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圃復合種植模式初探

2010-03-26 05:17劉樂平
花木盆景·花卉園藝 2009年12期
關鍵詞:喬木行距樹種

劉樂平

近年來,由于各地對綠化苗木的需求急增,綠化苗木貯備不足而且缺口巨大,產業的開放性和利益的趨動推動了綠化苗木產業的飛速發展。一個利益巨大、前景看好的產業在低水平快速、重復建設,惡性膨脹,導致綠化苗木這一朝陽產業迅速形成了規模大、效益低、結構不良、呆貨壓倉、惡性競爭的不良格局。主要表現在:

1種植密度大,小桿莖苗木多,8cm以上適應市場需求的大規格苗木少,特別是作為城市綠化的骨架樹種的大干莖、飽滿冠形的各類喬木類樹種十分緊缺。

2缺乏規劃和滿足生態多樣性需求意識,常綠苗木多,彩色和落葉苗木少。

3設計品種單一,喬木類多,球形、花灌類偏少,既滿足不了現代城鎮綠化立體的、多層次、多觀賞面、多季度變化對各類苗木的需求,又造成綠化苗木生產品種單一。

如何改善和調整苗木的品種結構和種植結構,培養大規格喬木和多樣化的花灌木是綠化苗木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在當今土地資源日趨緊張而人們對物質需求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如何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的生產量,在一些適宜的種植領域推廣復合種植模式,不失為一種科學有效的選擇。筆者近幾年在綠化苗木種植領域進行復合種植模式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提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復合種植模式即根據植物的不同生物學特性(如高矮、冠幅大小、光照及空間需求等)差異而取長補短,相互兼容,進行立體多層次種植,以求在單位面積內充分利用土地、陽光、空間、水分、養分而達到最大生長量的一種栽培方式。

幾種復合種植模式的探討

(一)落葉喬木+常綠花灌木(前期)+草本植物(后期)

1、樹種選擇

(1)落葉喬木銀杏、紫薇、木瓜、法桐、紅葉李、紫葉矮櫻、國槐、垂槐、黃金槐、紅黃白玉蘭等生產周期長、規格越大經濟效益越高樹種。

(2)常綠花灌木:黃楊、法國冬青、蚊母、莢蓮、梔子花、龜甲冬青、紅橢木、金葉女貞、八角金盤、筆柏、龍柏等生產周期短、1~2年即可出圃上市、略耐陰的樹種。

(3)草本植物蔥蘭、麥冬、玉簪、萱草等市場需求大的草本。

2、生產周期及方式選擇

對落葉喬木,作長效產品經營,時間5~10年,甚至更長時間,作為上層苗木,栽植時要加大株行距,一般在3m×2m以上,主要以培育桿莖和良好的冠形為目的。

對常綠花灌木,作短效產品經營,生產周期1~2年,總生產時間5年以內,作為下層苗木,要適當合理密植,視不同品種和生產目的來定株行距,如作為球形類培養,株行距1m×1m左右:如作為色塊類培養,株行距一般在20 cm×30cm以內。在上層喬木充分郁閉后,不宜再栽植花灌木,宜改植草本,株行距可為20 cm×20cm。

3、復合種植的原理分析

(1)光的綜合利用

前期上層植物栽培落葉樹種,栽植株行距大,短期內難以郁閉,可以保證下層苗木有足夠的陽光滿足生長需求:落葉樹種在11月至次年4月的半年間處于休眠期,可以為下層植物光照不足提供補充機會;前期下層植物適當選擇稍耐陰樹種,5-10月雖蔭蔽較大,但有較強的散射光,11月至次年4月有全光照,下層植物的光照需求可以滿足;后期對新定植的色塊小苗而言,夏秋適當的遮陰有利于提高存活率。

(2)土地的綜合利用

土壤深層和淺層的綜合利用,喬木類樹大根深,主根一般分布在深層,而花灌木苗小根淺,一般分布在20cm~30cm的表土層,二者在土壤利用的空間分布上沒有根本沖突,土壤得到充分利用;花灌木生產周期短,一般1~2年要起挖出售,圃地土壤要重新翻耕和施肥,對喬木的主根沒有傷害,對其側根和表層毛細根有一定的傷害,但這種傷害是有益的,有利于喬木根系的收縮緊密分布和促生新根,有利于提高喬木移植的存活率。

(3)時間和經濟效益的綜合利用

長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兼顧,做到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綜合利用,提高了經營的穩定性,降低了經營風險;充分利用了人力資源,如果單一經營喬木類苗木,人力資源得不到充分發揮。

復合種植模式的經濟效益情況僅以紅玉蘭和蚊母的5年經營期為例,結合當前市場行情進行分析(見下表)。

從效益分析表中可以看出,玉蘭和蚊母的復合種植模式比單一蚊母或單一玉蘭種植模式的經濟效益分別高出44%和29.7%

說明:

單株盈利:指銷售收入扣除了種苗費、化肥、農藥及勞務費的剩余部分。單一種植模式由于管理相對簡單,其人工費相對低些,因此單株所得利潤偏高些,而復合種植在人工管理上相對復雜些,所費人工相對多些,因此單株利潤相對低些。

(二)常綠喬木+常綠花灌木(前期)+草本(后其月)

1、樹種選擇

(1)常綠喬木桂花、廣玉蘭、枇杷、紅果冬青、大葉女貞、香樟、榕樹等生產周期長、規格越大經濟價值越高的樹種。

(2)常綠花灌木蚊母、紅檻木、龜甲冬青、八角金盤、筆柏、龍柏、大葉黃楊等生產周期短,規格不大,經營1~2年即可出圃、略耐陰的樹種,對比第一種模式,本模式中花灌木的選擇范圍稍窄一些,

2、生產周期及方式選擇

對常綠喬木作長效產品經營,時間10-15年甚至更長時間,作為上層花木,要加大株行距栽植,比第一種栽種株行距要更大些,選4m×3m或4m×4m為宜,主要以培育桿莖和飽滿冠形為目的,對常綠花灌木作短效產品經營,生產周期1~2年,總生產時間5年左右,其余要求與第一種模式相同。

(三)常綠喬木+落葉喬木+常綠灌木(前期)+草本(后期)

這種栽植模式是前兩種模式的綜合利用,根據生物多樣性原理,其在防蟲抗病生態穩定性方面更強。如樹種搭配合理,其生長速度比前兩種更快。但常綠和落葉喬木的樹種搭配十分關鍵,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二者的生長速度不能差異太大,否則容易形成一種壓另一種的態勢;二是二者的生物學特性要有互補性,如冠形一個大一個小,根系分布一個深一個淺等等;三是二者在生理上要有相容性,不能有相克作用,如一種樹的氣味能抑制另一種樹的生長,一種樹所攜帶病菌對自身并無影響,但對另一種植物卻會形成致命的影響等。

猜你喜歡
喬木行距樹種
珍貴樹種黃檀栽培技術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試驗研究報告
樹種的志向
如何修改Word的默認字體和行距
樹種的志向
深析喬木移植栽培技術
人工營造混交林樹種的選擇與配比
找出犯罪嫌疑人
渭北旱塬東部小麥不同播種方式試驗
字距與行距:學術期刊版式編排中的細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