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唐書·儒學傳》對學術史的隱沒

2010-08-15 00:46蔣曉光南京大學文學院南京210093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0年9期
關鍵詞:新唐書儀禮舊唐書

●蔣曉光(南京大學 文學院,南京 210093)

北宋時,仁宗皇帝認為五代時所編《舊唐書》淺陋,乃下詔重修?!缎绿茣肪幊珊?,曾公亮在《進新唐書表》中開篇即指出《新唐書》編撰的目的:“補緝闕亡,黜正偽繆,克備一家之史,以為萬世之傳,”并說明他們的編撰原則是“其事則增于前,其文則省其舊”,在體例上“有因有革”“或增或損”,[1]《舊唐書》[2]成書于亂世,多據唐時實錄、國史抄撮而成,確實有材料蕪雜、體例無序的缺點。至編撰《新唐書》,則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準繩,力求簡明、省凈,于增加材料的同時在《舊唐書》的基礎上大肆刪削,雖然具備了敘事簡約、體例分明的優點,但在史料價值上卻又略遜了一籌。

通過比較《舊唐書·儒學傳》與《新唐書·儒學傳》發現,《新唐書》刪除了許多有價值的史料?!缎绿茣と鍖W傳》除新增加的人物以外,凡《舊唐書》原有的人物即在《舊唐書》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刪改。令人十分詫異地是,新修訂的《新唐書·儒學傳》本當能更好地反映一代學術,而事實上卻并非如此。漢代以來,儒學成為官方學術,故人才輩出,于是自司馬遷始,凡修史者均會設置一門《儒林傳》或《儒學傳》,表彰歷代儒家學者的貢獻。由于儒學是歷代王朝的顯學,為入仕的敲門磚,儒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時代學術的發展,所以《儒林傳》或《儒學傳》的編修必須以描述一代學術發展之面貌為目的。就其形式而言,以重要人物的經歷為主線,并記錄其師承傳授及所撰著作。

《新唐書·儒學傳》的最大特點是在調整文字的同時,將原來人物學習、傳授過的經典,以及他們個人的學術著作或刪去不錄或者與其他書籍混為一談,學術價值大打折扣,實際是將有唐一代的重要學術史實隱沒掉了。根據大量被隱沒事實的一致性來說,甚至可以推斷是有意而為之的。

筆者不揣淺陋,根據編者更改和刪除的書籍篇目,試從三個方面來論述《新唐書·儒學傳》對學術史實的隱沒,并就教于學界。

1 隱沒《孝經》在隋唐時期的重要地位

《孝經》傳為曾子所作,集中闡發了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古人云“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鬃釉唬骸熬又掠H孝,故忠可移于君”(《孝經》)?!缎⒔洝凡粌H可以約束一個家庭,更是對治國有著重要作用。漢文帝時“《論語》、《孝經》皆置博士”(《漢書·藝文志》),《孝經》得到官方的認可。漢平帝元始三年規定“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師一人。鄉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經》師一人”。[3]從此《孝經》深入到社會底層,得到大力推行,此后歷代統治者均認可它的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命令把《孝經》翻譯為鮮卑語,《隋書·經籍志》記載:“魏氏遷洛,未達華語,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言譯《孝經》之旨,教于國人,謂之《國語孝經》”。[4]935其后,作為具有鮮卑血統的隋唐兩代君主,將《孝經》提到了更高的地位。隋文帝楊堅時,大臣蘇威進言說:“唯讀《孝經》一卷,足可立身治國”,[4]1710文帝很是認可,大力推廣。唐王朝自立國始即十分重視《孝經》,甚至成為一種國策。唐高祖李淵稱帝后下詔稱:“士有百行,孝敬為先”(《冊府元龜》卷一三八),力圖以孝治國,《孝經》成為教育民眾的基本讀本。唐太宗時依然如此,朱熹稱此時“只尚《論語》《孝經》爾”(《朱子語類》卷一九),《孝經》與《論語》在當時位置十分顯要,并駕齊驅。唐玄宗時,《孝經》又與《道德經》等而視之。身為帝王的李隆基除了為所謂的祖先老子的《道德經》做注外,同時也為《孝經》做了注解,成為《十三經注疏》中的一種,對后世影響深遠。

