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就業對公共政策需求的研究

2010-08-15 00:43
關鍵詞:畢業生政策大學生

李 新 李 艷

(長春工業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大學生就業對公共政策需求的研究

李 新 李 艷

(長春工業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近年來,學者從多角度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進行了研究,但從大學生就業對公共政策需求層面進行探討的較少。本文從政策需求的角度出發,分析了經濟調控政策、引導性政策、服務性政策、保障性政策、教育改革政策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作為一項系統的工程,大學生就業問題涉及方方面面,要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既要進行經濟層面的產業結構調整,文化層面的就業觀念的轉變,更需要制度層面的人事制度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大學生;就業;公共政策;需求

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就業人數不斷增加,不同學歷層次就業差別較大,社會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也不斷提高。影響大學生就業原因是多方面的,經濟政策、社會體制和教育機制等客觀因素都會對大學生就業造成影響,破解大學生就業困境需要國家制定相關政策,通過多方的共同努力來解決。

一、經濟調控政策為大學生就業拓展空間

(一)加快經濟發展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

實現充分就業是民生之本,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個基本問題。人才的需求和經濟發展是密切相關的,隨著工業化的逐步完成和信息化的深入,我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將不斷擴大。只有保持經濟快速發展,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按照我國年平均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7%-8%推算,每年新增就業崗位800萬-1000萬之間,國民經濟保持較高速度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業數量。[1](P3)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轉變,量的擴張向質的增長的轉變,都會增強對知識性人才的需求,這為大學生提供了人盡其才的用武之地,使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步入良性運行軌道。從長遠看,這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最根本出路。

(二)非公有經濟發展成為吸納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

2006年,全國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企業新增900多萬個就業崗位,占新增就業崗位的3/4之上;城鎮非公有制經濟的就業人數增長到2.6億人。[2]非公有制企業發展迅速,成為接納畢業生就業的一支新生力量,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的繼續發展,其需求崗位必將進一步加大,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它不僅有力的解決了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還是解決富余人員問題的重要出路。畢業生要積極轉變就業觀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形勢的要求,投身到充滿生機活力的非公有制企業中去。

(三)第三產業發展是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

第三產業是吸納大學生的最有效途徑,一些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比例已達到75%以上,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占到就業總數的80%以上。[1](P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勞動力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三產業就業的份額呈上升趨勢。但是,我國的第三產業就業結構不協調、發展滯后,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很大,世界各工業化國家的第三產業占 GDP的比重達到50%-60%,吸納的勞動力約為50%-80%,而我國第三產業占 GDP的比例約為33%,吸納的勞動力也僅為30%左右。第三產業潛力巨大、就業彈性較強、效果最為明顯,能容納大量的勞動力,對就業的緩沖作用很大,是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理想之地,隨著第三產業發展潛力的進一步釋放,第三產業在解決大學生就業壓力上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引導性政策為大學生就業創造條件

(一)解決面向基層就業問題需要政策引導

近年來,為了有效解決基層人才缺乏和大學生就業流向不均衡的問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就業。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加大政府宏觀調控力度,把政策激勵與思想教育、輿論引導結合起來,把尊重畢業生個人意愿與組織選派結合起來,切實做好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努力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長效機制。[3](P78)由于基層環境相對困難,政府應加大調控力度,給予畢業生行之有效的激勵;為了提高基層單位吸納畢業生的能力,各級政府應支持和協助用人單位采取有效措施,安排一定比例的畢業生到基層工作,使基層做好人才的儲備計劃;培養畢業生的成才意識,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實現自身的價值。

(二)解決面向偏遠地區就業問題需要政策引導

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措施鼓勵大學生到偏遠地區就業。比如,可以對考研差幾分未錄取的學生實施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到邊遠地區工作一年后再上研究生;對到西部縣以下基層單位和艱苦邊遠地區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實行來去自由的政策;工作滿5年以上的,根據本人意愿可以流動到原籍或除直轄市以外的其他地區工作,凡是落實了接收單位的,接收單位所在地區應準予落戶;需要人事代理服務的,由有關機構提供全面的免費代理服務。[3](P79)但到偏遠地區工作成本代價較高,政府應采取相應的補償辦法,減少畢業生去偏遠地區就業的顧慮。同時,要為大學生到偏遠地區就業創造條件,解除其后顧之憂。

(三)解決面向特殊行業就業問題需要政策引導

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大學生在擇業時傾向于到條件好的大城市和單位就業。國家應進行宏觀的調控,引導全社會參與大學生就業工程,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去特殊行業就業的大學生享有“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失業有救濟”的政策;政府應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促進特殊行業發展,由地方政府給予其一定的生活補貼,增加特殊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通過增加崗位津貼等各項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參與特殊行業的經濟建設。

三、服務性政策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支持

(一)大學生就業需要完善市場服務

目前,我國畢業生不能高效就業的主要原因在于就業市場服務的不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存在著就業信息不靈活、市場功能不健全、運行效率低等問題。為使大學生充分就業,應該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的服務功能,提高市場運行的效率,滿足大學生的就業需求。畢業生就業市場、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三大市場應共同服務于畢業生就業,開設專門的“畢業生就業窗口”,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咨詢、免費代理、推薦崗位等方面的服務。形成以高校校園市場為主,以區域性、行業性市場為輔,三大市場互通聯動,有形市場和網絡市場相互促進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服務體系。[4](P79)

