壯、敏捷、勇敢與智慧。因此,鷹頭及羽毛在土著民族重要的儀式中是不可缺少的。鷹崇拜與狩獵民族的經濟生計有關,它也是薩滿教的基本特征。信奉薩滿教的民族幾乎都有關于鷹的神話傳說以及對鷹的各種禁忌。中國的滿族、赫哲族、鄂溫克族、蒙古族,哈薩克族、彝族等民族也有鷹崇拜。

參與者在儀式過程中通過接觸祭品來了解人類與動植物的密切聯系,學會與自然界保持和諧關系。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環境污染逐漸成為土著社區面臨的嚴重問題。土著人將環境保護視為一項神圣的使命。有人擔心:如果撒在石頭上的甘草、雪松及其他植物祭品受到污染后,積聚在里面的化學成分燃燒后會變成空氣中的毒素,參與者在封閉的狹小空間里就可能會吸入這些毒素,導致危險的疾病,盡管目前還沒有見到這方面的報道。

六、結語

關于汗屋儀式的起源,不同的土著民族有不同的傳說。在搭建汗屋與舉行汗屋儀式的細節方面,各民族也有細微的差別。但是,汗屋儀式的基本內容都是相似的。汗屋是人們向祖先祈禱,與祖先的靈魂世界進行溝通的地方。汗屋象征著母親的子宮,孕育著生命,給予人們智慧與力量。

汗屋儀式屬于萬物有靈的原始自然宗教,該儀式包含了社會與自然、物質及精神的因素,這些因素之間是互相關聯的,因此分析汗屋儀式的社會文化功能需要整體觀的視角。汗屋儀式具有教育、治療、文化傳承、社會聯盟、民族認同等多種功能。人們可以從汗屋儀式中了解土著民族的價值觀及傳統習俗,思考自己與家庭、社區、民族、自然界及“神”的聯系。這個儀式的目的之一就是倡導人們與社會和諧相處,保持精神愉快,不忘祖先的教誨。

今天,對許多印第安人來說,包括汗屋儀式在內的信仰與實踐是民族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認同是一個民族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宗教信仰的實踐是民族維系與發展的重要特征。汗屋儀式在傳承土著民族文化,鞏固土著社會聯盟,構建民族認同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李彬]

猜你喜歡
土著人土著儀式
儀式感
儀式感
流絢夏日
土著人不“土”
土著節
Talking strategies
小島上的統治
樂樂樂翻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