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英國對中國出兵朝鮮的反應和政策*

2010-02-15 16:55趙學功
中共黨史研究 2010年9期
關鍵詞:麥克阿瑟鴨綠江聯合國

趙學功

1950年10月初,中國政府向美國發出警告,如果侵朝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不會坐視不顧。但是,杜魯門政府對中國的警告置若罔聞,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一直向鴨綠江邊推進。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領導人毅然作出了出兵援朝的重大決策。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發起第一次戰役,在與“聯合國軍”遭遇后于11月7日迅速脫離接觸,以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滅,美軍被迫退至清川江以南。中國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向美國方面傳遞了兩個明白無誤的信息:第一,中國不會坐視美軍進逼到鴨綠江邊;第二,如果美國停止發動攻勢,全面戰爭是可以避免的。英國這時也提出了建立非軍事區的建議,力圖阻止美軍恣意北上。倘若美國決策者此時改弦更張,中美大規模的沖突是有可能避免的。但是,美國方面對中國出兵朝鮮作出了完全錯誤的判斷和反應。國內外史學界大都將研究重點放在美軍越過三八線時美國政府對中國反應的分析,并且多從情報失誤和情報搜集的角度來進行探討,而對于第一次戰役后美國、英國的戰略考慮和政策選擇卻鮮有系統考察。①參見沈志華《越過三八線:美國擴大朝鮮戰爭的戰略決策》,《世界歷史》1996年第6期;鄧峰《美國對中國出兵朝鮮的情報評估》,《中共黨史研究》2007年第4期;Eliot A.Cohen,“Only Half the Battle:American Intelligence and the Chinese Intervention in Korea,”Intellig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Vol.5,No.1,1990,pp.129~149.Matthew M.Aid,“US Humint and Comint in the Korean War,”Intellig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Vol.14,No.4,1999,pp.17~63;Alexander Ovodenko,“Misinterpreting Threats:A Case Study of the Korean War,”Security Studies,Vol.16,No.2,2007,pp.254~286.

1950年10月底,駐日美軍遠東司令部的情報部門首先對中國是否已經出兵朝鮮作出了估計:“從戰術角度來看,大獲全勝的美國軍隊已經全面展開,這標志著武裝干涉的最佳時機早已過去了,很難相信此種行動,如果是有計劃的,會推遲到殘余的北朝鮮軍隊已處于戰斗力極低的狀態時才付諸實施?!雹赪illiam W.Stueck,The Road to Confrontation:American Policy toward China and Korea,1947—1950,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1,p.242.根據“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本人的判斷:“目前還不可能對中國共產黨在北朝鮮進行干預的真實性作出有力的估計?!彼J為,中國軍隊出現在朝鮮并不意味著全面干預。他告誡參謀長聯席會議,反對急于得出不成熟的結論。他還列舉了中國可能采取的四種方案:第一,以全部力量進行公開干預;第二,出于外交上的理由,隱蔽地進行干預;第三,使用“志愿軍”以在朝鮮保持一個立足點;第四,派遣軍隊進入朝鮮,僅僅設想為對付南朝鮮軍隊,爭取“從破船上撈回點東西”。③US 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1950,Vol.7,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6,p.1036.

在華盛頓,決策者們同樣對中國是否已大規模參戰將信將疑。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雷德利認為,中國的行動是處于“全面介入”和“有限介入”之間。陸軍參謀長勞頓·柯林斯則聲稱:有關中國軍隊越過鴨綠江的報告,表明中國在保全面子,因為周恩來曾宣布中國不會坐視朝鮮人陷入災難之中。他認為中國軍隊不會冒遭受麥克阿瑟軍隊“沉重打擊”的風險而渡江。④William W.Stueck,The Road to Confrontation:American Policy toward China and Korea,1947—1950,p.242.

美國國務院中國事務科科長埃德蒙·柯樂博不同意麥克阿瑟過分自信的看法,在給負責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迪安·臘斯克的備忘錄中他提醒說,應當承認中國軍隊參戰已是事實,中國不可能只派小股部隊入朝;中國的行動很可能是配合蘇聯在其他地區 (例如柏林)發動進攻,這表明莫斯科準備擴大沖突。他認為,中國參戰的目的不在于為了保護鴨綠江邊的水電站,也不僅僅是為了在鴨綠江以南建立一條“防御地帶”,而是打算恢復朝鮮6月25日以前的狀態,甚至可能是要將“聯合國軍”趕出朝鮮半島。⑤FRUS,1950,Vol.7,pp.1023~1026,1038~1040.但是,大部分國務院官員堅持認為中國只是在宣傳上提出要大規模干預。

