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道家和儒家“無為而治”的管理之道

2009-07-03 03:02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2期
關鍵詞:無為而治道家儒家

陳 雷

[摘 要] “無為而治”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但并非道家所獨有。儒家思想中也包含著“無為而治”,只是兩者的意義不盡相同,道家主張是“自然”的無為,而儒家主張是“德化”的無為。道、儒作為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思想精髓深深地影響著人們。因此,深入研究道家、儒家的“無為而治”的管理之道對當今管理實踐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 道家;儒家;無為而治;管理

道家和儒家是中國文化的兩大支柱,兩家思想都有著自己的獨特特點,而且二者在學說上常常相互批評,從而使人們形成了道、儒兩家是相互對立的兩種學說的認識。比如: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道家主陰柔,儒家尚陽剛;道家貴無為、退讓,儒家倡有為、進取;道家活得灑脫、淡泊,儒家者則熱衷于功名。正因如此,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中的“無為而治”,也在很長的時間里被人們認為是道家文化所獨有的。其實則不然,儒家也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無為而治”思想。本文就試圖對道家和儒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治”進行比較分析。

一、道家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的核心詞語是“無為”,而“無為”是道家哲學的核心范疇,在《老子》一書中,該詞一共出現了十二次?,F在人們所熟知的很多關于“無為”的命題都是在《老子》一書中提出的,如“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而無不為”等。同時,《老子》中的其它很多概念也都與“無為”有密切關系,像“自然”、“清靜”、“不爭”、“貴柔”、“守雌”等,它們都是對“無為”不同角度的解讀。西漢司馬談在概括道家要旨時稱“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1],而司馬遷為老子作傳,也以“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2]一語作為結語,可見“無為”確是道家思想的標志性觀念。

1、道家“無為而治”的理論基礎

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是道家的本體論發展的邏輯必然,是形上之“道”在形下的要求。老子用“道”來指稱他所認為的世界本體。道家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這就是說,作為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的“道”,是自然運行,無虛妄,無偏執,無妄為,無思念,這就是道的“無為”本性。宇宙天地萬物,包括物質世界和生活在其上的人類、動物、植物等,都是由“道”演化出來的,并且是由“道”主宰的。既然作為主宰的“道”是“無為”的,那么由“道”所創生的萬物也應該是“無為”的。這樣,才能達到“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薄疤斓責o為也而無不為也”。

2、道家“無為而治”的具體內涵

在道家哲學思想中,“無為而治”就是通過“自然”的“無為”而達到“治”的境界。這里的“自然”也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中的“自然”。它并非指自然界,而是“本然”之意,即事物的本來樣子,是事物未加人力干涉的初始狀態。由此,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自然”可以很容易地推導出“無為而治”?!独献印分v“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57章》)這就是道家“無為而治”的實現途徑,也是道家“無為而治”的解釋。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道家的“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摻雜個人的主觀臆斷,遵循客觀規律辦事,一切順應自然?!痘茨献印穼Α盁o為”有一個很大篇幅的解釋:“或曰:無為者,寂然無聲,漠然不動,引之不來,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以為不然?!崴^無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成功?!薄八^無為者,不先物而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盵3]《淮南子》的這種解釋,可以說是對“無為而治”的最準確的理解。道家的“無為”是指毫無主觀成見、因循客觀自然地“為”,這是一種最有效、最無誤的“為”,也是一種最公道、最積極的“為”。

對應《老子?第57章》中“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一句,可以將道家的“無為而治”理解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無為”即“好靜”。老子說“我好靜而民自正”、“靜勝躁……清靜為天下正?!?《老子?第45章》)、“靜為躁君”(《老子?第26章》)。從總體上看,“靜”是與“躁”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清靜”?!扒屐o”是指人的心境寧靜狀態,靜到極致便可以觀物之化。管理者清靜治國則“民自正”,從而達到“天下正”。所以后人才常常把“清靜”和“無為”連在一起,說成“清靜無為”。

(2)“無為”即“無事”?!独献印氛f:“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老子?第57章》)筆者認為,這種提法是和《老子》成書時的時代背景相關的。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老子》一書必然會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環境。關于《老子》的成書年代,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成書于春秋晚期;一種認為成書于戰國前期或后期;一種認為成書于秦漢之間。不管哪個時期,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屬于社會轉型期,此時原有的政治制度、法令禮儀已經不適應了社會現實,管理者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恣意妄為的行徑,使政治更加腐敗、社會更加混亂。所以,老子才針對管理者的“有事”,提出了“無事”。同時,就像前面指出的那樣,道家的“無事”也不是不做事,也是依照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因勢利導,而非人為的干預它。

