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述遠去的大學——歐洲中世紀大學

2009-09-23 04:55
學理論·下 2009年8期
關鍵詞:西歐中世紀基督教

向 君

摘要:歐洲中世紀大學教育脫胎于宗教神學教育,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但隨著歐洲封建經濟的發展及以后封建城市的出現、崛起,大學教育逐漸增加了社會職業技術教育的內容,同時也培養了大批人文主義學者和思想家,大學作為維護封建宗教統治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卻扮演了相反的角色,為歐洲的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歐洲中世紀大學的產生、演變是歐洲封建文明發展進程的表現形式之一。

關鍵詞:西歐;中世紀;基督教;大學

中圖分類號:G40[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0—0222—03

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歐洲從此歷經數百年戰亂,政治分裂,經濟敗落,文化頹廢,進入了所謂封建中世紀“黑暗時代”。這時被日耳曼人接受得以保留下來的基督教卻因獨尊的國教地位逐漸達到了它的歷史頂峰,基督教神學成為人們唯一的意識形態,幾乎壟斷了各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教會人士成為教育事業的主導者和文化知識的壟斷者。歐洲各國除了僧院和教會學校幾無世俗教育可言,這時的教育主要是用來培養教會神職人員,教會把古典科學文化知識貶斥為“異端”邪說,予以打壓摧殘,古代輝煌的文化財富從人們的視線里消失了,殘存下來的也變成為神學的附庸,人類文化史上的灰色記憶自此開始,但中世紀在教育上卻產生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新事物——大學。

一、中世紀大學興起的背景

中世紀大學是歐洲中古時代留給后世的最為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世界范圍內現代大學的直接淵源。修道院及其組織、近代城市的興起與城市自治聯盟的出現[1]、古典翻譯運動與文化傳播、文化復興和知識氛圍的日益濃厚等都是當時的中世紀西歐所特有的,而且構成了中世紀大學產生的必要條件和歷史文化背景。

西歐中世紀大學除由教會學校轉化而來以外,大多是由社會自行創辦的世俗學校,每一所學校都是社會需要和教育進步的自然產物,并沒有預先的創建計劃和精心準備。[2]它們最初是由教師和學生因學習需要依照手工業封建行會的規則組建起來的學習研究組織,師生關系即行會里的師傅學徒關系。大學建立大多需要教會審批,根據教皇訓令和特許而創辦,但它們卻不依靠教會或政府的財政支持而是自籌辦學經費,以學生繳納的學費來維持生存發展。這種學校甚至沒有圍墻,教室也是臨時租用的。拉丁文“大學”詞匯的最初意思即是指一般意義上的行會團體,當時同一城市的幾個團體聚集組合成某一組織是很自然普遍的事情,學生團體和教師團體的結合就是大學。學生們在外求學“最能保障安全的機會,則是與在該國的同胞聯合起來”。[3]各種學生團體如“同鄉會”和教師團體“教授會”組合起來以保障教育行業制度的規范和教學行為的正常運行,即保護師生的人生財產安全和其它利益而形成大學。行會性質及受城市自治運動的影響,平等性、民主性、獨立性成為大學的特點,它的管理者全部由選舉產生。學生團體和教師團體是屬于不同類別的,它們各以不同的方式組成,它們的聯合也各不相同,所在城市也各有特點,這些不同表現在大學體制的不同上。

因與教會的特殊文化關系,學校由教皇和皇帝授予特許狀,有相對的獨立性,享受自治權力,但它們不能宣傳無神論和其他所謂異端學說。它們既不依附地方又不隸屬教會,全校師生共同推選產生出來的校長管理學校、主持學校日常事務。雖然這些學校與教會關系密切,受社會大環境制約,仍很重視神學教育但畢竟已具有獨立開展研究的條件,逐漸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教育建制,與此時也已逐步形成的小學、中學教育制度相對應。學校教學內容也從原來狹隘的神學范圍擴展到包括邏輯學、數學、天文學、醫學、法學等在內的更廣泛的世俗領域。當時較有影響的學校有法國的巴黎大學、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西班牙的薩拉曼卡大學、意大利的摩德納大學、佩魯賈大學、那不勒斯大學、錫耶那大學等一批學校。到14世紀中歐也學習西歐開始創辦大學如波希米亞的布拉格大學、波蘭的克拉科夫亞蓋洛大學、德國的海德堡大學、維也納大學等?!爸?500年全歐已有80所大學?!盵4]

歐洲各國政府和教會出于加強封建統治的需要都曾積極參與、支持大學的建設,歐洲政治分裂、政治實體林立也有利于大學發展。中世紀大學的發展與基督教有很大的關聯,1179年,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在第三次拉特蘭會議上曾要求教會組織大力興辦學校,除了直接的辦學行為,基督教宣揚的社會公平、人人平等的濟世理念也推動了教育在社會上的普及,是西歐教育進步的動力之一,甚至經院哲學反映教權王權之爭的學術斗爭對大學教育也有過推動作用。早期成立的大學也都先后得到政府的承認。