麥克阿瑟在美軍撤到清川江以南后,于11月6日向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報告說,他打算命令空軍動用其全部力量,摧毀鴨綠江朝鮮一端的所有橋梁,以便封鎖中朝邊境,使中國退出戰爭,同時還應摧毀鴨綠江南岸所有的交通設施、軍事設施、工廠以及城市,水豐、羅新水電站等少數幾個目標除外。麥克阿瑟還改變了幾天前自己所作的判斷,聲稱中國方面的大隊人馬正從鴨綠江涌入朝鮮,美國正面對一支斗志旺盛的軍隊,他們可以就近取得“增援和補給”,而“聯合國軍”卻不被允許進攻其后方。

華盛頓對麥克阿瑟的要求感到忐忑不安,擔心采取這種措施會導致蘇聯作出反應,甚至介入戰爭。英國、加拿大也對麥克阿瑟的要求提出質疑,認為它違背了盟國間協商的原則,并表示擔心這會使戰爭擴大,從而影響歐洲的防務計劃。臘斯克告訴國務卿迪安·艾奇遜,英國內閣正在開會討論中國人的干預問題,美國方面的舉措不當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铝炙拐J為,麥克阿瑟態度的突然變化表明了一種“驚恐不安”的跡象。艾奇遜、國防部長喬治·馬歇爾都同意,在形勢進一步明朗之前,實施轟炸計劃是不明智的。11月6日,參謀長聯席會議發出指示,要求麥克阿瑟推遲轟炸行動。

麥克阿瑟的回答是抗議性的。他聲稱“大隊的人馬和物資正自滿洲通過鴨綠江上所有的橋梁”,這使他的部隊有“全部被殲滅的危險”,他是在“所能提出的最嚴重的抗議之下暫緩這次攻擊的”①FRUS,1950,Vol.7,p.1058.。雖然杜魯門總統仍然對在中朝邊境實施轟炸任務可能導致的后果和具有的風險表示擔憂,但決定讓麥克阿瑟放手去干。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指示麥克阿瑟在執行計劃時,應注意避免侵犯中國的領土和領空,防止沖突的擴大,并及時呈報有關中國軍隊的動向。在美國的決策者看來,只要美國軍隊不越過中國邊境,就算“照顧”了中國的安全利益,中國也就沒有理由出兵干預。11月8日,美軍出動重型轟炸機轟炸了安東 (今丹東)和新義州之間的鴨綠江大橋。

與此同時,美國的情報機關也在中央情報局的協調下,集中力量研究中國的干預問題,就中國出兵的規模、目的進行預測,以供最高決策者參考。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委員會的約翰·戴維斯、中國事務科的柯樂博等人主張從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出發,用“政治解決”辦法來處理中國出兵所引起的局勢變化。戴維斯認為,蘇聯首先注意的仍然是西歐和美國,如能將美、英、法拖在亞洲而又不直接與蘇聯對抗,這最符合蘇聯的戰略意圖。他的結論是,美國有兩種選擇:一是“朝鮮沖突局部化”,找到一條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問題的途徑;二是準備打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應力爭第一種前途,同時作好對付第二種可能性的準備。他建議,美軍不應越過朝鮮邊境攻擊中國東北地區,同時設法與中國政府進行接觸,在聯合國內要盡可能爭取盟友,但絕不能向中國“示弱”??聵凡┮步ㄗh,美軍應放慢其推進速度,以便與盟國協商政治解決的途徑。②FRUS,1950,Vol.7,pp.1078~1093.

