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問”研究 事關全局

2009-10-23 09:15趙群筠余映潮
中學語文教學 2009年8期
關鍵詞:春酒課型提問

趙群筠 余映潮

《春酒》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了解琦君嗎?她的家園在哪里?

(學生七嘴八舌。從溫州永嘉到杭州,從臺灣到美國。琦君曾經的家園被學生一處處搜尋出來。我接過學生的話茬,不緊不慢地說。>

師:可是我總覺得琦君應該還有一個家。

(學生驚訝。隨即,有學生說琦君的家“在心里”?!耙驗椴还芩叩侥睦?,都在心里惦記著她的家?!?

師:其實,琦君就是一個“無數次在筆墨之間尋覓著歸鄉之路的女子”。今天她要給我們講述一個關于家園的故事。家園里最主要的人是誰?

(學生異口同聲——母親)

師:熟讀琦君作品的讀者都會感覺到琦君的母親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寫得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寫的幾乎都是她的母親。這到底是怎樣的母親,能夠讓琦君這樣魂牽夢繞呢?

同學們閱讀課文,思考課文里哪句話概括了母親為人處世的準則?

(學生循著問題閱讀課文。很快就找到了中心句——“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師:應該抓住哪兩個詞來理解這個句子?

生:分寸,留神。

師:這個“分寸”的含義是什么?

(學生各抒己見,闡述對“分寸”的不同角度的理解,但都只是語義上的解釋。于是,我又要求同學們從文中尋找出一些例子,來說明母親是“一個做事很有分寸的人”,或者說“她對做什么事都很留神,很細心的”。他們找出了一些描寫琦君母親的句子。在分析和朗讀中,他們逐漸感受到了琦君母親的“分寸”感。)

1“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她又轉向我說:“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語氣和要求,是一種得體。)

2我喝完春酒回來,母親總要聞聞我的嘴巴,問我喝了幾杯酒。(用親昵的動作、溫和的方法表達潛在的規矩。)

3她自己請鄰居來吃春酒,一定給他們每人斟一杯八寶酒……母親是從不上會的,但總是很樂意把花廳給大家請客,可以添點新春喜氣。(“一定”“總是”寫出了母親的大度善良。)

4母親就會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寶酒給大家嘗嘗助興?!赣H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得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其實母親是滴酒不沾唇的。(熱情而不失身份。)

5不僅是酒,母親終年勤勤快快的,做這做那,做出新鮮別致的東西,總是分給別人吃,自己卻很少吃。人家問她每種材料要放多少,她總是笑瞇瞇地說:“大約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沒有一定分量的?!钡€是一樣一樣仔細地告訴別人??梢娝鍪裁词?,都有個尺度在心中的。(知道別人想要什么,但是又表達得非常謙虛,讓旁人感覺愜意。)

(在較好地完成了對母親的解讀后,接下來應該講述家園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童年的琦君。)

師:請同學們用兩個字概括一下文中“這個家園中的女兒”留給你們的印象。

(在感動的氛圍中,學生抓住兒時琦君的個性特征:調皮、貪吃、快樂……)

師:讀琦君的文章,我們一定要琢磨她的文字,清新秀雅。普通平凡中透露著的一種靈氣,如行云流水。特別是細節描寫,讓人過目不忘。

老師教同學們“課文注讀法”(投影展示:《石頭記》《詩經》《二十四史》《水滸傳》的部分注釋),來認識這樣“一位可愛、活潑的小姑娘”。

(為了讓學生領會“課文注讀法”,我以文章第四段為例作了示范點評。再讓學生試著給課文中描寫“我”之精彩處作批注,加評點。)

1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奇特的比喻)

2母親給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點點。我端著、聞著,走來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門檻時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卻全灑在衣襟上了。抱著小花貓時。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覺。原來我的小花貓也是個酒仙呢!(動作、神態)

3我呢,就在每個人懷里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可愛的女孩,溫馨的氛圍)

師(小結):這是一個無拘無束、天真爛漫的小琦君,在母親和鄉鄰的呵護下快樂成長的小琦君。

師:這個家除了溫柔、善良的母親,活潑可愛的“我”,還有其他親人嗎?

