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化與外化:鑒賞之二弦

2009-10-23 09:15鐘立英
中學語文教學 2009年8期
關鍵詞:外化內化首詩

鐘立英

我們知道,詩歌是典型的抒情文本,欣賞詩歌就是經歷內化與外化。內化,指體驗在體驗者內心生成的過程。與之相對的是外化,即將內化后的認識、理解、體驗、感悟等通過語言、動作、神態等形式傳達出來。簡言之,內化與外化是詩歌鑒賞的二弦。詩歌鑒賞教學應緊緊抓住此二弦,比如《中學語文教學》第6期上刊登的張永慶老師《(登高)教學實錄》就為我們作了很好的示范。

首先。內化是手段和形式。沒有內化,外化則無從談起。這個過程完成的好壞決定著外化質量的高低。詩歌鑒賞就是要引領學生理解情感,達到與詩中的情感同位、與詩人的情感同位、與詩人所處的時代情感同位。最終實現對自我情感的體驗與升華。這是鑒賞體驗的內化過程。實錄中當張老師問“這兩句詩(頷聯),詩人要抒發什么情感”時,學生一片茫然,其原因在于此時的學生還沒有對“此情此景”形成自己的內在體驗,即鑒賞的“內化”過程沒有完成。學生還無法用準確的語言來“外化”體驗。于是教師只好補上——“如果你是杜甫,面對如此景象,你會想到什么?”這一提問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調動起來。由己“內化”過的“此景”。很容易就理解了“此情”,后面的回答就無阻無礙了。如果這個環節預先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比如教師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繪畫面,或者出示長江與落木的圖片,或者激起學生對類似記憶的聯想,讓學生提前實現“內化”過程,就能成功避免這個“課堂短路”現象。

其次,外化是目的和內容。內化通過外化表現出來,沒有外化,內化毫無價值。海德格爾說:“當我們理解一個對象時,并不意味著對象已經完全敞開。相反只有通過闡釋的運用,對象才能清晰地呈現出來?!蓖饣梢允强陬^的(絕大多數教學時間會采用這種形式),也可以是書面的(這其實是很有效的方式),還有一種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往往在本堂課上傳達不出,但在其他時間里突然就找到合適的表達了)。我以為在通講全詩后,可設置這樣一個討論題:前人胡應麟評杜甫《登高》說“章法、句法、字法,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此當為古今七律第一”,請結合詩歌內容和相關知識談談你對這個評價的認識和理解。這首詩的文字與聲音相比,聲音所形成的意韻遠遠超過了文字本身:首聯密集的音節安排和寫景的急速變化形成了動蕩回旋的意象;頷聯的對仗借用歌行式表達,又增強了聲與情的表達;頸聯和尾聯用遞進句法,使得全詩音韻豐富。這個問題,可促使學生將已“內化”了的相關內容全部調動起來,進行理順辨析整合,最終“外化”出來,即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首詩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的“美”表達出來。這種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要讓學生去找到,教師必須先找到,才會避免以其昏昏卻欲使人昭昭的尷尬,也才能有效地實現對這首詩的外化闡釋。

最后,前一次的外化是下一次內化的基礎和前提。詩歌鑒賞教學表現的是當下,大家關注的也是當下,其實鑒賞是潛移默化的,或許學生獲得的內化信息很多,暫時還無法傳達出來,但是在長期的內化積累中,外化必然是一個可期待的結果,這很有點厚積薄發的意味。在外化過程中,各種因素會相互碰撞,這種碰撞會產生新的認知體驗、新的理解感悟,這就進入了下一輪也是更高層次的內化過程了。

當然,由于閱歷的局限,在整個詩歌鑒賞的過程中學生還無法達到“讀出自我”這個境界。但作為教師,我們不能放棄去探索這種鑒賞體驗的至高境界。因為,“文本閱讀的價值最終要由讀者自我來完成”,讓學生在感知中體驗,在理解中想象,并將文本未完成的闡釋外化出來,這樣才算完成了一次鑒賞體驗的完美之旅。而學生審美能力也就是在“內化-外化-再內化-再外化……”螺旋上升式的鑒賞體驗中逐漸提升的。

猜你喜歡
外化內化首詩
讀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學四重奏
民主主義的外化
《上課沒人搶》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思辨:兒童哲學促學生道德內化的教學實踐
運用敘事療法使問題學生在問題中成長
基于隱性知識外化的企業動態能力培育策略
積極內化,語用能力提升的助推劑
過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詩
秋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