中央情報局接連提出報告,認為中國目前的干預是一種目標有限的“過渡性軍事行動”,在朝中國軍隊不會超過兩萬人,是以特遣部隊形式在朝鮮行動的,而其主力仍在東北地區。中情局認為,中國不顧日益增加的全面戰爭的風險,已經決定為朝鮮軍隊提供支持及援助;盡管不能排除中共在蘇聯的促使下對朝鮮局勢進行全面干預的可能性,但是中國目前的主要動機是在鴨綠江南建一個有限的“防御地帶”,確保東北邊界的安全,并保障電力能源源不斷地從鴨綠江水電站輸送到東北地區。③FRUS,1950,Vol.7,pp.1025~1026.在隨后的一份報告中,中情局又提出,在朝中國軍隊不過3萬至4萬人,另有70萬人在東北集結;中國在今后30天至60天內可以使用35萬軍隊連續進行地面行動,并且行動也遠較美國自由;憑借有利的地形和冬天的來臨,他們有足夠的力量迫使美軍撤至原來的防御陣地,其目的在于“阻止美軍前進,維護共產黨在朝鮮的統治”。如果能擊退美軍,中國就將追求更大的優勢;若打成平局,就把美軍拖在朝鮮進行消耗戰;如中國本土受到攻擊,它將全力以赴把美軍趕出朝鮮半島。報告的基調是較為謹慎的,即建議美軍應停止推進,轉而采取一種“防御態勢”,在朝鮮北部建立并固守住一條防線。④FRUS,1950,Vol.7,pp.1101~1106.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中國的干預是出于三種動機:(1)力圖保護鴨綠江沿岸的電廠設備,并在江南建立一條“防疫地帶”;(2)對美“不宣而戰”,以牽制在朝美軍,消耗美國的財力,一旦蘇聯發動新的世界大戰就使美國面臨失敗的危險;(3)把美軍完全趕出朝鮮半島。根據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分析,朝鮮半島與美國距離遙遠,在那里進行一場長期不宣而戰的戰爭,美國在人力、物資和錢財方面的花費將是巨大的;與此相反,與朝鮮門戶相連的中國則可以利用其幾乎是取之不盡的人力和蘇聯的援助來承受這樣一場無限期的戰爭。在參聯會看來,把美國部隊繼續拖在朝鮮,將嚴重消耗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是符合蘇聯利益的。而且,朝鮮是一個在戰略上不甚重要的地區,倘若美國集中其全部力量在這里與中國較量,它“或許會贏得朝鮮這場小戰的勝利”,然而,一旦爆發全面戰爭,它將在與蘇聯對抗中失敗。根據參聯會的判斷,中國干預的真正動機或許是牽制和消耗美國的力量。它不認為中國會打算把美軍從朝鮮全部趕出去,因為沒有蘇聯的??罩С?,中國的這一努力是不會成功的,而蘇聯的介入則意味著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參聯會為美軍的行動提出了三種方案:(1)發動進攻以取得戰爭的全面勝利; (2)在朝鮮北部建立一條防線; (3)撤退。鑒于美國在世界上的“威望”,第三種選擇是“斷難接受”的,而且,一旦美國被迫作出這種選擇,它只能作為全面戰爭的前奏加以接受。參聯會傾向于第二種選擇,認為這種做法“在澄清由中國人進行干預而造成的軍事和政治問題以前可以作為一個權宜之計”,建議通過聯合國或那些已經承認中國的國家與中國政府進行直接接觸,政治解決中國干預的問題。但是,參聯會不主張變更賦予麥克阿瑟的作戰任務,只是要求經常加以審查。①FRUS,1950,Vol.7,pp.1117~1119;William Stueck, The Korean W ar:An International Histor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p.115.

11月9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召開會議,商討對朝鮮戰爭應采取的政策。主持會議的艾奇遜表示,“我們需要更確切地知道我們處在哪里,然后再決定我們將去哪里”。布雷德利則詳盡地闡明了參聯會對中國參戰意圖的看法。他認為,“聯合國軍”可以守住他們目前所在的大部分地區的陣地,但他贊成變更在朝鮮的防線,因為從軍事的角度看,越靠后的防線越容易防守。同時,他又指出,讓麥克阿瑟的軍隊后撤的任何行動,都會降低美國在聯合國的“聲望”,并影響南朝鮮軍隊的士氣。會議作出了自相矛盾的決定:一方面幻想很快在朝鮮取得決定性勝利,因而不改變給麥克阿瑟下達的作戰指令,同時又試圖通過政治談判解決問題。②FRUS,1950,Vol.7,pp.1120~1121;Omar Bradley and Clay Blair,A General’s Life,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83,pp.593~594.

作為美國最親密的盟國,同時也是朝鮮戰爭的主要參戰國之一,英國一直密切關注著鴨綠江邊境地區戰局的發展,特別擔心戰爭的擴大會消耗西方大量的資源,使美國偏離歐洲這個戰略中心,而且,中美發生大規模沖突只會符合蘇聯的利益,把中國進一步推入蘇聯“懷抱”,并危及英國在東亞和東南亞的利益。英國政府對朝鮮戰爭的基本政策是,設法控制局勢,以避免發生全球性戰爭。英國決策者認為,西方采取任何可能導致朝鮮沖突擴大的行動,在戰略上都是極為“愚蠢的”。③H.J. Yasamee and K.A.Hamilton,Documents on B ritish Policy Overseas,Series II,Vol. IV,London:HS MO,1991,pp.2~3;Rosemary Foot,The Wrong War:American Policy and the Dimensions of the Korean Conflict,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7,p.92.

