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公共領域的健康發展與政治軟實力提升

2010-08-15 00:44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 2010年5期
關鍵詞:實力民主領域

晏 榮

(中共中央黨校 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北京 100091)

網絡公共領域的健康發展與政治軟實力提升

晏 榮

(中共中央黨校 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北京 100091)

不斷增長的政治實力是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政治民主化已成為歷史發展趨勢和現代社會重要標志的當代,是否具備相應的民主治理能力是衡量一個政黨執政能力的重要指標。隨著互聯網日益走進千家萬戶,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網絡公共領域,而且,這一新興的公共領域對當下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深入推進具有積極的社會功能。正確對待、積極促進網絡公共領域的健康發展是提高政治軟實力的重要手段。

網絡公共領域;網絡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政治軟實力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它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如同最初它被創造出來時被賦予的意義一樣,互聯網也不僅僅只是影響到了個人的日常生活,同時,對國家的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本文聚焦于網絡公共領域與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之間的關聯,探討網絡公共領域的存在對民主政治建設的推進功能、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正確對待、積極促進網絡公共領域健康發展對提高政治軟實力的重要意義。

一、網絡公共領域之生態、功能與存在的問題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社會變革,逐漸將“個人”、個人合法利益的正當訴求納入了制度范圍之內,人民當家作主的號召與規定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推進的過程中開始落到實處。在此基礎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也在逐步提高。事實上,隨著網絡公共領域的興起和網民聲音的日益增大,黨和政府也開始對此高度關注,并逐步給以積極的回應,例如,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通過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友在線交流。①溫家寶總理通過網絡多次與網友在線交流②,近年的“兩會”期間,許多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在遞交議案、提案之前往往會從網上采納民意,甚至有熱心社會問題的網民被推選為市人大代表的事情發生④。

種種事實都表明,網絡確實已經成為網民們表達意見、伸張維護權益、影響現實社會的“公共領域”。在當下的中國,互聯網之于政治、社會改革的意義遠大于外國學者的假設與想象。筆者認為,中國的網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之所以如此之高、網絡公共領域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之所以如此鮮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現有的、傳統的制度化途徑相對匱乏,人們很難真正地實現自己參政議政的權利與自由。網絡公共領域正是為廣大網民提供了一個低門檻、低成本、高效率的平臺。

網絡公共領域對政治生活的這一影響甚至已經被很多人冠以“網絡民主”之稱了。有學者總結道,網絡民主就是“參與主體借助網絡技術,以直接參與為主要形式,以高度互動為主要特征,以網絡空間為載體,培育、強化和完善民主的過程”。它有三個層面的涵義,即現有民主的信息化、對現有民主的重塑和拓展、網絡引發的新的民主形式⑤。從程序的角度來看,民主可以分為民主參與、民主決策等幾個步驟。所以,網絡公共領域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來考察:網絡政治表達、網絡政治交流、網絡政治宣泄、網絡結社、網絡政治監督,以及筆者提出的通過網絡社會動員而形成的社會運動,典型的載體如電子公告牌(BBS)、博客(BLOG)等。結合網絡民主的三層涵義,筆者認為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第一,各級政府逐漸推行的政務公開也可以看做網絡民主的一個表現,它屬于現有民主的信息化范疇。只有能夠比較便捷地獲得必要的信息,普通民眾才有可能對行政主體進行監督。第二,以互聯網為載體和工具,表達經濟、政治、社會等各種利益訴求,形成放大效應,影響到政治決策和制度設計。這屬于利用網絡對現有民主進行重塑與拓展。2003年,湖北大學生孫志剛在廣東一個收容所死亡,引起巨大震動。一些知識分子和大量網民行動起來,開始思考、質問其中的緣由。孫志剛案引發的對《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是否違憲的大討論,使國務院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就廢除了舊辦法,并通過了新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第三,通過互聯網對政府或公務員的政治行為進行監督。筆者認為,這屬于網絡引發的新的民主形式的范疇。汶川地震后,一些網民自發組織起來追蹤捐款使用去向,監督相關組織、部門的行政行為;2009年6月,南京某公務員因被網民曝光戴“天價表”、吸“天價煙”而受到處罰;廈門PX事件更是被很多人驚呼為中國民主政治的“里程碑”、“民主決策的標本”、“人民民主的春天”。近年來,此類事件頻頻發生,不僅讓普通民眾對網絡和網絡公共領域的刮目相看,黨和政府也逐漸開始重視互聯網在廉政建設、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通過擴大參與主體、拓寬參與渠道、擴大影響等方式,筆者發現這些不同的維度分別體現出了網絡公共領域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促進作用。只需要一臺電腦、一根網線和基本的文化水平與電腦操作技能,普通人就可以參與到公共事務與政策的討論中去;只要言論沒有違反國家法律與基本的道德標準,就可以自由發表與傳播;即使沒有體制內的職位與義務,只要愿意,網民們就可以監督政府和公務人員的行政作為、甚至個人行為;而以電子公告牌等為載體的網絡公共領域則為網民們發表言論、討論問題、形成共識提供了必要的場所。由于網絡的開放性、信息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它具有“廣場政治”的效果,可以在短時間內動員起大量網民參與到其中,充分調動起參與者的積極性,形成巨大的影響。這就初步具備了直接民主的一些特征,為向真正民主的過渡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網絡的盛行和網絡公共領域的逐漸形成,為普通人參與政治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隨著它們的影響日益擴大,執政黨和國家已經開始重視其作用,甚至已經有了將其制度化的傾向。

