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中的公權研究

2010-09-02 06:16田山立龍云安
文學與藝術 2010年4期

田山立 龍云安

【摘要】行政體制改革在中國改革總體戰略中是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相結合的產物,行政體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民主行政是政府與社會關系的目標;改革兼顧機構改革與政治職能,使二者協同發展;目前改革就是要促使經濟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形成良性互動,消除改革在操作層面上的諸多阻力。

【關鍵詞】政府公權;行政體制;行政改革;政治改革

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理論進展,對于切實推進21世紀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行政體制改革介于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之間,是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結合部”。中國改革戰略系統主要包含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行政體制改革的歷史任務,明確了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行政體制三大體制改革的思路。實際上,行政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政治體制改革在總體上難以推進的情況下,行政體制改革便從政治體制改革中剝離出來進而取得自己獨立地位。因此,將行政體制改革從政治體制改革中剝離出來,既有利于推進行政領域自身的發展,也可以適應經濟體制的變遷,從而帶動政治體制變革。這也是由我國具體歷史條件所決定的。

中國的行政改革是以經濟改革的理論和經濟改革的要求來推動行政改革的。所以,行政體制改革應從外源式轉向內源式,從適應性調整轉向形成自我積極改造機制。正像西方學者所說的:“我們不能被動地經歷改革。我們要創造變革”。

建國以來的行政改革大致經歷了六個不同目標內涵的歷史階段,各個階段行政改革的具體內容受改革目標的制約,而改革目標實質上又取決于當時具體的內外部條件。其中民主和效率之間的張力尤為明顯。與此相應,行政體制改革的目標也可以劃分為效率導向的內在目標和民主導向的外在目標兩類,關鍵在于科學把握兩者的主次秩序。

行政效能的提高有賴于政府權力在結構――功能上的合理化,構造出現代化的政府權力。增強行政效率、建設效能政府是行政體制改革的根本目標,在此目標下,對行政權力結構的合理化和功能的合理化,即“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 。行政結構的合理化即政府機構改革的實質是行政權力主體的合理分化、增減和重組,主要是行政體制形式上的變革;行政功能的合理化即政府職能轉變的實質是行政權力作用的空間、領域和形式的合理變化,是行政體制的內在變革。

這種對行政職能轉變與機構改革的內外關系的分析,較之單純的機構改革無疑是一個認識上的進步。雖然在1988年提出政府職能轉變以后,機構改革獲得了深層次的動力,但由于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并不明確,機構改革也受到了各種阻力,因而無法形成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的有效互動發展。這實際上是至今尚未徹底解決的根本問題。

因此,行政體制改革的關鍵是要促進政府權力結構——功能的協同發展,在我國當前就是要形成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良性互動機制。在職能定位、機構設置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有效地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同時,由于行政體制改革對于經濟體制改革的適應性特征以及受政治體制改革的制約,行政效率的提高和行政結構、功能兩個層面上的改革,都必然受到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根本影響,尤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性作用。

在不斷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的進程中,隨著政府職能轉變目標的提出,改革的內容逐步從行政體系內部延伸到行政體系外部,又從行政體系外部反射到行政體系內部。表明在行政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必須確保實現內容變革與形式變革的有機配合和整體推進。形成功能的良性互動機制。因此,必須重視政府權力功能雙向合理化及協同發展。

行政體制改革難題及對策是綜合配套改革。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首先,經濟體制、行政體制和政治體制三大改革之間未能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因此,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化必須與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推進和國家-社會二元化、黨政分開、政企分開、依法治國等改革協調進行,行政體制改革應取得上下兩個體制環境優化配套。而目前模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模式、不完全的市場經濟發展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后,對行政體制改革的發展形成了障礙。

其次,由于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行政體制改革存在著“不配套”和“不適度”的問題。不利于中國“政府主導型”行政體制改革的推進;中央集權過度,影響地方積極性的發揮,行政體制改革的貫徹缺乏徹底性。不適度的行政體制改革無法實現改革過程中的“帕累托改進”,而只能使歷次改革彼此消解,使改革停留于循環往復的同水平狀態。

最后,行政體制改革面臨機構改革中的操作性困難與行政人員對行政體制改革的觀念性和行為性滯阻,構成了行政體制改革的最大阻力。

目前我國外部環境比以前有了顯著的改善,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人員分流、“翻牌公司”、精簡對象的具體標準以及精簡后的管理整合等。行政體制改革形成的阻力具體概括:(1)利益和權力調整產生的阻力;(2)習慣和官本位意識產生的阻力;(3)對行政體制改革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阻力;(4)依賴性而產生的阻力;(5)曲解而產生的阻力等。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關鍵是要進行主動的綜合配套改革,而首當其沖的則是配套改革,為行政體制改革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行政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協同前進具有戰略性和長遠性。因此,在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的同時,必須要借以政治體制改革措施的相應協調、配套和保障。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經濟的發展、利益的分化、民眾政治參與期望的提高等新因素,會與政治體制之間形成沖突,為避免矛盾的激化,必須相機進行政治體制改革。

行政體制改革“上下結合部”不是簡單的“經濟——行政)政治”的機械順序,因為在具體的改革實踐中,由于行政體制改革本身就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子系統,政治與行政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同時,由于中國行政體制與經濟體制之間高度統合的性質,經濟與行政之間存在著未完全分化的關系;再加上經濟、政治與行政三者之間的客觀互動聯系,因此,在行政體制改革的實際進程中,有一個改革的邊界,即行政體制改革謀取與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互相配合。

作者簡介:

田山立,西華大學交通與汽車學院

龍云安,男,經濟學博士,國際職業培訓師,2006年度評為亞洲十大培訓師、中國教育培訓十大領軍人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