從1950年11月初開始,英國參謀長委員會便對中國出兵的意圖進行討論,認為從軍事的角度來看,中國有足夠的力量阻止“聯合國軍”的攻勢,而同時又不冒戰爭擴大的危險,建議“聯合國軍”應停止前進,撤至并固守住朝鮮半島的腰部地帶,即興南到安州一線,宣布這條線以北的整個地區為“非軍事區”,撤走一切外國軍隊,由聯合國和中國共同監督,然后在聯合國就懸而未決的問題進行磋商④Peter Farrar,“Britain’s Proposal for a Buffer Zone South of the Yalu in November 1950,”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No.2,April 1983,pp.334~335.。英軍總參謀長、陸軍元帥威廉·斯利姆認為,這一方案是阻止中國進行大規模干預的唯一辦法,借此可以向中國證明:聯合國在朝鮮的軍事行動不會危及其東北邊境的安全,“聯合國軍”最終將從朝鮮半島撤出??哲妳⒅\長約翰·斯萊瑟在11月13日的內閣會議上表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如果還想實現原來占領朝鮮北部且避免一場大規模戰爭的目標,似乎是不可能的。參謀長委員會懷疑,如不對中國東北的目標進行轟炸,‘聯合國軍’能否順利推進到朝鮮北部邊境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且,即使是到達了北部邊境,要守住這450英里長的山區也并非易事?!彼麖娬{,朝鮮對西方而言并沒有什么戰略價值,西方國家應盡一切努力來減少在朝鮮的軍事責任,盡早撤軍,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在軍方的極力敦促下,會議決定將建立緩沖區的方案正式提交美國考慮。①Dale Carter and Robin Clifton,W ar and Cold W ar i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1942—1962,New York:Palgrave Publishers,2002,pp.137~138;Peter Lowe, Containing the Cold W ar in East Asia:B ritish Policies towards Japan,China,and Korea,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7,p.201.

盡管英國駐聯合國代表格拉德溫·杰布和駐美大使奧利弗·弗蘭克斯等人對此方案的可行性表示懷疑,但軍方的建議得到了工黨和保守黨的一致同意,同時還獲得了印度、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亞等國的支持。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認為,鑒于中國已經出兵參戰,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防止在遠東發生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防止朝鮮局勢的進一步惡化。在他看來,“聯合國軍”停止進攻是必要的,英國的方案是既能使戰爭盡快結束,又能讓中國接受的兩全其美之策,而且不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有利于西方。他致電艾奇遜,強調這一安排“不僅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早日結束戰爭的新方法,從而在一個幾乎沒有什么戰略價值的地方擺脫那些代價高昂的軍事責任,而且還能清楚地表明聯合國對中國東北沒有任何進攻性意圖,從而讓中國滿意”。貝文確信,這一方案為中國和美國各自調整自己的政策提供了一個良好機會。②FRUS,1950,Vol.7,pp.1204~1208;M.L.Dockrill,“The Foreign Office,Anglo-American Relations and the Korean War,”International Affairs,Vol.62,No.3,Summer 1986,p.463.

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委員會的戴維斯、巡回大使菲利普·杰塞普等力主應該考慮英國的意見,找到一條既不放棄仁川登陸以來所取得的成果,又能避免與中國發生大規模沖突的途徑。戴維斯認為,美蘇對抗的重點是在歐洲,美國若被拖在亞洲,最符合蘇聯的戰略利益。根據他的分析,美國目前面臨四種選擇:一是增加軍隊,“把中國人趕出朝鮮”,但此舉在聯合國中不會有幾個國家響應;二是撤出,這對美國聲譽的影響太大,而且會提高中蘇的地位;三是用??哲姽糁袊鴸|北地區,這可能包含著與蘇聯空軍交戰的危險,而且此舉也不可能促使中方作出讓步;四是美軍停止前進,通過聯合國政治解決問題。戴維斯提出,大量的證據表明,克里姆林宮和北京打算至少要保住朝鮮北部,并且也有這么做的軍事實力。在此情形下,最佳的選擇是美國宣布大規模軍事行動已趨于結束,同時謀求在鴨綠江南岸建立非軍事區,這樣做就可以“阻止北京和莫斯科的進一步行動”,而不至于最終升級為核戰爭。③FRUS,1950,Vol.7,pp.1181~1183.杰塞普同樣表示,美軍已占領朝鮮北部大部分領土,作戰目標基本實現,應該在與中蘇邊境保持一段距離的地方停下來,然后同中國進行接觸,謀求政治解決。④FRUS,1950,Vol.7,pp.1195~1196.

建立非軍事區的建議遭到了美國軍方特別是麥克阿瑟的強烈反對。11月9日,麥克阿瑟電告參謀長聯席會議,他準備在11月15日發動全面攻勢,向鴨綠江推進,力圖占領整個朝鮮北部,倘若在此關鍵時刻“重新考慮摧毀北朝鮮武裝力量”這一任務,“后果將不堪設想”。他對其空中力量堅信不移,認為它不僅可以阻止中國軍隊越過鴨綠江,并且還將消滅已經入朝的中國軍隊。他認為,除了繼續向前推進外,任何其他計劃,“都將徹底削弱我的部隊的士氣”,并引起南朝鮮方面的不滿,其軍隊甚至掉轉槍口對準美軍。他把英國提出的政治解決朝鮮問題的主張斥之為搞“慕尼黑陰謀”,聲稱“把北朝鮮的任何一部分拱手讓給中國共產黨都將是近代以來自由世界的最大失敗”,“屈從于如此邪惡的建議將會使我們在亞洲的領導地位和影響力喪失殆盡,并使我們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地位變得岌岌可?!?。他強調,“絕不能在此緊要關頭減弱攻勢,我們必須勇往直前,直到取得全面勝利”。⑤FRUS,1950,Vol.7,pp.1108~1110.

