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赤潮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與南海環境關系的綜合分析

2010-09-11 09:50王素芬唐丹玲
海洋通報 2010年5期
關鍵詞:藻種赤潮季風

王素芬,唐丹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301)

南海赤潮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與南海環境關系的綜合分析

王素芬,唐丹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301)

利用歷史數據和衛星觀測,系統分析20多年來(1980年-2003年)在南海海域發生的赤潮事件與環境特征,詳細比較赤潮在南海四大區域(北部、東部、南部和西部海區)的區域分布、多發藻種和季節變化等特征。研究結果表明南海海域赤潮發生具有以下特點:(1)區域性:赤潮多發區域集中在珠江口附近(中國),馬尼拉灣和馬辛洛克灣(菲律賓)和沙巴州的西海岸(馬來西亞);(2)季節性:在北部海區,赤潮的發生時間主要集中在3-5月份,東部海區在5-7月份,西部海區在7月份,而南部海區在全年都會發生;(3)藻種差異性:主要赤潮藻種在北部海區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東部海區和南部海區是扁甲藻(Pyrodinium bahamense);(4)年際變化:不同海域赤潮的多發年份不同,對于整個南海而言,1991-1998年是赤潮的多發年。赤潮發生受到環境條件的影響,如季風、河流的排放、上升流、以及沿岸海域水體富營養化。

南海;赤潮;時空分布;環境條件

Abstract:Harmful algal blooms (HABs)in South China Sea (SCS)showed regional,seasonal and annual characteristics,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 of causative algal species.Areas with frequent HABs included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China),the Manila Bay (the Philippines),the Masinloc Bay (the Philippines),and the western coast of Sabah(Malaysia).HABs occurred frequently during March-May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SCS,May-July in the eastern region,July in the western region,and year-round in the southern region.Among the species that cause HABs in SCS,Noctiluca scintillans dominated in the northern region,and Pyrodinium bahamense in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regions.Both P.bahamense and N.scintillans were the dominant species from 1980 to 2003.Some species not previously recorded formed blooms during 1991-2003,including Phaeocystis globosa,Scrippsiella trochoidea,Heterosigma akashiwo and Mesodinium rubrum.Variations in HABs are related to various regional conditions,such as a reversed monsoon wind in the entire SCS,river discharges in the northern area,upwelling in Vietnam coastal waters during southwest winds and near Malaysia coastal waters during northeast winds,and eutrophication from coastal aquaculture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Manila Bay and Masinloc Bay.

Keywords:South China Sea; Harmful algal bloom (HAB);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赤潮在全球蔓延,嚴重破壞了海洋生態系統,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在美國的佛羅里達、英國的哥倫比亞、挪威、北大西洋、以及南非的上升流區都有赤潮的發生。赤潮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1-6]。

南海是一個半封閉的邊緣海域,周邊國家的沿岸生態環境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也擁有可以共同利用的生物資源,如牡蠣、蝦、海水魚等養殖業的發展。南海對沿海國家的經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沿岸增長的人口提供了大量食物和生存的空間。沿海城市的經濟增長,工業化程度加強,人口數量的增加,資源消耗的增長,給南海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給海洋環境造成很大的壓力,造成了海洋生態系統的退化,也增加了赤潮發生的次數。赤潮對水產養殖業造成的破壞阻礙了海水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7]。

圖1 研究區域Fig.1 Study area

南海面積約350萬km2,是世界上最大的邊緣海(圖1)。在11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期間,東北季風盛行;在6月份到9月份期間,西南季風盛行;4月份到5月份以及9月份到10月份是季風轉換的兩個時期[8]。有四條主要河流(珠江,湄公河,韓江和紅河)和一些小的河流流入南海海域。

由于南海面積寬廣,由多個國家環繞,以前關于赤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個國家的臨近海域范圍內的赤潮的研究[9-10],而對整個南海赤潮特點的研究以及南海海洋環境對赤潮發生的影響作用,卻很少的報道。由于南海赤潮受到季風、天氣、海洋環流、上升流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本項研究從長時間序列和大范圍水域來分析赤潮的變化特點,并探討不同的因子對赤潮的影響作用,可為以后采取管理措施來減輕沿岸水域惡化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也為減輕赤潮災害對養殖業的破壞提供預警預防作用[11,12]。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區域

