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項提高公民素質的基礎工程

2009-12-09 05:54夏從亞
關鍵詞:科學素質國民素質科學普及

夏從亞 胡 青

[摘 要]開展科學普及活動,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增強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已成為全球共識和普遍行動,中國為此也制定了相關的規劃和實施方案??茖W普及的內容、科學素質的要求涉及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及相應的應用能力等多個方面。在中國大力開展科學教育和普及活動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需要從加強制度和法規建設、深化教育改革、充分發揮現代傳媒作用以及打擊各種反科學和偽科學等多個方面來加以推進。

[關鍵詞]科學普及; 國民素質; 科學素質; 人的發展

[中圖分類號]N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09)05-0081-(04)

一、科學普及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

科學普及的任務在于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促進社會與人的全面協調發展。大力開展科學普及活動,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已成為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由此,科普學應運而生。尤其是國際間有關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各種戰略規劃與計劃綱要層出不窮,由此引發的科學素質建設浪潮也早已風起云涌。

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計劃調動一項全球性的科技脫盲計劃即《2000+計劃:全體人的科學技術素質》。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發表的《人類發展報告》中都把有關教育、知識的指標列為“人類發展指數”的重要內容。

國際經合組織(OECD)在1997年發布了國際學生測評計劃(PISA);

1999年在阿根廷召開的世界科學大會(聯合國、國際科學聯合理事會)發表了一個宣言,其中預言:“科學和教育普及的重要性將進一步凸現”將是21世紀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會議還提出了《科學議程—行動框架》;

亞太經合組織(APEC)在2001年提出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的北京倡議;

2002年歐盟(EU)發布了“科學與社會行動計劃”,這是“知識經濟的歐洲”戰略計劃框架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003年國際電聯(ITU)在信息社會世界峰會的《原則宣言》和《行動計劃》中對人的“能力建設”作出了規劃,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從有關國家來看,科學教育和普及以及國民素質建設也廣受關注并早已付諸行動。1985年美國科學促進會推出“2061計劃”,1996年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出臺了《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該會還發布過《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與《科學素質的基準》;英國的公眾理解科學委員會于1986年推出“公眾理解科學運動”,1992年開始實施《國家科學課程教育目標和要求》;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德國科學組織協會1999年推出“科學對話活動”(公眾

理解科學與人道主義項目),2004年德國公布《國家教育標準的發展》;澳大利亞聯邦政府1989年發布《國民科技意識計劃》;日本1999年推出加強國民理解科學技術3年活動;印度近年也提出了“最小科學包”(Minimum Science Package)計劃。此外,許多國家還通過正規教育改革,深化科學素質教育;通過科學普及活動,舉辦科學節、科學周、科學日,促進科學素質的建設;通過打造傳媒平臺,擴大科學普及、科學素質建設的影響。[1]1 058-1 059

以上情況都反映出在全球化趨勢加強、全民素質教育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今熱點的背景下,國際社會對科學普及、科技素質及其與以人為本關系的重視與廣泛認同。

科普工作在中國也較早被提及并廣泛實施,但人們對科普的內容、作用等的理解還有所偏頗;而國民素質建設工程則行動較晚。2006年2月6日,國務院以國發[2006]7號文件的形式發布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這是全面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提升全體公民科學素質的綱領性文件,頒布這個綱要意義重大。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組織專家起草《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將進一步為落實這個綱要提供細化的、具體的標準和尺度??梢灶A計,隨著上述綱要和基準的陸續頒布,在中國必將掀起科學教育和傳播的熱潮,必將大大提升中國公民的科學素質。

二、中國實施科學普及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當今世界,全球化、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時代潮流,而全民教育、科學普及是推動這一潮流的重要力量。對于發展中的中國來說,當前正處在社會轉型期,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大力開展科學教育和普及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

