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翻譯三要點 文言閱讀做贏家

2009-09-05 04:10張雪瑞
學周刊 2009年10期
關鍵詞:借代詞類虛詞

張雪瑞

2002年高考語文卷中出現的文言文翻譯題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閱讀綜合能力的一個轉折點。自此,“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成為高考的必考題。其分值,也由最初的5分(2002年全國卷)逐漸增至10分,成為整張試卷中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題。

文言文翻譯是對考生文言閱讀能力的綜合考查,難度較大。雖然考生一般都能說出句子大意,但想將句意準確完整地表達出來,拿滿分,還是很不容易的。通過分析歷年的真題,不難發現,高考文言文翻譯題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譯,但命題者對文句的選擇與設定是獨具匠心的。那些含有關鍵性詞語或帶有特殊語法現象的句子總是成為考查的重點。那么,怎樣才能把握住得分點,將10分盡收囊中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將答題的要點歸納如下。

一、字字落實

文言文翻譯要遵循“字字落實”的原則。

1.實詞的落實?,F代漢語詞匯以雙音節為主,而古漢語與之相反,以單音節為主。因此,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能把古漢語的詞匯當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去翻譯,而是要在原來的單音節詞前面或后面加一個同義或近義詞,合成一個雙音節詞。

例1: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己。(2007年高考安徽卷)

譯文:這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與庸俗的人趣味相同罷了。

例句中“是非”是兩個單音詞,要拆開分別翻譯,“是”是指示代詞,應翻譯成“這”;“非”是動詞,應翻譯成“不是”。不能照白話文中的雙音詞“是非”去翻譯。

2.詞類活用也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名詞、形容詞、不及物動詞的使動、意動、為動用法,名詞做狀語,數詞做動詞等都要在翻譯中盡可能地體現出來。

例2: 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2007年高考廣東卷)

譯文:只是用濃墨灑成大黑點,弄得滿紙都是。

例3:累世農夫,父以義死友,予以忠死君。(2007年高考江蘇卷)

譯文:接連幾代為農夫,父親因仗義為朋友而死。兒子因盡忠為國君而死。

例4: 可晨馳至富家,發櫝出券歸其主。(2005年高考重慶卷)

譯文:侯可一大早騎馬直奔富人家,打開木匣拿出田契歸還他的主人。

詞類發生活用時,必須根據活用的類型增補有關內容。上述三句中的“異”、“死”、“晨”都是詞類活用。分別屬于意動用法、為動用法、名詞做狀語。翻譯時必須增補上表意動、為動及相關內容的詞語,即“感到(奇異)”、“為……而死” “在早晨(或‘一大早) ”。如果不能識別并體現詞類活用現象就很難獲得滿分。

3.古代漢語的詞語大多是多義的,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也是考查的重點。在翻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從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的一個進行翻譯。

例5:事雖劇,必時時至母所視問輒去。(2005年高考山東卷)

例句中“劇”的常見義項有:厲害,嚴重;復雜,繁多等。根據語境可知“繁多”義項最合適。此句應譯為:事物雖然繁多,一定經常到母親那里看望問候才離開。

4.除了上述的單音節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的現象外,還有古今異義詞也是文言翻譯中考查頻率較高的要點。我們要特別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差異的詞語,萬不可以今譯古。

例6:及得召見,遂見親信。(2008年高考江蘇卷)

例句中的“親信”是“親近信任”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常指“親近而信任的人”。這句話正確的翻譯是:到獲得皇帝召見,便受到皇帝親近信任。

5.實詞因其表意的重要性多為考生所重視,虛詞因不能單獨充當語法成分而往往為人所忽視。統觀近幾年的高考題,對虛詞尤其是復合虛詞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強。

例7:謚號所以垂之不朽 (2008年高考寧夏、海南卷)

例句中的“所以”,由指示代詞“所”和介詞“以”構成,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方式,可譯為“用來……的方式”。

例8: 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悖亂!(2008年高考江蘇卷)

例句中的“何意”,由疑問代詞“何”與名詞“意”構成,詢問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為什么”。