(二)大學生創業需要優化政策環境

為了解決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的需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政策,涉及創業的諸多方面。在大學生創業支撐體系中,政府扮演著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政府應積極推進大學生創業支撐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應降低大學生創業的進入門檻,實施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對那些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創業項目,政府應為畢業生創業提供無抵押、無擔保、數額更大的融資,為創業者解決資金短缺的“瓶頸”,并為他們提供專家指導和跟蹤服務。

(三)貧困大學生就業需要政策扶持

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中有15%左右的困難對象,他們由于家境困難等多種原因遇到較多的問題,難以順利就業。因此,對困難家庭的高校畢業生,政府需要盡快建立困難畢業生幫扶制度,根據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求職補貼,在求職過程中,高校和有關部門應給予重點關注;對離校后失業登記的畢業生,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服務;對離校后未就業回到原籍的高校畢業生,各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免費提供政策咨詢、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和檔案托管等各項服務;對離校后生活困難的畢業生民政部門應實行系列救助。

四、保障性政策為大學生就業維權固基

(一)維護大學生就業合法權益需要政策保障

與大學生就業聯系緊密的法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學生的合法權益,但是,各種侵犯畢業生合法權益的現象層出不窮,嚴重打擊了大學生就業的積極性,阻礙了大學生就業制度環境的發展,降低了就業市場的效率。因此要完善勞動和社會保障體系,加大監管企業與大學生簽訂規范勞動合同的力度,政府應加快立法進程,盡早出臺配套法規,優化制度環境,規范市場行為,使畢業生就業真正走向市場化、法制化。在社會保障方面,政府部門要規范用工單位為大學生辦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福利,解除畢業生選擇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的后顧之憂。

(二)解決大學生失業救濟問題需要政策保障

大學生失業救濟可以保障大學生的基本生活,使他們積極儲備技能。大學生失業保險體系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使畢業生在失去工作時得到基本保障。這樣一方面保護了畢業生的人力資本投入;另一方面也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活水平,從而有助于穩定就業。目前,比較理想的辦法是實施失業保險,學生可以作為繳費責任主體,同時和學校、國家三方共同繳納。在提供失業保險幫助的同時,也需要積極開展失業預防和就業援助,幫助大學生提高就業能力。

(三)大學生就業突破體制性障礙需要政策保障

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題,深化體制改革十分必要。目前我國大多城市都已取消了對應屆大學畢業生戶口指標的限制,但大學畢業生流動則遠非是無限制的,特別是對那些已去偏遠地區工作的畢業生來講,若想再回到城市工作,則會面臨一系列的困難。因此,要為畢業生的就業創造寬松的體制環境,促進高校畢業生“無障礙就業”,消除一切不利于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限制性規定。打破學籍限制、地域限制、用人形式的限制、戶籍限制和人事管理限制,疏通畢業生就業的渠道,構建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動的大環境。同時,國家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規范企事業單位的招聘行為,強化監督,提高效率,消除就業市場上的不規范、不正當行為。

五、教育改革政策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一)面向市場調整專業設置為大學生就業疏通渠道

在實行統包統分的政策時代,政府統一安排大學生的就業,因此,教育體制與市場的脫節現象并不太明顯。但在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下,教育體制與市場需求的不和諧日益明顯。因此,進行教育體制改革,面向市場調整專業設置,是實現畢業生順利就業的關鍵環節。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培養服務于社會需要的各類人才為標準,把學生教育工作從計劃經濟的性質轉變為市場經濟的性質,把就業質量作為衡量大學辦得好壞的重要指標。高校要更新大學生培養方式,主動適應就業市場的需要,增設社會需求的專業課和選修課,優化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二)深化教育教學體制改革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

高校的教育方式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應對現有的課程進行整合,加強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選修課力度,加大選修課的考核。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強綜合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和適應能力。改革教學管理模式,形成培養學生核心競爭力的教育方式,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三)加強就業指導為大學生就業指明方向

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對職業不了解,對自我定位不準確,缺乏職業目標的規劃與準備,產生這些問題的很大原因在于缺乏職業指導。當前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相對滯后,不能滿足當前就業機制的需要。因此,應當充分認識到職業指導的重要性,實施科學、規范的職業生涯規劃。從學生一進校開始就要通過就業指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確定今后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改變學生一次擇業定終身的觀念。讓學生樹立風險意識,樹立主動推銷自己的觀念,破除擇業中被動等待的觀念。讓畢業生充分認識到當前的政策環境和就業機會,積極參與市場的競爭,發揮自身的優勢。

[1]翟振元.“十一五“期間高校畢業生就業趨勢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5,(6).

[2]白國華.發展中小企業的作用[EB/OL].http://www.hebei.net.cn/jingjifazh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061,2007-09-20.

[3]別敦榮,楊德廣.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30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張治理.高等教育大眾化畢業生就業工作機制的創新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5,(7).

吉林省教育廳2010年規劃課題“關于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公共政策研究”(編號:吉教科文合字[2010]第99號)。

李新(1969-),男,長春工業大學辦公室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行政管理理論與實踐研究。

猜你喜歡
畢業生政策大學生
政策
政策
傷心的畢業生
你根本不知道,這屆畢業生有多難
助企政策
政策
一個沒什么才能的北大畢業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最“叛逆”的畢業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