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戰之王的換代之路

2009-12-01 08:44
章回小說·中旬刊 2009年10期
關鍵詞:坦克

李 偉

1959年閱兵,32輛國產59式坦克駛過天安門廣場。那時候,能夠生產坦克的國家不過十余個,而現在這個數字也只有20個左右。坦克是一個復雜綜合的技術系統,其生產工藝并不亞于飛機制造,它的技術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工業水準。新中國成立60年,中國坦克已經進入到了第三代,與國際先進水平保持同步。

ZTZ99坦克方陣

中國坦克每次大的發展都和“過天安門”有關,這形成了一種有趣的聯系。寬闊的廣場似乎是這些鋼鐵雄獅的最佳秀場,履帶、鋼鐵與巨炮構成了最佳的軍事美學符號。

1959年閱兵,剛開下生產線的59式坦克接受了檢閱;1984年閱兵,引進西方火炮技術的79式坦克引起廣泛關注;如果不是1989年閱兵被取消,我國第二代主戰坦克——80/88式應該粉墨登場;在1999年世紀閱兵中,坦克洪流中出現了我國第三代坦克——ZTZ99的身影;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99式坦克單獨編組為一個方隊通過了天安門廣場。

1999年的閱兵一共有個三個坦克方陣。第一梯隊由88B主戰坦克構成,88B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國產第二代主戰坦克的基本型。第二梯隊是由88B型的改進型——88C主戰坦克構成,它是我國自行研制的“準三代”主戰坦克,目前已經量產并列裝我軍主力裝甲部隊。但最大看點“隱藏”在了第三梯隊中,第三梯隊是88C式主戰坦克和中國最新型99式(當時型號為98式)主戰坦克的混合編隊。ZTZ99坦克是我國第三代主戰坦克,當時尚不能組成完整的編隊。從屏幕上一閃而過兩種坦克,從外形很難被輕易分辨,盡管“隱藏”在88C式坦克中間,但99式坦克的出現仍然引起了巨大轟動。作為我國第三代坦克,它的總體性能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更重要的是,99式坦克的研制成功標志著我國在主戰坦克研制方面具備了完全的獨立自主開發能力。

在這10年間,99式主戰坦克經過了不斷完善。第三代坦克總設計師王哲榮認為,99式主戰坦克就現今的整體水平而言,可以排進世界前三名。就坦克的火力而言,99式坦克目前是最強的。99式坦克發射125毫米高膛壓滑膛坦克炮使用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可在2000米距離上擊穿850毫米的均質裝甲;而使用特種合金穿甲彈時,同距離穿甲能力達960毫米以上。美國M1A2主戰坦克在2000米距離上的穿甲能力為810毫米,德國的豹ⅡA6主戰坦克約為900毫米,日本的90式主戰坦克為650毫米,這一項技術指標無疑是99式坦克居于領先地位。

99式坦克的防護水平也不輸于西方主流水準。99式坦克炮塔正面的防護達700毫米,車體防護能力相當于500~60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如果在炮塔和車體上加裝新型雙防反應裝甲后,抗裝甲和破甲彈的能力可達1000~1200毫米。美國的M1A2車體和炮塔的裝甲厚度相當于600毫米和700毫米的均質裝甲,德國的豹ⅡA6車體和炮塔的裝甲厚度相當于580毫米和700毫米的均質裝甲,日本的90式車體和炮塔的裝甲厚度相當于500毫米和560毫米的均質裝甲,由此看來,99式主戰坦克與西方坦克的防護水平基本在同一層次上。

99式坦克的短板是機動性。99式坦克采用了883千瓦(1200馬力)的渦輪增壓中冷式大功率柴油機,最大公路時速達70公里/小時,0~32公里加速時間為12秒。無論與M1A2、豹ⅡA6或者90式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不過隨著我國新一代大功率1103千瓦(1500馬力)發動機的研制成功,這種差距將進一步縮小。

99式坦克的成功意味著一套工業、信息技術的整體突破和升級。北方車輛研究所的所長毛明曾經說:“通過對ZTZ99式主戰坦克的研制,我們積累了經驗,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主戰坦克研制方法,并開展了許多相關領域的研究。在坦克裝甲車輛的各個分系統,尤其在機械化和資訊化系統方面,我們擁有大量的技術儲備。一旦國家需要,我們就能迅速開發出比ZTZ99式主戰坦克更先進的主戰坦克?!?/p>

“為坦克服務”

