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北地區早期利用茶葉歷史的詳考

2010-03-21 07:40朱繼軍張耀華唐前勇劉興樂
茶業通報 2010年4期
關鍵詞:鄂北神農襄陽

朱繼軍,張耀華,唐前勇,劉興樂

(湖北省襄樊市農業科學院,襄樊 441057)

鄂北地區早期利用茶葉歷史的詳考

朱繼軍,張耀華,唐前勇,劉興樂

(湖北省襄樊市農業科學院,襄樊 441057)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但茶的利用究竟起源于何地,似乎并無定論,存在著多種不同說法,其中,較為主流的說法,認為茶最早興于巴蜀,其后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而這又與大家認同的“茶發乎神農,聞于周魯公”的史料相悖。筆者認為,茶葉起源地,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即當地既要有應用茶葉的線索和史料,還要有野生茶樹的證據。為此,筆者收集了鄂北地區有關資料,并結合古代氣候的變遷,以期對鄂北早期利用茶葉的歷史做一詳解。

1 鄂北地區農耕文化歷史久遠

鄂北地處漢江流域,包括湖北省隨州市、襄樊市和十堰及神農架林區,分別與陜西、河南等省交界,并與省內宜昌、荊州等地相鄰。其中隨州市是傳說中的神農出生地,襄樊市所轄大部是荊楚的重要發源地,十堰市神農架則是世界同緯度地區唯一的一塊綠色寶地,具有比其它溫帶森林更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植物資源十分豐富?,F已知的有高等苔蘚植物237種,蕨類植物199種,種子植物2442種,堪稱華中最大的“天然植物園”??梢韵胍?,在數千年前的古代,在人力對環境的破壞力較小的情況下,鄂北地區的植物資源一定比現在更加豐富,這也是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和轉向農耕文明的基礎條件。

據多年來的考古調查,在十堰市鄖縣發現了舊石器時代100萬年前的兩具古人類頭骨化石,是世界上最完整的頭骨化石,由著名的考古學家賈蘭坡命名為“鄖縣人”。 2006年,在鄖縣青龍泉遺址發掘了分別代表仰韶、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的房址、墓葬近百座。1990年至1992年,在襄樊棗陽市雕龍碑遺址的發掘中,發現有房基、窖穴、土坑墓、甕棺葬等遺跡一百多座,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等遺物4000余件(主要陶質日用器皿、石器、骨器以及陶紡輪、磨棒、陀螺等)。遺址還發現了大量的水稻顆粒和稻殼,大型的陶甕、陶罐中貯存有大量的栗、黍類糧食。遺址有三個時期的堆積,分屬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年代距今約為6200年至5000年。2009年5月,在距隨縣神農故里厲山鎮3Km的汲水村龍家灣觀音山遺址,發現散落有大量新石器時代陶器標本,如鼎、豆、罐。通過對比研究,觀音山遺址屬新石器時代屈家嶺文化,距今約4500年至5100年。通過以上鄂北地區的考古發現,我們可以看到鄂北地區很早就有人類的活動,并表現出南北文化即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交流與融合的特征。從出土的文物來看,無論是居住條件、食物來源、手工業,還是生產力水平,與傳說中的神農農耕文化大多相符或者吻合,改變神農時代過去停留在傳說的基礎,映證了鄂北地區在神農時期農耕文明的輝煌。