雖然網絡公共領域從多個方面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但作為新興事物,它也存在很多不足。

1、網民的代表性不足。筆者稱之為“斷裂的政治參與”。政治參與的代表性不強向來是間接民主、選舉民主為人詬病的地方。由于經濟、社會、歷史等各方面條件的制約,特別是在當下的中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階層之間的收入、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較大,斷裂社會的特征就更為明顯。這些也自然反映到公民,特別是網民的政治參與上。首當其沖的一個問題就是網民的成分呈現出斷裂性,這包括年齡上的斷裂、知識背景與文化水平的斷裂和階層的斷裂。僅以階層為維度,就可以發現,由于占有資源、社會資本的不同、閑暇時間的多寡之分、受教育程度的巨大差別,不同階層的人對政治、社會生活的參與程度和方式是有很大不同的。如今,活躍于互聯網上、并且能夠發動一定的社會資源、影響現實社會的多是受過較高水平教育、有著較為穩定的職業、且有一定閑暇時間與精力的人士。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農民工、城市貧困階層等群體則較少卷入到這樣的政治參與中。比如,在廈門PX項目遷址事件中,起發動、動員、領導角色的主要是當地的一些精英知識分子和熱心于社會問題的中等收入者。這種“數字鴻溝”是現實社會“斷裂帶”的寫照,如果處理不當,會加劇社會的分化,甚至產生對立,使得“鴻溝”變得難以逾越。

2、面對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由于缺乏駕馭“信息風暴”和理性分析的足夠能力,相當多的網民可能茫然不知所措,表面上擁有無數信息,有自由表達的權利和便利,實際上卻失去了自己的真正思想,以至于政治參與只是人云亦云的盲從與模仿。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LeBon)認為,作為個體的人是理性、有教養且有文化的,但隨著聚眾密度的增大,身處其中的個體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將漸趨一致,變得越來越野蠻和非理性。布魯默(Blumer)也認為,集群行為聚眾形成的社會心理學過程可分為集體磨合、集體興奮和社會感染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謠言傳遞的過程;第二階段,隨著不確定感的增強,人與人之間相互感染并產生某種共同的感覺;最后,爆發集群行為⑤。網絡民主不是獨立的民主形態,而是新的技術、媒介與民主的一種新型結合形式。它是一種參與式民主,強調更多、更直接的參與(但又不是直接民主),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為參與者提供了一個“對話的廣場”,重現了“廣場政治”的某些要素。在廣場政治中,人們聚集在一起,經過情緒的磨合、感染、模仿,極易形成大規模的非理性爆發。廣場政治的負面效果在網絡虛擬社會和網絡公共領域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這則直接損害了網絡公共領域的合法性與正當性。這種現象的頻繁出現,既與互聯網的特性有關,也與公民理性不足及當下中國尚未形成成熟的參與型政治文化有密切關系。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認為,政治文化可以分為鄉里型、臣民型和參與型政治文化三類;參與型政治文化一般存在于較為發達的社會中,在其中公民積極參與政治生活,視自己為政治主體的積極成員,對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有明確的意識,在任何層次上都存在對政治體系的評價和批評⑥。雖然在現實世界中這三種理想類型有可能是混雜的,但很顯然,現代社會占主導的應當是參與型政治文化,這種文化強調作為參與者的公民對自己的權利義務有明確的認識,而非如現階段中國社會許多案例所表現的那樣,一味追求所謂的權利,忽視自身的義務。