第一,科學普及可以使公民全面正確地了解科學技術,保證科學技術正常的社會運行與發展??茖W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類帶來文明幸福的同時,對它的不恰當使用也造成了許多嚴重的負面影響。這就使許多人形成了對科技的偏見與恐慌,認為科技是造成所有問題的罪魁禍首,而沒有認識到科學技術僅是服務于人、受人支配的一種工具,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以及影響人的制度。對科技的偏見和誤解如果不通過科學普及和教育加以消除,就會影響公眾對科技的熱情,進而影響對科技的支持,甚至出現對科技的批判和抵制,極大地影響科學技術正常的社會運行,制約科學技術的正常發展。

第二,科學普及可以全面提高公民素質,促進公民個體的全面發展。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廣泛而深刻地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整個社會日益知識化、信息化,因而公民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其所具備的科學素質,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成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基本前提。這種作用具體表現在:科學素質成為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生活質量的提升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選擇與實踐越來越依賴科學素質;科學素質影響著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等等。

從另一角度講,學界有一說法,現在的文盲標準“提高”了。傳統上是把不識字當作文盲?,F代觀點認為,不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不會應用外語、計算機等現代工具,不會主動學習等將成為新的文盲。從掃除文盲這個角度講,也需要大力開展科普教育。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是建成不了社會主義的。

中國公民的科學素質非常令人擔憂,不容樂觀。據調查顯示,2001年,中國公眾達到基本科學素養水平的比例僅為1.4%,2003年為1.98%。而其他國家為:美國17%(2000年),歐盟5%(1992年),加拿大4%(1989年),日本3%(1991年)。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的江蘇省在2005年的比例也僅為2.57%,湖北為1.9%,而貴州則僅為0.61%。[2]

因此,在當前的情況下,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是關系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更是關系個人發展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工程。

第三,科學普及是反對封建迷信,識別偽科學,應對高科技犯罪的有力措施。

在當前中國社會,封建迷信和各種偽科學現象還較為普遍地存在,有的地方有時甚至還泛濫成災,影響惡劣,危害極大。如鬼神崇拜、邪教流行,占卜算卦成風,以“科學”名義騙錢斂財屢見不鮮。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許多人缺乏基本的科學素質,沒有基本的識別能力,為這些現象的存在甚至流行提供了溫床。因為偽科學、封建迷信雖然是違背科學常識的,但它們往往披著科學的外衣,打著科學的旗號,蒙蔽那些科學素質不高、缺乏科學精神的人。這就要求必須在公民中大力開展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的普及教育,使之增強識別力和抵抗力。

應該看到,科技的發展、知識的積累,其相對總量,特別是那些前沿、尖端科技越來越被少數人所掌握,即出現了所謂的“知識壟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出現高科技犯罪現象,人們對此又不了解,則很難對之加以防范和應對,其后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如近年來頻繁發生的“黑客”犯罪其危害就極大。再比如說,像那些核武器技術、高巨毒物質的制造技術等一旦被罪犯掌握,那對人類來說就意味著災難,甚至是毀滅。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科普教育,打破高科技的知識壟斷,形成制約犯罪的強大力量就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通過普及科學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是提高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必要條件。全民科學素質對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影響日益顯著。如果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那么公民素質就是第一國力,而科學素質又是公民素質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除了要在經濟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方面趕上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外,還必須使包括科學素質在內的整體公民素質得到提高。因此可以說,科學普及事關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提高的大局,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工程。

三、科學普及的內容分析

長期以來,許多人對科普內容的理解僅僅限于科技知識的普及。這固然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因為這是科普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于實現科普工作的宗旨和目的來說,從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實際要求來看,這又是很不充分和很不完全的。開展科普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在普及科技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公民的整體科學素質,使全體公民不僅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識,而且還要具備科學精神和科學世界觀,以及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判斷、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顯然,這不是單靠科技知識的傳播所能達到和實現的。