2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的理解

盡管陸羽《茶經?六之飲》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由于神農生卒不詳,以傳說居多,人們難免取懷疑態度。在此,筆者想以諸葛亮(181年~234年)在云南被尊為茶神的故事來理解神農,可能就會更容易。在我國云南省普洱市(原思茅地區),人們不知道神農,但民間保留著祭奠諸葛孔明為茶神的習俗。諸葛亮是否懂茶不得而知,但張揖,這位與諸葛亮同時代,三國魏明帝太和年間(227~232年)的文字訓詁家,在他的《廣雅》一書中寫下“荊巴間采葉作餅……”的記載,準確描述了當時荊山巴山一帶加工茶葉的情景,其中與“巴”相連的“荊”是荊山,其主峰為聚龍山——位于襄樊市??悼h,并連綿于襄陽、南漳和荊門、十堰房縣等鄂北地區。而諸葛亮正是在襄陽古隆中(今襄樊市)躬耕隱居,三顧茅廬后,輔佐劉備長期占據荊州、襄陽等地。作為一代治國安邦的名相,顯然不可能對當時荊山一帶聞名的茶葉加工不聞不問。待到南征平定云南時,據《三國志》載“三月南征,八月遂至滇池,十二月亮還成都”。其間戰后三個月中,諸葛孔明除了做好政治安排,定要幫助當地恢復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才能長治久安??紤]到云南的氣候特點,茶葉必是不可多得的選擇,跟隨孔明征戰,熟悉荊巴間茶事的荊襄藉將士則理應是推動茶葉生產的具體實施者。因此據諸葛亮在云南被尊為茶神的典故,我們不妨這樣理解神農及其傳說,神農應該是古代先民的一個賢明的部族首領,即使不是他親自發明了全部的農耕技法,作為一個政治首領,他必定要組織推動農耕文明的傳播與發展,救濟民生,也因此贏得人們口口相傳,雖然我們已不可能從更多有形的文字中探尋到他的存在,但可以實實在在地感受到這種神農精神和事跡的存在。

3 鄂北地區是神農活動的主要區域

有關神農的傳說有很多的說法和爭論,但筆者認為這些爭論剛好證明了對神農的事跡和功績的傳說,說明神農的活動可能到達過這些地域。神農是一個先行者,他勇于研究各種植物,以解決人們溫飽和療病等基本生存問題。他的主要功績是傳播了五谷的種植技術,而五谷中稻作的利用源于南方,湖南、浙江已發現的古文化遺址中稻作年代均早于北方;麥、粟等旱作的利用顯然源于北方,因此,神農出現于南北過渡地帶的鄂北隨州,可謂歷史的必然。這里便于溝通南北的信息,且北上可達秦巴地區,南下則達湖南瀟湘之地。加上鄂北地區一半山區,一半漢江平原和鄂北崗地的條件,五谷生長的條件都可以找到,應該符合有關神農教植五谷的傳說。此外,鄂北也是神農傳說最集中的地區,1984年9月,《湖北日報》曾經報道《神農架發現漢民族首部創世史詩》。襄樊市??悼h彭宗衛也曾撰文“漢族首部創世史詩《黑暗傳》”。文中述及在??稻硟劝l現十幾處《黑暗傳》線索。1991年收集到一本清朝初期“黑暗傳”手抄本,有1400行詩句?!昂诎祩鳌眰鞒酥袊糯臍v史及人物甚至還有人的起源問題,其中有關神農氏的描述節選如下:“又有神農來出世,才有稼墻來種田”, 又如“七十二毒神,布下瘟疫癥,神農療病嘗百草,腹中疼痛不安寧,急速嘗服解毒藥。七十二毒神,商議要逃生,毒藥平地果然稀”,最后“神農之死”這樣描述“神農在位一百四十春,崩于長沙茶陵城”。從該詩的描述看還是比較客觀的,并未過分渲染其有什么神奇功能,應該基本可信的。同時,鄂北廣大地區還流傳著許多茶俗。如有一種俗稱“三皮罐”的植物葉子,民間常在夏天用土壺泡茶喝,據考證是“湖北海棠”的嫩葉制作,可見本地區人們對可飲用植物的探索由來已久。夏天人們喜食用一種“米茶”,即用大米炒得略焦,再用水煮熟,這樣煮成的“米茶”湯黃亮似茶,有一種焦香味,夏天吃起來十分香甜、解暑,這與《廣雅》中餅茶加工 “以米膏出之”的做法如出一脈,可見,在鄂北地區,茶的影響已經深深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4 鄂北地區的野生茶樹消失之謎