在研究中,我們將南海海域根據相似的水文條件分成了四個區域(圖 2):A.北部海域(中國南部和越南北部);B.東部海域(菲律賓西部);C.南部海域(馬來西亞西部、文萊和巴拉望島);D.西部海域(越南南部)

圖2 南海區域的赤潮分布。a: 1980-1990年的赤潮分布;b: 1991-2001年的赤潮分布。四個方框表示四個研究區域(每個圓圈圈表示一次赤潮;Ma: 菲律賓的馬尼拉灣;Mc: 菲律賓的馬辛洛克灣)Fig.2 (a)HAB distributions in the SCS from 1980 to 1990.(b)HAB distributions in the SCS from 1991 to 2001.Boxes show four study regions.Each circle means one HAB occurrence.Ma: Manila Bay; Mc: Masinloc Bay

1.2 赤潮數據收集和分析

赤潮原始數據的收集來自不同的途徑,主要有:中國、越南、馬來西亞、文萊、菲律賓各個國家的政府赤潮統計;已經發表的研究文章;會議和其它報告,報紙新聞等。對于北部海域而言,赤潮的統計沒有包括香港地區的赤潮統計。對于西部海域,因為在 1990年之前,沒有正式的赤潮官方報道,我們只統計了 1990年后赤潮的發生次數。該研究對比分析了1980-1990年期間與1991-2001年期間赤潮發生的區域性變化,季節性變化、引發赤潮的藻種變化。

1.3 衛星數據

1.3.1 海表層風 海表層風速和風向的數據是來自 QuikScat 計算分析[13].月平均風速和風向的圖片來自美國 NASA Ocean Vector Winds Science Team (http://www.ssmi.com/qscat/qscat_description.html)。

1.3.2 海表層溫度(SST)海表層溫度的數據是AVHRR遙感器的數據,來自美國的物理海洋數據處理中心(Physical Oceanography Distributed Active Archive Center,PODAAC),the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和 NASA (http://podaac.jpl.nasa.gov/sst)。

因為衛星數據在2001年質量較好,選用2001年3、6、9、12月份的風速、風向、海表溫度來表示南海海域正常狀況下的氣候條件。

2 結 果

2.1 赤潮的區域分布

通過對比1980-1990年和1991-2001年兩個時期發生的赤潮次數和赤潮發生區域發現,1990年后的赤潮的發生次數明顯增加,影響面積擴大(圖2)。珠江口水域、沙巴州、馬辛洛克灣和馬尼拉灣是赤潮的高發區(圖2)。在東、西、南、北四個區域中,南部海域赤潮發生的次數最多,共有369次赤潮發生(圖3),西部赤潮發生次數最少,也可能是因為西部海域在 1990年之前沒有正式官方報道赤潮的發生(圖3)。

2.2 赤潮的年際變化

在北部海域,赤潮的多發年是1990年(19次)、1991年(24次)和1998年(18次)。在東部海域,赤潮幾乎在每年都有發生,沒有明顯的年際變化。在南部海域,赤潮在1994-1998年期間多次爆發(圖4)。雖然在西部海域,赤潮發生次數很少,但是主要集中在1999年和2002年(圖 4)。

圖3 南海不同的四個海域在1980-2003期間發生赤潮的次數Fig.3 Total numbers of HAB in four SCS regions from 1980 to 2003

對于整個南海海域而言,赤潮在 1991年(57次)、1995年(55次)和1998年(67次)年頻繁發生,在 1994-1998年期間,一直是赤潮頻繁的階段,每年赤潮發生次數大于40(圖4)。在1980-1990年期間,赤潮發生的次數是206次,而在1991-2003年期間,赤潮的發生次數為499次,赤潮的次數明顯增加。

圖4 1980-2003年南海赤潮發生次數的年變化Fig.4 HAB event in the SCS reported from 1980 to 2003

2.3 赤潮的季節性

南海赤潮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圖5)。在北部海域,赤潮主要發生在3-5月份,其中4月份是赤潮發生次數最多的月份;在東部海域,赤潮發生頻率最多的是6月份;而在西部海域,7月份赤潮的高發季節;與其它區域不同的,南部海域全年均可發生赤潮,沒有明顯的多發季節,而且赤潮在每個月都多次發生(圖5)。

