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生理論視角下的武陵山經濟協作區發展戰略的基本路徑探析

2010-08-15 00:46黃澤海
懷化學院學報 2010年10期
關鍵詞:協作區武陵山共生

黃澤海

(中共懷化市委黨校,湖南懷化418000)

武陵山區地跨渝、鄂、湘、黔4省市,主要包括重慶市的黔江區和渝東南;湖北省的恩施州;湖南省的湘西自治州、懷化市和張家界市;貴州省的銅仁地區,總面積17.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 000余萬人,聚居著土家族、苗族、侗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等,理應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受到行政區劃分割的限制和思想觀念的阻礙,與沿海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加之貧困地區連片成體,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欠賬太多,投資環境較差,產業發展滯后,成為西部大開發的新難題。為此,借助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落實國務院3號文件精神的要求,武陵山區各級黨委和政府就必須要大膽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膽探索,以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突破行政區隔的瓶頸和制度上的安排以及法律上的障礙,強化整體意識,優化資源配置,統籌戰略規劃,合理科學布局,加強優勢互補,增強區域整體優勢和綜合實力,推進武陵山經濟協作區又好又快的發展。

一、經濟協作區的共生理論

1.共生理論的基本內涵

共生理論最初源于生物科學領域,在1879年被德國真菌學家德貝里 (Anton de Bary)首次提出“共生”概念以后,逐漸地運用到社會經濟領域的研究。到20世紀50年代后,共生思想滲透到社會諸多領域,展示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

從一般意義上講,共生是指單元之間在一定的環境中按某種模式形成的關系。它由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三要素構成。其中,共生單元是指構成共生體的基本能量生產和交換單位,是形成共生體的基本物質條件。共生模式又稱共生關系,是指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結合的形式。它包括寄生、偏利共生、非對稱互惠共生、對稱互惠共生四種共生行為模式和點共生、間歇共生、連續共生、一體化共生四種共生組織模式。共生環境是指共生關系存在發展的外生條件。當前,全球已進入了一個共生時代。

2.共生理論在經濟協作區中的適用性

經濟協作區的核心內容在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即區域經濟合作中,自然人、法人、經濟組織、行業協會、地區政府為實現共同的利益,在生產領域中以生產要素的移動和重新配置為主要內容而進行經濟協作活動。[1]而共生理論研究內容之一就是種群之間信息傳遞、物質交流、能量傳導以及合作共生的模式和環境,這對經濟協作區的合作問題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適用性?,F時期經濟發展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單元,而代之以各種共存與共生關系,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實現區域內各地域單元和經濟單元“一體化”運作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形成跨省區域經濟。經濟協作區之間不是共生單元之間的相互排斥,而是在相互激勵中共同合作進化。這種合作進化不僅可以產生新的單元形態,而且產生共生能量和新的物質結構,表現為共生個體或共生組織的生存能力和增殖能力的提高,體現了共生關系的協同作用和創新活力。[2]但共生并不排除競爭,它不是自身性質和狀態的摒棄,而是通過合作性競爭實現單元之間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促進。[3](P1-30)這種競爭是通過共生單元內部結構和功能的創新以及共生單元之間功能的重新分工定位和合作實現的,最終實現“雙贏”(Winwin)和“多贏”(Multi-win)的理想模式。因此,就區域經濟合作的內容、目標和機理而言,與共生理論具有很強的一致性和適用性。

二、經濟協作區的戰略定位

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迅速加劇,武陵山區已被周邊愈來愈大的區域經濟圈形成了包圍之勢,使武陵山區邊緣化、分散化和空心化的危機愈演愈烈。為此,地處我國中西部兩個經濟帶、南北面兩個經濟圈的結合部上的武陵山區,要利用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特色資源,其中包括神奇的自然生態旅游資源,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風光秀麗的自然山水,輝煌眩目的文化古跡,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和富有地方特色林果、農牧、礦產資源以及蘊藏量大的水能資源 (是全國十大水電開發基地之一),來進一步突出武陵山區的區域特色和資源優勢,做好整體戰略定位。