新中國成立60年,同時也是我國第一代59式坦克誕生50年。在此期間,冷戰鐵幕與國內的政治運動都對國內坦克研發產生了較大影響。

在1949年的建國閱兵儀式上,毛澤東檢閱了新中國第一支坦克部隊。這支部隊有2個戰車師、1個戰車團。全部410輛戰車,包括日制95式、97式、100式坦克,美制M3、M4坦克以及“水?!笔剿懷b甲輸送車。許光達將軍作為人民解放軍摩托裝甲兵司令部的首位司令員曾經說過,“我們的總任務是要建立一支堅強的現代化坦克部隊,要樹立永遠為坦克服務的思想”。他在給聶榮臻代總參謀長的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在三年內(至1953年底)“為裝備1000輛坦克而奮斗”。

1950年中國向蘇聯采購了10個戰略坦克團的裝備。包括300輛T34中型坦克,60輛IS2重型坦克。T34是蘇聯的明星武器,在二戰中起了決定性作用。實際上,到了1953年底,中國裝甲兵部隊已經擁有了2246輛坦克。在蘇聯援助下,我國坦克制造廠在包頭開工建設。按照中蘇雙方的協議,援建廠將生產T34中型坦克。但不久就改為比較先進的T54中型坦克,到了提供產品圖紙時,又改為更先進的T54A中型坦克,而T54A幾乎是當時蘇聯陸軍最先進的主戰裝備,在鄂本斯克的伏羅希洛夫坦克廠才剛剛投入小批量生產。中國的坦克制造業的起步就站在很高的起點上,工廠采用的工藝和設備基本都達到了蘇聯同期的先進水平,為了向中國提供一些蘇聯國內缺少的大型精密設備,蘇方甚至設法同當時尚未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聯系引進。

1959年,第一批國產坦克出廠并裝備部隊,定名為59式中型坦克。在這一年的國慶閱兵式上,標了“八一”軍徽、噴了嶄新的軍綠油漆的國產59式坦克方隊隆隆地駛過天安門城樓。城樓上的領導人向方隊招手致意。伴著廣場群眾的歡呼聲,毛澤東身邊站著到訪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兩位領導人都在微笑,看不出他們實際存在著的深刻矛盾。與同一時代的戰后第一代坦克,如美國M48、日本61式、英國“百人隊長”等坦克相比較,59式坦克在綜合性能上是比較先進的。59式坦克是中國制造的第一代坦克,也是部隊裝備最主要的一種車型,最多時裝備超過5000輛。在世界坦克史上,59式都占有特殊地位。它是世界上少數生產總量在8000輛以上的主力坦克。大名鼎鼎的美國M1坦克產量也不過8000輛,豹Ⅱ坦克更只有3000余輛。就產量而言,59式坦克可躋身前三名。

在59式坦克裝備部隊后,為保持這種先進水平,并逐步實現產品由仿制到研制的轉變,中國軍方決定自行研制中國第二代主戰坦克,并在1963年提出論證方案。與此同時,國際坦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由于美蘇兩國的戰術核武器和反坦克導彈的大量裝備部隊,對坦克的火力、機動性和防護性要求更高了。同時,科技的迅猛發展,也為全面提高坦克的三大性能創造了條件。這個時期,軍事強國提出了主戰坦克的概念,在具有中型坦克機動性的前提下,火力和裝甲防護方面達到或超過重型坦克。重型坦克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由于受到“極左”思想影響,研制目標過高而不切實際。上世紀60年代初,中蘇關系惡化,剛剛起步的中國坦克制造業就失去了技術支持?!拔母铩遍_始后,軍工企業受到很大沖擊。經過了10多年時間,在1974年,以二代主戰坦克為目標的69式坦克才正式定型。69式坦克在火力、防護、機動性能上比59式都有較大提高,各項指標與蘇聯的T55式相當,明顯優于日本61式。但由于研制時間過長,使原本比較先進的性能隨著時間跨度增大與技術的發展而遜色很多,仍無法達到二代水平。這種坦克總共只生產了100輛,到部隊后發現問題過多,被全部退回。在這個特殊的歷史階段,中國二代坦克的研發遇到了很大挫折。