二、中世紀大學的形式與內容

西歐中世紀的大學顯然還不是近現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機構,但它卻是西歐社會走向繁榮的表現,它的出現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也奠定了近現代大學的基礎。當時在歐洲的大學里神學、醫學、法學、文學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各學校的在校學生從幾千人到幾萬人不等,可見大學在各國的教育文化事業中甚至政治經濟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此時,關于大學的理念大多是大學應是一個教育機構或一個教化的機構,它的使命是培養有教養、有趣味、懂得文明的基本價值和規范的紳士,當然神學教育應是主要內容。學生畢業后大多去做神父成為享受特權的教士階層,這也是大學吸引年輕人的一個原因。[5]中世紀的大學一般都有文科學堂和神學、哲學、法學、醫學等研究院,文科則是預備教育。各校按領導體制可分為“學生大學”和“教師大學”兩種類型,這種管理體制的差異是學校的組建模式和學校發展過程中的管理權利斗爭形成的?!皩W生大學”是指由學生主導管理的大學,它們首先由學生團體聚合學習然后教師前來授課而形成。它的日常校務如學費的數額、教授的選聘、學期的時限、授課的時數等都由學生決定。歐洲南部包括意大利、西班牙、法國、葡萄牙的大學大都是此種類型的學校。由教師主管校務的學校稱作“教師大學”,它們以一些有學術聲望的老師為中心,通過講座講授吸引學生前來學習結合而成。9-13世紀,西歐重拾古希臘羅馬文化,形成了拉丁文對阿拉伯文、希臘文的翻譯運動,翻譯運動造就了專業的知識分子階層“哥利亞德”,這個群體是教師大學形成的主要因素。歐洲北部國家如英國、瑞典、丹麥、德國的大學包括巴黎大學都是“教師大學”。教師大學對比學生大學在組織結構、學術活動上更具制度化、社會化優勢,終在后來的發展進程中成為后者的終結者,并為近現代大學建立提供了范本。

中世紀歐洲大學的學制和教學內容初期并不相同,課程也不確定。直到13世紀教皇敕令和大學法規教規給以明確規定后,各校課程才漸趨一致,教學內容涵蓋了歐洲古代科學文化典籍和阿拉伯文化成果,知識體系得到很大擴展。6世紀時意大利人克修都若斯根據古希臘知識在其著作《學術通論》中提出“七藝”概念,[6]眾多學者都認為知識分子應該掌握七藝,即文學的文法、修辭、邏輯三藝,加上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四科,這也是宗教學校的教學內容,大學予以繼承,七藝的開展對拉丁語言和形式邏輯發展、科學進步都有著積極的作用。法律則分為教會法和民法;醫學課程主要是學習一些古代醫學典籍包括飲食、消毒、熱癥等知識和一些醫藥部門的律例;自然科學也成為大學里一門學習科目,除醫學外天文學、數學、物理學都已逐漸開設,在課堂上教會官方語言拉丁語是通用語。因初期歐洲沒有紙張和印刷術,書籍都是些成本較高的牛皮卷羊皮卷,學生們很少能自備課本,他們主要是通過聽老師講解和記筆記來學習,教學過程是教師引經據典的誦讀與講解,缺少啟發和實踐,學生則埋頭不停地記寫與背誦,上課時間一般很長,呼哨起哄表達對老師的授課不滿意甚至把老師趕下講臺也是當時課堂上的一個畫面,課外辯論卻已是必不可少的學習方法。中世紀的大學為了更好地了解區分人才已有學位制度,分為碩士、博士、教授學位。博士、教授也是榮譽稱號。學士在當時還不是學位稱號,只是一種助理教授證書,獲得者可在學校做輔助教學工作。學位是教師行會的職業標準,學位獲得者就成為教師行會的師傅,被賦予授課權和參加學者辯論會的資格,顯然它也是一種本行業從業保護措施,所以當時畢業生能從大學里獲得學位的并不多。學位制度的產生顯然受到傳統的騎士教育、藝徒教育形式的影響。

另外,在中世紀,大學也是一種享有多種特權的機構。與教會的密切關系及與行政當局的反復斗爭使各國的大學都享有內部自主權,在羅馬君士坦丁大帝時期教師和醫生就享有一定特權,12世紀中期,神圣羅馬帝國最早頒布了一項保護學術活動的法令。學校有獨立頒發教學資格證書的權力,并享有司法權可設立特別法庭,大學教授有法律訴訟的裁判權,審理學校內部和學校與外界的訴訟,一些教授在國會還占有固定席位參與政事。同時學校還有停課、遷徙的權力等,大學師生也不履行兵役賦稅義務。[7]