美國陸軍部計劃與行動處處長查爾斯·布爾特同樣堅決反對建立緩沖區的建議,認為這只能會嚴重地束縛住美軍的軍事行動,而不會帶來任何好處。在他看來,繼續打下去不會增加全面戰爭的危險,停止進攻也不會減少這種危險。他對美軍的作戰能力相當自信,認為除非由蘇聯提供實際的陸軍和空軍支援,否則,中國僅憑自己的力量是根本無法把美軍從朝鮮趕出去的,麥克阿瑟有足夠的力量在朝鮮守住任何一條防線。他建議不要改變已經賦予麥克阿瑟的任務,也不要變更給他的作戰指示,盡管這樣會毫無疑問地在某些方面增加局勢的緊張氣氛。他強調,如果中國軍隊被趕出朝鮮半島,聯合國就會獲得一個使沖突局部化的“更好機會”,并且阻止“進一步的侵略活動”,軟弱則只會產生相反的結果。他敦促陸軍參謀長柯林斯應堅決反對建立緩沖區的任何想法,因為國務院內有相當一部分人正極力兜售這一主張,并且英國政府也準備提議聯合國考慮這一方案。①William W.Stueck,The Road to Confrontation:American Policy toward China and Korea,1947—1950,p.250;James Cotton and Ian Neary,The Korean War in History,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9,p.74.

重要的是,美國政府高層也對英國的建議表示不滿。11月15日,艾奇遜約見英國駐美大使弗蘭克斯,一方面表示他本人對英國的計劃很有興趣,但同時又強調美國政府不打算阻止麥克阿瑟發動已計劃好的攻勢,因為目前仍然對中國干預的意圖尚不十分清楚,而要搞清它除了用軍事“試探”的辦法外別無他途。他認為,如果中國參戰的目的僅僅限于保衛其邊境地帶或鴨綠江水電站的安全,那么英國提出的建立非軍事區的建議或許就會起到“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但若中國想占領朝鮮或者把美軍趕回南方,則英國的建議就不會收到任何效果。②Peter Farrar,“Britain’s Proposal for a Buffer Zone South of the Yalu in November1950”,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No.2,April 1983,p.336.

但是,貝文并不因為美國領導人的消極態度而氣餒。他于17日再次致電艾奇遜,準備讓英國駐聯合國代表杰布在適當的時候闡明英國方案的基本構想,并希望能得到美國代表的支持。他強調說,同英國參謀長委員會一樣,他本人也十分贊成“聯合國軍”停止北上,認為通過撤出美軍和其他外國軍隊來建立一個緩沖區是非常必要的,并表示愿意與美國人一起商討有關緩沖區管理的具體細節問題。③FO/371/84114,17 November 1950,PRO; FRUS,1950,Vol.7,pp.1172~1173.

貝文并沒有說服美國人。11月21日,美國國務院和軍方的領導人召開聯席會議,分析朝鮮戰局。應當說,同前幾個星期比起來,華盛頓有更多的證據證明數量龐大的中國軍隊已經進入朝鮮,況且中國外交部已于11月11日公開聲明“中國人民志愿軍前往朝鮮,援助朝鮮人民反抗美國侵略”,如果此時美方能采取較為謹慎的行動,阻止麥克阿瑟繼續北進,中美大規模的武裝沖突或許仍然可以避免,但是美國政府并沒有這樣做。雖然艾奇遜在會上提出了建立非軍事區要比繼續進行戰爭好一些,卻沒有得到響應。國防部長馬歇爾強調,應當在麥克阿瑟總攻勝利后再提議政治解決。國防部副部長羅伯特·洛維特認為,目前難以同中國進行成功的談判,美國不應自縛手腳。結果,與會者一致同意,不干預麥克阿瑟在朝鮮的行動自由,允許他按原定計劃發動攻勢;為了保險起見,美軍只需占領鴨綠江以南10至25英里的高地即可,而不必打到鴨綠江邊。④FRUS,1950,Vol.7,pp.1204~1208.盡管有幾分疑慮和不安,決策者們卻仍寄希望于麥克阿瑟繼仁川登陸后再創“奇跡”,贏得更大的賭注,以致連攻勢失敗后美國應采取什么對策都未加討論。當天晚上,艾奇遜將美國的這一意圖告知弗蘭克斯大使,并說明英國推遲向安理會提交建立非軍事區的建議是絕對必要的。緊接著,他又指示美國駐英代辦以最強硬的口氣告訴貝文,倘若英國代表此時提出英國的“政治解決”方案,那將是極為有害的,這不僅會被人看成是一種“示弱”,而且也會使麥克阿瑟和他的部隊感到不知所措,并增加中國在聯合國“討價還價”的籌碼,同時還有可能造成嚴重的軍事問題和難以預料的危險,希望英國方面在與美方進一步協商之前不要采取任何行動。⑤FRUS,1950,Vol.7,pp.1212~1213.

