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涼山彝族服飾藝術研究

2009-09-28 07:30
電影文學 2009年16期
關鍵詞:服飾

李 蘭

[摘要]彝族是有著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其民族服飾是彝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藝術之花。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極少,涼山彝族較多地保留著彝族古代遺風,其服飾文化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無論是涼山彝族男女上衣,還是涼山所地、依諾、圣扎三個方言區的大、中、小褲腳以及女性百褶裙和頭飾藝術,都較完整地沿襲了彝族傳統服飾的習俗和文化特征,無疑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關鍵詞]涼山彝族;服飾;所地;依諾;圣扎

彝族是有著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其民族服飾是彝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藝術之花。彝族人民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形形色色,創造出形式多樣的圖案,用靈巧的雙手創造出了多姿多彩的服飾文化。

由于彝族支系較多,所處地域、自然環境復雜,生產經濟類型各有差異,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即使同一方言區不同居住地的彝族,在服飾的質地、款式、裝飾紋樣等穿著講究等方面亦有所差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呈現出濃厚的地方特色。根據彝族服飾的不同地域特征,可將彝族服飾分為涼山型、烏蒙山型、紅河型、滇東南型、滇西型、楚雄型等六種類型。

由于大、小涼山天塹溝壑的隔絕所造成的特殊的封閉地理環境,使涼山彝族在新中國成立前具有原始的奴隸制社會形態,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極少,較多地保留著彝族古代遺風。涼山彝族服飾喜用火鐮、羊角、蕨草等傳統圖案紋樣和紅、黃、黑三色,多用挑、繡、鑲、滾等工藝技法。其服飾所體現的尚黑、崇虎、敬火、重武等審美情趣是彝族服飾最典型的藝術特征,較完整地沿襲了彝族傳統服飾的習俗和文化特征,在彝族服飾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涼山彝族服飾還可以根據方言的不同,分為所地、依諾、圣扎三種服飾樣式,不同的服裝穿戴也成為涼山彝族“所地”“依諾”“圣扎”三個方言區的標志。

一、涼山彝族的上衣特點

涼山彝族男女上衣均為緊身窄袖、繡花的右衽襟衣,外披用羊毛制成的察爾瓦、披氈,披氈多為羊毛本色,察爾瓦則多為黑色。下擺留有一尺余長的須。

“察爾瓦”是彝族獨具特色的傳統服飾,有較好的保溫避水性能,是男女老少不可缺少的外裝束?!安鞝柾摺笨椨蟹礁窦y、斜紋、水波紋及南瓜籽紋等花紋,有白、灰、青等色,最普遍的是染為深藍色。其形似披風,無領無袖,像一口鐘,用繩收縮上部,下部吊有繩穗,長到膝下,既單純又有線面的變化,形式感極強?!笆ピ狈窖詤^的察爾瓦最為華麗,邊緣鑲有紅、黃牙邊和青色襯布,下邊吊有長達30厘米的繩穗。

1.涼山彝族的男子上衣

男裝主要講究實用,款式變化較少,紋飾不考究,色彩較之女服沉著、素雅?!八亍狈窖詤^的男子上衣,以短為美,多不過肚臍,綴多排密集長袢銀扣,披精制羊皮察爾瓦?!耙乐Z”方言區男式上裝以緊身為美,多為黑或藍色,雙袖及胸襟均刻意繡飾,大襟右衽,窄袖?!笆ピ狈窖詤^的男子上衣分內衣、外衣、坎肩三種。內衣多為白布褂;外衣大襟右衽,領矮,喜用青。藍色布料。青年男子外衣緊身窄袖,環肩、襟、擺均用色布鑲飾細牙條花數道;中老年男子外衣有對襟、大襟之分,均較肥大,不飾花,扣袢較大??布缪b飾較重,一般為中、青年趕集、聚會時穿用,勞作時也作墊肩用。

2.涼山彝族的女子上衣

女裝講究美觀。上衣毛、棉、絲制、排襟、前襟、后項圈和袖口用彩線挑有圖案花紋。式樣多姿多彩,裝飾繁復細密,紋樣變化豐富,色彩對比強烈。少女服飾顏色鮮艷,常用紅、黃、綠、粉等顏色,搭配大膽,對比強烈,而且花紋樣式繁多,充分展現了妙齡女子的婀娜多姿和青春風采。在盤肩、胸襟、袖口等處以滾花裝飾,在右衽娺隊匠心獨運的做工精細的盤扣。

“所地”方言區的婦女服裝是涼山彝族服飾中的精華,上罩窄袖緊身衣,衣上從衣領、肩、胸、下擺等部繡上了圖案。于罩衣外套短袖大襟衣,衣長不超過肚臍,通身鑲飾渦紋或波紋傳統紋樣,以貼花為主,還飾以盤花、鑲嵌,風格粗獷又不失細膩,古樸艷麗。

