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生態的區域性保護策略探討

2009-07-31 07:50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09年3期
關鍵詞:文化生態完整性多樣性

張 松

摘要:文化生態的保護關系到人的全面發展和文化多樣性格局。本文以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案例,在分析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無形遺產與有形遺產關系的基礎上,探討文化生態保護的區域性策略和整體性方法。對具有文化價值一定物質形態的所有遺產資源的保護,必須遵守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則。地域文化生態的鄉土性保護,需要協調、維持和保存村落景觀、自然環境、文化傳統以及其有形和無形的聯系。文化多樣性保護涉及空間、時間和文化等多種因素,注重文化生態的異質化選擇、可持續發展以及保育機制的形成。

關鍵詞:文化生態;無形文化遺產;多樣性;完整性;區域整體性保護

中圖分類號:TU-8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60(2009)03-0027-09

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設立和建設,在我國是一項旨在建立區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保護模式的新探索。根據《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在2010年前,將確立10個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目前,文化部已經正式命名設立了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07.6.)、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08.1.)、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08,8,)和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08.10.)等四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此外,還有梅州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湘西苗族土家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正在積極申報中。

徽州文化圈涉及古徽州府六縣及周邊地帶,是孕育和形成徽州文化的主要地理空間?;罩輰賰鹊厣絽^,原為“椎髻鳥語”的山越所居之地,其“東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嶺之塞,南有江灘之險,北有黃山之扼”的地理環境;歷經元、明、清三代,徽州府所轄歙縣、休寧、婺源、祁門、黟縣、績溪六縣,相對穩定狀態的行政格局及人文環境?!霸斐闪艘粋€特有的區域社會生活體系”,“一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相對完整的區域社會,是我們認識傳統社會的一個極好范本?!?/p>

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清末徽州府的行政區劃范圍為邊界,與其相對應的現今行政區劃范圍包括:安徽省黃山市全境、宣城市的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偯娣e13881平方公里,總人口200萬人?;罩莸赜蛭幕厣浅ur明、遺產保存相對完整、生物和文化多樣性指數較高。其文化表現形式涉及村鎮規劃、徽派建筑、商貿習俗、宗法制度、新安理學、地方戲曲、節慶民俗等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且跨兩省三市的行政管轄,因而有必要探索區域協調的整體性保護策略。

一、生態文化與文化生態

生態文化或生態文明是由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叭祟惒粌H是生物意義上的人,是自然的產物,同時也是文化的產物;文化不僅是人類文明進化的結果,也是人類與外部環境相適應和協調的手段和途徑,因而文化的性質和特征與人類的生態環境密切相關,不同種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現象、文化差異、文化模式、文化變遷,是人類為了適應自然條件、生產力發展水平等所做出的選擇?!?/p>

20世紀以來,人們對生態(ecology)概念愈來愈熟悉,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也有相當程度的了解。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觀察現實事物,處理現實問題,采用科學認識生態學的途徑,或科學的生態思維,使人類的認識和實踐“生態化”,使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具有明顯的生態保護意識,生態文化正成為一股新的世界潮流。然而,人們對文化生態的含義,尤其是對文化生態保護在當代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似乎還缺乏足夠的重視。

文化生態(cultural ecology)是一種歷史過程的動態積淀,是為社會成員所共享的生存方式和區域現實人文狀況的反映,它與特定區域的地理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傳承有著密不可分的因緣關系。文化生態的維護,關系到人的全面發展、文化多樣性狀態與格局,對人類而言,如同生物多樣性和維持生態平衡一樣極其重要、必不可少。一個物種的滅絕是非常重大的損失,一種文化及其表達方式的滅絕同樣也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作為人類共同遺產的文化多樣性(cultural diversity),對人類進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一方面,生物多樣性的內在價值,同樣包含著社會、經濟、科學、教育、文化和美學價值。另一方面,地域文化本身即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與自然條件、技術、經濟、歷史等有密切的關系。從文化生態系統的角度,全面認識地域文化的結構體系,探索地域文化的發展規律,是文化生態保護的基礎。