1969年,珍寶島反擊戰爆發。中國從烏蘇里江中打撈出一輛被擊毀的蘇軍T62坦克。坦克專家對它進行了細致研究,發現T62坦克的主炮已經不再是傳統的線膛炮,而是改裝了滑膛炮。這個發現令人震驚,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坦克上應用滑膛炮?;排诘膬r值在于初速更高,航線彈道飛行也日趨穩定,并能節省能量。專家們發現,我國的坦克技術已經有了較大落后,直到我國第三代坦克才開始應用滑膛炮技術?!拔母铩苯Y束后,部隊馬上提出對69式進行改進。為此原兵器部委召開“784”(1978年4月)會議,討論研制新的二代坦克,這就是后來的80/88式主戰坦克。與此同時,對59式、69式坦克的改進也在不斷進行中。我國第二代坦克——80/88式坦克于1988年2月正式定型。它全重38.5噸,成員人數仍為4人,在外觀上與59式坦克極相像。不過由于車體稍加長,加上采用中等直徑的負重輪,每側負重輪數由5個增加到6個。在59式下線近30年后,我國第二代坦克才最終修成正果。

80/88式坦克在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上比59式都有顯著提高。80/88式坦克也采用了105毫米線膛炮,比59式增加了5毫米。但這種火炮的穿甲威力要比59坦克的100炮要大得多。

放慢的履帶

由于特殊的時代影響,我國一、二代坦克中間形成了一個明顯的斷裂周期。盡管我國的坦克制造起點很高,但在二代坦克還未定型時,西方軍事大國已經發展出第三代坦克。1979年聯邦德國的豹Ⅱ主戰坦克誕生,1980年美國的M1主戰坦克出現。而當時我國還處于69式、79式坦克的時期。

80/88式坦克定型后,我國研究部門即開始轉入第三代坦克研發。在國家“七五”計劃中列為武器研制重點項目,“八五”計劃中列為軍隊四大重點裝備項目之一。經過近10年的研發,耗資數億元人民幣,第三代主戰坦克于1999年正式定型,現已裝備我軍裝甲部隊,這就是ZTZ99坦克。

相對于二代坦克,三代坦克的性能有革命性提升,這種差別遠遠大于二代坦克與一代坦克之間的代溝。三代坦克的主流火力是120毫米以上滑膛炮(我國ZTZ99裝備的是125毫米滑膛炮),與二代主流的105毫米炮比,動能基本翻了一倍。105毫米炮的動能為6.6兆焦,而120毫米炮為10兆焦,一發炮彈的能量差不多相當于一輛50噸的坦克從8樓墜落的動能。信息化發展帶動了火控系統的技術飛躍。二代以前,坦克攻擊的射擊方式尚處于靜對靜、靜對動的階段。二戰時的坦克發動攻擊前也需先停止行進,才可做概念瞄準。雙向穩定器的出現,是第三代坦克火控系統實現飛躍的重要因素。在雙向穩定器的輔助下,主戰坦克實現了在行進中對目標展開攻擊的可能性。只要目標一旦被鎖定,其命中率就可達70%~80%。我國ZTZ99坦克采用了國際上先進而流行的獵-殲式火控系統(也稱雙指揮儀式),其最顯著特點是,車長可以對火控系統進行超越(炮長的)控制,包括射擊、跟蹤目標和指示目標等。三代坦克均采用了復合裝甲。復合裝甲使用了諸如陶瓷類的材料,可抗射流(高溫、高壓的金屬流,現在的穿甲導彈是靠射流來實現它的攻擊性)。

就我國“守家衛土”的國防政策而言,陸軍仍然是國防中堅力量。以主戰坦克為主要突擊兵器的陸軍裝甲機械化部隊,是能在任何條件下進行地面作戰、奪取要地并保持戰果的主要突擊力量。在國際較大規模的沖突中,如1991年的海灣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都動用了上千輛坦克。從歷史的角度看,坦克大發展的黃金時代是在二戰期間到冷戰結束前,平均每15年就會有一代新型坦克出現。經歷了戰爭洗禮,不同型號間的坦克差距巨大,原子彈的核威脅又使坦克身價倍增,經典型的坦克往往有近萬的產量。

而現在,坦克大規模擴張與換裝時代似乎已經過去。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后,西方國家已經推遲第四代坦克的研發周期,已經有30年沒有出現新一代坦克了。工作的重心轉向對現有裝備的技術更新上。在我國,更多的努力存在于研究所中,如大功率發動機、電傳動、綜合傳動和車體輕量化研究,新型電磁炮、大口徑火炮研究和炮射導彈的研究,以及綜合防御系統的研究。在必要時,這些研究成果可以迅速投入應用。

坦克的大規模更新往往與戰爭形勢聯系在一起。畢竟在和平年代,把造價幾十萬美元的鋼鐵雄獅當玩具就太奢侈了。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猜你喜歡
坦克
坦克300城市版
超級坦克大亂斗
96B坦克的精彩瞬間
戰爭也瘋狂
環保坦克
坦克新殺手
談天說地
韓國的K1A1主戰坦克
坦克的組成和總體布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