三、中世紀大學評價

歐洲中世紀大學的產生可以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它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西歐封建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復雜化,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底蘊,東方世俗文化的傳入等都促使人們想更多地了解世界并對現實世界產生宗教以外的遐想,使人們對基督教義、對單純信仰產生懷疑。大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它既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人們用來對世界進行再認識的工具。大學與城市相伴共生,城市為大學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教師團體的行會藍本,并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功能的多樣化,促使它把世俗科學引入學校,以職業技能教育滿足社會需求,豐富了社會生活,培養了大批管理、法律、教育、行政人才,為社會下層人士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在中世紀出身貧寒的學者人數遠超過富裕家庭出生的學者,[8]有的貧寒之士甚至通過大學教育當上了教皇。雖然教會支持了中世紀歐洲大學的建立發展,宗教界為應對科學知識和理性的挑戰證明宗教的正當性,在客觀上也促進了大學一定程度上的進步。但天生的印記使中世紀的大學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宗教的陰影中,有的甚至直接受到教會的控制,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頑固守舊的場所,“中世紀大學繼承保留了教會的特點”。[9]

但即使如此,中世紀大學的出現畢竟打破了教會對教育的壟斷,沖破了舊的神學教育體系,也是對修道院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動。大學和城市學校、行會學校一起為世俗子弟提供了更多的擇校機會,使修道院變的更加封閉。它研究傳授醫學、法學等職業技術科學知識,培養了大批社會實用型人才。當大學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學術活動自然就會高漲起來,產生新的社會思潮,有利于知識分子擺脫宗教思想的束縛,為形成自由思想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臺,推動社會整體意識向世俗化、科學化的方向邁進。實際上學術自由也是當時大學的特點之一,他們靈活利用教會與世俗政權的矛盾,在斗爭中創造自己的生存空間,爭取到一定的學術科研獨立性及相關特權,突破宗教的教育傳統,重視培養人們的理解能力,啟迪了社會辯論風氣。討論、辯論是當時新產生的學習方式,它使人們的大腦受到邏輯思維訓練,鼓勵培育科學理智和懷疑精神,敢于挑戰宗教迷信,動搖了傳統的宗教盲目信仰。在社會上形成團體學術氛圍和專業的知識分子階層,擔負起保存、傳播和創造文化的人類重大歷史使命,造就了眾多科學家、思想家,為后來的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科學革命、啟蒙運動以至殖民擴張積攢著力量。

中世紀大學在潛移默化中豐富社會、為改造社會提供積極因素的同時也逐漸為自己帶來了寬松的環境。資本主義經濟的強勢發展、歐洲民族國家、市民社會的逐步形成、世俗王權與教權的反復斗爭、宗教改革對羅馬教廷的打擊,都使教會對社會的控制力大大下降,人們的生活和學習開始以不同于中世紀早期的社會結構為背景出現世俗化的趨勢,當大學開始探索普遍的學問,成為“探索普遍學問的場所”[10]、科學研究開始成為大學的一項職能或任務、教學開始與研究相結合時,教會的權威就像它的神秘主義色彩一樣在大學里開始褪色,社會化、職業化將是它的使命。方法上大學開始重視吸收改造歐洲古代文化和東方文化,尊崇理性、重視思考,突破過去死板教條的教風、學風,甚至對神學也發出人文的拷問,孕育著人文主義的思潮。推動了歐洲各國學術文化交流和進步,在一定程度上創造出歐洲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氣氛,為“歐洲統一”、“歐洲文化統一”的觀念和政治努力在中世紀打下了一定的社會基礎和理論淵源。[11]所以有人說大學是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中世紀歐洲大學的積極作用并不能掩蓋它的階級性質和落后的一面,雖然成立之初大學的政治色彩并不濃厚,但作為統治階級鞏固統治的手段,宗教性、封建性是它擺脫不了的宿命。大學的自由自治不是絕對的,很多先進的中世紀學者都遭受到宗教迫害,著述被焚毀,人身遭傷害,學校在宗教和世俗勢力的夾縫中求生存。13、14世紀,中世紀大學多被教會控制,在辦學思想及教育理念上普遍存在繁瑣守舊和形式主義等弊病,辦學模式固定化。制度上對傳統的堅持,教學上對舊方法的因循,認知上對新知識的排斥都限制了學生的學習和人身自由,使學校處于僵化狀態,難以產生創新性成果。而學術研究在當時也不是它的主要任務,教學訓練的嚴重功利性是它的不足,學校內部的管理、教學機構也不完善。這些都阻礙了大學對社會發展進步本應產生的更大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5][8][法]布瓦松納.中世紀歐洲生活和勞動(5—15世紀)[M].潘源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94,530,525.

[2][美]海斯·穆恩·韋蘭.世界史(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5:526.

[3][英]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M].任寶祥,吳元訓,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37.

[4]沈堅,金志霖.前工業文明與地域性歷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22.

[6]曹孚,滕大春.外國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95.

[7]滕大春.外國教育通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137.

[9][美]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徐輝,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39.

[10][英]約翰·亨利·紐曼.大學的理念[M].高師寧,何可人等,譯.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6:4.

[11]馬萬利.世界歷史與文化(上)[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113.

(責任編輯/彭巍)

猜你喜歡
西歐中世紀基督教
火山奇跡
基督教教育在西歐的萌芽與鼎盛發展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
試析多神教學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論文之三
淺談古希臘藝術,基督教藝術與文藝復興藝術間的關聯
中世紀的理性與信仰
西歐國家體育賽場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經驗及借鑒
西周分封制與西歐分封制的比較
西周分封制與西歐分封制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