二、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

過去人們對遺產(heritage)概念的理解,只是習慣性地按照傳統的法律概念,認為專指先輩遺留給法定繼承人的財富。其實,遺產與歷史有關,是某種前人留給子孫后代加以傳承的東西,其中既包括文化傳統,也包括人造物品。而且,大自然經歷了億萬年的演變,同樣給全人類留下了無數珍貴的遺產,而且其價值遠遠超過了任何億萬富翁的遺產,只不過迄今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罷了。

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兩者之間表面看來似乎沒有或甚少共同之處。過去人們曾片面地認為文化與自然是相互對立的兩種因素。其實,大自然與人類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拔幕瘜嵸|上是一種記憶關系,由于人類在大自然向他們提供了生活或者生存的手段后便迅速忘記了大自然,這種記憶關系才在人與人之間建立并得到不斷發展”??v觀地球演變史和人類發展史,各民族的文化特性是在各自所生活的環境中形成的,人類所創造的古老文化與地球上的風景名勝以及各類遺址古跡,美化了大自然的景色,而自然風光本身又是真善美的源泉。這些壯觀的大自然遺址,既具有當時能夠提供人類賴以長久生存并發展的優越條件,又保留了人類活動的印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972年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其中的一大特色就在于:過去被認為是分立的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開始被視為相互依存的遺產一并進行保護。這一理念的直接體現就是考慮到將混合遺產作為世界遺產的類別之一。

1990年按世界遺產的登錄標準2、7、10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黃山,就是一處典型的文化與自然的混合遺產,反映了中國文化與自然并蓄共生的傳統思想。作為文化景觀的黃山迎客松,又在新時代體現了“黃山松精神”的文化內涵。2000年按登錄標準3、4、5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村落的特色與價值也是與自然山水環境密不可分的。(圖1、圖2)

過去,文化遺產常會被人僅看作是一些孤立的歷史遺留物。最近30年來,在國際博物館理事會(ICOM)等相關國際組織的有關遺產保護的文件中,環境要素正日益突顯出來。遺產被認為是“世界各民族及他們的生存環境的見證物”,倡導保護“每一歷史地區及其周圍環境,應從整體上視為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在“文化遺產”中增加了“具有特殊環境價值的地區”等內容。

在日本,為了防止開發建設給古都風貌帶來破壞和負面影響,于1966年制定了《古都保存法》,以保護京都、奈良、鐮倉等古都內的“歷史風土地區”。為切實保護古都的歷史風土和文化景觀,通過城市

規劃劃定歷史風土保存區及其歷史風土特別保存地區。在保存區、特別保存地區,實施嚴格的控制和管理。法律意義上的“歷史風土”是指“在歷史上有意義的建筑物、遺址等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已成為一體。具體體現并構成了古都傳統和文化的土地狀況”。主要包括古寺院、古建筑、古跡,及其它們周邊的自然環境,劃定的保護范圍很大,為保護古跡和周邊環境景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京都市劃定了14處歷史風土保存區、面積達85.13平方公里;在奈良市劃定3處歷史風土保存區、面積27,76平方公里。這種通過劃定大尺度的保護區來整體保護歷史環境和文化景觀的方式,值得徽州文化生態實驗區在制定保護規劃時借鑒參考。

三、有形遺產與無形遺產

“無形遺產”一詞是由日文翻譯成英文的。早在1950年,日本在制定《文化財保護法》時就綜合考慮有形文化財產和無形文化財產的保護。這也是世界范圍內,“無形文化遺產”保護首次在國家政策中得到考慮。

