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之行》的生態批評解讀

2009-09-28 07:30
電影文學 2009年16期
關鍵詞:生態批評生態女性主義

洪 娜

[摘要] 愛·摩·福斯特的《印度之行》因其政治文化考量,多年來成為眾多批評家及讀者的評論焦點。而本文試圖另辟蹊徑,旨在探究該小說所體現出的獨特的生態觀,主要從三方面來闡明:福斯特對文明的批判、萬物合一的宗教觀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契合。

[關鍵詞] 生態批評;生態整體觀,生態女性主義

愛·摩·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發表之后,東西方許多批評家對這部小說體現的后殖民主義津津樂道,尤其是西方的“左派”作家、批評家。C.C.埃爾德里奇稱贊這部作品是“第一個有聲望的小說家對一個對其他種族實行統治的種族始終如一的譴責和控訴?!比欢?,福斯特卻一直否認他寫《印度之行》有任何政治考量。他在談論自己的作品時,總是竭力回避政治,把他的作品中明顯的政治問題淡化,以超越政治、追求“純文學”“純藝術”的姿態出現。

另外,一些評論家也圍繞它所表現的主題、復雜的結構、模糊的象征暗示等等展開爭論。L.P.哈特雷曾經說道:“這本書讓人煩擾不安……簡直沒有讓人寄托情感或有安全感的地方?!迸c他一樣,米德爾頓·默利也感覺到這本書骨子里透出的那種不安,他好像也聽到了那抹滅一切的回音。

近年來興起的生態批評為解讀《印度之行》提供了新的批評視角。小說中福斯特筆下的印度是巨大宇宙的象征,他旨在通過小說向人們闡釋人類在偌大的宇宙中所面臨的困境,并重新尋找在工業文明中丟失的天人合一的田園理想。從生態批評的角度重讀這本書,可以凸顯原文被遮蔽的潛主題,如對工業文明的批判、萬物為一的宗教理想、人與自然的契合等等,從而試圖挖掘作品更加深刻、富有現實啟迪的意義。

一、文明與自然的較量

當今人類陷入空前的危機,生存受到嚴重的威脅。這種現狀迫使人類對自己的工業文明、文化傳統、社會發展模式以及生活方式做全面、深刻、痛苦的反思。正如愛默生所說:“文明人制造了馬車,但他的雙足也就喪失了力量。他有了支持他的拐杖,但他的肌肉也就松弛無力了。他有了一塊精致的日內瓦表,但他沒有了通過太陽準確地辨別出時間的技能?!覀兛梢蕴岢鲞@樣的問題:機械是不是一種阻礙?文雅的習俗是不是使我們喪失了生命的某些原動力?”

福斯特認為伴隨著工業化和重商主義而生的技術的飛速發展,人越來越遠離其自然環境和代代積累下來未被程式化的知識。歐洲的教育、歐式的住宅,延伸到印度腹地的鐵路等等,象征著現代歐洲文明對印度的咄咄逼人之勢。但西方工業文明所帶來的卻并不都是幸福,汽車的引進給巴哈杜爾老爺帶來的是車禍,而死人的鬼魂一直糾纏著他。穿梭在馬拉巴山和城市之間的火車像一口棺材,躺在里面的人“像一具具尸體”,“每天四次從發達的北方到這塊旅游勝地喧鬧一番?!北姸辔娜嗽磉_過對鐵路和火車所懷有的強烈恐懼和憂慮,他們擔憂工業化導致自然美的消失和災難性的污染。俄羅斯詩人葉賽寧就寫道;

吹吧,吹吧,災難的號角!

怎么辦,我們現在該怎么辦,

在這骯臟不堪的鐵軌上?

霜雪就像石灰一樣,

抹白這村莊和草場,

你們再無處逃離敵手,

你們再無處躲避禍殃。

瞧它,正腆著鐵的肚子,

向原野的喉頭伸出魔掌……

另一位詩人魯勃佐夫在《我的靜靜的故鄉》里寫道:

……在鐵路線的后面

我看見一個隱蔽的、潔凈的角落。

請時代原諒我的無益的嘮叨,

但是我懇求,但愿這個荒僻的景觀

不要被火車站的煙籠罩。

梭羅也反對無視自然保護地濫造鐵路。他把穿過瓦爾登湖畔森林的鐵路稱作一支飛箭,而瓦爾登湖就像一個靶子“給一支飛箭似的鐵路射中”。

工業文明強調理性和秩序,無視人的情感和內心,所培養出來的是性格不健全的官僚。福斯特揭露了殖民制度對人的個性的消解和異化,以特頓市長和朗尼為代表。特頓剛來印度時,一心想表現出有教養的紳士風度,但逐漸也被殖民主義社會同化?!八麄兟兂梢粋€樣子,誰也不比誰壞,誰也不比誰好。不管是特爾頓還是別爾頓,一字之差罷了。我給隨便哪個英國人兩年的時間,看他準變壞?!崩誓崾堑湫偷挠珜W制度的產物。他在公立學校時,有一種年輕人特有的人道主義精神。但現在這種精神卻消失殆盡了。印度使他的性格發生了某些變化。他對印度實則了解甚少,來印度后變得驕傲自大,冷酷無情。他聲稱英國人到印度來,“不是為了主持公道、維護和平來的”,而是“為了用強權控制這個不幸的國家?!彼麄兌际谴笥⒌蹏趁駲C器的一部分,是徹頭徹尾的歐洲中心主義者。

