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中小企業發展的實踐與思考

2009-07-30 08:30葛燎原
企業與企業家 2009年6期
關鍵詞:工業企業發展

葛燎原

黨在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對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和民營企業要繼續鼓勵、支持和引導,中共四川省委九屆四次、五次、六次全會明確提出要形成大中小企業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格局。近些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下,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在經濟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很多地方工業新增產值2/3以上是中小企業創造的,中小企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50%,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和城鄉就業的重要渠道。作為欠發達地區,四川有著發展中小企業的廣闊空間,特別是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應對危機政策措施的釋放,給中小企業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乘勢而進加快中小企業發展,對于四川推進“兩個加快”、發展壯大區域經濟重要而緊迫。

一、多措并舉,寬松的氛圍給予中小企業有力支持

1、抓住機遇,優化政策。近年來,各地抓住新一輪發展機遇,倍加重視中小企業發展,緊緊圍繞中小企業發展的各個環節,不斷優化政策,制定出臺了不同層次、不同門類的扶持政策措施,掀起了發展中小企業新高潮。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中小企業發展的決定》、《中小企業促進法四川省實施辦法》等及系列配套政策,各地也結合地方實際制定了支持政策,如宜賓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意見》,成都市出臺了《關于加快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和服務三大體系建設的意見》,遂寧市出臺了《規模以下小企業發展意見》,綿陽市出臺了《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等,這些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有力地保護和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特別是地震災區,牢牢抓住災后恢復重建機遇,把恢復重建與調整生產力布局相結合,編制了加快中小企業恢復重建發展的規劃,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更加優惠的政策措施,全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2、搭建平臺,扶持融資。一是在資金上全力支持。各地積極為中小企業爭取國家、省上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災后重建資金和“止滑回升”等資金支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放大效應,安排專項資金給予投資者土地、稅收、規費方面的優惠和扶持,積極推進財政投資、貸款貼息、項目補助,幫助企業貸款擔保等。二是搭建融資平臺。建立了銀政企聯席會、中小企業融資工作聯席會等制度,定期不定期組織銀企座談會、項目融資對接會、中小企業融資專項行動等,向金融機構推薦中小企業的項目,努力增大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特別是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很多地方都建立了中小企業應急周轉專項資金,把中小企業受危機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三是積極創造條件,支持和鼓勵中小企業上市直接融資。

3、改善服務,營造環境。切實加強機關行政效能建設,清理行政審批項目,優化政務環境,推進重大項目并聯審批、手續代辦等制度,為企業發展創業提供高效服務。全面推行政務公開、一站式服務、全方位服務、限時辦結制度、企業服務部門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等,簡化辦事程序,創新部門服務機制,集中解決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積極開展信息服務,強化網絡服務,努力為企業提供全面及時的信息。積極幫助企業協調要素保障,努力向相關部門爭取指標,確保企業生產發展需要的油、電、氣、煤、運等要素供給。采取多種方式宣傳中小企業政策,加大對創業典型的宣傳、表彰力度,提高企業家在社會上的地位。

4、借助外力,集中發展。一是借力借智、借錢借勢,充分發揮地方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制定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主動承接產業轉移,積極組織小分隊赴發達地區招商。二是把中小企業發展作為城鄉統籌和“三化”聯動發展的載體,積極推進中小企業由分散向集中發展,建立了一批中小企業創業基地,特別是借發展工業集中區(園區)的契機,把園區作為中小企業發展的主陣地,引導企業入園發展。三是緊緊抓住龍頭、產業鏈條,以龍頭帶動關聯配套企業,積極整合同類企業、協作企業、關聯企業,不斷拉長延伸產業鏈。

二、困難重重,中小企業發展多方受縛

1、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中小企業發展面臨更多不確定因素。在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經濟增長放緩已成定局,內、外需兩個市場爭奪更加激烈,經濟發展面臨近幾年來最為嚴峻的挑戰。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工業增長明顯放緩,工業生產下行壓力加大,各地工業增速出現不同程度下降,特別是化工、輕紡、機械、電子等行業企業市場縮小、訂單減少,生產下滑明顯。

2、要素供需面臨新的矛盾,供給緊張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一是煤、電、油、氣受危機影響出現短暫需求萎縮,但供給緊張的局面在較長時期內難以有大的改觀。二是資金鏈面臨嚴峻考驗。長期以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從去年11月開始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由于政策效應的滯后性,宏觀政策的調控效果尚未完全顯現,各大商業銀行在加大信貸投放的同時更加關注金融風險的控制,在解決了大企業大集團的融資困難后,中小企業融資難度進一步凸現。三是用地難成為重要的制約因素。由于受投入、稅收等因素影響,新增工業用地往往優先保證大項目、大企業需要,快速發展的中小企業對土地需求的擴張要求難以滿足。

3、產業層次偏低,增長方式粗放。目前中小企業的發展主要依靠簡單的規模擴張,產業結構主體上屬于資源型和原材料工業。輕工業中以農林產品為原料特征十分明顯,重工業中采掘工業和原料工業仍占主體。工業中傳統加工業占的比重很高,中小企業技術水平較低,部分產品缺乏競爭力;生產設備普遍落后,需要淘汰的落后產能和改造升級的企業比較多。同時,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大集團之間的市場化分工協作格局還不完善,抱團發展的中小企業不多,配套協作程度不高,整體競爭力較弱。

4、職工整體素質不高,企業管理方式落后。中小企業較為普遍地存在應用現代管理手段少、管理水平偏低,不少企業還處于落后的家庭式、家族式傳統管理模式。職工素質普遍較差,群體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不高,技術人才缺乏,從而導致中小企業缺乏市場競爭力,尤其是缺乏金融危機形勢下的應變能力。