1972年通過《世界遺產公約》時,部分締約國已經對保護無形遺產表示關注。1973年,玻利維亞曾建議在《世界遺產公約》增加關于保護民俗的條款,建議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存、發展和傳播做出規定。但直至10年后的1982年,在墨西哥舉行的世界文化政策會議上才重新界定文化遺產的概念,在其中加入了無形遺產的因素;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一個由民俗保護專家組成的關于非物質遺產的專門委員會。1989年11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五屆會議在巴黎通過了《關于保護傳統文化和民俗的建議》,這成為有關無形文化遺產保護的第一份國際準則。

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使用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來表述此類遺產,后來逐漸認識到此類遺產也以物質形式呈現的,所以采用日文中的“無形”(intangible)一詞取代“非物質”(nonphysical)?!侗Wo無形文化遺產公約》對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定義是:“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比魏螌嵺`、表演或是技能都與某種工具、場所或是實物相聯系,這些工具、場所和實物都是物質的,保護任何一種實踐、表演或是技能,都需要保護與其相聯系的物質載體。

雖然,關于無形文化遺產和有形文化遺產分屬兩個國際公約,但鑒于無形文化遺產與有形文化遺產之間存在的相互依存關系,我們應綜合理解這兩類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能夠讓我們從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它背后的人和這些人的日常生活,它所傳遞的價值觀、道德觀及思考方式是構成一個社會生活的基礎,而價值觀、道德尺度及思考方式恰恰是不可捉摸、難以明了的。

保護無形文化遺產有兩種主要方法:(1)將它轉變為有形的形式;(2)在它產生的原始氛圍中保持它的活力,即通過鼓勵世代相傳和復興無形文化遺產來保持它的活力。保護無形文化遺產的這兩種方法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1989年通過的《關于保護傳統文化和民俗的建議》主要著重于對遺產的記錄和研究,而最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優先考慮第二種方法,這也正是我國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主要目的。

四、區域性策略與整體性方法

1區域整體性保護的必要性

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Edward B.Tylor)認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泰勒Tylor,1871)。而“城鎮的心靈”產生于“它的文化的一般精神中”,“形成了一種可見的實體。從各有自己的歷史的、成片的鄉村的農田和茅舍中,出現了一個整體。這整體生活著、呼吸著、生長著,并獲得了一種面貌和一種內在的形式與歷史?!?/p>

可以說,無論是地域文化,還是文化生態或文化遺產,都具有不可再生性和形態復合性?!斑z產不僅包括一個地區主要的歷史遺跡和習俗,還包括該地區的整個地理風貌,比如農莊和農田、道路、港口、工業建筑、村鎮和主要的街道、商業設施,當然還有居住在該地區的居民及其傳統和經濟活動等”(鮑斯,1989)。

徽州文化生態實驗區涵蓋多種文化遺產類型,涉及多種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豐富的自然遺產。因此,對于徽州文化生態的保護,需要建立區域整體性保護策略(Regional Integrated ConservationStrategy)。1975年,歐洲建筑遺產年通過了《阿姆斯特丹宣言》和《建筑遺產歐洲憲章》,在全球率先確立了“整體性保護”的原則和方法。整體性保護方法綜合考慮了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要求,通過城市發展計劃和各個層面的規劃,協調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等各方面的問題,并由地方管理機構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以實現保護文化遺產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目的。

保護規劃需要綜合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規劃,將文化生態保護與振興地方經濟、保護自然環境和促進科學發展等區域發展目標進行整合,在保存和利用、傳承與創新、看護與生產、記錄與傳播之間尋找平衡,創造有利于文化與自然、歷史環境與生態環境、無形文化遺產與有形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的條件。

正如韓國學者的觀點所示:全球性危機現象“反證著人類不僅從知性文化層面上,而且從地理學意義上正在同化統一,那么拯救之策也必須是統一而全方位的?!弊鳛榫C合性遺產保護區的徽州文化生態實驗區的設立,改變了文化遺產傳統項目的點狀特征。它的保護有賴于跨地區之間的理解、交流以及在遺產保護方面的積極合作。通過區域的交流合作保護人類共同的遺產,為促進地域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復興提供寬廣的平臺。在具體保護措施上,應注重對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維護轉型時期城鎮和村落的社會網絡結構,并對不同類別、不同時代的遺產類別予以同樣的關注和守護。