美國政府之所以冒著擴大戰爭的危險而放縱麥克阿瑟貿然北進,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第一,不論是杜魯門、艾奇遜,還是國防部、參謀長聯席會議、中央情報局的主要負責人,都一直不相信中國會大規模出兵干預。在他們看來,美國的行動并沒有觸犯中國,中國沒有理由出兵介入。就在11月24麥克阿瑟發動攻勢的同一天,中央情報局的分析報告依然稱,“中共是否大規模介入尚難斷定”,“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中共是否會全面投入進攻”①FRUS,1950,Vol.7,pp.1220~1222.。

第二,即使中國出兵朝鮮,鑒于其國內政治和經濟問題,它的目標也局限于保護鴨綠江邊的水電站,并不妨礙麥克阿瑟向前推進,對戰局的結果不會產生太大影響。美國國務院負責情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費舍·豪認為,目前在朝鮮的中國軍隊“不足以發動一場大的攻勢”;而中央情報局局長比德爾·史密斯確信,美軍繼續推進,甚至對中國采取“純懲罰性”的行動,都不會招致蘇聯的干涉,因為“克里姆林宮贊成或反對戰爭的決定幾乎不受這種地方性挑釁的”影響②FRUS,1950,Vol.7,pp.1188~1190;EliotA.Cohen,“Only Half the Battle:American Intelligence and the Chinese Intervention in Korea,”Intellig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Vol.5,No.1,1990,pp.141~142.。

第三,麥克阿瑟的盲目自信無疑對美國的決策者們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正如日后接替其職務的馬修·李奇微將軍所說:“由于仁川登陸的勝利,使人們對麥克阿瑟將軍的一貫正確性幾乎發展到了迷信的地步。就連他的上級也好像開始懷疑自己對麥克阿瑟的任何決心提出疑問是否應該了?!币虼?,對于發動“結束戰爭總攻勢”這一行動,“有些人認為,想要勸阻這樣一個人,不僅徒勞無功,反而會使他更加固執而狂熱地一意孤行,以此來回敬對他的批評”。艾奇遜則為麥克阿瑟辯護說,“如果麥克阿瑟將軍不用他的方法來進行一些軍事上的試探,就不能判斷中國干預的程度”。③馬修·李奇微:《朝鮮戰爭》,軍事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57頁;迪安·艾奇遜:《艾奇遜回憶錄》下冊,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年,第327頁。既然反攻在即,并且麥克阿瑟自信有把握取得成功,美國政府何不順水推舟、坐享其成呢?

第四,美國國內政治斗爭的需要。經過1950年11月初的國會中期選舉,共和黨在眾議院增加了28個席位,在參議院增加了5個席位,力量明顯增強。在選舉過程中,共和黨對杜魯門政府的東亞政策進行了猛烈抨擊。羅伯特·塔夫脫指責艾奇遜對共產黨抱有極大的“同情”;亞歷山大·惠里認為政府一直在溺愛共產黨人;哈羅德·斯塔森則認為朝鮮戰爭是“現政府5年來所奉行的盲目的、災難性的亞洲政策的直接的和可怕的結果”,聲稱這5年是“寵愛中國共產黨的5年,是暗中迫害麥克阿瑟將軍的5年,是冷落熱愛自由的亞洲友好人民的5年,是綏靖毛澤東的5年”。④Rosemary Foot,The Wrong War:American Policy Overseas,Series II,Vol.IV,p.96.艾奇遜不僅成為共和黨攻擊的靶子,而且連民主黨人也把他作為抱怨的對象⑤William W.Stueck,The Road to Confrontation:American Policy toward China and korean,1947—1950,p.246.。顯然,倘若此時阻止麥克阿瑟發動攻勢,只會激起反對派對政府更猛烈的批評。無論如何,杜魯門、艾奇遜都不愿冒這個風險,而寧愿讓麥克阿瑟放手去做。

第五,在美國決策者看來,通過建立非軍事區來謀求政治解決朝鮮問題的辦法存在著諸多“弊端”:它不僅要使美軍退出已經占領的朝鮮半島腰部以北的大片土地,而且也將嚴重影響部隊的士氣;會被人看做是一種示弱,增加中國人的籌碼,也暗含著承認新中國的合法地位;倘若建立起非軍事區而未能實現朝鮮的政治“統一”,則只能意味著有一條新的三八線,朝鮮半島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傊?,杜魯門政府認為,非軍事區的建立不論在軍事上還是在政治上都有利于中國而不是美國,使中國從中得到更多的好處。⑥Bruce Cumings ed.,Child of Conflict:The Korean-American Relationship,1943—1953,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3,pp.226~227;FRUS,1950,Vol.7,pp.1228~1229.