對整個南海海域而言,在1980-2003年期間,3-5月份是赤潮的多發季節,每個月赤潮次數大于70,而9-12月份是赤潮發生次數較少的時間,每個月赤潮次數小于50(圖5)。

圖5 1980-2003年南海赤潮分布的月變化Fig.5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HABs in the SCS from 1980 to 2003

2.4 赤潮藻種差異性

在南海不同的海域,引發赤潮的藻種有所不同。在北部海域,赤潮多發種為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在北部和西部海域,引發赤潮的藻種種類多樣化,很多藻種引發赤潮的發生;而南部和東部海域,引發赤潮的藻種單一,主要是扁甲藻(Pyrodinium bahamense)(圖 6)。

圖6 1980-2003年南海四個區域的六種主要赤潮藻種引發赤潮的次數Fig.6 Occurrences of 6 major HAB species in four regions during 1980-2003

2.5 南海海域環境條件

熱帶海洋逆轉季風對南海的水文特征和海洋環流有重要的影響作用[14]。在3月份,東北季風盛行;6月份盛行西南季風;在9月份,風向由西南方向轉為東北方向;在 12月份,東北季風盛行,并且風速很強(圖7A)。

圖7 2001年3、6、9、12月份的海水表層風和水溫的月平均值(A.風速;B.水溫)Fig.7 Satellite images of SCS in March,June,September and December,2001.A.Monthly average wind; B.Monthly averag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在3月份和12月份,南海海水表層溫度相對較低,在18-29oC之間 ;而在6月份和9月份,溫度較高,在27到31oC(圖7B)。

在南海,有四條主要河流流入海域(圖1),河流的注入給海域帶來豐富的營養物質,為藻華的發生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在西南季風時期,臺灣海峽和越南沿岸的上升流,以及東北季風時期菲律賓和沙巴沿岸的上升流可將水體底層的營養物質帶到表層,為藻類的生長提供了很好的營養物質基

礎[15-17]。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事件會影響到全球海洋氣候的變化[18],同樣也會影響到南海的氣候變化。在呃爾尼諾事件發生年,西南季風較弱,從而會導致越南沿岸的上升流減弱,不利于該水域赤潮的形成[19]。

3 討 論

3.1 水體富營養化

由于河流排放帶來豐富的營養物質,導致河流入??谒蛩w營養物質豐富。在沿岸的灣口處,由于養殖業集中,也會導致水體的富營養化[20]。這些都給赤潮的發生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從赤潮發生的區域來看,在河口和灣口處是赤潮多發區域[21-24]。

在北部海域,赤潮集中出現在珠江口水域(圖2),珠江口水域受到河流、生活廢水、養殖業的影響,使該地帶水域出現嚴重的富營養化狀態[25]。在2000-2002年對珠江口水域的調查中發現,水域中溶解態無機磷(DIP)和溶解態無機氮(DIN)的含量很高,DIP平均值為0.032 2 mg/L,DIN的平均值為0.797 6 mg/L。對馬尼拉灣和馬辛洛克灣也是受赤潮災害嚴重的水域,而這里也是菲律賓重要的水產養殖基地,在這些灣內存在大量的水產養殖集中區。而在沙巴州西海岸附近,養殖業也是快速發展,從1994年到1998年期間,水產養殖業年產量由1.6×105t增加到2×106t。這些區域赤潮的發生與水體的營養化有著密切聯系,是影響赤潮發生的主要因素[10]。對于西部海域,赤潮多發生在 7-9月份,主要在平順省的沿岸。在那里雖然沒有河流排放和養殖業的集中區,但是該區域的季節性上升流帶來的營養鹽物質為赤潮的發生提供了很好的條件[26]。