以原徽州府治、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為例,在其縣域范圍內需要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村鎮有漁梁、許村、棠樾、深渡、雄村、鄭村、槐塘、富塌,北岸、昌溪、瞻淇等20個;一般保護的村落也有西溪、王村、黃村、溪頭、殷家村、豐口村等23個。在縣城規劃區內劃定了斗山街歷史文化街區、府衙歷史文化街區、漁梁歷史文化街區和鮑家莊歷史文化街區等4處保護區,合計面積24.7公頃。此外還有漁梁壩、許國牌坊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平橋、南譙樓、東譙樓等10處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3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此眾多的文化遺產,如果沒有綜合性總體保護規劃是難以實現有效保護和全面保護的。星若棋布的古村落保護,需要在縣域國土規劃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予以充分考慮,協調土地利用、產業布局、村鎮建設、環境資源、遺產保護、旅游開發、農田水利等關系。譬如漁梁古鎮現在已位于城鎮規劃區范圍內,但要保護好漁梁古鎮的歷史特征、街巷格局、自然環境、濱河景觀和水利設施(漁梁壩),就要通過城鎮規劃嚴格控制城區的蔓延和大型市政設施的開發建設。(圖3、圖4)

2完整性的保護及其意義

“完整性”是指遺產資源的“健康和完整”。如果一項遺產資源被指定的價值沒有受到損傷和威脅,

能有效地傳遞給公眾,并在所有影響遺產地的決策和行動中得到尊重,就可以說這一遺產地具有“完整性”(加拿大聯邦公園局)。

在2005年版《實施(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第88條中規定,完整性用來衡量自然和/或文化遺產及其特征的整體性和無缺憾狀態。審查遺產的完整性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評估:

(1)包括所有能夠體現遺產價值的必要因素;

(2)遺產的價值通過遺產本身的面貌及其形成過程得以體現。因此要求,遺產應該擁有適當的規模以確保其面貌和形成過程能得到充分展示;

(3)能夠承受開發和/或忽視帶來的不利影響。

在徽州文化生態實驗區保護過程中,對具有文化價值一定物質形態的所有文化資源,包括文化景觀、歷史城鎮、古村落、考古遺址、建筑物和歷史物件等有形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必須遵守原真性(authenticity)和完整性(integrity)原則。

首先,“保護好大自然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因為這是人類生態系統存在的首要條件,沒有人類生態系統的存在,文化本身將終止”,“沒有歷史真實性和大自然,一切文明都將受到腐蝕破壞,即由于其各個不同領域的逐漸獨立而倒退”。

其次,要保護好古村落等歷史環境本體和文脈的原真性,保護文化遺產背景環境的完整性。如對古徽道、古河道上的文化遺存的保護,可以參照國際上保護文化線路的思路來開展。

為了認識民俗的價值和保護的意義,對民俗等文化遺產的廣泛傳播是必要的。但應避免傳播中的曲解,從而使無形傳統文化的完整性也得到有效保護。在徽州古村落旅游開發中,出現了“拋繡球”等活動項目,而據民俗學家的考證,“拋繡球”并非該地區的傳統民俗。然而由于這項活動具有較強的參與性,在徽州古村鎮旅游中多有出現。這一活動在“杜撰”一個文化空間、愚弄游客的同時,也對村落古民居的傳統風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圖5、圖6)

類似這樣的事件應引起政府部門的關注和整改?;罩莸貐^的旅游發展和開發建設,應該考慮到美學、社會和文化各方面,自然和文化的景觀,生態多樣性的特征和遺產場所更廣泛的視覺背景。而且,在保護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實際施行“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強調“發展才是保護”,其實是在玩概念偷換游戲,心思都花在如何利用尚存的文化藝術資源作為謀利的工具,無助于“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與弘揚(鄭培凱,2006)。

