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兩個課堂教學案例談起

2009-07-02 03:55王振南
新課程·上旬 2009年12期
關鍵詞:電解質離子溶液

王振南

摘 要:本文從對新課程三維目標中強調的“過程與方法”教學目標出發,以筆者親歷的兩個創新教案為例,通過富有創意的教學設計,淺析了化學課堂教學中強調過程與方法的目的意義和操作程序,提出了當前化學新課程改革中的新觀點。

關鍵詞:新課改過程與方法教學案例

高中化學課程要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為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其中在“過程與方法”的課程目標中有如下的闡述:“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敢于質疑,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善于與人合作,具有團隊精神。在化學學習中,學會運用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多種手段獲取信息,并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信息進行加工?!?/p>

在以往的化學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只注重知識點的落實,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特別是在一些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教學中,直接下定義、出結論的現象比較普遍。這就違背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布魯納認為:“學生的認識過程與人類的認識過程有共同之處,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發現的過程?!薄皩W習就是依靠發現”,要求學生利用教師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動進行學習,學會自我思考和探究。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中堅持以學生參與為主的教學設計,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案例1:《強、弱電解質概念》教學

鑒于學生已經學習了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概念,因此教師就利用媒體直接提出第一個問題:“下列物質中:NaCl、HCl、NaOH、CH3COOH、NH3?H2O、H2SO4、Ba(OH)2、酒精、蔗糖,哪些物質是電解質,哪些物質是非電解質?”在學生的回答中,有部分學生對CH3COOH、NH3?H2O不敢確定。

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你有辦法證明CH3COOH和NH3?H2O是否為電解質嗎?”學生思考之后形成統一認識,因為電解質溶液能導電,所以只要測定一下醋酸溶液和氨水是否能導電就行了。

學生分組實驗:把等體積、等物質的量濃度的NaCl溶液、鹽酸、NaOH溶液以及醋酸溶液、氨水置于五個小燒杯中,五個燈泡的功率一樣大,電極也一樣,并聯后接通電源,請學生觀察現象。

教師提出第三個問題:“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同學們還有什么疑問需要解決?”學生們觀察后都直接回答:這個實驗證明了CH3COOH、NH3?H2O和NaCl、HCl、NaOH一樣都屬于電解質。但隨即有幾位同學質疑:“為什么醋酸溶液、氨水對應的燈泡比其余三個要暗呢?”

教師提出第四個問題:“是呀!物質的量的濃度一樣的這五種溶液為什么導電能力卻不同呢?”課堂一下子靜下來了。幾秒鐘之后,教師啟發:“溶液為什么能導電呢?”學生略有所悟,此時有學生站起來回答:“溶液能夠導電是因為溶液中有自由移動的離子,剛才五種溶液導電能力不同說明溶液中自由移動的離子數目不相等?!苯處煕]有立即糾正這位同學的錯誤說法,而是環視四周。又有同學站起來:“應該是這五種溶液中能自由移動的離子濃度不同?!边@位學生還舉例:1L、1mol?L的NaCl溶液和10L、0.2mol?L的NaCl溶液,何者導電能力強?他的回答得到了全班同學的肯定,但此時又有同學發難了:“為什么在相同的條件下物質的量濃度相等的溶液中自由移動的離子濃度會不同呢?像HCl和CH3COOH都是一元酸呀?!痹S多學生思考后認為:“肯定是這些電解質在水中的電離程度不同造成的?!?/p>

此時教師接上話題:“對,原因是有的電解質在水中電離程度大,有的電離程度小。根據電離程度的大小,我們把電解質分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同學們能對這兩個概念下個定義嗎?”學生沒有閱讀教材就直接得出了強、弱電解質的概念。

在這個概念的教學中,教師只提出了幾個問題,然后通過學生的回答、質疑、設計、再質疑、討論、得出結論等環節自行得出了強、弱電解質的概念,并且理解了強、弱電解質的實質。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主要起到了組織者、幫助者、傾聽者和欣賞者的作用,創設各種問題情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了他們敢于質疑,勤于思考的優良品質。