根據前述的分析,鄂北地區很早就有對茶的利用,但現在的湖北省卻幾乎沒有發現多少野生茶樹。而陸羽《茶經》中“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的記載,明確地告訴我們,早在1200多年前的“巴山峽川”就已生長著兩人合抱粗、高數十尺的古老茶樹,這里“峽川”應是湖北的宜昌一帶。而“巴山”則有兩種理解,廣義的大巴山系指綿延四川省、陜西省、甘肅省和湖北省邊境山地的總稱。狹義的大巴山,在漢江支流經河谷地以東,川、陜、鄂三省邊境,為漢江與嘉陵江的分水嶺,海拔1300m~2000m。主峰大神農架,海拔 3053 m,位于湖北省神農架林區。顯然,無論怎樣理解,巴山都包括了鄂北地區,今天鄂北茶區也被國家劃為秦巴茶區。根據《茶經》中“八之出”對茶葉產地的劃分、注解及陸羽其他著述,陸羽詳細考察的“巴山峽川”,即包括了今天襄樊市(襄州)、宜昌(峽州)等及川、陜一帶。此外,根據襄樊市南漳縣、??悼h的地理位置與宜昌的遠安縣相鄰的地理位置看,可以認為鄂北山區早就有野生茶樹生長。

從已知的考察情況看,我國主要在云、貴、川及南部等省份發現遺留有大量古茶樹,其中以云南最多,且品種多樣性最為復雜,樹齡也最長。那么1200多年就被陸羽觀察存在于湖北的野生古茶樹,怎么沒有像云貴川一樣留存下來,這些古茶樹是怎樣神秘消失的呢?根據我國古代氣象學的研究和歷史資料,筆者認為是逐漸寒冷的氣候變化使鄂北及鄂西的野生茶樹逐漸歸于滅絕。

在《中國歷史上的小冰期氣候——影響歷史的決定因素》一文中,陳鈺萍、林雅真根據氣候紀錄和花粉化石研究認為,中國五千年歷史中可分為五個暖期和四個冷期(詳見附表);最初兩千年大部分屬于暖期,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2℃左右,一月份平均溫度比現在高3~5℃。從附表中暖期的出現規律,可以發現它們分別與我國歷史中茶的發現、茶的飲用、茶的興盛等過程相對應的。又據竺可楨先生的研究文章分析,“五千年前的仰韶到三千年前的殷墟時代,是中國的溫和氣候時代”。當時中原終年雨量充沛,草木繁茂。湖北的簡稱“鄂”,是指鱷魚出沒的意思,酈道元《水經注?沔水》中記述,東晉初年襄陽太守鄧遐在漢江中斬蛟;而與襄陽相鄰的河南省簡稱“豫”,從文字結構看一個矛一個象,是捕捉大象的地方。漢代以前,中國華北、中原黃河流域一帶皆溫暖多雨,均有稻米的生產,但東漢以后稻米漸少,到了宋代,除了旱稻,水稻已經很少見了。竹類跟稻米一樣也要高溫多雨的環境,漢代以前北方多竹,分布相當廣闊,但到北宋《夢溪筆談》中曾提到:“延郡素無竹”、“又非本土所有產物”,可見當時中國北方已經很少有竹類了,說明當時已經氣候變冷。

值得關注的是大象在古代鄂北襄陽地區的活動?!断尻柨h志》載:“宋初建隆三年(962年)五月有象至,次年十二月南陽捕獲” 。又據南陽史書記載,由于襄陽人驅趕大象,大象才到南陽的,南陽人不斷用火燒象,象在倦憊中被燒死。還有著名的“曹沖稱象”的故事,其中的象為江東孫權所送。以上說明襄陽等鄂北的氣候,在宋朝以前是適合大象這種大型食草動物生長的,而根據我國古茶樹遺留最多、最古老的云南省,以及保存有的栽培型野生茶樹的印度等區域的生態條件,正是大象生活的理想區域,而這樣一種暖濕的生態環境,同樣是古茶樹持續生長并得以長期保存的必要條件。據此,我們可以判斷襄陽等鄂北地區在宋朝以前,氣候溫暖,完全適合古茶樹的生長,這與《茶經》對“巴山峽川”野生大茶樹的記載相吻合,可以推斷襄陽鄂北地區也應有野生的茶樹存在。