3鄉土性保護與新農村建設

隨著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鄉土文化和鄉土景觀的保護受到了更多的關注。鄉土文化“滋潤著廣闊的村野大地,這是一種有自己獨立的生命、品格和香氣的文化。說是‘一種文化,其實又隨民族、地區而變幻出千種風情,萬種色彩?!薄八暮裰?、它的豐富,就是我們國家歷史的長度和國土的寬度?!?/p>

徽州村落,按傳統的風水思想而營造,與周邊自然環境和諧統一,村落內部空間變化豐富,建筑色彩樸素淡雅,磚木石三雕裝飾精致,室內陳設古樸雅致。古村落多以家族血緣為紐帶聚族而居,尊儒重教等傳統文化影響了建筑形式和村落景觀。保存較為完整的徽州古村落,是我國傳統人居環境觀的具體體現,也是徽州文化生態區的重要文化遺產和生態景觀。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師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和崇尚和諧的理想境界。

鄉土性不僅在于建筑物、構筑物等空間實體和物質形態上,也在于使用它們和理解它們的方法,以及附著在它們身上的傳統和無形的聯系。如歙縣漁梁古鎮,歷史上的居民多由碼頭工、漁民、商家等組成,少有官宦人家。因此,漁梁古鎮的平民性也就直接反映在村落的環境景觀上。(圖7、圖8)

鄉土建筑遺產是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關系在制定文化生態保護策略時必須考慮進去。傳統建筑的保護,必須認識到變化和發展的必然性,認識到尊重社區已建立的文化特色的必要性,同時必須借由多學科的專門知識來實行。

并且,鄉土性幾乎不可能通過單體建筑來表現,最好是經由維持和保存有典型特征的建筑群和村落來保護鄉土性。重視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的雙重價值,保護文化生態區和風景名勝區中反映徽州文化特色的遺產及其所處的整體環境,對其中的古鎮、古村落、古河道、古寺廟等物質文化遺產應結合自然環境進行整體性保護。

在保護、整治歷史村鎮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建筑外部環境的整治,地方政府必須想方設法改善古村落的基礎設施和環境狀況。這是因為社區的外部空間環境不僅體現了社區居民的生活水準,而且對于身居其中的居民意識也有直接影響。優美的社區環境不僅可以增加農村居民對所在社區的自豪感和認同感,還能增強村鎮和社區居民的文化自信。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如何突顯地方的文化特色,保護農村文化遺產和古村落文化景觀是極為重要又極其有效的途徑。

4文化多樣性及保護策略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20次大會通過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從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利益考慮予以承認和肯定?!?/p>

“文化多樣性增加了每個人的選擇機會;它是發展的源泉之一,它不僅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而且還是享有令人滿意的智力、情感、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倍切┥嬖诠糯迓?、傳統街區、歷史城鎮等歷史環境中,由世代人民所創造、積累下來的鄉土文化、民間文化、民俗文化,正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所在。

首先,基于區域層面的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策略,不僅應保護文物古跡、歷史環境、非物質遺產,還應以實現整個區域的自然、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區域發展規劃的核心是搞好區域空間的綜合協調,包括與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有關的城鄉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空間布局協調,以及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整治的協調,不同行政區域之間及區域內城鎮之間和城鄉之間的相互協調。通過區域內的人口、經濟、文化、科技、環境及資源等系統及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協作、配合和促進,實現良性循環和全面發展的目標。并且,“不同文化在對待環境問題上有著各自不同的價值和觀念體系,眾多文化中保留著優秀的思想資源?!?/p>

