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美太后與小皇帝的改革傳奇

2010-06-05 03:29羅盤
決策與信息 2010年3期
關鍵詞:拓跋鮮卑皇帝

文/羅盤

一千六百年前,一個馬背上的民族,一路南遷,一路洗去征塵,一路向中原的漢民族和漢文化靠近,最終完全漢化,成為中原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這條漫長的道路上,北魏美麗的太皇太后馮妙蓮與年輕的孝文皇帝元宏演繹了輝煌的改革傳奇。

西晉王朝的時候,北方地區的鮮卑民族開始強大了。公元310年,西晉王朝作出一個決定,封鮮卑族的拓跋猗盧為代公。4年后,西晉王朝又作出一個決定,晉封其為代王。這就是北魏的前身。

當中原漢室王朝西晉忙于在自己家里殺來殺去的時候,北方的這個民族繼續長大。公元386年,拓跋重建代國,稱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公元398年,拓跋即皇帝位(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

但是,北魏真正強大并且成為歷史上文化燦爛的一個王朝,是從一個美女太后和一個小皇帝開始的。

漢室滅亡之后,天下大亂,先是三國大戰,后是西、東兩晉,而后是南北朝、十六國。那時的天下,戰事連綿。

美女馮妙蓮(公元441~490年),曾是皇家之女。她的祖父是北燕昭成帝馮弘,因為北魏太武帝進逼北燕,馮弘被迫逃往高麗,并最終死在那里。馮弘死后,諸子星散,大部分投降了北魏。馮妙蓮也成了北魏人。

后來,父母雙亡,才幾歲的小姑娘馮妙蓮,哭哭啼啼地入宮為奴。

不久,她被帶進了皇帝拓跋燾的寵妃左昭儀的宮中。這個左昭儀,正好是馮弘的女兒,也就是馮妙蓮的姑媽。當時,姑媽正在得寵。

看到自己的侄女來到宮中,又天生麗質,姑媽喜不自禁。接下來的幾年中,北魏,這個沒有走上正軌的小王朝,接二連三地發生著宮廷政變。拓跋睿,終于成為讓北魏走向強大的第一個皇帝,即文成帝。

當政變不停地發生時,身為先帝妃嬪的馮昭儀只專心地做著一件事情:親手調教自己的侄女,教她后宮的生存和競爭之道,教她怎樣得到男人的歡心和喜愛,教她怎樣得到權力和把握權力??傊?,姑媽一心一意地對侄女教授著這門特別的后宮政治學。

政變停息之后,經她一手教育出來的馮妙蓮,很快得到了拓跋睿的寵愛,被封為貴人。

僅僅3年之后,皇帝決定立皇后,選出5個候選人。馮妙蓮就在其中。

《資治通鑒》注中說:“魏人立后,皆鑄像以卜之……胡人鑄像以卜君,其來尚矣?!北蔽阂幘?,宮中嬪妃要想當皇后,必須先要親手鑄成金人。如果鑄造成功,就是吉祥如意,有可能成為皇后。如果鑄而不成,就別做皇后的美夢了。

還好,馮昭儀有這個本事。早就將鑄金人這門必修課教給了她。當她成為皇后的5個候選人之一時,唯有她一人親手鑄成了金人。因此,她成功戴上了后冠。

拓跋睿文武兼備。武功方面,他親自率兵開疆拓土,從陰山到大漠,所向無敵,征服了不少部落。文治方面,他重用漢臣,興利除弊。丈夫的政治方向,深深影響了馮后。13年夫妻,13年如影隨形,皇帝將許多治國的理論和實踐,教給了馮妙蓮。

馮妙蓮24歲時,皇帝丈夫因病去世,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馮后被尊為皇太后。

6年后,新皇帝18歲。他不滿太后干政,公然挑戰卻又完全失敗。馮太后干脆讓剛剛18歲的拓跋弘當太上皇,讓年僅5歲的孫子拓跋宏成為新皇帝,30歲的馮太后升格為太皇太后。五歲的皇帝元宏,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孝文帝。

從此之后,祖孫兩人,一個美太后,一個小皇帝,連環出拳,將北魏短暫的歷史演繹得無比輝煌。

30歲的馮太后,親自擔任小皇帝的生活保姆和資政導師。小拓跋宏的一切一切,均由馮太后自己親手安排。每天在朝廷上處理完公務,她都會與小皇帝說說話,或者講講童話故事,或者說說治國的道理。果然,拓跋宏對祖母的教誨,從心中佩服,日后真的是又聽話又能干,讓太皇太后極為稱心滿意。

《北史》記載了太皇太后馮妙蓮的治國本事。她天生聰明練達,能夠很利索地處理極為繁雜的國家大事。她嚴厲而又明察秋毫,能行大事而又恩威并用。她當權時,對有功勞的官吏馬上獎勵,對有過失的官吏馬上處罰。處罰了有過失的人之后,她不會將這些人一棍子打死,第2天仍然會給這些人委以重任。她培養了一支干練的吏治隊伍。

《北史》還記載了馮妙蓮的品格。馮太后十分儉素,不喜歡華麗的飾物,只穿那些沒有繡花的衣服,比一般貴族的衣服還要簡約。她更不喜歡山珍海味,每天只吃一般的食物。她還規定自己的飯桌的大小,要求飯桌不過1尺多寬,用這么小的飯桌,就是為了少放些食物,減少國家的支出。她很早就作出政治交代:自己死后,不要搞陪葬品,越簡單越好,千萬不要浪費國家的錢財!

