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傳統生計遭遇外來技術

2009-08-28 04:36崔海洋
中國民族 2009年8期
關鍵詞:生計侗族化肥

崔海洋

黃崗村是一個偏遠的侗族山村,正因為如此,侗族傳統生計保存得較為完整。筆者立足于文化的整體觀,剖析了近年來化肥、農藥、打米機、馬匹等外來技術引進后傳統生計的現代流變,從中總結其經驗與教訓。在這一基礎上,筆者認識到,一切外來現代技術的引進,都要尊重民族文化自然性適應取得的已有成果,尊重客觀的自然生態特性,才能收到理想的成效。否則。都會引發始料未及的負作用。

貴州省黎平縣雙江鄉黃崗村還沒有正式通公路,無論從黎平縣城,還是從江縣城要抵達該村都要大費轉車周折。也正因為如此,侗族的傳統文化在這里得到了相對完好的保存,致使該村成了探討侗族傳統生計的理想田野調查基地。

該村的黃崗寨有侗族村民308戶1200多人,承包的耕地1500多畝,森林27000多畝。侗族傳統生計中的稻魚鴨共生種養、林糧兼營、農牧兼營等,都保存得極為完整。村民主食為糯稻,但稻田中一律要放養家魚和家鴨。魚種以鯉魚為主,而與稻田并存的魚塘則放養草魚,放養的家鴨屬于小麻鴨種系,魚鴨產品構成傳統副食的主體。因而這種農田經營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農牧漁復合經濟。除了稻魚鴨兼營外,當地侗族村民也擅長于經營人工用材林,靠批量的原木外銷,換取現金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構成以稻為食、以材為用的農林兼營體制。此外,還在林間的草地放養牛羊和豬,同時利用農作物稈蒿作飼料,畜產品的外銷也不少。這樣的生計方式特點,在今天還穩定地延續著,從而使黃崗成了了解侗族傳統生計的活標本。

在全球化語境下的今天,面對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中國的生態人類學工作者一直堅持“以小見大”、“由邊緣反觀中心”的人類學立場,立足人類、環境和文化的整體觀,努力發掘不同民族傳統生計中的生態智慧,為日趨同質化的人類社會提供多樣化的范例與知識。但遺憾的是,我們今天所能觀察到的備民族傳統生計,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原生狀態,只能是經歷現代流變后的形態。其中,既保留有本民族文化的傳統內容,也不同程度地兼有來自周邊民族影響的內容。而且對外來文化要素,還必然經歷利用、改造和消化吸收的過程。這是無法避免的事實,也是傳統生計別無選擇的生存策略。多元并存文化間,必然會發生各民族文化要素的相互傳播,也就導致了傳統生計的現代流變。其中,外來技術的引入,是傳統生計現代流變的醒目標志之一。

任何形式的技術都必須以特定的社會背景為依托。技術本身雖說是中性的工具,原則上人人都可以利用,但由于不同民族客觀存在著文化差異,致使同一種技術在不同民族社會中使用時,其難度、使用成本、效益都會呈現不容忽視的區別,推廣使用后會引發什么樣的社會和自然生態問題,也會大不一樣。而技術引進的驅動力總要受到相關民族文化關聯性形態的支配,從文化的視角出發這些都是不能忽視的客觀事實。半個多世紀以來,通過行政命令、民間渠道和農技人員的宣傳推廣,先后向黃崗引進多少種外來技術,至今還沒有人做過統計,也無從清點,這里只能摘要述評幾個影響最大、成敗原因最明晰的個案,以便從文化的視角總結技術引進的一般性原則。

