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粘連教學思想下的個性化作文教學

2010-06-09 09:41黃瑞夷
新課程研究·作文教學 2010年2期

黃瑞夷

【摘 要】作文是個性化的產物。之所以出現語文教育界痛心疾首的作文個性泯滅現象,教方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貫是教師想讓學生怎么寫,學生必須按照他的要求那么寫。個性化的作文教學應當是學生想怎么寫,教師就協助他那么寫。所以,個性化作文教學應當先知道學生想怎么寫,教師再教,而這教也不是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走,而是教師先分享學生的作文構思,交流之后有什么啟發,這啟發能否促使其完成習作,這就是粘連教學思想。

【關鍵詞】粘連教學思想 個性化作文 分享啟迪 去個性 存個性 促個性

寫作過程是個體靜默運思的過程,寫出的作品是個體生活的反應,是個人思想感情的流露,如此個性化的活動,怎么會出現作品雷同、失個性的寫作呢?不可否認,在眾多因素中,去個性化的作文教學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去個性化作文教學、存個性化作文教學、促個性化作文教學,是當前教學實踐中最常見的三種作文教學模式。

去個性化作文教學

去個性化作文教學,就是教師根據作文要求創設一個作文生活情境,讓不同個性的學生一起進入這個相同的情境,過一個集體的“作文生活”,然后讓學生代表來描幕這一生活,或是讓范文說話;教師強調的是要像某某同學說的一樣,有詳有略、思路清晰、感情充沛,或是像范文中的作者一樣語言優美、句子生動。把不同的學生帶進一個共同的生活,獲得一個相同的思路,收集相似的語言,表達共同的認識、抒發一樣的感情。這就是去個性化的作文教學。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教學模式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學生不會寫,沒有內容寫。對此,教師只好設法解難,沒有內容寫便創設情境解決材料之難;不會寫,只好讓代表說過程,把要寫的活動內容按寫作的過程說出來,解決運思之難;語言貧乏,只好讀范文,學語言用語言。

在實踐中這一教學模式基本上占主流。很多教師在課文讀寫結合的教學法中,也是這樣,為了教學生掌握寫作技巧而進行去個性化作文教學。

存個性化的作文教學

存個性化的作文教學,是教師根據作文要求創設一個作文生活情境,讓不同個性的學生一起進入這個相同的情境,過一個集體的“作文生活”活動,然后讓學生代表來描幕這一生活,或是讓范文說話。所不同的是,教師強調的不是“要像某某一樣”,而是強調他與他不同的是什么?某某同學這樣寫好在哪里?不同的學生過共同的作文生活、獲得共同材料的同時,強調的是思維的角度變化,強調材料使用的詳略差異,語言使用的不同風格,在對比中保留學生的個性,但不會寫的大部分學生,依然只能步會寫同學的后塵,依然是作品雷同,個性喪失。盡管如此,在實踐中,還是比較知名的教師才可能實踐這一教學,也算是一個大支流。

促個性化作文教學

促個性化作文教學,是教師深思寫作要求,對此進行多方設想,在心中預備好多個活動情境,多種運思角度,有多種感悟。然后,讓學生先談自己的初步想法,教師靜靜地傾聽,在心中悄悄地歸類,在完成這一步驟的基礎上,把學生分成幾個層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內容的情境創設,然后分享剖析的角度,進行思路的啟發碰撞,讓學生在原有底子上得到新的感悟,促進學生個性的表達。教師強調的是學生的個性特色,是在其特性之上進行的促個性的引導,這種促個性的作文教學,就是粘連教學思想的具體實踐。這種促個性化的作文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是很少有的,在名家、名師的實踐中見得較多。

什么是粘連教學思想

粘連思想出自美國學者莫里斯·比格的《學習的基礎理論與教學實踐)一書,是現代實證派的心理學思想,后來“認知——場心理學派”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批駁與光大,認知——場心理學派認為:心理的實在是個體當下的心態與其當下所醒活的經驗去應對眼前的刺激的活動。這種活動會遵循粘連原則——指一事物附著另一事物,以致一事物再生后,另一事物也隨即出現。這種關系正好反映了課堂上的教與學關系,即教與學是一種粘連關系——教師的教是附在學生的學之上的,只有出現學生怎么學后,才誕生教師的怎么教。以這一關系為教學指導思想,就體現了師生、生生的互動關系,師生教與學的辨證關系,體現師生心靈相互碰撞與個性發展的關系。

那么,粘連教學思想下的作文教學是怎么把個性化作文的教學方法、技巧如何滲透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呢?

1.先聽后導。

把習作要求或是文章當作教學的目標,然后,對要求或文章的技能進行分解,化為若干個知識點,再傳授給學生,這樣的作文教學是要不得的。

曾聽過許多公開課、示范課、優質課,教學模式大都是教師在一節課中不斷地引,不斷地問,表面上似乎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質卻是以淹沒學生的個性為代價,是教師牽著學生走。

這一點還可以從大量文章中得到佐證,教育教學類雜志上的課堂教學實錄都是“師:生:”或“師:生:生:”的形式出現的,也就是說師生之間不斷地交流,而且總是師在先,生在后的。師的心里裝著的學習進程,學生不知道,就被教師牽著團團轉,而教師呢,也不知道學生肚子里有了哪些貨,哪些要講得深入,哪些可以不用講,只是按自己的備課預計,一股腦地向學生導,說是導,實際上卻是牽著學生灌。教學效果自然是去個性的。

粘連教學思想的“教師的教附在學生的學中,學生的學出現后,才誕生教師的教?!边@就是告訴我們教師的備課僅僅是教師自己的設想,所謂的“教法”是教師的一廂情愿,實際是什么樣的,能否按照預設上課,還是未知的。