“依諾”方言區的婦女上衣大襟右衽,有襯衫、罩衣、背心三種,以細條盤花為主。配有貼花和刺繡。襟袖嵌紅、黃、綠色的細條紋為飾。少女的衣領齊耳,領上飾以彩繪、挑花或貼上銀泡、銀片。

“圣扎”方言區的青年女子上衣身長齊膝,袖長過腕且窄,袖口窄小,里為紅布,穿時卷起袖口顯露紅色以示美觀。滾花以雞冠形、窗格形、火鐮形花為主,其獨有的一點是底襟滾以大塊蕨菜紋花樣,美觀大方。外套坎肩,坎肩均為黑肩、環肩,襟邊飾花,特別是袖籠、襟邊及衣擺均鑲以一圈雪白的兔毛皮為飾;別具一格,上衣以細條盤花為主,配有貼花和刺繡。中老年婦女衣飾色調偏低,環身、襟袖貼青布寬邊并加嵌紅、黃、綠色細條紋為飾,莊重而不失風韻,工藝飾花多以色布鑲嵌“雞冠牙”為主。

二、涼山彝族的下裝特點

1.涼山彝族的男子下裝

涼山彝族的男子褲型特征最具有彝族服飾特色?!八亍狈窖詤^的男褲腳極小,腰大、襠寬,造型酷似馬褲,俗稱“小褲腳”?!耙乐Z”方言區的男褲以褲腳寬大為突出特點,褲腳寬五尺六寸,極寬如裙,最寬達170厘米,俗稱“大褲腳”。而介于“大、小褲腳”之間的“圣扎”方言區的男子褲腳寬50至100厘米,較“依諾”方言區為窄,較“所地”方言區為寬,觀之仍如裙,易與“依諾”方言區的男褲混淆。

2.涼山彝族的女子下裝

百褶裙為彝、苗、侗等族婦女常穿的一種裙子,裙身由許多細密、垂直的皺褶構成的裙子,少則數百褶,多則上千褶,主要流行于云南、四川、貴州等地。涼山彝族女子多穿百褶裙,但不是全部都百褶?!八亍狈窖詤^的女裙只有裙腳為百褶,裙身皆無褶或少褶,緊腰寬擺,俏美瀟灑,穿起來更顯女性婀娜體態?!耙乐Z”“圣扎”方言區則是穿五彩布鑲接的百褶裙,其造型雍容寬大,舒展大方,裙子從腰至膝為直筒,膝以下分散成扇狀細密皺褶,中下部以鮮艷的布一圈圈拼接而成,色彩耀眼?!耙乐Z”方言區的女童穿兩節裙,成年后舉行換裙儀式,改穿三節成年裙,上節為裙腰,中節成筒狀,下節多皺褶。一般裙長85厘米,裙擺甚為寬大,而且在百褶以上。有白裙和彩裙,喜以紅、粉、黃、綠等色相間鑲接,色彩對比強烈,艷麗生輝。中老年婦女的長裙則色調沉郁,多為白、黑、藍等色相間鑲接。

三、涼山彝族的頭飾特點

彝族的頭飾之豐富,在我國少數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涼山彝族從幼兒到老年,都非常講究頭飾。幼兒在半歲至3歲間戴“飄磨卡”,此帽式前呈扁平狀,鑲花邊,上貼一個翡翠小玉片,帽頂和帽子兩側繡著花朵組成的圖樣。隨著年齡的增長,其頭飾也發生明顯的變化。

1.涼山彝族的男子頭飾

涼山彝族男子頭飾素以椎髻著稱,且髻式多樣,有朝天髻、螺旋髻、英雄髻等。男子多蓄發于頭頂,這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裝束。男孩在四五歲時,就在額前留一撮方形的頭發,成年后將其挽成一個發髻(椎結)。人們視其

為天神的代表,認為它能主宰吉兇禍福,所以神圣不可侵犯,象征男性的尊嚴,任何人不能觸摸、戲弄,漢語名“天菩薩”。

涼山彝族男子喜愛用黑色或青藍色棉布纏頭部,頭帕的頭端多成一尖錐狀結,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氣概。椎髻細如竹筍,長約二三十厘米;是將細竹棍裹在頭帕中,斜插在額側,俗稱“英雄髻”,傳說是英雄“扎夸”的髻式,以示青年男子的英武瀟灑。青年人多將英雄髻扎得細長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

英雄髻有偏左、偏右方向之分。傳說彝族先祖從云南、貴州渡過金沙江遷往涼山時,曲涅氏族家支是從左邊渡過金沙江,古候氏族家支從右邊渡過金沙江,故凡屬曲涅系家支的后裔英雄髻偏左,古候系家支后裔的英雄髻則偏右。居住在“依諾”方言區的彝族是古候氏族家支,男子以布巾椎髻為飾,頭髻一律偏右。居住在“圣扎”方言區的彝族屬曲涅氏族家支,男子亦以布巾椎髻為飾,頭髻一律偏左?!八亍狈窖詤^的男子雖然不扎“英雄髻”,但他們用數丈長的綢布巾在頭上交叉纏繞出似“英雄髻”的大包頭。