打米機的風波

黃崗村民延續種植的糯稻品種,在環境適應上已經達到了很高水平。它們都是既能與茂密森林相兼容,又具有很高水資源儲養能力的優良品種,其適應特征表現為稈高、稈粗、稈硬、分蘗強,可以承受陰冷的低溫環境和短日照環境的不利條件。其稻穗具有如下特點:稻穗中谷粒排列得十分緊湊,而且谷殼較厚,谷殼表面排列著細密、堅硬的絨毛,谷殼的頂端都長著又長又硬的谷芒。這些品種的糯稻,谷粒不容易脫落,入倉時是將谷把懸掛在屋粱上晾曬。對這樣的谷把若要用引入的打谷機脫粒,不僅長長的谷芒會從中做埂,將碾軌卡死,影響脫粒效果,糯稻的其他生物屬性也會跟打谷機作難,谷粒和稻稈結合太緊,因而脫??偸遣桓蓛?。使用引入的打米機碾米時,長長的稻芒和稻稈引發的麻煩,往往會卡死打米機的傳動鼓,迫使這些打米機轉轉停停,停停修修,大大降低了機械效率。堅硬的谷殼更難對付,打米機的碾鼓間距調窄了,會把米粒打碎,降低碾米的質量;調寬了,谷殼又剝離不下來,同樣降低成米的質量。各種糯稻品種的米粒形狀又各不相同,引入的打米機對付起來更加麻煩。在黃崗的糯稻品種中,米粒呈長柱形者有之,呈卵圓形者有之,呈長扁狀者有之,甚至還有米粒斷面呈三楞形的稻谷。這樣一來,打米機的統一篩孔對付不了這樣千差萬別的米粒形狀。結果某些品種的糯稻,篩出來的全是碎米,成顆的好米反而被篩到谷糠中去,有的糯稻品種成顆的米粒和碎米根本分不開。最終表現為,最優質的稻谷,被加工成最劣質的糯米。這樣的糯米根本進入不了國際國內市場,甚至在鄉村集貿市場也無人問津。引進的“先進設備”,反而迫使黃崗村民天天吃糟米。于是不符合常理的非對稱反饋,波及到了黃崗的每一個村民。

黃崗村民鑒于這些長芒的糯谷容易卡死打米機,不得不采取預先處理措施,有的人家用手工將長芒剪短,有的人家用火燎掉長芒,有的則用手工揉斷長芒,才能勉強用上打谷機。這不僅是一件勞神費事的事情,而且即使做了這樣的預先處理,打出的米,質量仍然無法保證。在望“打米機”興嘆之余,他們不得不繼續沿用老傳統——用腳踩礁的老辦法脫粒,用碓舂米。

打米機引入導致的社會風波尚未結束,“幾家歡喜幾家愁”的現象又出現了。

由于傳統糯稻中的“茍列株”谷芒較短,可以勉強送進打米機加工,種植“茍列株”多的人家暗自慶幸,能用上打米機,又省事又省力。而種植傳統長芒糯稻的村民卻感到沮喪,致使不少人家暗自下決心,2007年一定要種植“茍列株”。這正是2007年黃崗村“茍列株”糯稻種植面積超過全村耕地總面積65%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些反饋顯然不符合市場規范,誰都知道用戶是“上帝”,既然出廠的打米機達不到使用效益,廠家本該親自上門實地調查,改進設計,以便更好的服務于黃崗村民才是正理。然而,廠商卻伙同農技人員反過來抱怨黃崗村民為何不種雜交稻和秈稻,偏偏種植糯米,弄得他們的打米機賣不出去。個別人甚至幸災樂禍,嘲弄黃崗村民說:“原先讓你們種雜交稻,你們偏不種,現在好了,放著現代科學技術不用,反而用那些原始設備?!?/p>

村民的反饋同樣表現為非對稱性。他們既沒有理直氣壯向廠商交涉,也沒有與農技人員評理,更沒有憑借法律保護向行政部門申訴種植傳統糯稻的正當理由,而是屈從于外界壓力,要么勉強使用現有打米機,要么退回到老傳統,用腳踩用碓舂去加工稻米。

這兩種反饋顯然不符合市場規范,也不符合侗族文化的規范。

如何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經過細致考察,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修復黃崗村世代傳承使用的石水碾,同時購進電動機,匹配上減速裝置,用電動機驅動傳統的水

碾替村民碾米。

筆者的這一主張有五大好處:這種做法成本最低,機械維修容易;整個管理、維修村民完全可以自行做好;回鄉的中學生的聰明才智可以在這種傳統與現代接軌的過程中得以發揮,使所學派上用場,增加他們的自信和自尊;通過改造這樣的傳統用具,可以增強侗族村民的文化自覺,還可以為引進其他技術鋪平道路;生態人類學堅持主張每個民族對外來技術和工藝的引進,都必須經歷消化吸收這一過程,消化吸收的自覺性越是早日啟動,相關文化越容易占據優勢地位,在今后的族際互動關系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農藥濫用的教訓

黃崗的糯稻種植,不僅不需要另施化肥,農家肥的使用量也十分有限。侗族村民們一直將“紅禾”糯這一糯稻品種,固定栽插在村寨周邊和山路下方的稻田中,就是因為這個品種的糯稻特別耐肥。其他糯稻品種各自該使用多少肥料,該用哪種肥料,他們掌握得一清二楚。然而在現代化的浪潮沖擊下,一些行政部門的官員們從習慣性的思維定勢出發,根本不相信天下竟會有不需要施化肥的稻田。于是近7年來,通過供銷社先后向黃崗銷售的各式各樣的化肥,也引發了一連串的社會風波。