在另一方面,為了阻止中國大規模干預,杜魯門政府也一再作出保證:美國不想擴大戰爭,無意侵犯中國邊境,并將保護中國在邊界地區的利益。11月15日,艾奇遜在國務院舉行的一次討論會上強調,聯合國和美國對中國東北都沒有任何“不可告人的打算”,如果中國繼續“誤解”美國的動機,“那將會導致一場最不尋常的世界性悲劇”。次日,杜魯門也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在任何時候,美國都不會抱有把戰爭引向中國的意圖;美國愿意采取一切體面的措施,以防止遠東地區沖突的擴大;如果中國人誤解了美國的“和平意圖”,“這只能是因為他們受了某些人的欺騙,這些人的利益在于延長并擴大遠東的敵對行動,這對全體遠東人民來說都是不利的”。助理國務卿幫辦利文斯頓·麥錢特則建議杜魯門分別致函毛澤東和斯大林,向他們保證中國東北邊界的安全,以此來安撫中國,防止沖突的擴大化。①FRUS,1950,Vol.7,p.1164.

11月24日,美國陸軍參謀長柯林斯以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名義電告麥克阿瑟,要他進至一條不觸及、但又能俯瞰鴨綠江的戰線上??铝炙箯娬{,聯合國的其他成員國對爆發一場全面沖突的可能越來越擔心,如果美軍直取整個朝鮮而引發一場同中共軍隊全面沖突的話,這也許會導致美國在聯合國失去支持,同時包含著不斷增長的軍事性質的危險。他表示,國務院、國防部和參謀長聯席會議都一致同意不改變美軍的作戰任務,但要求麥克阿瑟不要進攻邊界,“這也許能為中國共產黨人提供一個撤回而又不失面子的機會,而且也可以減少俄國人對符拉迪沃斯托克安全的擔心,這種擔心或許是俄國人施加壓力讓中國干預朝鮮的根源”。②FRUS,1950,Vol.7,pp.1222~1224.實際上,不論從哪個方面說,這封電報都不能認為是給麥克阿瑟的指示,充其量不過是一個試探性方案,而把決定戰爭發展方向的責任和主動權都留給麥克阿瑟本人。即便如此,柯林斯的建議還是遭到麥克阿瑟的強烈反對。他說,建議中所提的辦法不僅不能取得預想的結果,反而會導致極力要避免的事情的發生。麥克阿瑟聲稱,讓軍隊在鴨綠江南岸停下來,“在軍事上是不可能的”,而且在這一地區也沒有宜于設防的地形,在整個朝鮮境內找不出其他的防線比鴨綠江本身更適于防御的了。他斷言,不論是出于軍事上或者是政治上對防御的要求,都不能放棄這道可維護朝鮮領土完整的天然屏障。麥克阿瑟再次重復他的老調:中國人不能阻止他的部隊前進,不打到鴨綠江就是違背朝鮮人的意志,就是犧牲他們的領土完整,在所有亞洲人看來那將是對中國和蘇聯的“示弱”和“綏靖”。他甚至威脅說,如果不按他的行動計劃行事,將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③FRUS,1950,Vol.7,pp.1231~1232.

英國參謀長委員會強烈要求艾德禮首相和貝文向美國施加更大的壓力,以“最有力、最明確的語言”使其暫緩發動攻勢,以便能有更多的時間與中國交換意見。軍方再次重申,朝鮮對西方國家“在戰略上沒有重要意義”,“沒有任何必要為了征服北朝鮮這個微不足道的勝利而冒爆發大戰的風險”,而麥克阿瑟的一意孤行只會導致與中國的沖突,并使遠東的戰爭擴大。斯利姆批評美國處理朝鮮事務如同處理其國內事務一般,要求對戰爭的指揮機構進行變革。軍方的意見得到了大多數內閣成員的支持。負責中國和朝鮮事務的外交部官員向貝文報告說,下院的議員們普遍認為,“麥克阿瑟正把我們拖入一場更大的沖突之中”,他們要求政府盡快表明自己的立場。11月21日,艾德禮、貝文等一起商討朝鮮局勢。貝文提出,艾奇遜恐怕控制不了麥克阿瑟,最好是艾德禮出面,阻止美國發動攻勢。艾德禮表示,西方國家絕不能把他們在歐洲和中東的軍事力量過多地投放在沒有多少戰略價值的朝鮮半島,在必要的時候,他將親自去華盛頓,直接向杜魯門闡明英國的觀點。④Yasamee and Hamilton,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Series II,Vol. IV,pp.209~210;Peter Lowe,“An Ally and a Recalcitrant General:Great Britain,Douglas MacArthur and Korean War,1950—1,”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July 1990,p.635.

