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與技術教育中的文化品位

2009-11-16 09:19王洪貴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09年23期
關鍵詞:技術文化

王洪貴

摘 要勞動與技術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文化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勞動與技術教育不僅要促進學生技術素養的提升,還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和傳播的任務。實施途徑主要有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充分開發利用現有文化資源;提供體驗性文化學習情境;組織開展民俗文化探源活動等。

關鍵詞勞動與技術教育;文化;技術

學校開展勞動與技術教育,僅僅從技術領域來考慮是遠遠不夠的。在任何一種文化背景下,其技術的背后必然涉及相關的歷史、地理、宗教、經濟等問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勞動與技術教育不僅要促進學生技術素養的提升,還承擔著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和傳播的任務,這就需要我們具有開放的觀念,為學生提供多元的活動環境,引導學生學習具有不同文化色彩的內容,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把勞動與技術教育從技能型學習提高到文化教育的層面,加強技術與人類、歷史、生活、情感等方面的聯系,從而培養對未來高度適應的人才。

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

環境是實現教育意圖的重要中介,要讓學生接受文化的熏陶,就要發揮學校環境創設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在環境布置和裝飾中,力求體現文化的特色。

首先,校園綠化美化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以省示范學校創建為契機,積極發掘校園環境美的因素,對校園精心規劃,讓樹木、綠地、石頭、假山等都成為文化載體,讓一個布局合理、文化特色鮮明的校園呈現在師生的面前。

其次,主題墻也是展示校園文化的很好方式。我們布置了一個“中國傳統文化”主題墻,上面懸掛了中國結、剪紙、年畫等具有濃郁中國特色及地方文化特點的圖片和手工藝品。

第三,注重櫥窗文化的創設。如在櫥窗里面展示各國的民族服裝、工藝品及其他物品,成為學生了解世界各國文化的窗口。

此外,教學區的走廊上方,懸掛著中國風箏、紙傘等工藝品,樓梯的墻面上,張貼了國內外著名科學家的畫像,在勞技實踐室,還開辟了“科技角”、“創新園地”等。

在校園文化教育環境的創設過程中,我們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讓不同家庭背景、生活背景、工作背景的家長幫助自己的孩子共同收集各種文化產品,共同參與環境的設計與布置,同時盡可能讓學生的作品也成為環境的一部分,使環境創設的過程成為學生接觸文化的一條有效途徑,增強文化環境與學生的有效互動。

充分開發利用現有文化資源

當地的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文化宮、美術館、影劇院和廣場舞臺等,均是優越的文化活動資源。我們打破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積極利用上述公共文化場所的設施條件,結合勞技教學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動,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不僅如此,我們還選擇了距離學校不遠的南京將軍山生態旅游風景區作為學校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實踐基地。在南京將軍山生態旅游風景區,淙淙山泉匯成了寬闊的河面,成群的白鷺穿行、憩息于樹木林梢之上,罕見的水中杉樹林陰翳蔽日,貼水而建的杉木小橋蜿蜒曲折。橫亙山脊,連綿數里的故壘工事,便是當年激烈鏖戰的見證,將軍山也因此而得名。我們經常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到這一實踐基地參觀、考察,讓他們欣賞自然風光,品嘗人文景觀,感受鄉土文化的濃濃氣息。這里已經成為學校勞動與技術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鄉土課程資源。

網絡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了新的模式,也成為一種有效的文化學習資源,為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創造了可靠的條件。在實施勞動與技術教育過程中,我們關注學生發展的心理需要,或讓學生通過互聯網了解國內外的名勝、建筑、園林、工藝等知識,或讓學生在作品設計、制作和完善過程中,利用網絡收集相關的技術、信息等,從多個方面引導、幫助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文化世界。

提供體驗性文化學習情境

對于人文素養的形成,強調的是相關生活經驗的積累。因此,教學中注意提供真實體驗性文化學習情境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有利于遷移、整合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相關的文化感悟和技術經驗。

以“美麗的插花”這一教學項目為例,在學生參觀當地花店、花卉市場、花卉栽培基地之后,我們分別讓學生欣賞精美的、極具代表意義的東方式插花和西方式插花作品。在插花設計環節,我們設計了學生與藝術教師、插花愛好者對話的活動,以此幫助學生對插花造型的理解,使學生能夠較好地將審美感覺與畫面的形式美(構圖、造型、色彩等)聯系在一起,完成插花構圖設計。在接下來的插花創作活動中,學生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借鑒插花藝術,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象。這種建立在感性體驗上的欣賞和創作活動,不僅讓學生領悟到插花作品的詩意和韻律,體驗到插花美的造型和生動意境,也感受到插花藝術的審美意味,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理解中、西方不同插花形式的獨特性和相似性的基礎上,學會分享共同的文化,容納和接受不同的文化。

開展勞技教學,我們認為不能只局限于學校和課堂上的學習,還需要結合相關的節日,讓學生參與當地一些有意義的民俗活動,在真實的民俗文化環境中學習、掌握一些有用的知識和技術。如元宵節期間,組織學生到當地有名的金寶小商品市場和東山步行街賞花燈,觀看民間藝人表演扎花燈?;氐秸n堂,指導學生利用廢舊物品自制花燈,并在學校舉辦學生花燈展。這樣做,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也使他們感受了民間藝術的質樸、不拘一格和大眾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組織開展民俗文化探源活動

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引導學生關注發生在身邊的耳熟能詳的民俗文化現象,可以更直觀地體驗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鑒于民俗文化鮮明的地域性、動態性等特征,對民俗文化的探源活動可采用開放、自主的實踐活動方式,如參觀、考察、訪問、實驗、制作等。為讓學生了解當地那些閃爍著傳統文明光芒的生產、生活方式,我們開展了主題為“透視民俗文化,盡攬民俗風情”的民俗文化資源征集活動,發動、組織學生利用節假日進社區、進家庭,尋找、收集被閑置的、有一定收藏價值的生產、生活用具,訪問老人、民間藝人,挖掘、收集民間工藝,籌劃、布置“民俗文物展廳”,讓他們在系列活動中接受民間藝術的熏陶和洗禮。

而對于當地那些優秀的以古建筑為主的歷史、自然文化資源,我們則結合相關內容的教學,有意識地把它們整合到有關主題活動中。比如南京夫子廟古建筑的探尋活動,是出現在“我愛南京”這個主題中,我們通過家校配合的途徑,更多地借助與家長一起實地觀光考察、拍照、寫生等方式,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出發,組織學生查閱資料、呈現作品、交流經驗。學生的活動成果可謂多種多樣,有夫子廟古建筑照片、平面寫生畫,有較為詳實的記載夫子廟古建筑歷史的訪談記錄和文獻資料,也有立體的關于夫子廟古建筑的插塑、泥塑、錄像資料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夫子廟悠久的歷史,也詮釋了夫子廟豐沛的人文情懷?!?/p>

(作者單位:南京市百家湖中學)

猜你喜歡
技術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誰遠誰近?
探討電力系統中配網自動化技術
移動應用系統開發
北京市中小企業優化升級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