起初,侗族村民并不接受化肥,想法各不相同:有的認為,自己家的田土壤夠肥沃了,從來沒有施過化肥,為什么要沒事找事做;有的則是看到化肥全是些沒有氣味的白色粉末,和自己的農家肥差異太大,根本不相信這樣的“白色粉末”竟然有肥效;還有的人聽說這些化肥價格很高,因而舍不得花錢買。這可急壞了商家。他們不得不手把手地指導農民使用化肥。農民不愿購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實行政府補貼和免費贈送。在這樣的背景下,侗族村民深受感動,加之鄉村干部不斷組織動員,這才陸續有一些人家開始試用化肥。

開始幾年,當地村民并沒有將化肥使用到稻田中,而是用到菜地和旱地糧食作物上。結果發現施用化肥省時省力,肥效也十分明顯,這才開始在稻田試用。不過由于黃崗村民外出打工的人數有限,農村勞動力并不缺乏,更關鍵的原因還在于不管當地村民是否使用化肥,都得處理牲畜圈中的糞便,每家飼養了這么多牲畜,畜圈積累了這么多的糞便,不施到田里去,留在家里和村寨里,又臟又臭。因此,歷年推銷化肥后,黃崗每畝化肥的使用量,一直停留在全黎平縣的最低水平。

筆者在調查中意外地注意到黃崗的旱地和稻田雜草蔓延的現象極為突出。糯稻播種前,稻田中長滿了一種侗語稱為“翁弄”的雜草。一打聽,這種雜草原來十分罕見,不知是什么原因近幾年越長越多,耙田時不但費工費時還會影響秧苗的生長。在黃崗的旱地也碰到了類似的情況。薊草、白蒿、魚眼草等菊科惡性雜草,長滿了整個地表。村民都說這是近兩三年才有的怪事。進一步詢問后,他們才回憶起來,雜草特別茂盛的地塊和水田,在近年內都連續使用過大量化肥。

筆者帶著這個問題咨詢了專業的土壤專家。專家的回答是“這種情況在連續耕種的固定農田中十分少見,相反是連續過量施用化肥后,才有可能導致某些雜草的蔓延,這種情況一經出現,就必須暫停使用化肥?!秉S崗村的這種情況,是在土壤肥沃的土地上,過量使用化肥后導致的結果,土壤肥分比例被破壞后,才出現的某些雜草蔓延。未施化肥前作物和雜草一道爭肥,雜草的生長會受到抑制,肥分比例不被破壞,雜草就決不能長得比莊稼還茂盛。但如果肥分比例失衡后,某些雜草會長得十分茂盛,黃崗村遇上的正是這種情況。后來專家再次提示,黃崗出現的這種情況可能是磷肥施用過量的結果,但具體情況十分復雜,需要進一步研究后,才能做出更正確的判斷。

筆者將專家的意見轉告村民后,得到認同。他們回憶說,雜草蔓延的那些田塊確實連續施用過磷肥。同時還補充說,稻田使用化肥后,特別是使用了尿素和碳酸氨后,田中很多野生動物都不見了,喂的鯉魚也長不好。為此福特基金會的聯絡宮員,通過村中的“香禾糯協會”向農民宣傳生態農業,倡導減少化肥和農藥用量。對此,侗族村民都很理解和支持。結果2007年在黃崗村,一袋化肥也沒有賣出。

這個個案中從表象上看僅是一項簡單的現代技術引進問題,背后卻很有深意。任何一項新技術的引進,都會導致傳統生計的流變。流變的結果可能是負作用為主,也可能獲得出乎意料的成效。如何確保傳統生計方式的流變不走彎路,生態人類學對文化的自然性適應與社會性適應進行區別的認識和理解,將可能發揮有益的指導作用,能夠使技術引進項目的篩選,更切中引入的自然與社會實情。

今天的黃崗村,森林面積多達27000多畝,稻田面積才1000多畝,而且絕大部分稻田鑲嵌在叢林之中。折合起來,將近30畝的林地去供應1畝稻田的肥分,其肥沃程度可想而知。傳統生計方式的施肥辦法,尚且會有部分稻田過分肥沃,盲目推廣化肥的后果將會更加嚴重。以此為例,黃崗傳統生計的現代流變,派生出眾多的負作用,其責任并不在于現代技術本身,而應當歸咎于相關部門不懂得不理解民族文化和當地村民的意愿,甚至釀成好心辦壞事的苦果。當然,這也是族際作用與反饋具有非對稱性的生動個案。