3、互聯網在增強人類收集和利用信息能力的同時,也使編輯、傳播和操縱虛假信息更為容易,由此產生的謠言、假信息傳播面可能更快、更廣,影響也更大。2008年6月,在貴州甕安事件中,手機短信、網絡成為謠言傳遞的重要平臺,以致許多不明真相的群眾被少數人鼓動起來,參與打砸燒搶事件,最終釀成嚴重、惡劣的社會后果。

二、促進網絡公共領域的健康發展,提升政治軟實力的措施

目前,中國的網絡公共領域雖然已經初步形成——獨立于政治領域、參與者較為關心公共問題和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并且已經開始對社會和政治生活產生諸多積極作用,但還相當不成熟——部分參與者熱情有余、理性不足,對政治生活的影響雖有積極影響,也難免有不少負功能,不少參與者模仿、跟風、將政治、社會參與娛樂化的傾向時有發生。

網絡公共領域的健康發展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完善和國家政治軟實力持續提高的重要標志,而要構建政治軟實力,必須科學合理地對待網絡公共領域的這一新事物。目前,中國軟實力的構建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挖掘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二是總結中國的發展模式,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經驗⑧,而且以后者為主。事實上,如前文所說,政治實力才是軟實力的核心,而這正是往往容易為人們所忽略的。

就互聯網來說,要改變目前的諸種亂象,建設真正的公共領域,既要從提高網絡公共領域參與者的素質與能力出發,也要增強網絡道德、規范和文化建設,建立健康、理性、成熟、積極的公民型政治文化。如果參與者的代表性不足、理性不夠,那么,它對傳統意義上選舉民主的突破、改進空間就有限,對直接民主的闡發也就有限,網絡公共領域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政治軟實力提升的促進潛能就難以充分發揮。中國社會在經歷了逾三十年的社會變革之后,經濟有了極為明顯的發展,社會流動機會也大為拓展,人們生活的自由度和參與度大大提高;但同時,社會分化也越拉越大,各種不公正的現象沒有得到顯著改變,社會怨恨已然生成。而民主政治建設卻相對落后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還亟待加強,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對待很多新生事物、新形勢、新任務,政治制度化的能力不足,易導致諸多亂象的產生。

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論述經濟增長與政治動亂關系時提出過三個非常著名的公式,即:社會動員÷經濟發展=社會頹喪,社會頹喪÷流動機會=政治參與,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政治不穩定。這說明,如果當人們的政治參與意識和熱情被調動起來、但相應的政治制度化程度卻不高的話,政治不穩定或政治動亂就極易發生,也就是亨廷頓在書中所說的“政治參與的劇增就產生政治動亂”、“流動機會的缺乏和政治制度化程度的低下導致了社會頹喪和政治動亂二者之間的正比關系”⑧。在亨廷頓看來,復雜社會中政治發展和政治穩定的關鍵在于有道德基石的政府與完善的政治制度來調適政治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政府的強大與否,“主要看其完善政治制度化的速度與擴大公眾參與水平二者之間是否能實現很好的均衡”⑨。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體系在組織上和程度上獲得價值和穩定性的過程,制度化水平可以根據四個指標來衡量,即適應性、復雜性、自主性和凝聚性。對照這四個變量,與網絡公共領域有關的制度建設落后與否就一目了然了。要改變既有的落后、被動的局面,需要從觀念、技術、監管等各方面入手,從網上、網下齊抓共管,保障網絡公共領域的健康成長,促進政治軟實力水平的提升。

1、轉變觀念,高度重視網絡公共領域的建設?;ヂ摼W作為一種新興媒介,為什么會從傳統傳媒中異軍突起,并且形成網絡公共領域;而網絡公共領域為什么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初步的發展,并且開始對現實生活產生不小的影響,是值得黨和政府深思的。這其中的原因可能也正是網絡公共領域得以健康發展、國家政治軟實力得以提升的起點。筆者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既有的傳媒、渠道難以承載如此大量、豐富的民意,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被動員起來的公民的權利意識和參與熱情又亟需一個表達的出口,互聯網正是適應了這樣的需求才得以快速發展。所以,網絡公共領域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在當下中國,其健康發展雖與參與者個人的素質與能力有關,但也與黨和政府對之所采取的態度、措施緊密相關。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引導作用必不可少。既要正視新時期新形勢新問題,又必須正確地運用網絡這類新興事物,使之為民主政治建設所用,而不是看到這些新事物在發展初期的不足之處就盲目地堵截、取締,以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最很好的辦法是認真探索這些新事物的發展、運作規律,在了解、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和權益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拓寬民眾參與政治社會生活的渠道,完善網絡等公共領域,同時加強制度建設,既保證民眾的參與權,又維護社會穩定,保證社會和諧。