3.2 南海區域的季節性變化

在北部海域,在3-5月份期間,水溫約為16-28oC 。在這個季節,東北季風向西南季風轉變,風速相對減弱,氣壓降低。天氣逐漸變暖,同時雨季開始來臨[7]。這些都為赤潮的發生提供了很好的氣候條件,從而赤潮在此期間頻繁發生。對于西部海域,越南沿岸赤潮多在7月份發生。當西南季風盛行時期,??寺槲饔靡鹣聦铀仙?,下層水將營養物質帶到表層,支持表層藻種迅速生長形成藻華[16]。也有研究表明在西北大西洋海域由于風和渦旋作用引起浮游植物藻華[27]。南部海域的赤潮在一年中的任何月份都有赤潮的發生(圖5)。南部海域水溫常年較高,沒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而在南部海域的主要赤潮藻種扁甲藻(P.bahamense)是喜高溫性藻種,在高溫條件下能夠迅速發展,形成赤潮。

對于東部海域而言,赤潮多發藻種與南部海域相同,都是扁甲藻(P.bahamense)(圖6)。在6月份和7月份是東部水溫比較高的時期,同時也是降雨量最多的月份,該時期的水溫和氣候條件為赤潮的發生提供了條件。

3.3 赤潮多發藻種

對整個南海而言,扁甲藻(P.bahamense)是主要發生赤潮的藻種(圖6),在1980-2003年期間,有483次赤潮記錄是由該藻種引起的(圖6)。在南部和東部海域,多數甲藻赤潮的發生是由于孢囊的萌發而引起的。在正常的情況下,在馬尼拉灣水體底部有高濃度的甲藻孢囊存在。在東部海域,扁甲藻(P.bahamense)赤潮通常在6月份高溫條件下發生(水溫約 31oC),正是西南季風盛行時期,較強的季風引起水體劇烈的垂直混合,從而引起孢囊的再懸浮,由于此時水溫溫度較高,而且水體中營養化程度高,有利的環境條件,給懸浮孢囊的萌發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從而孢囊萌發生長形成赤潮。在對扁甲藻(P.bahamense)研究中也發現,該藻種是熱帶藻種[28],當水溫高于26oC,才有可能大量繁殖形成藻華[29]。對于東部海域,冬季雖然東北季風也可能將孢囊再懸浮,但由于溫度低,可能會阻礙了孢囊的萌發。而在南部海域。由于常年水溫較高,溫度不再是扁甲藻(P.bahamense)大量繁殖的限制因子,而在南部海域中有大量的孢囊存在,一旦環境條件適合,孢囊就會大量萌發而形成赤潮[28]。

夜光藻(N.scintillans)最適生長溫度范圍為19.8-22oC,該藻種是北部海域的主要引發赤潮的藻種。該藻種總是在水溫適宜的條件下,在北部海域出現赤潮。在3-5月份,北部海域的溫度在16-27oC之間,加上水域的富營養化[7],這些都為赤潮的發生提供了合適條件。

3.4 赤潮與環境條件的關系

1998年在南海北部發生了大規模的赤潮,給生態環境以及經濟帶來很大影響(圖4)。在南海北部,1998年3月份的平均降雨量為56 mm,但4月份的降雨量增多,達到了257 mm。連續多日的大降雨增大了河流的流量,將更多陸源的營養物質帶入南海北部的沿岸海域。隨著集約化養殖業的迅速發展,養殖業廢水的大量排放,導致了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加重。水體的富營養化,伴隨著適合藻類生長氣候環境條件,導致該水域赤潮次數增多。

1998年發生在西部海域的赤潮次數很少(圖4),這可能與 1998年的特殊海洋環境條件有關。1998年是20世紀呃爾尼諾事件最強的一年,導致南海海域出現高水溫,風力弱和環流較弱等一系列的現象[16,19,30]。在呃爾尼諾事件的影響下,西南季風風力減弱,直接導致了南海西部海域上升流的減弱。因為上升流帶來的營養物質以及低溫條件是西部海域赤潮發生的主要誘因[16],當上升流減弱時侯,赤潮發生次數也會減少。

對于南部海域而言,1998年也是赤潮多發年,特別是在沙巴地區的西海岸[31]。呃爾尼諾事件對海表層風向的改變,會在南海的東南海域產生一個強的漩渦[17],從而引起上升流,為藻華的發生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本研究發現,在南海的赤潮發生的高峰年是1991、1995和1998,這也是受呃爾尼諾事件影響的年份[32]。在大西洋東北部海域的研究也表明,氣候變化對赤潮的發生有很大影響作用,特別是水溫的變化[4]。呃爾尼諾事件對南海赤潮發生的影響作用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4 小 結