1.依靠資源優勢,打造國際旅游勝地。進一步轉變旅游發展方式,促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打造成旅游產品特色化、旅游服務國際化、旅客進出便利化、生態環境優質化的國際旅游勝地。

2.依托生態優勢,打造中國生態綠心。武陵山區地處中國地理版圖的心臟位置,也是中國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核心區域,根據其良好的自然綠色植被資源,充分發揮水源涵養功能,培育生態中國“綠心”。

3.憑借區位優勢,營造都市圈后花園。武陵山區融入、依托、服務成渝都市圈、長株潭都市圈、武漢都市圈和珠三角都市圈。緊扣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的有利條件,顯“山”露“水”,建成周邊大都市圈的“后花園”。

4.借助政策東風,培植西部新增長極。實施點軸開發,發揮比較優勢,以線串點,以點帶面,區域聯動,資源共享,市場互動,共同支撐,在西部大開發中構建具有全局和戰略意義的新的增長極。

5.利用資源稟賦,建設碳匯儲備基地。武陵山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擁有眾多的植被良好、環境優美的自然生態園區,在堅持保護、開發和建設并重的原則下,接軌國家生態功能區建設,突出綠色發展,加快安全生態屏障建設,積極探索大空間、多層面、跨行業的生態補償與碳匯交易,與其他區域進行生態資源互換機制,建設成為國家低碳發展、生態建設、循環經濟重點區域。

三、經濟協作區戰略路徑的選擇

建立武陵山經濟協作區就是為了打破各行政區域間的封閉,突破不夠開放的現狀,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合理布局、優化分工、優勢互補、相互依存、區域共贏的局面。為此,武陵山各級黨委和政府首先應該共識共作,樹立整體發展意識,制定武陵山經濟協作區戰略構想和行動綱領,為區域協作提供新指導、新方向、新動力。要充分認識加強區域合作是統籌區域發展、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的客觀需要,是尋求共同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從更高的站位、更寬的領域審視區域合作,才能又好又快地推進武陵山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1.優化布局,增強發展活力。經濟協作區以中心城市為依托,以交通干線為骨架,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好的地區為開發重點,沿路興城、以點帶線、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加快形成以“一縱三橫”“豐”字型經濟帶為骨架,以懷化、吉首、張家界、黔江、恩施、銅仁等中心城市為支撐,以縣(市)城為基本單元的空間發展格局。為此,必須優化四大布局:

首先是優化城鎮布局。中心城市是帶動區域大發展的重要“引擎”,優化城鎮布局關鍵在于培育中心城市增長極。根據武陵山經濟協作區的實際情況,按照土地集約、產業集合、人口集中的原則,夯實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優化工業布局,提升產業層次,形成較大規模的產業集聚和較高水平的工業園區。適當擴大城市空間,提升城市服務功能,有序承接人口轉移。加快建設懷化、吉首、張家界、黔江、恩施、銅仁、凱里等綜合服務和集聚輻射功能強大的區域經濟增長極,以此帶動地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其次是優化園區布局。武陵山區資源豐富,立體氣候明顯,名優特產眾多,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劃,發揮比較優勢,堅持產業布局與區域功能相結合、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相協調,積極探索產業分工協作和加強產業集聚的有效途徑,從培育和發展山地型生態農業、特色資源加工業、民俗風情旅游業和區域商貿物流業等特色產業出發,重點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形成對區域經濟具有主導性、支撐性和基礎性影響的產業集群,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再次是優化交通布局。以資源開發為主旨,以中心城市為樞紐,以跨域連接為取向,加快公路、鐵路、航空、城市交通等大空間、多層次的綜合運輸網絡建設,不斷改善鄉、村出入通行條件,擴大覆蓋范圍,提高交通設施水平,全面實現區域交通主骨架內的干線互通,構建暢達省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的大通道,形成連接重點景區、景點的旅游環線和方便快捷的現代化運力體系,締造連接長沙、武漢、重慶、貴陽、南寧等周邊特大城市的3小時旅游經濟圈,培育吸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及哈爾濱、呼和浩特、烏魯木齊、拉薩、昆明等重要城市的旅游熱線,開辟直達歐、美、日、韓、俄、澳及東南亞各國游客來往的航空大通道。最后是優化生態環境布局。樹立生態先導觀,優化水源涵養和生態保持功能。根據區域自然與經濟發展特點,合理劃分生態功能區域,做好本區生態建設規劃方案,重點是小流域規劃、生態林基地規劃、生態景觀規劃、生態縣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生態建設方案,按照地理條件的客觀實際和自然規律集中成片建設武陵山地區生態基地,建設中國亞熱帶和溫帶物種基因庫。建成中國綠心,加大武陵山環境保護力度。