人們之所以有這樣一個片面的認識,首先是與對“科學”內涵的簡單理解密切相關。長期以來,人們更多地把“科學”理解為一種系統化的知識,這一點是對的,但又很不全面。概括地講,“科學”一詞基本包含了如下的含義:(1)系統化的知識或知識體系;(2)一種認識過程;(3)認識和把握世界的方法手段;(4)一種精神、態度;(5)一種社會建制;(6)新的思想、觀念亦或這種思想觀念的來源;(7)生產力。

據此看出,科學的內涵是豐富的,是涵蓋多個方面的,因而對公民科學素質的要求,對科學普及內容的界定也應是多方面的、豐富多彩的。

目前國際上許多國家和地區有關公眾素質的調查研究,都采用了米勒的測試標準。米勒在1979年首次提出了測試公眾科學素質的三個維度,即:(1)科學術語和科學概念的基本詞匯;(2)對科學過程的理解;(3)意識到科學技術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這一體系后來有所修訂,尤其是第三個維度在國際上較難統一,米勒已開始用“有日常的信息消費模式”來代替。他的這個界定包括公眾對科學知識、科學本質、科學—社會關系的掌握,具有相當廣泛的影響。[1]1 057

美國1996年出臺了《國家科學教育標準》,它對“科學素質”的界定是:“所謂有科學素質是指了解和深諳進行個人決策、參與公民事務和文化事務、從事經濟生產所需要的科學概念和科學過程。有科學素質還包括一些特定門類的能力?!边@一界定是在實踐中不斷得到集成和概念化的,它為美國科學素質教育提供了可供操作和檢驗的目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3年發布的《2000+計劃:全體人的科學技術素質》中指出,科學素質不僅包括科學和技術方面的閱讀、理解和寫作的能力,還包括在生活工作和文化中應用科技概念和方法技能的能力,以及使一個人能區分恰當和不恰當使用科技的態度和價值觀。這意味著科學素質包括:(1)科技態度、方法和技能的發展;(2)對科技本質的理解和欣賞;(3)獲得有效的科技教學和實例訓練;(4)熟悉獲取和傳播科技信息的途徑。此計劃由聯合國提出,反映了國際社會對科學素質基本含義的一種較為廣泛的認同。[1]1 058

中國頒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中,對科學素質作了這樣的界定:科學技術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以及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事實上,這種“四科兩能力”又大致分為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識記性、理解性的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二是科學觀念和應用能力。盡管這一規定還不盡完善(事實上,要包攬無余地去界定這個內容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如有學者就提出應包括科學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包括科學自主性的思想,等等[3],但就科學素質的主要內容而言,已包括其中了。另外,就前面介紹的幾種情況來看,這樣的界定也是比較全面了。

因此,可以說,僅從操作層面來講,科學普及的內容既包括科技知識的內容,同時也包括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內容,還包括有關能力的培養和應用。這個內容既是知識與方法的統一,也是知識與思想觀念的統一,還是知識與能力的統一,同時也應該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統一。

四、中國實施科學普及的遠景規劃及具體措施

提高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和中國全民科學素質的狀況決定了中國必須迅速著手大力開展科學普及活動。為此,中國制定和實施了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長期規劃,即前面提到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這個計劃從大的時間跨度上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5—2010):基礎建設期。重點在于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接受科技教育、提高科學素質的機會和渠道,初步形成相對完善的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社會資源配置和組織體系。關鍵是解決弱勢群體和欠發達地區的資源供給,包括物力、人力和制度資源等。第二階段(2010—2020):全面提升期。全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全面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層次全面提升,在較大程度上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初步建立一個學習型的社會。第三階段(2020—2049):超越發展期。全民科學素質比例大大提高,至2050年實現“人人具備科學素質”的遠景目標,全民科學素質具有比較充分的“全面性”,大大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并超越一些中等發達國家,建成相對完善并具有較強自我更新能力的學習型社會。

