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大眾文化進入校園的辯證認識

2010-09-14 09:11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校劉杰
中國輕工教育 2010年4期
關鍵詞:大眾文化校園文化

□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校 劉杰

對大眾文化進入校園的辯證認識

□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校 劉杰

大眾文化是流行文化,具有一次性性質和消解經典文化的功能;容易鈍化人的思維,使思維的空間變得狹隘、平面。在校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敏感階段,尚未建立起正確而穩定的價值觀,最易成為大眾文化的受眾。對待這一客觀事實,我們要辯證認識,正確對待,積極引導;既幫助學生認識其不良的一面,將負面作用降到最低;又要引導學生接受其健康積極的一面,將正面作用發揮到最高。

大眾文化;辯證認識;人文精神

隨著我國物質文明的發展,近年來,大眾文化以其不可遏制的沖擊力進入到了學校校園。而在校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敏感階段,由于尚未建立起正確而穩定的價值觀,最容易成為目前大眾文化的受眾,亦最容易在此起彼伏的大眾文化的影響下,產生隨波逐流的“羊群效應”。因而,作為擔負著教書育人重任的教師,必須從兩個方面對大眾文化進入校園作出明晰的辯證認識。

一、大眾文化的定位

大眾文化也可稱之為流行文化,它是一個時代人們精神需求與心態的最直接的體現。大眾文化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充斥于社會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由于現代傳媒的高度發達,大眾文化已呈席卷天下之勢,也沖擊著校園的主流文化。

1.大眾文化缺乏深厚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個民族的創新、創造之源。沒有人文的翅膀,創造的鳥兒無法自由的飛翔。一個缺乏人文底蘊的作家不可能寫出優秀的作品;同樣,一個缺乏人文底蘊的科學家,他的研究和創造肯定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科院楊叔子指出,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二者之間“相融則利,相分則弊”。同時,一個缺乏人文關懷的人,他便沒有任何節操可言,他可以為所欲為,甚至可以傷天害理。而大眾文化忽視的正是對人的精神的正面的潛移默化,它只追求發行量(比如偵探、言情、武打、黑幕小說)、收視率(如電視娛樂節目,二流、三流、不入流的肥皂?。?、票房價值(比如通俗電影、毫無品位的小品),一句話,它只注重功利。

2.大眾文化具有一次性性質和消解經典文化功能

一切大眾文化的共同特征是:餐巾紙性質——只具備一次性使用功能,用完即扔。用王朔評價金庸的話來講,欣賞大眾文化不需過腦子。大眾文化對經典文學藝術作品還具有消解功能,而沒有構建能力。大眾文化的餐巾紙性質很容易鈍化人的思維,使思維的空間變得狹隘,而且平面。

二、大眾文化進入校園所產生的一些負面效應

1.大眾文化不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大眾文化操作的商業性,及其依賴于現代技術手段而產生的日益濃厚的商品色彩,注定了它的媚俗傾向,表現出價值定位混雜的浮躁精神。如將物質追求作為唯一,推崇個人主義甚至極端個人主義,缺少深層次思想文化內涵等等。這種作為物質消費而非精神消費出現的大眾文化,折射出的一些不正確的價值取向,對學生會產生極為消極的影響?,F在許多大學生缺乏獨立精神,精神的虛弱表現為個性的脆弱,這與他們接受的書刊、影視、歌曲中軟性特征對他們意志品格的消磨、侵蝕往往是有直接關系的。

2.大眾文化低俗的表現手段不利于學生審美趣味的培養

學生的心理正處于接收能力強而分析能力弱的階段。在大眾文化強大“造夢”功能的支配下,一些大眾文化內容的非現實性,容易讓學生難以分清“洞外世界”和“洞中世界”,將虛幻作為現實。有人將大眾文化概括為“藍色文化”、“黑色文化”(又叫“暴力文化”)與“黃色文化”三大類。這種充滿迷戀、打斗、暴力甚至色情的大眾文化產品,對模仿能力極強而批判能力較弱的學生,極易產生負面影響。

3.大眾文化不利于培養學生深厚的文化底蘊

知識水平的表層化是文化快餐的直接結果。很多人看到了大眾文化所帶來的學生思維的發散性,但他們卻忽略了由此帶來的邏輯水平的降低?,F在的大學生普遍存在文化底蘊積淀不夠的問題,歷史游戲化在不同程度地消磨著學生的歷史責任感。有則笑話說,某歌星聽了《滿江紅》后,問是誰寫的,有人答曰:“岳飛?!彼f:“那以后我就找他給我寫歌詞?!敝T如此類的事情絕非偶然,它恰恰說明一些人缺乏較為深厚的文化素養。我們培養的學生,應該具有高尚情趣、健全人格、關注他人、充滿社會正義感等優良品質,而筆者認為,大眾文化缺少的也恰恰正是這些。

三、因勢利導,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盡管大眾文化有著許多負面效應,但我們教師也要充分認識到,大眾文化是時代的產物,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其自身也包含著許多進步和正面的成份,教師應善于因勢利導,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1.要充分利用大眾文化知識信息傳播這一重要途徑

傳統的教育手段是學生從課堂、教師處獲取知識信息。而當今社會瞬息萬變,科技化程度日益增強,社會生活的各領域出現了許多新事物,帶來了許多新知識。教材的編寫明顯滯后,各個學科領域的新發現、新成果,需要在一段時間以后才能以“比較成熟的理論形態和相應的體系”編入學科課程中。然而,大眾文化則以其依賴于現代技術的快捷傳播方式,以及多元化大容量的知識結構,正好彌補了現代教育知識構成跟不上時代發展的不足。據研究表明:當今學生的社會知識、科技新聞、時尚動態、人生閱歷的主要來源之一是大眾傳媒。

2.要借助大眾文化拓展學生的能力

大中專學生對新鮮事物有非常強的關注度,愿意接受新事物,并對生活充滿激情、幻想。當前,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施教狀況,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及各種能力的培養,尚不能令人滿意。尤其是將學生禁錮在課堂,將應試教育推向極致的做法,極大地扼制了學生能力的發展。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為適應社會快速變化,提高自身跟上時代節拍的能力,不少學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大眾文化,從中了解到許多新知識,既開闊了眼界,也實實在在地提高了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在現代社會和現代科技面前,許多父母感慨于自己對子女的依賴就是明證。與其他文化類型一樣,大眾文化的影響并非總是負面的。大眾文化也具有寓教于樂的功能,它也可以承載積極健康的思想情趣。瓊瑤、三毛作品中濃郁的人性氣息,豈不正是許多學生感情荒漠中的一縷春風?武俠小說中正義戰勝邪惡、弱者對強者的抗爭,豈不為許多人在強暴面前表現出的社會性軟弱帶來了一點精神的亮點?從這個意義上說,大眾文化中的精華,對大中專的學生生活產生一些沖擊,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綜上所述,筆者的結論是:大眾文化進入我們的校園是一件不爭的客觀事實,對待這一客觀事實,我們的態度應一分為二,正確對待,積極引導,使其成為傳統教育的拓展,主流文化教育的有益補充。

作為教師,既要幫助學生認識其不良的一面,將其負面作用降到最低;又要滿懷熱情地引導學生接受其健康的一面,將其正面作用發揮到最高。

[1]喻春蘭.大眾文化的課程價值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

[2]陸揚.大眾文化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G630

猜你喜歡
大眾文化校園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洋場·小報·《紅樓夢》——媒介建構下的大眾文化(1912—1949)
中國當代大眾文化的觀察與反思
中國社會現代轉型與大眾文化的內在邏輯
誰遠誰近?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校園的早晨
春滿校園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