生:有,阿標叔。

師:他是傭人啊!你覺得他是家人,從哪里看出來?

生:從“花匠阿標叔也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可以看出他干活這么賣力絲毫沒有勉強的意思,他是把這里當自己的家了。

師:說得很有道理。那還有其他人嗎?

(有學生提出眾鄉鄰也是“家園”中的人,其他學生反對。在短時間的爭論后,他們一致認為,鄰里之間互相幫助,應該就是一家人。我接過話頭補充說這個家里還有一群淳樸、熱情的鄉親,大家一起共渡難關,同分享,吃酒時“劃拳吆喝,格外的興高采烈”,這個家的氛圍多好呀!置身于這樣的鄉情中,怎能不讓人感覺到家園的溫馨、溫情和溫暖!齊讀課文前四句話。)

師:可否把課文標題“春酒”改成“家園”?

(學生沉默一會,有的說“行”,有的說“不行”。在互相討論中,學生漸漸明白:農歷新年里的種種風俗與禁忌,“我”一馬當先地作為母親的代表前往家家戶戶喝春酒,鄉親之間互相“起會”置辦“會酒”的融洽?!拔摇痹诙嗄曛蟀茨赣H的辦法“如法炮制”的“八寶酒”……這一切都圍繞著“春酒”展開。琦君就把許多有關的片段匯集于“春酒”這個焦點上,把過年味、童年味、人情味、母親味、思鄉味等諸多味兒釀進“酒”中,置放于偌大的“家園”里?!按壕啤笔侨牡奈难?這酒怎能舍去?)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琦君寫此文時處在什么樣的情況嗎?——溫柔善良的母親已離她而去,無拘無束的童年也一去不復返,淳樸善良的鄉鄰也是隔山隔水,就是如法炮制的春酒也沒有了往日的滋味。這時,“家園”還是原來的家園嗎?琦君會發出什么感慨?

(學生反復朗讀“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從聲音中去感受作者深厚的情感。學生的神情漸漸凝重。)

師:是啊,“到哪里去尋找真正的家醅呢?”我們還是到琦君的文字中尋找吧!(投影出示)

在上海求學時,母親來信說她患了風濕病,手膀抬不起來,連最簡單的縲絲髻兒都盤不成樣,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幾根短發剪去了。我捧著信,坐在寄宿舍窗口凄淡的月光里,寂寞地掉著眼淚。深秋的夜風吹來,我有點冷,披上母親為我織的軟軟的毛衣。渾身又暖和起來??墒悄赣H老了,我卻不能隨侍在她身邊,她剪去了稀疏的短發,又何嘗剪去滿懷的愁緒呢!

——《髻》

來到臺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著落,對家鄉的苦念,也就與日俱增了?!叭绽锵?,夢里思”,昨夜夢魂又飛歸故里,躺在雙親的墓園中,擁吻著綠茵覆蓋的芬芳泥土。望著悠悠出岫的白

云,多年抑郁的情懷得以暫感舒松,可是短夢醒來,淚水又濕透枕邊,美麗的家園啊!它依舊是海天一角,水闊山遙。

——《鄉思》

家鄉人民也始終惦記著這位遠方的游子。坐落于三溪中學內的琦君文學館于2001年10月22日開館。應邀參加開館儀式的琦君到場為文學館剪彩。離鄉半個多世紀后,她終于坐著輪椅踏上了家鄉的土地,見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親人。

隔一條海峽夢回童年舊事,竭畢生心力寫盡故園深情——2006年6月7日90高齡的琦君永遠擱下了那支生花妙筆。臨終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著:我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呵……

海棠春曉老人為琦君寫下了這樣的悼詞:“纖毫詞筆蘊情真,羞煞墨壇多少人;一日瑤池仙駕去,猶留溫婉在紅塵?!?/p>

“夢中應識歸來路,夢也了無據?!薄@位一直在心靈深處尋找歸鄉之路的女子,是否會踩著滿院的花香,杖履點叩著當年她牽著母親的衣角走過的青石板,尋著童年的夢而來?