如果說不合時宣的推廣化肥,讓黃崗村民徒耗了錢財,那么農藥的濫用,可以說得上是坑害村民了。由于黃崗生態環境極為良好,病蟲害乃至鼠害和鳥害都能加以有效地控制,更重要的還在于黃崗的傳統生計擁有成熟的“植?!奔夹g和技能。

從2004年到2006年,不少商家在黃崗推廣化學農藥,甚至繞開執法部門的監督,傾銷過期而且是政府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黃崗的侗族村民不知實情,因而輕而易舉地上當受騙。每戶承包農田的田邊地頭,隨處可以撿到丟棄的農藥瓶。其中居然有1/3的是裝甲胺磷和敵敵畏的農藥瓶。而這兩種農藥我國政府早已明令禁止使用。村民由于不知情,誤買了這些農藥,花錢還是小事,毒殺了害蟲天敵和田中放養的魚鴨,卻是不小的損失。濫用農藥后,稻田中許多伴生的動植物都被毒死,沒有被毒死的不僅生長不良,村民們采食后還直接損害了自身的身體健康。此外,稻米中的殘毒,還會成為威脅健康的隱形殺手。

隨著筆者所在課題組進駐黃崗后,通過當地“香禾糯協會”宣傳停止使用化學農藥和生長刺激素,才使村民們意識到濫用農藥的危害性。2007年,在黃崗村,農藥和生長刺激素順利地實現了全面禁用。馬匹成功引進的啟迪

黃崗村地處亞熱帶叢林區,零星分布的高山草場,馬匹無法馳騁,加上山高林密道路崎嶇,馬匹竄行十分困難,因而長期以來黃崗人從不養馬,就是在清代政府鼓勵養馬的時代,黃崗也從未飼養過馬。然而近年來,隨著黃崗村鄉村田間便道的修通,村民出工可以大量使用畜力代步。一致認定政府鼓勵修略的優惠政策完全符合實際,最終使得全村11個組中,稻田相對連接片的地段都修通了便道。這些便道雖然不能通汽車,但運輸肥料、糧食和放

牧牲畜時,卻著實比以前方便多了。

4組村民昊某,有一次偶然進城看到別人養馬。在牲畜集市一打聽才知道,由于周邊地區大規模地修筑了公路,汽車得到了普遍推廣,壩區村寨原先養馬匹的人家,買上機動車后馬匹就沒有用處了。因而在農貿集市上,他們往往廉價拋售馬匹,昊某靈機一動,立即買了一匹馬帶回黃崗。他卻沒有想到,由此惹出了一連串麻煩。從來沒養過馬的他很多技能都只能從頭學起,加上馬匹不習慣黃崗的自然環境,容易鬧脾氣,動輒逃出馬圈到處亂闖亂竄,還偷吃其他村民的莊稼。整個黃崗寨的村民都嘲笑他沒事找事做。不少人說,“黃崗人祖祖輩輩都沒有養過馬,偏偏是你要標新立異,再是撿便宜,也犯不著像這樣去找麻煩,不如把馬殺了大家吃一頓肉還好點?!?/p>

好在吳某就是不死心,不僧養馬的技術技能,他就親自登門向外鄉人求教;損害了村民的莊稼,他就主動地上門認錯賠償,求得諒解。經過半年的不懈努力。他基本掌握了整個養馬技術,還花錢購置了一輛馬車。之后,他出工時用馬車馱運雞鴨肥料,小孩和妻子還可以坐馬車少走路,惹得全村的小孩和婦人都想坐他的馬車過過癮。于是家里稍微寬裕的人家,都學著他買馬買車。一年下來黃崗村馬匹的擁有量就超過了100匹。

吳某并未因此而滿足,又試著用馬去耙田。開始時馬很怕水不肯下水田,吳某硬是將馬餓了兩天用鞭子逼著它下水。以后發生的事情,完全出乎村民的預料。經過訓練后,馬不僅能耙田,而且能犁早地。此前,黃崗人由于山高坡陡水牛爬不上坎,只好喂黃牛干農活,水牛僅用作祭祀。萬萬沒有想到,今天的黃崗人喂馬也喂出了名,遠近的侗寨人都羨慕黃崗人有馬匹代勞,黃崗人也為此而自豪。