因此,粘連教學思想要求教師在自己備課的基礎上,先不急于傳授給學生,而是呈現教學要求或作文題目或情境后,讓學生先進行思考,構思出寫作思路,用綱要方式把自己的構思圖解出來,教師觀看、思考學生的圖式或聽學生敘述,在心里進行分析:“學生已經有了什么能力與技能?在這個基礎上我還要指導什么?這個學生寫這次作文的優勢在哪里?我怎么幫助他鞏固這項才能或是讓他凸顯自己的這些個性……

在教師看完學生的作文結構圖,了解學生所思所想之后,才逐漸明晰自己的教學進程。這樣課堂教學,就算是寫成教學實錄,表達出來的一定是“生生師”即大段式的眾多的“生說”后才出現“師:”或“師:生:”形式。沒有教師先入為主的“導”的情況下說出的想法,才是學生最原始的、最具個性化的思想,明了的學生的想法后,教師的“后導”也就有針對性了,明確了學生缺什么、要什么,教師就能有針對性地點撥什么、教學什么,使教學不再盲目。

2.分享碰撞。

從某種意義上講,作文是個人生活、閱歷的結晶。是不易教甚至是不可教的,潘新和教授曾說過,生活到什么程度,就作文到什么程度。對生活的認識、提煉、感悟,外人是無法傳遞給他的,只有個體自己才能完成。寫作理論、寫作技能在文字時,都是沒有溫度的共性的死的知識,只有寫作者鐘情于它們,傾注自己的熱情后,才能復活,這種復活后的理論、技能,就帶著個體的習慣與溫情而具備了個性化特征。

所以,把寫作的方法視作知識來傳授,是失個性的。再者作文是綜合性的,這種綜合性語文能力更能體現個體的獨特特征,使得教師教學無可適從。雖然不可教,但是卻能想法設法讓寫作個體感悟,也就是說不可教但可以啟迪,而啟迪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分享。也就是說,作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往往不是講解作文知識,也不是在一問一答,通過問題讓學生自己答出某些寫作知識,而是一種分享知識的應用體驗,即創作過程的情與智的分享。

創作必有心得,這種超越文章的心得對創作者而言,是有相當大的啟迪性的,為什么會誕生一篇文章,是因為什么的誘發,引發了什么思想?經歷了一個怎么樣的構思過程;為了達到某種表達的目的或文章要達到一個怎么樣的效果,在運思中采用了什么措施等,不僅對學生的吸引力強而且很能激起學生相似的經歷,引發創作的欲望,完成習作的表達。

這就要求教師自己就是一個熱愛寫作的人,只有自己不斷地創作,才有能和學生分享的本錢。在傾聽學生的構思之后,快速而針對性地提取自己的相似寫作經歷,跟學生進行分享,學生就能在傾聽中獲得你想要給他而無法給他的,能學會你想要他使用而他卻不會使用的寫作技能,因為他從你的描述中獲得了徹悟,而使某些理論融進了骨子里,真正成為他個人的財富。

3.親知礪練。

潘新和教授在他的《語文:表現與存在》中引用葉圣陶的理論說,作文教學不主張“授知”,主張“親知”。確實,作文本身就是一個親知的過程,授知的內容是很容易丟失的,而親知的收獲卻伴隨終身。

我們從學生的作文中也可以看到這點,很多學生寫某些內容一再重復,你授予他新的內容,他不去用,卻總是用他常用的,甚至不厭其煩,何故?就是因為那是他們的親知,是刻骨銘心的。而親知,如果只理解為生活實踐,那就窄化了,應當包括廣泛的閱讀,學生自己的興趣閱讀,就如同聽教師的分享一樣,對他的寫作是有啟迪作用的,閱讀過程就是他們分享作家智慧的過程,作家的個性會對他的個性產生積極的影響,引發他的共鳴而使他有寫作的沖動,在構思中、行文中就會獲得親知。我們都知道,一篇文章里的語言,反應的不僅僅是字里所蘊含的意義,更隱含有作者背后的閱讀網、思維方式網,這些個性化的特征都是對生活親知礪練,沉甸而得,是無法授知的。

所以粘連思想下的習作教學,不主張在未聽學生已有基礎時就傳授,而是要求教師在知曉學生的基礎上,把學生導向更寬廣的閱讀空間去,用教師廣泛的閱讀體會與學生分享,在碰撞中讓學生閱讀的心熱起來,寫作的心動起來,在寫作的實踐中學習寫作,在閱讀的實踐中感悟寫作。

4.導例自悟。

寫作的主題往往是從生活中來的,這種思想的誕生就像一扇內開的門,外人怎么努力都是無效的,只有學生自己能開啟,所以教師教學的任務就是要喚起學生開啟內心大門的心智,這種喚醒也只能通過分享來碰撞與啟迪。粘連教學思想下的實踐通常是采用導例分享法進行教學,即,教師在聽取學生的匯報后,知曉學生的不足后,即興去尋求生活或經典作品中的片段,截取一片段進行自悟分享,讓學生在聆聽中獲得自悟,完成本次的寫作要求。如生活片段的導例,就可以截取吃飯、穿衣、握手等生活片段,教師把自己的感悟與學生分享,在構思中與學生分享“以小見大法”等,讓學生感受生活的小細節里都充滿著不同的理解視角,有著很多的意義可以挖掘,感生活悟是要用心、用自己的庫存去掘取的。有心有思就會有悟,對生活的小細節都達到有所悟時,作文已成為生活的樂趣之一了。一個愛寫樂寫的個體必是個性鮮明的,文如其人,寫作主體的個性也盡在其中。

參考文獻:

[1]莫里斯·比格.教學的理論與實踐[Z].

[2]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黃景容.寫作心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