2、建立健全保障網絡公共領域健康發展的制度。從某種程度來講,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由科學技術推動的,而一個社會對科技的應用能力則直接反映出該社會的發展潛力?;ヂ摼W作為一種新的技術手段,必然會對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關鍵是人們如何運用它來促進社會的進步。依據以往的經驗,黨和政府還是比較善于運用新技術的,例如,各地普遍設立的“市長熱線”之類的溝通平臺。目前,各級政府開始重視和利用互聯網技術陸續開通“電子政務”項目,公布相關信息、聽取民意等。這些都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沒有完全制度化,沒有成為一種必要的執政手段,而這也正是需要改進之處。筆者認為,如何建立一套對公民開放的、能夠積極有效地聽取民意、并能真正將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利益表達落到實處的制度,是當下黨和各級政府必須直面并切實應對的現實。只有將它們真正固定下來、落實下來,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淪為“作秀”或擺設。在互聯網已經普及的新形勢下,各級政府和公共權力部門應該在各自的門戶網站上開辟專門聽取、接受民意的平臺,并安排專人負責該平臺的工作事務,更要確保網下各種意見、建議、利益訴求能夠進入公共政策的決策渠道,真正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權利。也正是在這個角度可以發現,網絡公共領域確實可以起到推進“直接民主”和民主化進程的作用,用網絡民主來指稱這種現象也是名至實歸。黨和政府要做的就是將這種民主的新形式變成固定的制度,使它發揮更多的積極功能。

3、積極引導和有度監管,促進互聯網的健康發展。以先進文化對網絡文化進行適度引導,用健康的政治文化約束非理性的沖動,對危害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人民利益的言論、虛假信息進行抵制,可以有效地減少亨廷頓所說的因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熱情過度的政治參與及其各種危害。但是,這種監管必須是有“度”的,不能侵害到公民的自由與合法權益。

4、健全現實生活中的民主制度。網絡公共領域的建設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國家政治軟實力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絕不是全部內容,更為重要的工作需要在“網下”完成。只有現實生活中的民主政治制度真正健全了,互聯網上的虛擬社會、公共領域的健康發展才真正有保障,畢竟,網絡社會是嵌入于現實社會之中的,網絡公共領域只是公共領域的一部分,網絡民主也只是民主在新技術形式下的一種表現形態。只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地、切實地得以推進,相應的制度都建立起來,參與才會適度增加,民意才會真正表達,利益才會真正得到維護,社會矛盾也才能夠消解在萌芽狀態,社會的穩定、發展與和諧才能夠持續實現。

總之,國家軟實力是一個國家實力中不同于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科技實力等硬實力的能力,它可以通過傳播本國文化來提升,但更應當有政治軟實力作為核心與保障,通過不斷提升本國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來提高。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優越性也是在政治軟實力不斷提升的基礎上展現出來的,政治民主化進程同時也應是綜合國力日漸增強的過程。

注釋:

①《胡錦濤總書記通過人民網強國論壇同網友在線交流》,《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7406621.html。

②《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今天下午3時將與網友在線交流》,《中國新聞網》,轉引自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2010lianghui/zuixin/201002/0227_9417_1557474.shtml。

③《“網上中國”推進公民社會成長》,《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03/content_13090706.htm。

④郭小安:《網絡民主的概念界定及辨析》,《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⑤趙鼎新著:《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8頁。

⑥趙虎吉著:《比較政治學——后發展國家視角》,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102-105頁。

⑦陳玉剛:《試論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軟實力的構建》,《國際觀察》,2007年第2期。

⑧塞繆爾·亨廷頓著、王冠華等譯:《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51頁。

⑨岳世平:《亨廷頓的政治制度化思想及其當代啟示》,《理論探索》,2006年第5期。

責任編輯:陳文興

D089

A

1671-2994(2010)05-0161-04

2010-07-19

晏 榮(1982- ),女,安徽宿州人,中共中央黨??茖W社會主義教研部博士生。研究方向:政治社會學。

猜你喜歡
實力民主領域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實力搶鏡
2020 IT領域大事記
領域·對峙
王曉晨:逆襲靠實力
提升文化軟實力是當務之急
場上拼實力,場下拼表情,就這么拼了
關于現代民主的幾點思考
新常態下推動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初探
欲望的位置:論兩種慎議民主取向之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