謝謝同學們的深情朗讀,下課!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教師進修擘校310011)

余映潮(以下簡稱“余”):這一節課學生在課文品讀中追尋著琦君的“家園”,視野比較寬廣。在引領學生漸人“家園”這個方面,你是如何構想的?

趙群筠(以下簡稱“趙”):我主要借助課堂的提問來引領學生。語文課堂通常通過“問”來推動教學進程。而問題的設置源于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深刻領會,源于對學生思維的準確把握。首先,我設計了一個充滿懸念的小小提問——“琦君家園在何處”,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從地域的家園,進入心靈的家園,探究心靈家園深處的真情摯感?;蛘哒f,將學生引入課文,引向課文中的家園,引向這個家園中的重要人物“母親”。這個提問的目的就是“引導”。巧妙地將閱讀教學引向課文的重點內容。然后在“引”的基礎上再用五次提問,一步一步地將課文學習導向深入。我想,學生如果真正品悟到了琦君的“家園”并領略到其中的風景,也就基本掌握了《春酒》的內容。

余:是的,從教學設計看,你比較注重提問的質量,每一步的教學都用一個提問領起。在此方面。你自己的感覺是怎樣的呢?

趙:一堂課的教學中,教師所提的問題,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所謂“恰如其分”才是我們要追求的提問境界。提問“過高”難以誘發學生的認知,冷場不可避免;提問“過低”不易擦出思想的火花,熱鬧成了假象的外衣。問題要切合文本,切近學生,難度適中,才能發揮問的作用。具體言之,問題應切合學生的知識基礎,有思考的價值。對學生理解文本能起關鍵的“提起”作用?!洞壕啤返慕虒W中,我的第一個主問題——“課文里哪句話概括了母親為人處世的準則”看似簡單,其實易中有難。這個提問開門見山,直奔目的,又一線串珠,引出對話的內容,牽連出來的思考空間很大,學生要獨立分析的問題很多。譬如如何理解“分寸”“留神”,如何從文中把握“分寸”“留神”的意義等等?!靶罘?,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是文本的核心句,抓住了教材的關鍵句并適時提問,這就是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中理想的提問應能創設使學生產生疑問并迫切希望得到答案的心境,能夠激發學生思維,探究并發表個性化的見解。我的第一個主問題,就是基于這幾方面來考慮的。

當然,在學生自以為知之的時候,他們的思維往往處于停滯狀態,或囿于狹窄范圍,或注意力分散,或認識沖突,這些時候又都是提問的時饑?!洞壕啤返恼n堂里,學生的思維也有一個張弛的過程,明白了琦君的“家園”世界和“春酒”的關系之后,很多學生認為課文內容學完了。這個時候我提出了第五個問題——“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使他們漸趨停止和分散的思維立時有了轉折,注意力被這個提問逮個正著,繼續走人琦君的“家園”,在美好的“文字”中去細細咂摸琦君的情思。

余:課堂的活躍,課堂氣氛的融洽,除了教師掌握提問的時機外,很多時候還在于“提問”的角度。在《春酒》的教學中,我想你對此是有體會的。

趙:唐朝詩人盧廷讓《苦吟》詩云:“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弊髟姛捑渲嗫梢娨话?。其實,設計語文課堂的提問也是如此。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且效果往往不一樣,只有找出最佳的提問角度才能讓問題的價值發揮得最好?!洞壕啤方虒W中我的第四個主問題——“可否把標題‘春酒改成‘家園”,也可這樣設問:“散文《春酒》的標題好在哪里”“‘春酒與‘家園的關系是什么”等。但“散文《春酒》的標題好在哪里”問得生硬、單一,學生往往不知所云,思維無法激活;問題“‘春酒與‘家園的關系是什么”問得深奧、寬泛,學生很難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理解;而“可否把標題‘春酒改成‘家園”,既與課文內容密切關聯。又有一定的趣味性,最重要的是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此,就有了很好的生成性的課堂對話。