細究黃崗人養馬成功的經驗,筆者倒是有自己的看法。在這一個案中,引進馬匹的全過程表面上看,幾乎是從零做起。但實質上黃崗人祖祖輩輩飼養其他牲畜的經驗和技能,一直在發揮著潛在的推動作用。就是飼養馬匹的配套設施,如畜圈和牧場其實早已齊備,需要做的僅僅是熟悉馬的生活習性而已。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黃崗種植糯稻的農事活動,早就客觀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可調適空間。在這個空間內,馬可以發揮出特殊的效用,擔負起繁重的田間運輸任務,而這是其他牲畜所不能及的。

黃崗村民對糯稻品種的分類標準之一,是將糯稻品種分為“早熟”和“晚熟”兩大類,此外還附加一個特別早熟的“六十天”糯。進行這樣區分的動因在于,引導村民在播種時,就有計劃地搭配種植品種,錯開糯稻的威熟期,以利于勞動力的均衡分配,并確保成熟的糯稻得到及時的收割。表面上看,這樣的分類純屬社會勞動力組織的需要,但若注意到黃崗的稻田海拔差異大、生態背景差異大,運輸距離更長,將品種分為“早熟”和“晚熟”兩類,其用意還在于高效地利用土地資源,避開生態的不利因素,這本身就是一項自然性適應的成果,但這樣的分類仍然無法減輕收割時勞動力繁重的體力。

定居農耕民族都必須突出主種作物,農事活動也得針對主種作物的生長季節而安排。在這一點上,黃崗侗族村民與壩區侗族村民一致,田中種植的糯稻和放養的家魚是收獲物的支柱產品。此外,黃崗人也沒有排除對田中自然長出的各項資源的高效利用。耙田插秧的時節,田中尚未放葬魚苗前,田中的水產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都是耕種時的副產品。在水稻的生長期,這種分散性的水產收獲,仍在持續當中,而且各家各戶的稻田是開放的,其他村民只要不捕捉田中的魚,其他水產可以任其自收自取。糯谷長高后,只要鴨子不妨礙糯谷的生長,稻田中還可以讓別人放養鴨子。這樣一來。黃崗侗族播種期和插秧期,不僅要隨品種而異,隨田塊的遠近做統籌安排,而且耕種與收獲混合在一起,耗費的時間和整個完成的時間,比壩區侗族都要長得多。插秧從春分前開始,一直要拖到夏至才結束。在這一段漫長的農事操作中,名義上是種植。但實質上在種植的同時還要放養魚苗、鴨子和其他牲畜,收獲田中的各種動植物,因而步行和運輸成了最花費勞力的項目。

另一個重要的收割特點是,侗族村民往往不等到糯稻成熟,就要采摘半成熟的糯谷,加工成扁米供大家分享。與此同時,放牧牲畜和鴨子也是天天需要做的農活,直到收獲結束為止。從采摘“六十天”糯開始,黃崗人幾乎是一邊吃扁米,一邊按照備品種或田塊成熟的先后順序。依次完成全部收割任務。備品種的成熟期,前后差距將近2個月,收割期也得延續2個多月才能最后完成。

馬匹沒有引進前,黃崗村民每天收獲的糯稻和魚,當天無法全部運回寨中,只好每次摘禾時,邀大伙一道前往,抓到的田魚除了大的外,小的都在田頭集體分享,烤魚野炊,大的魚盡可能地運回家中制作腌魚。運不回家的糯谷,只好存放在田頭豎立的禾晾上。引進馬和馬車后,當天摘下的糯谷和抓到的魚,當天就能全部運回家,還大大節約了勞動力。因為收割和運輸的速度加快后,牛、羊、馬、鴨的放牧空間也在無形當中得到了放大。這正是當前黃崗人大牲畜占有量超過歷史最高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馬的其他好處就不再一一列舉了??傊?,黃崗人和馬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此個案中,馬事實上是填補了傳統農事安排中的空檔,有分擔了村民繁重的體力勞動。這說明,立足于傳統生計已有特點和客觀自然與社會條件,去能動地選擇引進外來技術,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這樣實現的現代流變,對文化的持有者永遠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作者系貴州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歡
生計侗族化肥
泰國批準化肥漲價
侗族大歌在音樂課堂中的意義
月賺萬元的茶葉包裝騙局
侗鄉學子愛家鄉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內涵研究
冰天雪地的生計與浪漫
從玉米到蔬菜:一個山鎮生計變遷的文化生態解讀
新疆棉農生計與生計資本狀況*
各種農作物是否使用化肥精經濟效益對比情況一覽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