2.利用優勢,突出區域特色

目前,武陵山地區的即期工業化水平相對低弱,生態環境受破壞程度普遍輕微,其綠色生態環境空間既具有獨特的視覺景觀吸引力,又具有可享受性的養生宜居魅力,宜將其規劃為國際低碳文明示范區,延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低碳模式與低碳路線。武陵山地區的低碳性生態資源是中國未來國土開發的重要功能保育區,保持低碳化發展是實現區域協作的最佳路徑。應重點支持培育發展以高度信息化、低碳化為技術支撐基礎的環保型、觀賞型、游憩型、養生型、創藝型、科研型等無污染、無危害、無破壞產業,如在鄉村與景區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特別是山地中藥材種植加工業、園藝花卉業,乃至因地制宜興辦藝術創作基地、宜居養生基地、原生態博物園、田園生活館等具有山野風情的休憩服務業;在城市積極創辦移動辦公、遠程商務、國際教育、文體競技、休閑保健等當代新型服務業。

武陵山地區作為中國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區域,山同脈、水同源、民同俗、經濟同型,歷史同根,當地聚居的各族祖先共同創造了特色鮮明而神秘的武陵文化:一是以濮文化、巴文化、楚文化、苗文化、越文化為源頭的原始文化;二是以土家、苗族和侗族文化為主體的民族文化;三是以民間信仰和儒道釋融為一體為特征的宗教文化;四是以賀龍、周逸群、賀錦齋、袁任遠、廖漢生為首創造的紅色文化;五是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服飾為標識的服飾文化;六是以湘西北“湘菜”和渝東南“川菜”為特色的飲食文化;七是以轉角樓、吊腳樓、鼓樓和“三房一照壁”為標志的建筑文化,是中華多民族民俗文化中一方色彩瑰麗的活化石。

該區域地緣性人文歷史聯系密切而久遠,社會發展狀況具有一定的整體相似性。長期閉塞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化進程的滯緩以及現代化影響程度的相對低弱,老、少、邊、貧地區居多,不僅更好地保護了區域空間優良的自然生態資源,也更多地保存并延續了本土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文化,尤其是古樸神秘、勇毅剛烈、清逸艷美的少數民族風情在融入現代化過程中更富有備受世人矚目的個性魅力。當地社會經濟結構明顯偏重于傳統農業,生產力水平大多處于相對粗放的擴張狀態,主導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普遍較弱,經濟總量規模小,工業化與城市化程度較低,目前正面臨著全球一體化挑戰、經濟區域化競爭、新型工業化發育、新型城市化構造以及市場深度化推展的更多壓力,擔負著本土獨特自然生態資源和社會人文資源開發保育、區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城際功能配置優化、綠境空間市場整合直至生態文明建設等科學發展的艱巨使命,區域整體開放開發與科學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根據獨特的區域民情,可劃定土家族、苗族、侗族原生態環境文化遺產保護地,深度開發民俗文化,重點保護并傳承民族民間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興建高品位、規?;拿袼孜幕┪镳^、民族歷史展覽館等永久性文化工程設施,在區域內各區市縣的共同努力下,使其成為全國首個集中連片的土家、苗族、侗族民俗文化保護區和中華民俗文化的重要研究地。

3.創新合作機制,促進一體化

加強區域聯動,促進區際協作,強化渝、鄂、湘、黔大武陵跨區域聯合;建立資源互補、產業互聯、市場互通、經濟互惠的發展機制、協調機制,實現利益共享、資源共享、設施共享;推動區域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保證各種生產要素通過市場體系合理流動,優化區域資源配置。