觀察者語

觀察《春酒》的教學,覺得趙老師在教學設計中綜合地考慮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學的立意,二是提問的設計,三是切入課文的方式。教學的立意表現在教師追求用一種精神層面的內容來熏陶感染學生;提問的設計表現在盡量提高提問的質量,發揮提問在課堂教學中的引導、激發作用;切入課文的方式則是由遠及近,由宏到微,多角度覆蓋。所以,這樣的課例比較具有品評的價值。

這里要重點說一下的,就是趙老師很在意提問的設計。

在導入課文學習內容之后,全課的教學一共出現了五次重要的提問:

它們以“主問題”的形式,依次這樣出現:1,課文里哪句話概括了母親為人處世的準則?2,這樣的母親培養出了什么樣的女兒呢?3,琦君的家園里還有其他親人嗎?4,可否把課文標題“春酒”改成“家園”?5,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很明顯,這五個問題的設置,帶有“主問題”的特點。每次的提問都能夠支撐起一個時間板塊的學習過程,形成了課堂教學的大體思路,基本上牽動了對課文內容的品讀;同時,課堂教學又因減少了無效提問的次數而顯得簡潔美觀。

教師在意提問的設計,注重精心設計重要的課堂提問,應該說是一種很好的素質。在前面的“對話”中。我與趙老師就課堂教學提問的引領激發、恰如其分及其角度變化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交流。如果每位老師的每一節閱讀課的教學提問都能夠在這些方面作比較深入的思考與實踐的話,那么關于閱讀教學的提問研究就會讓我們喜不自禁了。

但事實上能夠這樣做的人數比例非常小。

只要常常關注課堂閱讀教學的人都知道,多年以來的提問設計研究,并沒有能夠讓大面積上的課堂閱讀教學提問的基本手法——“碎問碎答”——得到一些改變。

大多數語文教師都仍然習慣于在閱讀教學之中不斷地提問,大量地提問,隨意的問和簡單的答仍然充滿著我們的課堂:即使那些高層次的

教學大賽也是基本一樣。

如果要求只用一句話來概括課堂上大量提問的弊端,我會這樣說:頻繁的提問讓學生安靜不下來,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得不到沉思默想和實踐練習的大量時間。從表象上看,這與課標提出的“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從實質上看,則是大大削弱了“課堂訓練”這種對學生而言的最及時最認真最有力的訓練。

從這個意義上講,“提問”的研究,事關閱讀教學的全局,事關閱讀教學效率和質量。

我想。我們不但要從“提問”的角度、從“提問”技術的角度來研究如何設計提問、如何提高提問的質量或者減少無效提問的數量的問題,還應該從另外的、非提問研究的角度來改善課堂教學碎問過多的狀況。如果只把眼光單純地盯在“提問研究”之上,我們似乎真的無法讓這種現象得到改觀。相反,如果從另外的角度、從非“提問研究”的角度來著手,倒是有不少的做法可行,有的甚至會有非常明顯的效果。如:

●研究學生課堂活動的設計

此時的研究,活動為主,“提問”為次,研究的目光自然移到了“活動”之上。而且由于學生活動的開展,細碎的提問必然減少。

如在《春酒》的教學之中設計這樣一個重要的活動:課文中有很多細節寫得很有情趣,表現出作者對童年、對母親、對家鄉的濃濃情感。請同學們進行三個層次的活動——找一找,讀一讀,議一議。

“找一找”的時候,課堂是安靜的;“讀一讀”的時候,課堂上是熱鬧的;“議一議”的時候,先是安靜的,然后是熱烈的,教學的節奏很分明,師生的對話很充分。學生大量地占有了時間,教師之問自然減少。