從目前來看,迫切需要從以下幾個具體方面著手,開始實施中國的科學素質建設活動計劃。

第一,深化教育改革,加強科學素質教育,大力開展科學普及活動。

中國現有的各級各類教育體系是進行科學素質教育、提高公民特別是未成年人科學素質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途徑。要轉變教育觀念,在教育指導思想、教育內容、方式方法、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系統改革,特別是改革傳統的應試教育,轉變只注重知識傳授和獲取的實用主義傾向,把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觀念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和確立作為教育的中心任務。

同時,確立現代的科普理念,充實完善已有的科普資源渠道、完善網絡及基礎設施,加大對博物館、科技館、動物園、水族館等科教場館的建設,發揮科技節、科學周、科學日的作用,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協調行動,共同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當前特別要注意改變科普活動過分知識化、形式化、隨意化、娛樂化的傾向,使之達到知識與方法、思想、精神的統一,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并使之制度化、規范化、經?;?。

第二,加強制度建設,使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得到政策與法規的支持與推動。國外在這方面的一些做法很值得中國參考借鑒。像美國等國家就將公民素質行動納入官方政策或有關法規,并輔以其他配套政策。如美國1991年頒布《國家素質法案》,1998年頒布《成人教育和家庭素質法案》,2001年發布《素質家庭法案》等。許多國家還設立專門的組織實施機構,負責科學素質行動的規劃、協調和評估等工作;同時,他們也注重建立測評、激勵機制,其中設置高級別的科普獎勵是一種常見的形式。2002年6月29日,中國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8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這一法規的頒布實施,是中國政治、科技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加強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高度重視,標志著科普工作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是中國科普工作發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對于中國科普工作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必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發布實施,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綱領性文件,使中國提高科學素質的活動有了明確的目標和計劃。目前,要進一步完善、細化相關的法規和政策,特別要認真落實、貫徹國家的政策法規和計劃安排,扎扎實實地推進全民科學素質提高工作。

第三,充分利用傳媒平臺的作用,擴大科學素質建設的影響。當今世界中各類傳媒的作用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日益廣泛而深遠,世界各國與國際組織在推動各類科學素質建設時非常注意傳媒的配合。這些傳媒在科學素質建設中的作用,不僅僅是指它所負有的適時宣傳播報的功能,更為重要的是,它本身就可在長時段里推出獨立的專題品牌,從而使科學素質建設的社會效應不斷擴大。因此應充分發揮各類報紙、期刊、網絡、影視、廣播、電話熱線等傳媒的作用,使其在推進公眾科學素質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四,將提高全民科學素質與揭露和打擊迷信愚昧、反科學與偽科學活動結合起來。當今社會有些迷信和偽科學常常披著科學的外衣,混淆公眾視聽,危害人民的財產安全和身心健康,也成為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的重大障礙。在中國,由于科學不發達,公民的科學素養較低,這方面的情況尤為嚴重。據調查,在中國,相信“算卦”、“相面”、“求簽”、“星相”、“周公解夢”、“風水”等等之類的人的比例相當高。要抵制、揭穿和批判各種迷信和偽科學,搞清科學的本質、特征,對一些現象給出科學合理的回答是關鍵。因此,加強科學的普及、宣傳和教育,促進公民對科學的了解,批判和抵制迷信愚昧及偽科學,也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陳首.科學素質建設:國外在行動[J].科學學研究,2007(6).

[2]周欣宇.公眾科學素養誰關心[EB/OL].(2006-04-05)[2008-05-20].http://tech.sina.com.cn/d/2008-04-05/0802890972.shtml.

[3]馬來平.科學自主性與科學素質傳播[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156.

[責任編輯:陳可闊]

猜你喜歡
科學素質國民素質科學普及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
科學普及助力科學教育做加法——中國科學院學部第七屆科學教育論壇會議綜述
提升國民素質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國民素質研究的新突破
——評《國民素質發展路徑選擇與素質文化學建構》
淺析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策略
高校文科物理教學初探
廣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動效果調查研究
科學教育與國民素質的提升
關于國民素質學學科建設的幾個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