5、發展觀念滯后,發展環境制約因素較多。不少地方對于發展中小企業的觀念滯后,對中小企業發展規律把握不準,對影響中小企業發展的環境認識不足,支持性的政策和服務比較欠缺;企業負擔較重的現象一定程度地存在;市場競爭秩序還需要進一步規范。

三、科學引導,全力助推中小企業更好更快發展

1、增量提質,全面發展壯大中小企業。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增量,穩固現有企業及規模,促進現有企業上新的生產線,特別是千方百計上新的項目,尤其是上大項目,增加企業總數;二是提質,改善中小企業發展方式,提高企業科技水平與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產值。在戰略上,始終堅持成長性原則,堅持梯度發展。規上、規下企業齊發展,有條件就及時推上新臺階,大力發展一批規下企業;努力壯大一批規下企業,促其向規上企業發展;竭力推出一批規上中小企業,促其向大企業大集團發展。在依托上,主要堅持兩個方向:專業化園區和產業鏈條。產業鏈條側重以龍頭為牽引,發展上下游產業,發展關聯產業,形成產業集群。入園集聚發展是未來的主要方式,進一步把園區建設與發展特色產業規劃結合好,重點推進園區特色化、專業化發展。在重點上,注重中小企業的發展與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優質農產品基地的發展相結合;優化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之間的生產協作,大力發展配套產業,加長加粗鏈條,鼓勵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配”道路,引導配套中小企業集聚發展;引導較大規模的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錯位競爭,讓規模小、實力弱的企業轉向為大企業進行專業化配套、產業配套,把配套項目做精、做大、做好。在方式上,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科研院所為支撐、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堅持提升產業,積極運用新工藝、新設備改造傳統;逐步淘汰落后產能,節能減排提質增效,走循環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支持能人創業,支持企業人才創新業,積極吸納國有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外溢人才、分流人才,帶市場帶項目帶技術投身開創新業;鼓勵回引創業,建立回歸人才創業基地,鼓勵外出經商、務工等各類人員返鄉創業。

2、突出關鍵,堅定不移加快中小工業企業發展。作為欠發達地區,工業企業發展不充分,發展空間廣闊,中小企業的發展應成為未來一定時期內經濟工作的主抓方向。要始終堅持工業主導地位,特別是把發展中小工業企業作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要支撐,狠抓產業發展不放松、狠抓項目建設不動搖,做大做強支柱產業;狠抓高增長行業,走出一條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中小工業企業由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轉變;進一步引導中小工業企業走科技發展的道路,支持企業自主創新,促進高校、科研院所與中小工業企業交流合作,鼓勵中小工業企業加強技術中心建設,引進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積極研發和生產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產品,推進企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在抓工業力度不減的基礎上,堅持“三化互動”,把一、三產業抓起來,以中小工業企業為帶動,推進農業工業化,推進生產性服務產業加快發展。

3、優化服務,積極打造助推發展的基石。一是制定實施支持性政策。出臺和實施更優惠的政策,積極向上爭取各類政策支持,助推企業發展。優化政策,堅持“非禁即入”, 降低準入門檻,放寬創業條件,讓企業在市場參與中充分競爭、完全放活。放活體制,引導民間投入,積極鼓勵各類資本組合,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形成全方位發展格局,特別是要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注重培育和發展個體工商戶、發展中小企業。二是著力優化政務服務,降低中小企業運行成本。最大限度地取消行政審批事項,全面清理各種收費,堅決取消不合理的收費,盡快調整過高的收費,對暫時困難的企業可以采取減、免、緩等辦法。進一步優化服務環境和法制環境,建立項目促進落實機制,建立高效服務機制和便民服務體系,形成鼓勵創業的良好的氛圍。三是積極幫助企業解決要素制約。在幫助大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同時,著力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能源、運輸、資金等瓶頸問題,特別是要進一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積極協調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貸款支持力度,建立中小企業貸款貼息和風險補償機制,鼓勵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租賃公司、典當公司等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進一步壯大擔保公司規模,增強擔保能力;積極搭建中小企業打捆貸款平臺,開展成長型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努力幫助企業達到銀行融資條件;著力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構建中小企業信用體系,提升中小企業信用水平,提高企業在金融部門的授信額度。

4、培育素質,努力提高企業發展水平。圍繞提高中小企業整體素質,著力抓好兩方面的工作:培育人力資源和扶持品牌建設。一是強化人力資源培訓。大力發展職業培訓機構、全方位的職業技能培訓市場,提高勞動力的就業、擇業能力;積極整合行政資源,以創業就業培訓中心為依托,全面整合黨校、就業等行政資源,建立免費培訓服務體系;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幫助中小企業加大管理人才、高級技術人才的培訓力度;大力支持發展人力資源市場,提供全面及時的用人、培訓等信息。二是促進企業品牌建設,培育和提升中小企業品牌形象。堅定不移走質量、品牌、效益發展道路,大力推進質量興企、品牌強企,實行創名牌獎勵政策,努力幫助企業創建國家名牌、區域名牌、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國家級、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積極聯運區域品牌與企業品牌,以地區品牌化促進企業品牌化,積極開展品牌包裝與推薦,開展網上宣傳平臺,組織企業參加各類交流會、洽談會,增強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的注意力和輻射力;同時積極整治規范虛假貼牌現象,打擊假冒偽劣和仿冒行為,促進中小企業在更高水平上加快發展。

猜你喜歡
工業企業發展
2018上海企業100強
區域發展篇
2016,中國企業500強發布
圖說共享發展
圖說創新發展
教師發展
掌握4大工業元素,一秒變工業風!
新申請企業一經受理便預披露
新申請企業一經受理便預披露
企業名片Enterprises Card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