除了復合虛詞,對單音節的虛詞例如“于”、“乎”、“以”、“之”、“而”等字也要根據語境及句義做出準確的翻譯。

二、句式體現

文言句式是文言翻譯的第二個考查要點,這就要求我們在翻譯時必須體現出不同句式的不同特點。文言文的四大句式——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賓短語后置)是必須要掌握的。在翻譯時,判斷句一定要有判斷動詞“是”,整個句子要翻譯為“……是……”或“……不是……”的格式;省略句要將省去的內容(多為主語、謂語、賓語)補全;被動句要體現出被動的關系;倒裝句要將顛倒的語序還原、理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例9:吾向之隱忍而不之殺者,為其有倉卒一旦之用也。(2007高考遼寧卷)

例10:門前植槐一株,枝葉扶疏。時作糜哺餓者于其下。(2007高考湖北卷)

例11:罪細且不容。(2007高考安徽卷)

例9中的“不之殺”是一個賓語前置結構,翻譯時應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將“之”調到動詞“殺”之后,譯為“不殺它”。例10中的“槐一株”是一個定語后置結構,翻譯時應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將定語“一株”調到中心語“槐”之前,譯為“一棵槐樹”。例11是個無語言標志的被動句,“不容”要譯為“不被寬容”。

固定句式是除文言四大句式之外的固定結構,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要用其固定的意思來翻譯,不能想當然的意譯。

例12:其李將軍之謂也?。?002年高考全國卷)

此句中的“……之謂也”是固定格式,應譯為“說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誤譯成:大概是李將軍說的吧!正確的翻譯應為: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

例13:今之朝臣無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此句中的“無以……”是固定格式,應譯為“沒有用來……的”。此句正確的翻譯為:如今的朝臣當中,沒有能夠取代薛季昶的。

常見的固定結構還有:何以……為?(表反問語氣,譯為“為什么……”)、無乃……乎?(表示揣度語氣,譯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來詢問的,“拿……怎么辦”)、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為“恐怕……吧”)、不亦……乎?(表反問語氣,譯為“不……嗎?”、 “難道不……嗎?”)等。

三、修辭活譯

對文言文中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要靈活對待,直譯不通,就要根據其修辭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意譯方式。運用了比喻辭格的,要抓住喻體特點進行形象性的翻譯;運用了借代手法的,要將借代的本體點明;運用了互文的,要將上下兩句合在一起去翻譯。雖然在高考試題中對運用修辭格句子翻譯的考查很少,但我們的教材中此類知識點并不少見,也不能認定現在高考考查的少,以后就不會增多。故舉例如下做以說明以便有備無患。

例14: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密《陳情表》)

該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劉氏壽命將盡。在翻譯時可采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其譯為:只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就像太陽將要落到西山一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15: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此句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敖稹笔墙璐?,代指“金屬制成的刀劍”,翻譯時要直接點明借代的本體,譯為:金屬制成的刀劍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鋒利。如果不了解該句中使用的修辭方法就很容易翻譯得有問題,理解起來有偏差。

例1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如果不清楚就會將此句誤譯為:不因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悅,也不因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傷。正確的翻譯是要把相對應的內容合并到一起。此句應譯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同樣修辭手法的句子還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杜牧的《阿房宮賦》)應譯為:每隔五步或十步就有一座樓閣;“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應譯為:在(墳墓)的周圍種滿了松柏和梧桐。

字字落實、句式體現、修辭活譯可謂文言文翻譯的三要點。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考生應注重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在備考過程中,從上述三個方面入手,揣摩命題者的意圖,從而做到胸有成竹,落筆無誤。

猜你喜歡
借代詞類虛詞
初識借代手法
用詞類活用法擴充詞匯量
借代句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虛詞識別方法
基于語料庫“隱秘”的詞類標注初步探究
從成語中學習詞類活用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基于“字本位”理論再談漢語詞類問題
虛詞在詩歌鑒賞中的作用
虛詞功能的羨余及其修辭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