案例2:《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概念》教學

教材中設計的交流與討論:比較Na2CO3溶液分別與澄清石灰水和CaCl2溶液反應的現象,兩者反應的實質是否相同?然后就直接得出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的概念。教師認為這個實驗只能說明Ca2+與CO32- 發生了反應,而無法讓初學者判斷Na+與Cl-、OH-是否發生了反應。學生還不能從反應實質上理解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的概念。因此教師設計了現象更為明顯的實驗來闡述離子反應的實質。

實驗1:向滴有酚酞的Ba(OH)2溶液中滴加適量的稀H2SO4,觀察現象。

問題1:“分析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

學生:“白色沉淀是溶液中Ba2+和SO42-反應生成的Ba2SO4,紅色逐漸褪去是由于OH-被H+中和了?!?/p>

教師肯定:“Ba(OH)2 、H2SO4都是強電解質,它們在溶液中的反應,實質上是離子之間的反應,我們把這樣的反應叫做離子反應?!?/p>

問題2:“是不是電解質在溶液里的反應所有的離子都參加反應了呢?”

學生想了一下之后,紛紛發表意見,有肯定也有否定。

實驗2:向3ml稀H2SO4中滴加等體積、等物質的量濃度的BaCl2溶液,觀察現象。

問題3:“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還有沒有其它需要解決的問題?”

學生:“Ba2+和SO42-反應生成了Ba2SO4沉淀,只是不知道H+和Cl-有沒有反應?”

問題4:“能否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證明H+、Cl-是否參加了反應?”

學生交流討論后的結果有:

(1)用石蕊試液檢驗反應后的濾液是否還有大量的H+。

(2)在反應后的濾液中加入Na2CO3,是否產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3)在濾液中加入鋅片,能否產生H2。

(4)在濾液中滴加適量的AgNO3溶液,然后加入少量的稀HNO3,看能否產生不溶于稀HNO3的沉淀,來檢驗Cl-的存在,等。

根據最簡單的原則,學生們同意用(1)、(4)兩種方案來證明溶液中是否還有大量的H+和Cl-。教師用手動離心機使沉淀快速聚沉,然后取上層清液,完成方案(1)和(4)實驗,從實驗現象說明H+和Cl-沒有參與離子反應,只是Ba2+和SO42-參加了反應。

思考問題5:“從上面的二個對比實驗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有的電解質在溶液中反應,所有的離子都參加了反應,如Ba(OH)2和H2SO4反應。有的電解質在溶液中只有某幾種離子參加了反應,如BaCl2與H2SO4反應?!?/p>

此時,教師提出:“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來表示離子反應是非常必要的,它能真正揭示電解質在溶液中反應的實質?!庇谑?順利引出了離子方程式的概念。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教師采用了創設實驗情景→質疑→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觀察、設計、比較、歸納等辦法,最后得出離子反應的實質。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特別要培養學生獲取信息,應用材料的能力,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科學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學習和交流的能力,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進學習過程。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就是落實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科學創設教學情景,合理設計教學過程,改變以往的“只注重學習結果,不注重學習過程”的現象,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接受式學習”為“探究性學習”。使教學過程不再是單純的傳授和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互動建構新知識體系的過程。由此使學生了解科學探索的過程,養成自主探究,創新的意識和習慣,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形成良好的科學素質。

參考文獻: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作者單位:浙江余姚市第七中學

猜你喜歡
電解質離子溶液
象外之象——牛健哲《溶液》短評
Sn摻雜石榴石型Li7La3Zr2O12固態電解質的制備
電解質溶液高考熱點直擊
小議離子的檢驗與共存
鋼渣對亞鐵離子和硫離子的吸附-解吸特性
鋁離子電池未來展望
Li2S-P2S5及Li2S-SiS2基硫化物固體電解質研究進展
固體電解質Li1.3 Al0.3 Ti1.7(PO4)3燒結片的制備與表征
例析高考對“pH+pH=14”的考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