一是建立區域合作協調機制。成立由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民委牽頭,其他有關部委參加,湘鄂黔渝四省市黨委政府、武陵山經濟協作區各市、州、縣 (市、區)級黨委政府參加的“武陵山經濟協作區建設協調領導小組”,負責經濟協作區建設的規劃、實施和協調工作,建立包括區域經濟合作的信息交互機制、利益補償機制、利益分享機制、評價激勵機制、行為約束機制的區域合作機制,實現武陵山經濟協作區經濟社會的統籌發展。定期召開協作區工作會議和武陵山區行政首長聯席會議,解決區域內各縣 (市、區)間的協調發展問題,制定區域內產業結構、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等方面的總體發展規劃和區域性政策。在武陵山區經濟協作領導機構下,建立武陵山經濟協作區聯席會議制度,負責統籌研究、協商處理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關系全局的重大的問題,協調區域內需要共同推進的重大合作事項。聯席會議下設專門委員會,負責組織推進區域合作,提出階段性目標、重點任務和具體實施方案,及時解決合作專項規劃實施中存在的重大問題。建立武陵山經濟協作秘書處,聯絡、籌備和組織聯席會議,負責日常具體工作。

二是構建利益分享機制。整合區域資源,突出整體優勢,堅持市場主導與政府推動相結合,在規劃、項目、資源、技術、人才等領域開展緊密合作,聯合策劃,共同開發。建立重點項目統籌協調機制,統一規劃、布局和建設重大基礎設施、礦產資源勘探及開、特色產業發展等重點項目。探索毗鄰區縣成立合作開發公司、共建工業園區等。研究武陵山區域合作在國內外區域競爭中的地位,研究制定經濟區發展的具體政策和行動計劃,協商、研處事關武陵山地區發展的重大問題。鼓勵武陵山區內部地方政府之間開展各種交流與合作,引導企業的聯合與重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及發展規劃的有效銜接,切實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

三是構建區域行業協作組織。通過聯合區域現有的行業組織,“借手”推進區域經濟的整合,調節區內行業的同質競爭,在武陵山建立一個寬闊、有序、有活力的共同市場。各地政府要達成共識,積極營造建立區域行業組織的寬松環境,鼓勵行業組織的聯合。要根據協作區市場自身的發展狀況,優先促成一些重點區域行業組織的整合與發展。構建經濟協作區,建立共同市場,需要從一些重點、關鍵部門尋求突破,由點及面、滾動發展。由此,在一些例如旅游、農產品等部門,要制定一些鼓勵措施,優先鼓勵其區域行業組織的發展。一方面,能率先實現旅游、農產品等重要的共同市場的建立與規范;另一方面,為其他行業組織的整合提供可參照的模式。以多樣活動為紐帶,為跨區域多邊協作搭建平臺。

四是建立協作共享信息平臺。加快整合各經濟協作區網絡和信息資源,集成電子稅務、電子工商行政管理系統、電子外貿管理、電子醫療服務、電子就業服務、電子教育與培訓服務等,實現“一站式服務”,保證公民在協作區內能夠享受“異地無區別服務”,推進發展政策一體化。聯合研究協商交通、信息、市場、工商監管、信用體系、法制、人力資源流動、金融、企業互動方面的一體化問題,在投資準入、市場秩序、信用信息等推進一體化。共同爭取國家政策扶持,在土地政策、稅收政策、產業政策等政策優惠的獲取上采取協調一致步驟,降低對內對外協調溝通成本。

[1]上海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國內及國際區域經濟合作[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2]吳泓,顧朝林.基于共生理論的區域旅游競合研究——以淮海經濟區為例[J].經濟地理,2004,(1):104-109.

[3]袁純清.共生理論——兼論小型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猜你喜歡
協作區武陵山共生
武陵山歌
教育協作區如何“協作”
人與熊貓 和諧共生
共生
推動武陵山片區民族文化生態旅游脫貧
安徽亳州:探索以鄉鎮紀檢監察工作協作區為載體的體制改革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優生共生圈培養模式探索
同課異構:協作區教研的“催化劑”——以初中音樂欣賞課《A大調(鱒魚)鋼琴五重奏》為例
農村鄉鎮成人教育協作區的構建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