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蘊憂郁的文本

2009-12-17 06:22藺春華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09年11期
關鍵詞:鄉愁

關鍵詞:憂郁 生命體驗 鄉愁

摘 要:《雨天的書》是最見周作人性情的文本。書中的大多數篇什都是周作人在個體生命體驗之上衍化而成的文字,因而也就染上了周作人憂郁的生命原色。盡管周作人的情感表達方式通常是隱而不顯、含而不露的,但無論是他對“真的人生”的苦味的咀嚼,還是對“在不完全的現世享樂一點美與和諧”的生活理想的向往,都打上了憂郁的印痕。

不久前,一個細雨迷蒙的春夜,我又一次閱讀周作人先生的散文集《雨天的書》。雖然那時的作者比今天的我還要年輕幾歲,但隱隱流動在晶瑩剔透的文字背后的憂郁與苦澀,確乎是人到中年之后才可以逐漸觸摸到的,縱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作為中國新文學散文的不倦抒寫者,周作人既受到西方文化的濡染,又繼承了中國文化的傳統,形成了他以個性主義、人道主義為基本內容的民主主義世界觀和獨具特色的文學價值觀。特別是周作人自幼年起開始接受的傳統文化的典籍教育,不僅從理論上,甚至從生活、道德、倫理中潛移默化,使周作人具有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少年周作人從《詩經》以來的傳統詩文里,感受到‘愀然不樂的‘憂郁,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精微處的一種敏銳的直觀把握。盡管此時他還不可能對之作出理性上的明確解釋,但傳統文化中的‘憂患意識已于不知不覺之中滲入他的血肉之中”①,直接影響了他以后的人生和創作道路。即便是作為思想啟蒙者,周作人在“五四”高潮時雖然不時表現出樂觀進取的精神與咄咄逼人的鋒芒,但蘊蓄在他內在情感中的東方式的憂郁仍然時有流露。

《雨天的書》是最見周作人性情的文本,雖然大多數篇什都是即景見情、隨事興感,但卻無一不是周作人在個體生命體驗之上衍化而成的文字,故而這文字便有了生命的質感,也就染上了周作人憂郁的生命原色。讀《雨天的書》,我們無法不聯想到周作人自己的人生。書中收錄的是周作人1921年至1925年創作的雜感隨筆,初版于1925年12月,那時的作者雖然剛進入不惑之年,但他覺得自己的心早已老了鈍了,“過去的薔薇色的夢都是虛幻”,就在這短短的幾年里,周作人先是經歷了一場大病,有九個月的時間是在病床度過的;繼而,他與自幼保護、指導自己的大哥魯迅永遠地決裂,遭遇了精神上的巨大幻滅;而愛女若子又患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幾近死而復生……這些切身體驗帶給周作人情感和心靈的震動是強烈而持久的,而他尚存的社會責任感亦使他陷入彷徨與苦悶之中。于是,周作人咀嚼著“真的人生”的苦味,生的憂郁糾纏著死的憂郁如輕紗般氤氳在文字間:

可見快樂未必是怕死的重大原因:或者舍不得人世的苦辛也足以叫人留戀這個塵世罷。

大約我們還只好在這被容許的時光中,就這平凡的境地中,尋得些許的安閑悅樂,即是無上幸福。

——《死之默想》

死的悲痛不屬于死者而在于生人……我們哀悼死者,并不一定是在體察他滅亡之苦痛與悲哀,實在多是引動追懷,痛切地發生今昔存歿之感。

——《唁辭》

這里,對生命美好的珍惜與生活在塵世中的無奈交織在一起,面對個人的老死病苦,面對混沌無序的世界,周作人寄希望于丟開苦痛,“去尋求別的慰解”,也就是為自己尋找生活的依據、生活的道理、生活的希望。在《生活之藝術》中,周作人對藹理斯“微妙地混合與取舍”的禁欲與縱欲、自由與節制的二合原則大加贊賞,傾心于“把生活當成一種藝術,微妙地美的生活”②。原本,對人的生命的尊重,對現世生活藝術的追求就是周作人人生觀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周作人回味初戀的情感,尋覓兒時生活的蹤影,都是藉以表達自己對愛的人生的渴求。

《初戀》所記載的“初戀”是純潔、真摯的,充滿了對人生原味的尋求。但文字中莫名的惆悵、真實的空虛、虛幻的感受,讀來無不酸楚傷情:

我不曾和她談過一句話,也不曾仔細地看過她的面貌與姿態。大約我在那時已經很是近視,但是還有一層緣故,雖然非意識的對于她很是感到親近,一面卻似乎為她的光輝所掩,開不起眼來去端詳她了。

一次突發的霍亂,奪走了楊姑娘年幼的生命:

我那時也很覺得不快,想象她的悲慘的死相,但同時卻又似乎很是安靜,仿佛心里有一塊大石頭已經放下了。

——《初戀》

從“很覺得不快”到“似乎很是安靜”到“仿佛放下了”,句句平淡無奇、不事雕琢卻句句吻合少年的真實情思:因為朦朧的初戀對象的死亡,“不快”是真實存在的;“安靜”是以為生活終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然而,放下的卻只是原本模糊的楊姑娘的面貌,因為自始至終,周作人感著的不過是“一種無所希求的迷蒙的喜悅”。生命中的初戀竟輕易被死亡洞穿了,或許人生本就是對于不可尋覓的尋覓,對于不可把握的把握,這使得周作人心底郁積了難以言喻的悲憫和寂寞。以至于初戀的發生地杭州在周作人心中也被涂上一層淡淡的憂郁——“我每想到杭州,常不免感到憂郁”,“我所不愿多想的杭州的我所不知道的事情,卻很愿意聽,有如聽人家說失卻的情人的行蹤與近狀,能夠得到一種寂寞的悅樂”③。周作人自稱“是極缺少熱狂的人”,他的情感表達方式通常是隱而不顯、含而不露的,惟其如此,我們才在他節制、平淡的文字里聽到了他無可奈何的嘆息聲。

于是,周作人讓自己沉湎在雨天一般憂郁、清冷的心境里,擬想出一幅幅率意暢懷的畫面,借以躲避人世的“苦雨”:

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著白炭火缽,喝清茶,同友人談閑話,那是頗愉快的事。

——《雨天的書自序一》

但臥在烏篷船內,靜聽打篷的雨聲,加上欸乃的櫓聲以及“靠塘來,靠下去”的呼聲,卻是一種夢似的詩境。

——《苦雨》

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

——《北京的茶食》

安寧與溫馨的敘述后面,隱藏著周作人“在不完全的現世享樂一點美與和諧”的生活理想。

作為一個徹底的個性主義者,“五四”高潮過后的周作人,對“五四”運動的啟蒙價值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既不欣賞當時知識分子的一腔熱血和近似宗教獻身般的狂熱,也不愿意融入這種熱情。誠如他自己所言:“別人離了象牙的塔走往十字街頭,我卻在十字街頭造起塔來往?!眥4}這番話大抵流露了他內心的矛盾和彷徨:既要堅持自由主義立場,又無法從根本上背離“五四”傳統。建造在十字街頭的象牙塔,又豈能安放周作人的身心?極度苦悶之中,在文字中苦苦尋求能夠理解自己的“想象的友人”,在懷舊中體味剎那的生的快樂,就成為周作人釋放憂郁的方式,也幾乎成為他的生存方式。

1922年,被周作人稱為“世界主義者”的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來到了北京,借宿在魯迅和周作人家中長達數月(愛羅先珂離開北京后,周作人先后做過三篇文章,總名《懷愛羅先珂君》)。漂泊異鄉的愛羅先珂對故土的思戀引起了周作人的理解和共鳴:“愛羅先珂是世界主義者,他對于久別的故鄉卻懷著十分的戀慕,這雖然一見似乎是矛盾,卻很能使我們感到深厚的人間味?!眥5}這種人間味觸動了周作人內心深刻的“鄉愁”,愛羅先珂離去后,周作人倍感寂寞和惆悵,他認為愛羅先珂是“一個真實的‘母親俄羅斯的兒子……不意中得到歸國的機會,便急忙奔去,原是當然的事情”{6}。周作人對愛羅先珂的理解和懷愛,與他自己對故鄉的復雜意緒有關。

事實上,鄉愁的憂郁就如一粒種子在《雨天的書》里默默地發芽生長?!豆枢l的野菜》雖然開頭就聲稱對于故鄉并無很深的情分:“我的故鄉不止一個,凡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眥7}待讀過全文,便會發現周作人在對野菜的談論過程中,無處不掩藏著他眷戀故土的深情。鄉土之戀本是貫穿中國現代文學的母題,但是周作人的鄉愁又不完全出自對故土的眷戀,因而也少有懷鄉夢破滅后的痛感。周作人對故鄉的追懷,更多的是藉此表達他對片刻的悠游、對陶然的夢境的一種向往或追求,或是他忘憂解悶的思路?!胺矐燕l懷國以及懷古,所懷者都無非空想中的情景,若講事實一樣沒有什么可愛?!眥8}進一步說,就是“知道了是夢卻還想在夢中多流連一刻”。在周作人看來,住過十幾年的浙東是故鄉,住過六年的南京也是故鄉。因此,我們無法忽略江南文人的流風遺韻在周作人文化心態中的印記,傳統的江南文人最關心的是個人的生存質量和方式,一方面他們經受不了外在的政治社會環境的驚悸,另一方面又憂慮生的倦怠和粗糙??诟怪娘嬍吃诮衔娜搜劾?超越一般物質欲求,而上升為消釋個人身心的憂郁、釋放人生的壓抑感、潤澤生命的精神層面。如上所述,周作人對浙東家鄉“薺菜馬蘭頭,姊妹嫁在后門頭”的童謠縈縈在懷的情感,對薺菜的清香猶在口唇之間的描述,雖然無法彌補他在古老的北京城里吃不到“包含歷史的精煉的或頹廢的點心”的遺憾,但畢竟可以淡化他現實生活中的苦味。他對南京學校生活的懷念,追求和體味的雖然是“回想中的價值”。但卻在周作人“干燥粗鄙”的現實生活中起到了難以取代的撫慰和滿足作用。遙遠而又甜蜜的童年生活,簡單而又親切的故鄉風味,在素雅清寂的文字中隱現著,而無可駐留、無可追回的悵然也如周作人的一行清淚在文本間滴落滑行……