《新唐書·儒學傳》中與《舊唐書》對應的人物,材料均源于《舊唐書》,但很多地方追求“其文則省其舊”即“簡省”,反而隱沒了隋唐時期《孝經》的重要地位。

徐文遠

《舊唐書》4943頁:開皇中,累遷太學博士。詔令往并州,為漢王諒講《孝經》、《禮記》。及諒反,除名。

《新唐書》5638頁:隋開皇中,累遷太學博士,詔與漢王諒授經。會諒反,除名為民。

陸德明

《舊唐書》4945頁:后高祖親臨釋奠,時徐文遠講《孝經》,沙門惠乘講《波若經》,道士劉進喜講《老子》,德明難此三人,各因宗指,隨端立義,眾皆為之屈。

《新唐書》5640頁:高祖已釋奠,召博士徐文遠、浮屠慧乘、道士劉進喜各講經,德明隨方立義,遍析其要。

王元感

《舊唐書》4963頁:長安三年,表上其所撰《尚書糾謬》十卷、《春秋振滯》二十卷、《禮記繩愆》三十卷,并所注《孝經》、《史記》稿草,請官給紙筆,寫上秘書閣。

《新唐書》5666頁:所撰《書糾謬》、《春秋振滯》、《禮繩愆》等凡數十百篇,長安時上之,丐官筆楮寫藏秘書。

《隋書》稱漢王楊諒:“(開皇)十七年,出為并州總管,上幸溫湯而送之。自山以東,至于滄海,南拒黃河,五十二州盡隸焉。特許以便宜,不拘律令”,[4]1244然而“諒自以所居天下精兵處,以太子讒廢,居常怏怏,陰有異圖”。[4]1245隋文帝對其委以重任,但擔心他圖謀不軌,于是派大儒徐文遠去為他講解儒家經典。隋文帝楊堅的目的乃是要通過講授《孝經》使其明白“父子之道”,學習《禮記》明白“君臣之禮”,防止他的“異圖”?!缎绿茣肥∪刹拷浀?,完全忽略了隋文帝的意圖,實際上沒有看到儒家經典在這里的教化作用。

綜觀唐高祖、太宗、玄宗三朝,《孝經》受重視的程度幾乎與《論語》《老子》等經典同列。高祖李淵在“釋奠”即祭祀先師孔子之后,召集儒、釋、道三家大師講解經典,這是當時的政治和學術上的榮耀,以唐代三教圓融的政策為背景。佛家講《金剛經》,道家則講《道德經》,而與兩家并列的則是儒家的《孝經》?!缎⒔洝放c《金剛經》《道德經》同時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并超越了儒家其他經典,充分說明《孝經》在唐初的重要影響,而《新唐書》僅僅記載為“講經”,不僅讓讀者迷惑不知所講為哪部經典,更隱沒了《孝經》在當時的地位。

王元感注釋《孝經》實際是對統治者重視《孝經》的回響,《新唐書》作者在這里直接避而不談,顯然違背了基本的史實,與《儒學傳》記載經學傳承的宗旨相去甚遠。

2 隱沒《禮記》在唐代地位的上升

在中國古代,禮學是儒家重要的治國思想,受到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作為儒家經典的禮學著作,主要有三種即“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秲x禮》主要內容是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士大夫階層的禮儀;《禮記》是漢代儒生編撰的對《儀禮》進行解釋的著作,又分《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自東漢末年鄭玄為《小戴禮記》作注后,《大戴禮記》反而湮沒無聞了,所以后來《禮記》專指《小戴禮記》;《周禮》又稱《周官》,為戰國時期編撰的理想中的周朝國家制度。唐代之前,《儀禮》地位高于《禮記》和《周禮》二書,而《禮記》地位又高于《周禮》。就禮學的傳承而言,主要是指《儀禮》《禮記》兩部著作。

《儀禮》在漢時得立為學官,稱為《士禮》,在“三禮”中地位最高,故又稱為《禮》或《禮經》?!抖Y記》乃闡釋《儀禮》及補充其所未備之書,本身不是經。但是到孔穎達等編定《五經正義》時,于三禮中獨收《禮記》。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詔頒《五經正義》于天下,第一次用朝廷的名義將《禮記》升格為經,作為科舉明經考試的底本,從此《禮記》取代《儀禮》的地位,終有唐一代,其地位未變。于是三禮之學,《禮記》獨盛?!抖Y記》獨盛局面的形成對后世影響巨大,至朱熹時從《禮記》中挑出《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完整構建先秦儒家傳承的道統,并成為元代以后科舉考試和知識分子修身齊家的重要依據。