其次,從日常生活的角度來看,生態一詞可解釋為人的生活或生存狀態。文化遺產,尤其是活的歷史城鎮和古村落,在發展過程中不可能被當成博物館一樣保護和封存,它必然和社會、經濟同步發展。維護社會結構穩定并延續文化脈絡以實現遺產地區的復興是文化遺產保護的最終目標。因此,改善保護實驗區內居民的生活環境條件,要成為保護規劃中的必要關照,不能因為保護那些已經不在文化生活中發揮作用的物質因素而破壞社區的社會進程。文化遺產保護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與人們日常生活環境的整合狀況,取決于其在區域和城鎮規劃及發展規劃中的重視程度。只有不斷協調各利益方之間的關系,激發各利益方的熱情與能量,保護行動才能有序、高效地展開。(圖9、圖10)

第三,多樣性的思想主張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不同文化之間沒有高低之分,強調異質化的選擇。因而需要通過公眾參與、教育宣傳等方式向公眾詮釋地方文化特色,防止伴隨全球化浪潮出

現一個同質化世界。今天,對人類的知識和文化資源來說,那些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風俗、語言和生活方式現在卻正以驚人速度消亡,保護它們顯得極為迫切、極其重要。從這一層意義上講,“任何一種社會的制度和價值觀念,即使是最簡單的,也是由于某種需要而產生的,所以,只要有可能,都應當盡力保存”。

另一方面,正如斯賓格勒的觀點:“每一種文化都各有自身的精神消亡的方式,此方式乃是出自其作為一個整體的生命之必然”。因此,“時間的消磨,是不可抗拒的。傳統文化的衰減是不可逆轉的”?!巴炀葌鹘y文化,就是繼承古人的創造,恢復遺忘了的智慧,減緩舊文化的衰減,延長舊文化的壽命,進一步從舊文化中吸取新的啟發?!?。

第四,價值觀念和評價過程是整個遺產概念以及遺產保護實踐的基礎,對遺產的擁有、創造和看護應逐步成為一個社會的基本需要。文化生態的保護強調空間、時間和文化等因素,強調其所包含的各個遺產節點所共同構成的文化功能和價值,以及至今仍對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

五、結語

總之,政策導向和功能協調對整體性保護的順利實施具有積極影響;反之,如果缺乏正確和有效的政策來協調多方關系,整體性保護方法則難以進行。地方政府有責任像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那樣,盡力確保地方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保存。再者,公眾參與遺產保護的熱情和動力受自身認識水平的影響,而提升公眾這一保護主體的意識也離不開政府的努力。

雖說通過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來保護自然遺產、無形和有形的文化遺產,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全面協調發展,大有可為。然而,人們也要意識到處理文化生態的保護問題,可能比自然生態的問題還要復雜、還要敏感。在我國,文化生態的保護工作從消極的標本式保存、凍結的博物館保護方式,轉變到積極的公眾參與保護,在日常生活環境中形成有生命力的保育機制,可能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充分理解遺產范疇不斷拓展的現實意義,積極保護、有效管理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是對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巨大貢獻?;罩菸幕鷳B實驗區保護利用的具體措施,可以從不同層面著手進行。在環境層面,著力于對建筑和生態環境的修復、整治,加強對物質環境的整體改善以及與其他旅游吸引點的溝通連接;在經濟層面,注重對其經濟活力的培育,積極營造有特色的文化活動和商業氛圍;在社會層面,通過促進社區居民的參與,借旅游、文化等產業的發展幫助解決城鎮或村落衰退帶來的種種內在問題,達到重建和諧社區的目的。三個層面的措施有機聯系、相互促進,從而對整個區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陳曉東)

猜你喜歡
文化生態完整性多樣性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腸道完整性和生產性能
防止調度自動化系統漏監視告警的一些措施
當代美國科幻電影的文化生態解讀
淺談新時期群文輔導工作的特征
舞蹈表演的表現形式多樣性研究
水磨地區蕨類植物多樣性調查分析
淺談黃梅戲的生成繁衍與文化生態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問題與對策
從玉米到蔬菜:一個山鎮生計變遷的文化生態解讀
談書法作品的完整性與用字的準確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