(3)“無為”即“無欲”?!独献印氛f:“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46章》),認為要做到“無為”必須要無智無欲。道家認為,欲望不僅是人生的大敵,也是治國的大敵,是造成社會混亂和罪惡的源頭。因此,號召人們尤其是管理者要“少私寡欲”,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天下的大治。需要明確的是,道家并不是要求管理者絕對的不欲,而是強調管理者不“貪欲”、不“過欲”。道家肯定合理的“欲”,即“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第66章》)人不可能沒有欲望,管理者也是人,也可以有欲望,但是這種欲不是私人之欲,而是百姓之欲。只要以百姓之欲為欲,那么管理者在滿足自己欲望的同時也使百姓欲求得到滿足,從而使百姓“自正”、“自化”。

二、儒家的“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雖是道家管理思想的精髓,但并不為道家所獨有,儒家也講“無為而治”,“無為而治”是道家和儒家共同追求的一種管理模式,只是各自的內涵不同。

很少有人知道,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是第一個在字面上明確提出“無為而治”的人,他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靈公》)。而且儒家學派并不只有孔子一人推崇“無為而治”?!盾髯?天論》也有:“大巧在為,大智在所不慮”之語。顯然,儒家也視“無為而治”為管理的最高境界。但是,與道家對“無為”內涵的直接、詳細的闡述不同,在整個《論語》一書中,“無為”一詞僅僅出現了一次,但相同的意思在多處都有所表露。如孔子贊堯:“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論語?泰伯》)?;寿Υ私忉屨f:“則天成化,道同自然,不私其子而君其臣;兇者自罰,善者自功,功成而不立其譽,罰加而不任其刑,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所以然,夫又何可名也?”[4]這儼然就是對“無為而治”的詮釋。又如:“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清儒毛奇齡廣引歷代之說證明孔子此語“直指任賢使能為無為而治之本”[5]。不僅君王應當“無為而治”,在孔子看來,每一個管理者都應該將“無為而治”當作他的施政原則和理想,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無為而治”對孔子來說是為政的最高境界。

1、儒家“無為而治”的理論基礎

如果說道家的“無為而治”是建立在“道”的基礎上,到“道”在形下的邏輯延伸的話,那么我們也可以說儒家的“無為而治”是建立在“天”的基礎上,是儒家天道觀的邏輯延伸。荀子在《天論》一文中,按照“天人之分”的思維模式,主張“天道有為,人道無為”。指出:“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其大,不加論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掙職。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舍其所以參,而顧其參,則惑矣!”(《荀子?天論》)這里,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儒家不僅肯定天道的無為性,也肯定了人的有為性,從而從理論上糾正了道家“散于天而不知人”的片面性,辯證地解決了“有為”和“無為”的關系。因此,儒家說講的“無為而治”同道家一樣,并不是無所事事,而是以“有為”求“無為”,即在“有為”的基礎上達到“無為”的最高境界。

2、儒家“無為而治”的具體內涵

“無為而治”從本質上說就是現代管理上的“最小——最大原則”,即如何以最小的領導行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儒家的“無為而治”是“德化”的“無為”,儒家講“尚賢推德天下治”,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將儒家的“無為而治”理解為兩個方面的內容:

(1)“無為”即“推德”?!巴频隆钡钠瘘c是“修德”“修己”。儒家主張“必先有為而后至于無為”,也就是要求人們尤其是管理者要“知其所為,知其所不為”(《荀子?天論》),由“有為”達到“無為”的境界。儒家強調管理者要在“修己”上有所為,而“修己”的重點在“德”上?!白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朱熹對此注解說:“‘為政以德,不是欲以德去為政,亦不是塊然全無所作為,但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然感化不在政事上,卻在德上?!薄八^‘無為……是我有是德而彼自服,不待去用力教他來服耳?!?《朱子語類》卷23,《論語五?為政上》)朱熹的這些解釋其實就是儒家一直提倡的“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的理論。

(2)“無為”即“用賢”?!盁o為”除了要求管理者要修養德性,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之外,還要求管理者要“用賢”,要深諳用人之道。說“用賢”也是“無為而治”的一種表現,或者說是達到“無為而治”的一種途徑,主要是說“用賢”包含了“上無為而下有為”(或者說“君無為而臣有為”)的意思?!墩撜Z》稱:“舜有臣五人而治天下”(《論語?泰伯》)。朱熹注說:“五人:禹、稷、契、皋陶、伯益?!彼捶e極選拔、放手使用者五位著名的賢臣,受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而自己又免除了具體治理國家事務的辛勞。在這里,訪求、考察、選拔、任用、考核官員,統治者是要勞神費力的;但如果任用的官員得當,具體的事務由人負責,治理者就可以安逸了,這就叫“逸于得賢”,也是儒家所說的“無為”,是儒家“無為而治”思想的基本特質之一。