但是作為《新唐書》的編者,在處理《舊唐書》的材料時,不加揀擇,從而將經學發展歷史中的重要環節忽略了。

張士衡

《舊唐書》4949頁:及長,(劉)軌思授以《毛詩》、《周禮》,又從熊安生及劉焯受《禮記》,皆精究大義。

《新唐書》5648頁:(劉軌思)乃授以 《詩》、《禮》。又從熊安生、劉焯等受經,貫知大義。

許叔牙

《舊唐書》4953頁:許叔牙,潤州句容人。少精于《毛詩》、《禮記》,尤善諷詠。

《新唐書》5654頁:貞觀時,遷晉王府參軍事、弘文館直學士。于《詩》、《禮》尤邃,獻《詩纂義》十篇,太子寫付司經。

王元感

《舊唐書》4963頁:長安三年,表上其所撰《尚書糾謬》十卷、《春秋振滯》二十卷、《禮記繩愆》三十卷,并所注《孝經》、《史記》稿草,請官給紙筆,寫上秘書閣。

《新唐書》5666頁:所撰《書糾謬》、《春秋振滯》、《禮繩愆》等凡數十百篇,長安時上之,丐官筆楮寫藏秘書。

以《舊唐書》編者言,明確指出《周禮》《禮記》或《禮記繩愆》,說明唐時“三禮”俱有傳授,他們對史實的記載十分細致、清晰。而《新唐書》編者則改“從熊安生及劉焯受《禮記》”為“又從熊安生、劉焯等受經”,將《禮記》與其他經典混為一談;改“少精于《毛詩》《禮記》”為“于《詩》《禮》尤邃”,三家詩早亡,《毛詩》獨傳,自無混淆,但與《禮記》同時傳授則還有《儀禮》《周禮》,則徑稱為《禮》,甚不合理;改“《尚書糾謬》十卷、《春秋振滯》二十卷、《禮記繩愆》”為“《書糾謬》《春秋振滯》《禮繩愆》”,《尚書》簡稱為《書》,自古如此,變《禮記繩愆》為《禮繩愆》則不知所指為“三禮”中哪一種,或誤為《儀禮》。

《舊唐書·儒學傳》所記當時禮學家諸多關于《禮記》的著作,說明當時《禮記》在經學史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而《新唐書》編者或者將其雜入“經”中,或混入“禮”中,未能真實反映《禮記》的地位。

3 隱沒“三史”在唐代的影響

《漢書·藝文志》將《太史公書》即《史記》附錄于《春秋》類之下,說明史與經淵源相通,就《春秋》與《左傳》而言,雖為經實亦為史,故經與史向來是聯系在一起的。儒家學者講治國之道,雖有經學在思想上的指導,而實際上也要援引史實來做例證,所以諸多大儒必有史學的修養?!杜f唐書·儒學傳》作為記錄儒學發展的傳記,亦十分注重儒家學者與史書的關系,而在當時為士人所推崇者為“三史”。

“三史”合稱之名于東漢末年出現,專指《史記》《漢書》《東觀漢記》?!稏|觀漢記》在時間上與《史記》《漢書》相繼,記載東漢光武帝至靈帝時的歷史,從明帝時開始纂修,以后由歷代史臣逐漸增補而成。范曄《后漢書》問世前,與《史記》《漢書》并稱“三史”,為廣大士人所學習和研究。兩晉南北朝時,對于“三史”的學習蔚為大觀?!稌x書·劉耽傳》 記耽“明習 《詩》《禮》、三史”,[5]《北史》載闞骃“博通經傳,聰敏過人,三史群言,經目則誦,時人謂之宿讀”,[6]《隋書》中潘徽“尤精三史”。[4]1743南朝范曄撰《后漢書》,隋唐統一之后《后漢書》傳播到北方。由于《后漢書》記事更為完整,此后逐漸取代《東觀漢記》。