2.涼山彝族的女子頭飾

彝族女子頭飾也充分反映出彝族婦女尚美,愛美的個性特征。涼山彝族女子頭飾,不僅各方言區之間不同,而且在未成年者、成年未婚者和已婚未育者以及生育婦女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女孩滿三歲時,就換上“雞冠帽”,其帽形如公雞的冠子,未成年的女孩帽兩側還繡有圓形或三角形的精美圖案,成年后則沒有。女童蓄發以后梳單辮垂直于腦后,八九歲時,將單辮盤于頭頂四周,辮尾綴以紅色棉線,辮上有時扣以弓形小木梳為飾。出嫁時則分流雙辮、交叉盤壓在頭帕上。如尚未出嫁而已達成年期者,行成年禮后,亦可分梳雙辮。姑娘成婚后不僅發型改變,帽式也隨之改變。各地頭飾或挽髻于腦后,繞青帕,飾銀簪、銀鏈于髻上;或在頭帕上裝點數朵五彩絨花;或戴綴滿銀花、銀泡的頭箍等。

“所地”地區是一長條青布,花線扎邊,折戴頭上。三個地區都是生小孩后將帕換帽?!笆ピ薄耙乐Z”地區換為荷葉形夾帽?!八亍钡貐^技為竹架青布圓頂帽。婦女育前戴飾花頭帕,育后戴帽或纏帕。羅鍋帽是涼山彝族已婚婦女的專用頭飾,它顯示出母親和妻子的雙重身份,涼山彝族不是以婚否,而是以是否生育來區分女子的不同身份,戴上羅鍋帽的婦女必須長期居住夫家。遵守族規。羅鍋帽需用竹絲編制襯架,外罩青布帽面,形似一口大鍋,面上飾菏銀花,高高地頂在已婚婦女的頭上。

“依諾”方言區的成年未婚和已婚未育的女子的頭飾是用數層藍布折疊而成,形成一塊磚,平直地壓于頭頂,頂在頭上,并將發辮繞壓在上面,辮梢留一撮長發垂在耳側。未成年女孩的小頭帕只折疊兩三層,已婚婦女頭帕層數加多;生育后的已婚婦女須改戴荷葉形軟夾帽,帽頂飾銀質圓片或布紐,帽后鑲貼箭形花布條,戴帽時要將雙辮壓在帽上。一般頭帕都飾以刺繡,以花草圖案為多;荷葉帽頂及帽背則飾有圓形、角形銀片和線條紋繡。

“圣扎”方言區的成年未婚和已婚未育女子頭頂一方刺繡精美的紅里青面雙層頭帕,外層挑繡各種精美細致的花紋,帕內墊有四至八層襯布,帕的前端齊眉。用粗大的假發辮固定頭帕在頭上,未成年女孩還用紅線系在頭上。生育過的婦女改戴荷葉形夾帽,帽后正中飾一條繡制的箭形帶,發辮藏在帽內。

“所地”方言區的彝族女子頭飾較“依諾”“圣扎”兩方言區的更復雜。少女頭帕式樣最獨特,其成年未婚和已婚未育女子都包頭帕,帕內襯有一個弧形布袋,內塞蕎麥殼,布袋的兩端有帶子,編在發辮內,然后將發辮盤繞在布袋上,用繩拴緊,再將頭帕包在其上,形狀酷似鳥翅。一條花線鎖邊的青菜地色寬布條,戴之前,先將一長條塞草布袋立于頭頂,發辮盤于其上,再用繩纏繞固定。

涼山彝族的服飾藝術像一顆晶瑩的明珠,閃爍著璀璨的光芒,猶如高原上的一道彩虹,把涼山裝扮得格外靚麗多彩。涼山彝族服飾所顯示出來的多重文化精神和藝術內涵,遠遠超出其他載體的功能和意義。豐富燦爛的服飾藝術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待我們進一步去挖掘研究。

[參考文獻]

[1]鄧伍英.論影視中服飾文化的傳承與應用[J].電影文學,2008(02).

[2]程銘.電影藝術中的彝族尼蘇花腰服飾[J].電影文學,2008(08).

[3]劉冬梅.涼山彝族常裝服飾的美學表現[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6).

[作者簡介] 李蘭(1975—),女,四川儀隴人,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猜你喜歡
服飾
數字化服飾還原在越劇角色塑造中的創新傳承
動物“闖”入服飾界
聽諸子百家講“服飾穿搭”
唐代參軍戲角色服飾的考證與推定
雪人的服飾
金代吏員服飾淺探
從《長安十二時辰》看唐代服飾
冬季服飾
服飾之美——高華村
Wearing History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