為了能在最后一刻阻止中美發生大規模對抗,貝文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活動。他指示英國駐華代辦胡階森向中國闡明,“聯合國軍”在朝鮮的行動絕不會損害中國的安全,中國的合法利益將會得到充分考慮,希望中方打消顧慮,消除誤解。同時貝文致函艾奇遜,表示同意在知曉麥克阿瑟進攻結果之前不向聯合國提交有關建立非軍事區的建議,但同時要求美國人作出如下承諾:下達給麥克阿瑟的命令應與安理會決議相一致;給麥克阿瑟下命令要經過與有關國家適當的磋商;麥克阿瑟不論在名義上還是實際上都只不過是聯合國的代理人。他強調指出,凡是超出授權的行動事先必須與提供部隊的安理會成員國進行秘密協商,在征得這些國家同意之前,美國應指示麥克阿瑟不得采取此類行動。在麥克阿瑟發動進攻的前一天,貝文仍向艾奇遜強調,建立非軍事區為盡快結束沖突提供了最好的機會。①Yasamee and Hamilton,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Series II,Vol.IV,pp.211~212,214;FRUS,1950,Vol.7,pp.1225~1226.

但是,貝文的努力沒有成功。就在麥克阿瑟發動攻勢之時,艾奇遜復函貝文,表示聯合國安理會不可能給麥克阿瑟下達詳細的作戰指令,要美國作出不將戰爭擴大到朝鮮以外的承諾是有困難的。他重申,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應全力支持麥克阿瑟的行動,在此緊要關頭提出任何其他建議都只會帶來最嚴重的后果,不僅會削弱“聯合國軍”的士氣,而且也會被人認為是“我方存在嚴重缺陷”。②FRUS,1950,Vol.7,pp.1227~1229.日后,艾奇遜在其回憶錄中承認,美國“喪失了制止在朝鮮走向災難的最后機會”。

11月24日,麥克阿瑟發動了所謂“結束戰爭”的總攻勢。他宣稱,中國絕不會進一步介入戰爭,士兵們可以在圣誕節前回家。結果,在隨后近一個月的沖突中,美軍傷亡達2萬多人,被迫退至三八線附近。美國《新聞周刊》認為,“這是自珍珠港事件以來美國軍事上所遭受的最大打擊,它也許會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災難”?!稌r代》周刊則稱之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失敗”?!都~約時報》的軍事評論員驚呼“今日美國面臨著其歷史上最大的危險”。③Robert Leckie,Conflict:The History of the Korean War,1950—1953,New York:Putnam,1962,p.231;Foster R.Dulles,American Policy toward Communist China, New York:Thomas Y.Crowell,1972,p.106.中美在朝鮮半島的全面較量由此開始。

應當說,在中國出兵朝鮮并與美軍交戰后,美國決策者如果能夠清醒地估計形勢,及時停止攻勢,采取英國所主張的通過政治途徑來解決問題,那么避免中美之間發生大規模公開沖突的機會應該說還是存在的,況且此時中國出兵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美國政府有足夠的、確鑿的相關情報和信息。倘若果真如此的話,朝鮮戰爭的歷史以及中美關系的發展也可能是另外一番情形。但是,美國決策者依然我行我素,置中國的安全利益于不顧,繼續幻想通過武力來實現朝鮮半島的“統一”,使得中美大規模的沖突最終不可避免。這是美國政府繼不顧中國再三警告貿然越過三八線、迫使中國出兵之后,失去的避免朝鮮沖突擴大的又一機會。西方一些學者過多地從情報搜集角度來為美國決策的失誤辯解,這顯然是有失公允的。實際上,不論是美國國務院還是中央情報局,都已經認識到中國的出兵參戰給局勢可能帶來的變化,甚至認為有可能演變成一場全面戰爭。但是,沒有一個高層官員、沒有一個決策部門明確表示反對美軍繼續向北推進。根本原因并不在掌握的情報多少,而是對中國實力的極其藐視,對中國國家安全利益的極其漠視。事實證明,只有通過真正的較量,美國才能懂得尊重中國的意愿和利益。英國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反對戰爭的擴大,并提出了謀求政治解決朝鮮問題的建議。但是,鑒于戰后初期英國的實力和影響已今非昔比,其對美國戰爭行為的約束是有很大限度的,并不能起決定性作用。

猜你喜歡
麥克阿瑟鴨綠江聯合國
丹東鴨綠江磨片有限公司
《鴨綠江》雜志經典插畫巡禮之二十三
歡迎訂刊《鴨綠江·華夏詩歌》
聯合國呼吁提供55億美元以免3400萬人陷入饑荒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奴才和人才
麥克阿瑟:這張相是為我小兒子照的
聯合國提議2015年召開第五屆世界婦女大會等5則
朝韓“打到”聯合國
彭德懷與麥克阿瑟的三次較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