但是,茶樹畢竟是抗寒性有限的植物,當小冰河期到來時,湖北省區內的大部分茶樹只能逐步走向消亡了。從冷期的發生規律看,到宋朝自公元985年開始,除了公元1192年至公元1277年間有85年暖期外,基本是以寒冷氣候為主了。且史料載:靖康二年正月,大雪,天甚寒,人多凍死。四月辛酉北風大起大寒,當時記載長江流域之洞庭湖和鄱陽湖,淮河流域,江南等地曾經冰封。到后來整個明代,氣候都是相當寒冷的,是我國古代最寒冷的時期,尤其在明代中葉(公元一四五八年——一五五二年)進入中國歷史上的第四個小冰期,漫天冰雪再度降臨江南,華中、華南各地,太湖、鄱陽湖、洞庭湖、漢水、淮河都曾經結冰。又據《湖北省通志》記載:長江曾分別在一三七六年、一五一九年、一五二○年、一六二○年和一六六○年出現過五次結冰。其中一六二○年長江結冰時,武昌一帶大雪四十余日,“竹木盡折”。長江中下游一些地方,還出現過農歷九月大雪的現象。據統計,在十四至十七世紀間發生過五次長江結冰、十四次漢水結冰,四次九月雪。而長江、漢水在今天是不會結冰的,據現在的我國東北地區的氣象觀測,要使類似漢水的河流結冰,參照黑龍江省牡丹江結冰的溫度,古代襄陽地區當時的極端低溫估計可達到零下20度左右,甚至更低,這遠遠超過了一般茶樹忍耐的極限,這樣的寒冷條件下,基本上所有的茶樹都難以存活,這也是鄂北和湖北省境內現在沒有古茶樹的根本原因。前述襄陽大象被燒死的記載以后,史書再沒提到中原大象之事,大象在中原從此絕跡,也驗證了鄂北地區的氣候劇烈變化,低溫導致環境變化,應是大象從中原退出的主要原因。

附表:中國古代氣候冷暖變化情況

后來,到清光緒六年,進入第五個暖期以后,鄂北地區的茶葉在出口的推動下,才重新恢復發展起來。據調查,在現在隨州市草店車云山即鄂豫交界處,人們從遠在安徽的六安引來茶籽發展了茶園,創立了聞名國內外的“信陽毛尖”。因外貿為興旺,種茶有利可圖,湖北的地方官也大力支持種茶,襄陽知縣宗景藩曾經編寫了《種茶說十條》廣為傳發;湖廣總督張之洞頒行谷城知縣瞿元燦所陳《種茶灸焙法》,通令地方多山各縣模仿試行。宗景藩、瞿元燦這兩位襄樊屬地的縣令對茶葉做的深入研究,為湖北茶在清朝的興盛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給鄂北茶區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至解放前,襄樊市仍有相當規模的茶葉生產,據1938年《谷城縣志》記載,該縣有茶園2000公頃,年產茶近50萬公斤。

5 結語

綜上所述,鄂北地區早在遠古就有野生茶樹存在,后來由于氣候極度變冷,才歸于消失,這與云貴川三省留存的原生古茶樹依次減少是相對應的,因為云南最靠近南方,處于熱帶,受冰河期影響最少且最小的緣故;而鄂北屬茶區的北限,嚴寒最終導致了該區域原生野生茶樹的滅絕。結合鄂北茶區悠久的文化歷史,神農出生、教植五谷、嘗百草的傳說,筆者認為鄂北茶區很早就開始了茶的利用,并在三國期間發展到高峰,成為秦巴茶區的一個中心地帶。后來,隨著氣候的變冷,雖逐漸衰落,但卻為茶葉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梢灶A想,隨著荊楚茶文化的再度興起,考古、考據等的深入,鄂北利用茶樹的歷史將會越來越清晰地得到映證。

S571.1

A

1006-5768(2010)04-0187-04

2010-03-11

猜你喜歡
鄂北神農襄陽
襄陽銷售打響春耕攻堅戰
襄陽市中小學優秀自制教具展評活動圓滿結束
郭靖夫婦為什么沒能守住襄陽
神農嘗百草
鄂北刺槐播種育苗技術
神農嘗百草
楊顯東與“鄂北抗大”
鄂北農民銀行壹圓券探析
堅持改革創新 強化履職盡責——襄陽市公安局
神農與神農得荼的傳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