本研究表明,南海海域赤潮的發生具有區域性、季節性、年際性以及藻種差異性等特點。對于南海不同的海域,影響赤潮發生主要因素也有所不同(表1)。海洋環流、海表層的風向速度以及海表溫度的變化都會對赤潮的發生產生影響作用。對于沿岸海域,水體的超營養化作用是赤潮形成的關鍵因素。如珠江口海域、馬尼拉灣、馬辛洛克灣和沙巴的海岸水域。

表1 南海4個區域的赤潮特點Tab.1 HAB characters in SCS

在上升流區,上升流從海水下層帶來的富營養化水體也對赤潮的發生產生影響,而季風則是上升流產生的主要誘導作用。如在西南季風時期越南沿岸的上升流;東北季風時期,沙巴沿岸的上升流。強季風還可以使水體底部的孢囊再次懸浮,引發赤潮的發生。在馬尼拉灣和沙巴的西海岸,由于季風造成的孢囊再懸浮是引發赤潮發生的主要原因。

赤潮發生的頻率還與南海特殊的海洋環境變化有一定的關系。如 1998年厄爾尼諾事件可能會對赤潮產生影響。

[1]Philips E J,Badylak S,Youn S,et al.The occurrence of potentially toxic dinoflagellates and diatoms in a subtropical lagoon,the Indian River Lagoon,Florida,USA [J].Harmful Algae,2004,3: 39-49.

[2]Anderson D M.Bloom dynamics of toxic Alexandrium species in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J].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1997,42: 1 009-1 022.

[3]Vila M,Camp J,Graces E,et al.High resolution spatio-temporal detection of potentially harmful dinoflagellates in confines waters of the NW Mediterranean [J].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2001,23:497-514.

[4]Edwards M,Johns D G.Regional climate change and harmful algal blooms in the northeast Atlantic [J].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2006,51: 820-829.

[5]Pitcher G C,Calder D.Harmful algal blooms of the southern Benguela Current: A review and appraisal of monitoring from 1989 to 1997 [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2000 22:255-271.

[6]Anderson D M.Turning back the harmful red tide [J].Nature,1997,388: 513-514.

[7]Qi Y Z,Chen J F,Wang Z H,et al.Some observations on harmful algal bloom (HAB)events along the coast of Guangdong,southern China in 1998 [J].Hydrobiologia,2004,512: 209-214.

[8]Hu J,Kawamura H,Hong H,et al.A review on the curr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easonal circulation,South China Sea Warm Current and Kuroshio intrusion [J].Journal of Oceanography,2000,56: 607-624.

[9]Hodgkiss I J,Lu S H.The effect of nutrients and their ratios on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in Junk Bay,Hong Kong [J].Hydrobiologia,2004,512: 215-229.

[10]Azanza R V,Baula I U.Fish kills associated with Cochlodinium blooms in Palawan,the “last frontier” of the Philippines [J].Harmful Algae News,2005,29: 13-14.

[11]Chua T E,Paw J N,Guarin,F Y.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aquaculture and th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coastal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 [J].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1989,20: 335-343.

[12]FAO/NACA.Report on a regional study and Workshop on 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Aquaculture Development.FAO,Rome and Network of Aquaculture Cent.in Asia and the Pacific,Bangkok,Thailand.NACA Environment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Series 1995,1: 492.

[13]Wentz F J,Smith D K,Mears C A,et al.Advanced algorithms for QuikScat and SeaWinds/AMSR,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2001.NASA,Sydney,New South Wales,Australia.

[14]Shaw P T,Chao S Y.Surface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Deep Sea Research Part I,1994,41: 1 663–1 683.

[15]Tang D L,Ni I H,Kester D R,et al.Remote sensing observation of winter phytoplankton blooms southwest of the Luzon Strai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1999,191:43-51.

[16]Tang D L,Kawamura H,Dien T V,et al.Offshore phytoplankton biomass increase and its oceanographic caus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2004,268: 31-41.