1924寫成的《濟南道中》(三篇),是周作人對暑期一次精神還鄉的真情記錄:無論是沿途購買的鴨梨和燒雞,還是店鋪上著的排門,都與周作人的浙東家鄉頗為相似,親切熟悉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然而,周作人從不以情感的律動作為衡量時代的天平,他始終以理性的眼光審視歷史的走向,所以他在文章一開始便寫道:“但如一切過去的記憶一樣,我們所記住的大抵只是一些經過時間熔化變了形的東西,所以想起來還是很好的趣味?!眥9}恰如元人鐘嗣成所吟詠的:“當時事,仔細思,細思量不是當時?!敝茏魅苏湎У氖枪枢l和往事,觸發的乃是現實人生的感慨。

周作人在1920年代開始標舉的閑適文學觀,是他歷經“五四”高潮之后的精神避難所,也是他矛盾、苦悶心理自我調適和平衡的產物。在《雨天的書》里周作人曾用“心里確是空澌澌的”形容他此一時期的迷惘心境,他說:“我若能找到一個‘單純的信仰,或者一個固執的偏見,我就有了主意,自然可以滿足而且快活了;但是有偏見的想除掉固不容易,沒有時要去找來卻也有點為難?!眥10}徘徊在十字街頭的周作人,到哪里尋求心靈的歸宿呢?于是,以閑談為方式,將草木蟲魚、天文地理攏于筆端,以表現“生活之藝術”為中心,就成為周作人有意追求的寫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队晏斓臅啡〔钠椒铂嵥?諸如茶食、野菜、野花、菱角、自己的初戀、愛女的生病等,都是周作人在生活中的見聞感想,觸動讀者內心的,卻是隱藏在字里行間的人生的酸甜苦辣、交織著失望與追求的時代苦悶。唯其如此,周作人的閑適體散文才有了生命和靈魂。1937年,年過半百的周作人曾經深有感觸地說:“后來過了許多年,才明白過來,閑適原來是憂郁的東西?!眥11}一語道破了他閑適的真諦。

事實上,閑適也好,憂郁也罷,都與周作人這一時期思想的混亂無序有關。1921年開始,周作人遠離了“五四”陣營,內心陷入極大的矛盾和痛苦之中,大病初愈的他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修正他從前的道德理想和人生觀,并逐漸將自己先前所信仰的“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人生觀中個人必須向人類和社會有所擔當的承諾取消,轉而尋求“在不完全的現世享樂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的“忙里偷閑,苦中作樂”。把在“平凡的境地中,尋得些許的安閑悅樂”視為“無上的幸?!?他的閑適文學觀即是對變化了的人生觀的呼應和表述?!队晏斓臅穵A雜了周作人做出這一選擇所必然經歷的迷惘、憂傷和痛苦,還有兄弟失和、物是人非的惆悵和落寞。因而,書中所映射的無論是懷舊的情思還是鄉愁的憂郁,隱現、飄忽的都是周作人追尋的幻影——在祖國危機四伏的時代,對自己精神生命的苦苦追尋。

憂郁,在周作人筆下是夢想、期許,還是無奈、傷感,它或許還意味著在“晴雪明朗的時候,人們的心里也會有雨天,而且陰沉的期間或者更長久些”{12}。

作者簡介:藺春華,文學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

①⑤ 錢理群《周作人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0年9月版,第41頁、273頁。

② 周作人:《生活之藝術》,見《雨天的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頁。

③ 周作人:《永日集·燕知草·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④ 周作人:《十字街頭的塔》,見《雨天的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頁。

⑥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7頁。

⑦ 周作人:《故鄉的野菜》,見《雨天的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頁。

⑧ 周作人:《與友人論懷鄉書》,見《雨天的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頁。

⑨ 周作人:《濟南道中》,見《雨天的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頁。

⑩ 周作人:《一年的長進》,見《雨天的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頁。

{11} 周作人:《雨天的書·自序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2} 周作人:《立春以前·風雨后談·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責任編輯:張晴)

猜你喜歡
鄉愁
蛙聲
鄉愁
鄉愁
鄉愁
鄉愁
鄉愁
回頭一望是鄉愁
鄉愁
鄉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