三、道家、儒家“無為而治”的比較

“無為而治”作為道家和儒家的共同理想,彼此有相通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1、道家和儒家“無為之治”的相通之處

道家和儒家“無為之治”雖然分屬不同的文化傳統,,但本質上是關于“治道”的文化?!爸蔚馈笔撬抉R談語,司馬談說:“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币馑际钦f,先秦諸子百家雖然各自的具體思想觀點不盡相同,但其學說的目的都是一致的?!盁o為而治”就是各家治道的共同理想。因此,道家和儒家的“無為而治”有著相通之處。

相通之處最顯著的就是道、儒二家均認為“無為而治”都不是不要有所作為,而是通過實施“無為”的管理手段,達到“有為”的目的。道家的“無為而治”主要考慮了世間萬事萬物的“道”,即自然規律,認為不要違背自然規律去行事,而應順應規律去行事。儒家的管理思想歸本于德性倫理,其“無為而治”主要從社會的人倫關系上加以考慮,強調以倫理道德教化被管理者,而管理者自身則應該加強心性修養,以表率行為去熏陶、感化被管理者,孔子將管理者對被管理者的影響比喻成風和草的關系,“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僵”(《論語?顏淵》),意思是管理者的品德如風,被管理者的品德如草,風加在草上,草必隨風而倒。

2、道家和儒家“無為之治”的不同之處

由于道、儒二家在宇宙觀、世界觀、政治觀、人性論等方面有著本質區別,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將道、儒兩家“無為而治”的不同之處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兩者產生的基礎不同。道家的“無為而治”是以道論為基礎的?!暗篱L無為而無不為”,要求管理者“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儒家的“無為而治”以天道觀為基礎,以仁義道德的倫理教育為前提,要求管理者修養自己的德行,進而感化身邊的人,即“德修于己”而使“人自感化”。

(2)二者的內涵不同。道家主張“無為即自然”和“復歸于樸”清靜之道,是“自然”的無為。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第8章)?!吧普呶嵘浦?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皆孩之”(《老子》第49章)??梢?道家以無仁無愛為治國理民之根本,要求管理者的心境要自然清虛,既不懷嫌惡之心,也不要有仁愛之心,象孩童一樣天真純潔,無知無欲,就像水一樣。而儒家的“無為而治”則主張崇德尊賢之道,是“德化”的無為。要求管理者始終都要有仁愛之心,要尊賢、用賢?!墩撜Z》中“仁”字共出現109次,故“仁”是孔子乃至儒家人本主義哲學的中心。儒家以仁愛之心為治國理民之前提,要求管理者應當而且必須在其內心充滿對民眾的仁愛之心,以仁愛之心博施于民,使民感化,從而實現“無為而治”。

(3)在實現途徑上,道家主張百姓“自治”,而儒家則主張百姓要被動的“治于人”。老子曰:“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無為則無不為”《老子?第48章)“古之善為道者,非為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知之?!?《老子》第65章)。即道家“無為而治”強調的是“損”而不是“益”。道家認為管理之道已存在于人們的本性中,不需管理者以身作則,只需人人歸復于“嬰兒”狀態的純凈,則無不治也。儒家的觀點則截然不同??鬃釉?“政者,正也。子帥以正,熟敢不正?”(《論語?顏淵》)“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論語?子路》)?!吧暇蠢?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惕;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莊,則下恥節。此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孔子家書?五言解》)。由此可知,儒家“無為而治”的實現途徑在于“上行下效”,是管理者占主動位置的“治人”,老百姓則“治于人”。

總之“無為而治”作為傳統管理思想的精髓,是先哲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應該認真研究學習,從中吸取精華,并恰當地付諸于我們的管理實踐。

[參考文獻]

[1]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4.12.2:621.

[2]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P336.

[3] 淮南子.修物訓.原道訓.

[4][5] 論語正義.[清]劉寶楠撰.中華書局,1990.3:308、307.

猜你喜歡
無為而治道家儒家
知命
漫畫道家思想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莊子說》(二十五)
漫畫道家思想
“無為而治”引領下的班級自主管理
論“清單式管理”:現代治理改革重要標志之一
《莊子說》(十九)
茶道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