政治改革,是一個王朝、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之道。

▲北魏孝文帝元宏親政后,大刀闊斧地進行漢化改革。

北魏建立初期,處于落后的部族狀態,它實行的還是奴隸制度,是部落管理。各個部落一切獨立行事,只在戰爭中聽命于國王或者后來的皇帝?;实?,實際上更像是多個部落的酋長聯席會議主席。戰爭,是他們全部的生活和全部的政治。戰爭中征服的所有民族,北魏的做法是,女人全部搶為自己的小老婆,男人全部作為奴隸,或者出賣,或者留用,或者殺而食之。它使用的吏制,還是部落制和酋長制。國家對官員的獎勵,就是將戰爭中擄掠的人口沒為奴婢,賞賜給諸王貴族和有戰功者。

財政管理方面。北魏立國時,它的賦稅制度非常落后。國家規定,平均每戶每年的戶調是帛2匹,絮2斤,絲1斤,粟20石,外加地方征收的調外之費帛一匹二丈。但同時,他們可以任意增加臨時征調,動輒每戶要交30、50石粟。由于官吏沒有正式俸祿,貪污、賄賂、高利貸橫行無阻。太武帝統治期間,大將公孫軌到上黨(今山西長治北),去時單馬執鞭,回來則從車百輛,每輛車上拉的都是金銀財寶和美人。

馮太后執掌國家大權以后,力行改革。她進行的政治改革,內容很多,很務實。

1.首先整頓吏治。公元472年,也就是北魏的延興2年,政府規定:地方長官政績好的可以久任,滿1年升遷1級;政績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處罰,甚至降級。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用政績決定干部的升遷去留。

2.規范稅收辦法。公元475年,也就是延興5年,政府確定,稅賦只能由縣一級征收,征收時禁止使用大斗、長尺、重秤。公元486年,政府又對租調制度的改革進行了深化。新租調規定以一夫一婦為征收單位,每年交納帛1匹,粟2石。15歲以上的未婚男女,從事耕織的奴婢每8人、耕牛每20頭的租調,分別相當于一夫一婦的數量。

3.推行俸祿制。公元484年,也就是太和8年,政府頒布俸祿制。這一改革,是讓北魏政府脫胎換骨的改革。在此之前,北魏的國家公務員是沒有工資的,他們的收入,全部來自戰爭中的掠奪或者貪污?,F在,馮太后以皇帝的名義公布,國家給公務員正式發工資了,從這時起,工資以外貪贓滿一匹絹布的處死。

4.頒布均田令。公元485年10月,也就是太和9年10月,政府頒布了均田令。這一改革文件,對不同性別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詳盡的授田規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別。露田種植谷物,不得買賣,70歲時交還國家。桑田種植桑、榆、棗樹,不需交還國家,可以出賣多余的部分,買進不足的部分。還在授土地時對老少殘疾鰥寡都給予適當的照顧。

5.推行三長制。公元485年到486年,政府規定,以三長制取代宗主督護制。在此之前,北魏這個來自草原的一朝,采用的是部落酋長的管理辦法,酋長就是所有治下之民的主人。這種行政體系,效率低下,也容易讓地方豪強長大。馮太后推出的三長制度,采用鄰、里、黨的鄉官組織,抑制了地方豪強。

為了排除改革障礙,推行俸祿制,馮太后和元宏嚴懲貪官污吏,先后處死了40多個貪官,北魏吏治得到了整肅。

馮太后的改革,徹底改變了鮮卑族的草莽作風。促使這些改革推行之后,北魏王朝開始成為一個符合中原標準傳遞的王朝。它所實行的政策,經歷北周、隋、唐,影響了其后整個中國數百年。

正當北魏王朝在改革的道路上順利前進時,公元490年,馮太后薨逝。

經過祖母親自調教的24歲的孝文帝元宏,為了便于接受漢族文化,也為了拉攏漢族士大夫進入政治中心,年輕皇帝決心把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

公元494年,北魏正式遷都洛陽。這一年,隨同孝文帝元宏前來洛陽的貴族、文武百官及鮮卑兵共20萬。這些人連同家屬和奴隸,總數不下100萬人。

隨后,元宏皇帝繼祖母之后繼續打出改革連環拳,重點是文化改革。

1.改穿漢服。

公元494年12月,北魏定都洛陽剛剛一個月。從北方平城來的貴族們,正忙著搬家具。初來乍到,很多人還沒找到房子住。就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元宏已下了詔書,發布了命令:士民人等,一律禁止穿胡服。不許穿胡服了,那我們穿什么???皇帝說了:穿漢人的衣服!