[17]Isoguchi O,Kawamura H.El Ni?o–related offshore phytoplankton bloom events around the Spratley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05,32,L21603,doi: 10.1029/2005GL024285.

[18]Alexander M A,Blade I,Newman M,et al.The Atmospheric Bridge:the Influence of ENSO Teleconnections on Air-Sea Interaction Over the Global Oceans [J].Journal of Climate,2002,15: 2205-2231.

[19]Zhao H,Tang D L.Annual variation of phytoplankton distribut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relation with 1998 El Ni?o [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2007.112,C02017,doi: 10.1029/2006JC003536.

[20]齊雨藻,洪英,呂頌輝.南海大鵬灣海洋褐胞藻赤潮及其成因[J].海洋與湖沼,1994,25(2): 132-138.

[21]Hodgkiss I J,Ho K C.Are changes in N: P ratios in coastal waters the key to increased red tide blooms [J].Hydrobiologia,1997,352:141-147.

[22]Hodgkiss I J,Lu S H.The effect of nutrients and their ratios on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in Junk Bay,Hong Kong [J].Hydrobiologia,2004,512: 215-229.

[23]王漢奎,黃良民,黃小平,等.珠江口海域條紋環溝藻赤潮的生消過程和環境特征 [J].熱帶海洋學報,2003,22 (5): 55-62.

[24]Lim P T,Usup G,Leaw C P,et al.First report of Alexandrium taylori and Alexandrium peruvianum (Dinophyceae)in Malaysia waters [J].Harmful Algae,2005,4: 391-400.

[25]錢宏林,梁松,齊雨藻.廣東沿海赤潮的特點及成因研究 [J].生態科學,2000,19(3): 10-16.

[26]Tang D L,Kawamura H,Doan-Nhu H,et al.Remote sensing oceanography of a harmful algal bloom off the coast of southeastern Vietnam [J].J.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2004,109,doi:10.1029/2003JC002045 (C3),C03014-C03014.

[27]McGillicuddy D J,Anderson L A,Bates N R,et al.Eddy/wind interactions stimulate extraordinary mid-ocean plankton blooms [J].Science,2007,316(5827): 1 021-1 026.

[28]Azanza R V,Taylor F M.Are Pyrodinium blooms in the Southeast Asian region recurring and spreading? A review at the end of the millennium [J].Ambio,2001,30: 356-364.

[29]Badylak S,Phlips E J.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phytoplankton composition in a subtropical coastal lagoon,the Indian River Lagoon,Florida,USA [J].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2004,26: 1 229-1 247.

[30]Xie S P,Xie Q,Wang D X,et al.Summer upwell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role in regional climate variations [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2003,108(C8),3261,doi: 10.1029/2003JC001867.

[31]Wang S F,Tang D L,HE F L,et al.Occurrences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HABs)associated with ocean environ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Hydrobiologia,2008,596: 79-93.

[32]Garcés-Vargasa J,Schneider W,Abarca R R,et al.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the thermal structure of an oceanic time series station off Ecuador (1990–2003)associated with El Ni?o events [J].Deep-Sea Research I,2005,52: 1 789-1 805.

Analysis of harmful algal blooms associated with ocean environm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ANG Su-fen,TANG Dan-Ling
(LED,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 510301,China)

X55; X171

A

1001-6932(2010)05-0577-07

2009-09-18;

2009-12-2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0976091);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8451030101001633);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資助(SOED0910);中科院南海所知識創新領域前沿項目(LYQY200701);海洋赤潮災害立體監測技術與應用國家海洋局重點實驗室基金(200915)

王素芬(1976-),女,河北邯鄲,助研,博士,主要從事海洋遙感與生態環境研究。電子郵箱:sufenwang1976@126.com

猜你喜歡
藻種赤潮季風
綠水青山圖——海洋季風的贊歌
戶撒刀
小球藻對不同沼液添加量培養液的適應性及凈化效果
萬馬奔騰
不同生長速率下水華束絲藻儲磷能力研究
混合培養對城市污水廠二級出水培養能源微藻的生長促進作用
HJ-1A/1B衛星CCD數據在典型藻種赤潮和綠潮遙感監測中的應用
2009男色季風來襲
揭秘韓國流
征子與引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