至唐代,“三史”的學習和研究更加鼎盛。今天流傳下來的關于“三史”的注疏如三家注《史記》、顏師古注《漢書》、章懷太子李賢注《后漢書》都是唐代的,說明“三史”學在唐代發展到了極其成熟的階段,并成為當時學術界的重要研究方向。更為重要的是,隋唐確立科舉制度之后,鑒于許多進士科學子不嫻史實,在科舉考試中逐步加大對史實的考察,“三史”和其他史書為士子所選讀。至唐穆宗時,批準諫議大夫殷侑的奏請,將司馬遷《史記》,班固、范曄兩《漢書》正式列入考試內容,并成為常設科目,與明經、進士科等同,稱為“三史科”,并要求吏部選官亦要考察對“三史”的掌握程度。

東漢以來直至隋唐,“三史”的學習和研究即為士人所重,再加上科舉考試的影響,整個唐代的知識分子對“三史”都是較為關注的?!杜f唐書·儒學傳》很清楚地反映了當時學習和研究“三史”的盛況,但《新唐書》因為簡省而面目全非了。

歐陽詢

《舊唐書》4947頁:雖貌甚寢陋,而聰悟絕倫,讀書即數行俱下,博覽經史,尤精《三史》。

《新唐書》5645頁:(江)總教以書記,每讀輒數行同盡,遂博貫經史。

李玄植

《舊唐書》4950頁:玄植兼習《春秋左氏傳》于王德韶,受《毛詩》于齊威,博涉漢史及老、莊諸子之說。

《新唐書》5650頁:公彥傳業玄植,玄植又受《左氏春秋》于王德韶,受《詩》于齊威,該覽百家記書。

許子儒

《舊唐書》4954頁:其所注《史記》,竟未就而終。

《新唐書》5655頁:撰述著作無載。

劉伯莊

《舊唐書》4955頁:劉伯莊,徐州彭城人也。貞觀中,累除國子助教。與其舅太學博士侯孝遵齊為弘文館學士,當代榮之。尋遷國子博士,其后又與許敬宗等參修《文思博要》及《文館詞林》。龍朔中,兼授崇賢館學士。撰《史記音義》、《史記地名》、《漢書音義》各二十卷,行于代。

《新唐書》5656—5657頁:伯莊者,彭城人,為弘文館學士,遷國子博士,與許敬宗等論撰甚多,終崇賢館學士。自所著書亦百余篇。

王元感

《舊唐書》4963頁:長安三年,表上其所撰《尚書糾謬》十卷、《春秋振滯》二十卷、《禮記繩愆》三十卷,并所注《孝經》、《史記》稿草,請官給紙筆,寫上秘書閣。

《新唐書》5666頁:所撰《書糾謬》、《春秋振滯》、《禮繩愆》等凡數十百篇,長安時上之,丐官筆楮寫藏秘書。

對比來看,《新唐書·歐陽詢傳》省去“尤精《三史》”,《李玄植傳》省去“博涉漢史”,《許子儒傳》不載其撰述著作包括“其所注《史記》”的事實,《劉伯莊傳》省去“撰《史記音義》、《史記地名》、《漢書音義》各二十卷”,《王元感傳》省去“所注《史記》稿草”。

《新唐書·儒學傳》如此處理材料是十分不明智的,儒家學者能夠進入《儒學傳》必在當時影響很大,忽略他們學習歷史或者研究史籍的著作,則不能很好地反映他們的知識構成和知識分子對“三史”的推崇,必將對儒學的發展認識不全面。同時,當時諸多學者均在研究“三史”,今天流傳下來的《史記》三家注、《漢書》顏師古注、《后漢書》章懷太子李賢注之所以成為經典的不刊之作,必然是吸收了當時許多學者的研究成果的?!缎绿茣冯[去這些著作,實際上隱去的是“三史”在唐代的傳承與接受,造成學術史的斷裂和不完整。

[1](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6471-6472.

[2](后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355.

[4](唐)魏征,令狐德棻.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5](唐)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1676.

[6](唐)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1267.

猜你喜歡
新唐書儀禮舊唐書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楊復《儀禮圖》明清版本考——兼論《儀禮圖》的版本源流
睿智與穩?。航庾x兩唐書中的狄仁杰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之唐貞休世系再考
《舊唐書》與《新唐書》“突厥傳”之比較
述往思來:《新唐書》的編纂思想和特點
朱鼎煦與顧?!秲x禮注疏》
論盧文弨之學術、生平及其他——《儀禮注疏詳校(外三種)》點校前言
近二十年來《儀禮》研究綜述
“獨柳之禍”補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