變個角度,可以在無形之中改變“習慣”。

●研究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

此時的研究,能力訓練為主,“提問”為次,研究與實踐的重點是學生能力的培養。由于能力訓練需要學生的活動,需要學生占有一定的時間,課堂的提問量會大大降低。

如《春酒》的教學,設計這樣幾次能力訓練:

第一次,概括能力訓練。請同學們分別從主題、從選材、從情感、從語言的角度對課文內容進行概括。

第二次,分析能力訓練。請同學們分組進行討論,分析《春酒》首尾兩段的表達作用。

第三次,欣賞能力訓練。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中富有情趣的細節描寫,欣賞它們的語言表現力。

換一種說法,這就是在“用教材教”,長此以往,學生閱讀能力何愁不能提升?

●研究教師如何進行知識講析

目前的語文閱讀教學,對“教師講析”的研究探求得比較少,可能是受所謂“淡化知識”的影響。教師不講析的課堂,如何能讓學生學好知識?所以閱讀課上的講析一定不能少。教師的講析多了起來。提問的數量一定會降下去。

如《春酒》的教學,在讀讀議議品品之中或者之后。教師結合課文內容與課文后面的練習。是可以用“知識穿插式”的教學方案給學生講析如下知識內容的:什么是線索,什么是細節,什么是情趣。什么是語言特點。

課堂教學對教師講析的基本要求是知識的豐厚性。像這樣的講析,我們現在是做得太少了。

教師在課堂上認真地、生動地、深入淺出地講析著,“隨口而問”能夠基本絕跡。

●研究課型的設計與創新

所謂課型,就是由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地位所決定的一種課堂教學結構。最簡單的看法是:一節課中,主要的教學活動方式是什么,這節課就可以稱為是什么課型。如我們平時所說的“教讀課”“自讀課”“學法指導課”等。

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課文的閱讀教學就必須是教讀課或者講讀課。對于“課型”,人們并沒有嚴格的合乎邏輯的劃分標準。我們可根據教學任務的不同、教學內容的不同、活動方式的不同、師生雙方作用的不同來設計比較“新”的實用的課型。

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春酒》是自讀篇目,我們為此可以設計“自讀”課型。

《春酒》的語言生動細膩,優雅感人,為此我們可以設計“語言學用”課型。

《春酒》結構優美,細節描寫生動,又不乏說明內容的穿插,可以用來設計“課文作文”課型。

《春酒》內容生動,內蘊深刻,情深意長,可以用來設計“話題討論”課型。

……

這樣一些課型的設計,一方面深化了教師對教材的研讀與處理,提高了教師教學設計的技能與技巧,一方面則能大大降低教師課堂上的頻繁提問。有的課型,如“課文作文”課,學生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基本上能夠“消滅”無味的課堂提問。

下面是《春酒》的,一個“話題討論”課的大致流程:

第一步,教師指導,朗讀課文,時間大約15分鐘左右。

第二步,教師出示一句話,里面含有四個小“話題”:讓我們一起來感受課文中所表現的童年之趣,母親之善,民風之淳,故鄉之戀。

第三步,同學們自選話題研讀課文。大約8分鐘左右。

第四步,課堂話題討論、交流、對話、小結。大約18分鐘左右。

第五步:教師進行課堂小結。

下面是《春酒》的一個“自讀課”的大致流程:

1建議你這樣初讀課文:

2建議你這樣積累語言:

3建議你這樣欣賞細節;

4建議你這樣體味情感。

像這樣的課型設計和教學流程設計,能夠極好地安排學生的活動?;旧蠜]有什么教學提問,更沒有所謂的“碎問”,但教學的內容卻可以做到非常深入。

猜你喜歡
春酒課型提問
醉在《春酒》的人情民風里
基于核心素養的創造式課型組合操作體系
學科教學中的課型設計思路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美食里深藏著愛與感恩
初中化學課堂個性化有效提問策略
談談提問在高一年級數學課堂上的運用
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構筑高效的語文課堂
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師提問有效性的幾點思考
10年闖蕩兩手空空沒臉回家從頭再來做回春酒終獲成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