在朝廷開會時,元宏當場將漢族的衣冠賞賜給鮮卑貴族官僚,并且將漢服作為官服使用。

據說,身為皇帝的元宏,時常到街上巡視服裝情形。有一次,他在洛陽街頭看到鮮卑族婦女仍然身穿胡服,十分生氣,立即通報批評了有關部門的負責人,要他們嚴格執行服裝改革的命令,不許一人例外。不久,洛陽街頭,再也沒有人穿鮮卑族服裝了。

2.改說漢話。

公元495年6月的一天,也就是實行漢服制度的半年之后,元宏找來大臣談話。

元宏問:“咱們已經在中原站穩了。往后啊,咱們這個魏國,是應該像中國歷史上的商朝、周朝那樣長久呢,還是連漢朝、晉朝的時間都不如呢?”

大臣們不知道皇帝此話的用意,連忙回答:“臣等當然愿意您超越所有前代君王!”

元宏說:“既然這樣,那咱們是應該改革進步呢,還是因循守舊???”

大臣們明白了,皇帝又要搞什么新名堂。大伙兒一齊說:“愿圣政日新!”

元宏說:“好啊,難得大家全都這么想。咱們要想讓江山萬世相傳,就必須繼續改革!”

接著,元宏宣布新的改革命令:“中原的圣人孔子說過,名不正,言不順,則禮樂不興。今天,咱們就說關于‘言’的改革。從現在起,咱們禁止說鮮卑話,一律改說中原漢話?!?/p>

語言改革,遠比服裝改革更加困難。

好在,元宏在語言改革上,是有一定的柔性的。他規定:“30歲以上的人,改說漢語比較難,可以慢慢來。30歲以下的,必須馬上學習說漢話!如果故意違背這個命令,就要降級或者撤職?!?/p>

元宏的語言改革,促進了鮮卑人對漢語的研究。鮮卑族的民歌也譯成了漢語,收集在《樂府詩集》中的大部分北朝民歌,就是在元宏下令改用漢語之后翻譯的。

3.改用漢姓。

改說漢話之后半年,元宏要鮮卑人改用漢姓了。

鮮卑人的姓氏多為復姓,如拓跋、獨孤、賀樓、步六孤、丘穆陵等。

公元496年正月,元宏頒布詔書:“北方人把土稱為拓,把君主叫做跋。咱們北魏也是黃帝的后裔,以土為最尊貴,所以叫拓跋氏。土為萬物之元,拓跋氏改姓元氏。諸位大臣的復姓都要改為單音漢姓?!?/p>

元宏首先帶頭,將皇族的拓跋氏改為元氏,定為最高門第。把丘穆陵氏改為穆氏,把獨孤氏改為劉氏,把步六孤氏改為陸氏,把賀賴氏改為賀氏,把賀樓氏改為樓氏,把勿忸氏改為于氏,把紇奚氏改為嵇氏,把尉遲氏改為尉氏。以上八姓屬北魏功勛之家。

當時北方漢族有四大高門:清河崔氏、范陽盧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元宏指定,鮮卑族的八姓與漢族四大門第地位相同。

元宏將鮮卑族的100多個姓氏改為漢姓,改姓后的地位與漢族的不同門第互相對應。并且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士族通婚。他帶頭將漢官李沖的女兒立為皇后,還讓自己的弟弟娶漢族世家女子為妃。

元宏這些眼光遠大的舉措,有利于鞏固北魏政權,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鮮卑族和漢族的雙贏。

元宏的改革還規定,從現在起,鮮卑人不得以北方人自居,必須自稱河南洛陽人,死后葬在邙山,不得還葬北土;重用南朝士族王肅厘定官制,在模仿南朝官制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清除了官制中鮮卑成分;在律令方面,孝文帝兩次改變北魏的律法,廢除了自十六國以來的一些殘酷刑罰。

元宏還對城市建設進行改革。他修建洛陽街坊,將洛陽分建成500多坊,使洛陽的城市建設第一次上了規模,上了檔次。

公元499年,元宏去世,年僅33歲,甚為可惜。

美太后馮妙蓮與年輕皇帝元宏的改革,給北魏帶來了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致使北魏王朝延續了一個半世紀。

猜你喜歡
拓跋鮮卑皇帝
“屎殼郎”大王
皇帝需要幫忙嗎
女皇帝
拓跋珪的“天賜”時代
皇帝怎么吃
關于拓跋鮮卑遷徙過程中的文化轉變
領導是咱老家人
鮮卑族的崇山與祭天
鮮卑民族初探
來自穩定同位素分析證據 鮮卑族的生計方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