一個人的心怎么能容納控制得住這樣一個國家?一代又一代的入侵者做過多少嘗試,但是他們終歸不過是些流落他鄉的異客罷了。他們建設了一些大城市,但是這些城市只成了他們逃避的退路。

面對這樣一個充滿原始生命強力的國家,文明這部萬靈萬應的機器也可能突然被迫停止運轉,變成一車無用的石塊。

菲爾丁感嘆西方人可以把印度文明攪亂卻永遠也學不會:“我們在印度的統治建筑在沙灘上;這個國家建設得越現代化,垮得就越慘?!?/p>

二、一切生靈統一

宗教是以神秘、虛幻的方式來體現人類與世界關系的一種文化。不同形態的宗教對世界的認識不同,在價值判定上的趨向也不同。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描寫了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盡管小說中的主要角色大多是基督教徒,但印度教在強化小說的主體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印度教是極具包容性的宗教。福斯特特別關心印度教的一個方面就是從最低等到最高等的所有生靈在愛中統一為一的宗教理想。神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個體差異消失融入不分等級的整體中去。這體現了生態的整體觀。史韋茲按照生態整體觀的思路脈絡提出了他自己的“敬畏生命”的生態倫理觀念,在他看來,正確的生態倫理道德原則應該是“成為思考型動物的人感到敬畏每個想生存下去的生命,如同敬畏他自己的生命一樣。他如體驗他自己的生命一樣體驗其他生命?!?/p>

在小說的第三部分“寺廟”的慶典中,印度教的博愛體現得最為充分,為我們展現了個體完全融入整體的景象。盡管慶典活動毫無秩序,多個演奏者演奏不同的歌曲,墻上的標語也書寫有誤……但神話式的慶祝傳統將混亂變成了神秘,人群出奇的平靜和愉悅,就好像每個人都將自己交給了此刻,一切生靈成為一個充滿愛的統一體,沒有等級之分?!笆郎先f物得到了普度。天下沒有了憂愁,到處都是快樂和歡笑。沒有了疾病,沒有了懷疑和誤解,沒有殘忍,也沒有恐懼?!?/p>

穆爾夫人對印度教也表現出了開放的態度。盡管她是一個基督教徒,但她超越了人間藩籬同阿齊茲建立了友誼,其力量在于基督教人本主義的博愛。她認為印度是地球的一部分,上帝叫我們到地球上來,就是為了要我們彼此愉快的。上帝就是愛神。像她對兒子朗尼所說的那樣,“上帝叫我們到世上來,就是要我們愛自己的鄰人,而且要把這種愛付諸行動的?!钡∏∈腔浇痰淖陨砭窒?,導致了歐洲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的產生。美國史

學家林恩·懷特曾指出,“猶太一基督教的人類中心主義是生態危機的思想文化根源?!彼皹嫵闪宋覀円磺行拍詈蛢r值觀的基礎”,鼓勵著人們“以統治者的態度對待自然?!?/p>

穆爾夫人自從踏上印度國土之后,上帝便一直在她心里。但只提到上帝,她心里還是不踏實,也不靈驗?!吧n天之外仿佛還有一個蒼天,在最遙遠的遠處,是一片寂靜?!蹦聽柗蛉说谝淮我庾R到基督教狹隘的一面?;浇叹拖褚粋€圓圈或環形的拱頂,她感覺到的不是它的深度和廣度,而是它的局限。

面對印度的神秘、混沌與多變,基督教義顯得無能為力,無法給人確鑿的定義及解釋。從“無法命名的綠色的鳥”到“分不清室內室外的黃蜂”,從“混亂無形的建筑”到“骯臟污穢的街道”等等。所有這些意象都傳遞著一種強烈的生態意識:在浩瀚的自然生態中,人類只是非常渺小的一部分,控制自然、利用自然是癡心妄想。

