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加強中學生道德教育的思考

2009-08-20 09:46
現代企業文化·理論版 2009年13期

譚 藝

摘要:所謂“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會為使人們遵循其道德準則,自行對社會和他人應盡的義務,從而有組織、有計劃地對人們施加道德影響的過程。中學生的道德教育十分重要,事關他們能否成人成才的大事。文章對中學生道德教育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學生道德教育;道德準則;道德活動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9)20-0132-02

道德教育是社會道德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所謂“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會為使人們遵循其道德準則,自行對社會和他人應盡的義務,從而有組織、有計劃地對人們施加道德影響的過程。中學生的道德教育十分重要,事關他們能否成人成才的大事。筆者就加強學校道德教育談幾點體會。

一、把“五個環節”貫穿于加強道德教育全過程

1.提高道德認識。中學生在道德方面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從不能辨別善惡事理,到能夠甚至善于辨別善惡事理,即道德認識形成和提高的過程。在這個環節上,學校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掌握道德知識,了解道德義務,懂得區分善惡,從而提高中學生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的能力。

2.陶冶道德情感。中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僅僅有道德認知是不夠的,還得將這種認識轉化為內心的情緒體驗。由于道德情感牽動當事人的主觀態度和內心體驗,不能單純地重復和強化道德認識,需要運用一些生動的、直觀形象的、能催人聯想的方式或手段,挖掘與他們內心相通的多種渠道,從這個環節看,道德情感的陶冶是一種藝術。

3.鍛煉道德意志。中學生在一定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的支配下,去履行一定的道德義務,并不總是暢通無阻的。相反、他往往需要克服各方面的困難和阻力。如在客觀方面,需要克服現實條件的制約,落后勢力的阻撓、錯誤輿論的非難,甚至親戚朋友的埋怨;在主觀方面,需要克服自身能力的限制,個人欲念的沖突,情緒狀態的波動,臨場處理問題的失誤等。因此,在道德實踐中,磨練自己的道德意志,培養堅忍不拔、一往無前的意志品質是十分必要的。

4.確立道德信念。中學生在接受道德教育和積累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對一定的道德義務要求,逐步達到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有機統一,從而把某種外在要求轉化或升華為內心傾向的、堅定不移的要求,這就是道德信念的確立。學生一旦達到這種境界,就能以強烈的道德責任感,自覺自愿地履行對社會和他人的義務,而不再計較個人的得失榮辱。

5.養成道德習慣。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形成道德信念,這幾個環節對道德品質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但這幾個環節都屬于道德意識的范圍,只有把自覺的道德意識轉化為實際上表現出來的道德行為,并經過日積月累而成為日常生活習慣,才是道德品質的最終形成。中學生的道德習慣靠他們行為的不斷重復、不斷積累才能養成。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一個人做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這說明道德習慣養成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二、加強道德教育要注重把握“五性”

1.道德教育內容的廣博性。中學生的道德教育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全面理解和掌握反映社會關系的多方面的道德要求;而一般知識教育在內容上固然也是廣泛而豐富的,但由于時間、精力、能力等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每一個受教育者都難以做到全知全能,而道德教育如果摒棄了哪一方面,都會導致另一方面的“缺德”?,F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在校表現不錯,而在家卻是另一種狀況,就是實例。

2.道德教育環節的兼進性。在道德教育過程中,中學生對道德的知、情、意、行、信,幾個環節是兼行并進的。他們可以根據各人的實際狀況或某一個時期,側重于某一環節,但不能不同時兼顧其他環節。如果機械地按知、情、意、行、信的邏輯順序來施加影響,往往錯過其他環節施教時的時機,難以收到應有的效果。

3.道德教育起點的多端性。中學生道德教育的起點因人而異,切不可死扣一端,這與知識教育有所不同,知識教育,如數、理、化的教學,大都是“由淺入深”、“由近及遠”。而道德教育有時卻可“以高帶低”、“由遠而近”。一切以時間、地點、對象實際情況為轉移。例如:對情感淡薄的人,可從道德情感的陶冶入手,對道德意志薄弱的人,可從道德實踐中磨練入手,如此等等。

4.道德教育功能的實踐性。道德教育特別強調個體實踐性,因為只有道德實踐,才能檢驗道德認識的實際水平,才能推進教育的進程。離開了實踐,就會變成空洞的清談或無力的說教。道德要求如果只是停留在口頭上,不僅不能發揮其功能,反而容易造成言行脫節、表里不一的惡果。

5.道德教育效果的漸積性。無論是道德教育還是學科教育,都有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但道德教育,不僅涉及認知,還涉及情感、意志、行為、信仰諸多方面。古人說:“積善成德?!辈坏芙逃摺扒笾坏谩?而且要使之“為之而得”,使善意外化為善行,才算達成了教育與修養的最終目的。

三、加強道德教育要注意條件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1.改變和提升中學生道德境界的條件道德具有層次性。不同的道德水平反映出學生不同的道德境界。個人道德境界的改變和提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這里,起決定作用的是條件——既有社會條件,又有個人條件,還有條件與個人條件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2.社會條件。馬克思說:“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是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的?!鄙鐣l件包括:經濟的發展,文化的進步,民主法制的健全,社會道德輿論宣傳力度的增強等。有了這些條件,學生就可以從社會事物的感知中,從形勢發展的催促中,從個人生活的體驗中,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中,看到道德選擇的“應然”趨勢。

3.個人條件。在現實生活中,真善美的東西,總是與假丑惡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這對任何個人來說,都有一個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問題,誰也無法替代,這就是客觀要求。人應具有如下條件:對高尚道德品質的追求,正確認識處理社會道德關系的能力,勇于自我批評的精神,以及不畏艱難、積極進取的熱忱。

4.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條件與社會條件之間的辯證關系。在道德境界的提升中,既要有社會條件,也要有個人條件,二者缺一不可。但二者比較而言,個人本身的條件更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意義。因為道德境界的提升,畢竟是個人道德修養范圍內的事情。社會條件只能提供某種客觀可能性,而可能性變為現實性,還在于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不同人們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不同,因而反映出不同的精神面貌,就是明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