三、與大自然的契合

福斯特賦予了象征大自然的馬拉巴山洞以最豐富而最難以理解的含義。馬拉巴山有許多山洞,它使人聯想到那原始的混沌狀態,因為“一切鬼神都沒這巖石古老?!备鶕s格的觀點,“山洞”是“大地母親”的原型,它是神圣的地方,是無意識的象征?!叭魏我粋€人走進山洞,他自身的山洞,或者他意識背后的那一片黑暗,將會發現他自己是被卷入一個無意識的轉化過程。深入無意識,他得以結識他的無意識內容,這可能導致人格的突變。轉化則經常被視為自然生命的延長,甚或不朽?!瘪R拉巴山洞,即再生之地,隱喻母親的子宮,是孕育生命的地方。生態女性主義認為,“女性與自然界在創造生命方面有本原的聯系,女性通過孕育生命、哺養后代的身體功能與養育萬物的大自然親近?!蹦腥讼啾?,女性有著特殊的認識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女性和動物、大地、星月親密接觸,與大自然享有充滿活力的聯系?!芭伺c大自然共語……她能聆聽來自地球深處的聲音……微風在她耳邊吹拂,樹向她喃喃低語?!?/p>

印度是自然的象征。那里“沒有幾個大城市。印度只有鄉村。除了田野還是田野,再有就是高山和叢林,然后又是田野?!币虼?,在英國,月亮總是死繃著臉,不可親近;而在印度,穆爾太太覺得夜色把她和大地、繁星都抱在自己的懷里,與自然渾然一體,似乎與天上的星宿發生了血緣關系。

梭羅在其著作《瓦爾登湖》中認為,“人和自然的親近乃是人類的必需,因為人接近自然,就是接近‘那生命的不竭之源泉?!比欢?,“生活在這個文明中的我們繼承了這樣一種心理習慣…”我們不再認為我們是這個地球的一部分……我們否認這個塑造了我們思想的文明社會也正在摧毀地球的所有事實?!碑斈聽柗蛉撕桶Ⅶ炖哌M自然的象征馬拉巴山洞時,她們感受到蟄伏已久的自我意識驟然蘇醒,圓形的洞壁上磨得異常光滑,“石壁像一面上面有著各種美麗顏色的鏡子”,二位女性經歷了拉康所謂的鏡像階段。正如蘇珊·格里芬所說:“我們知道自己是由大地所創造的。因為我們看到了自己。我們就是大自然。我們是具有大自然觀念的大自然,是哭泣的大自然,對大自然講述大自然的大自然?!彼齻冊谧匀坏溺R子中看清了真正的自己。正如勃蘭兌斯所說,只有當人在自然蠻荒狀態中,或者當他們身上引起模糊的恐懼感的時候。才能看清最真實的自己。阿黛拉意識到她與朗尼可能彼此并不相愛,因為他們之間“有著彼此尊重和好像黑暗中動物問身體接觸后產生的那種需要,但是卻沒有可以把他們聯系起來的激情?!蹦聽柗蛉苏J清婚姻的欺騙性,所謂的愛情只是一場虛幻,而她自己只是男性生活的影子,不存在任何意義。萬物皆存在,而無物有價值。女性是大自然的細心呵護者,而大自然是女性的最終歸宿。當太陽最后一次映照到她身上時,穆爾夫人最終永遠地沉入了大海之中,消融在廣袤而美麗的自然懷抱中。那里既不屬于英國,也不屬于印度。大海才是她真正的歸宿。當一個人真正地融入自然之后,她的靈魂必將永存于天地之間。因此,在審判期間,也就是她葬身于大海的時刻,眾印度人在法庭里齊聲呼喊她的名字“穆爾夫人”,但這幾個字聽起來成了“愛斯米斯,愛斯米斯”——印度教中一位女神的名字。這象征著穆爾夫人的永生。她以一種神秘的精神力量拯救了無辜的阿齊茲;同時,她與大自然完美地融合,給這方炎熱的土地帶來潤物的雨水和豐收。她必將在自然的、純樸自由的大海中再生。

[參考文獻]

[1]Philip Gardner, E.M.Forster:Critical Heritage[M].London:Routiedge& Kegan Paul,1973.

[2]愛默生.自然沉思錄[M].博凡,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69.

[3]福斯特.印度之行[M].石幼珊,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4]吳澤霖.葉賽寧評傳[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164.

[5]許賢緒.20世紀俄羅斯詩歌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566.

[6]Henry D.Thoreau:Walden[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115.

[7]Schweitzer: Out OF My Life and Thought[M].trans. By A.B.LemkeHenry Holt and Company Publishers,1990:130.

[8]Lynn White: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 Crisis[A].CheryliGlotfelty & Harold Fromm.The Ecocriticism Reader[C].The University ofGeorgia Press,1996,Athens:6,14.

[9]陸揚.精神分析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103.

[1O]關喜玲.西方生態女權主義研究綜述[J].國外社會科.學,1996(02).

[11]蘇珊·格里芬.自然女性[M].張敏生,等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289.

[12]棱羅瓦爾登湖[M].徐遲,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6

[13]趙一凡,等.西方文論關鍵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D06:478.

[14]何懷宏.生態倫理——精神資源與哲學基礎[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205

[作者簡介]洪娜(1980—),女,講師,2007級比較文學博士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猜你喜歡
生態批評生態女性主義
科馬克?麥卡錫西部小說的生態批評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