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

2010-09-14 03:35張福才
新華教育研究 2010年2期
關鍵詞:隊列口令體育

張福才

長期以來,中學體育教學生一直沿用傳習式教學。上課總是一個模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著做。學生總是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許多中學生在校學習了十多年體育,出了校門仍然不懂如何鍛煉自己的身體,增強自己的體質。因此,傳統陳舊的教學模式,不再適應時代的需要。學校體育要為終身體育打好基礎,關鍵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

那么體育教學中,到底能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呢?

1組織指揮能力的培養組織指揮也是一種藝術,這方面能力強的人,可以將幾十個人,乃至成千上萬人的集體行動指揮得井并有條。這種能力不光是在學校開展體育活動或其他集體活動時必不可少的,就是將來學生離開學校走向社會也是必需的。

對學生組織指揮能力的培養,可以利用上課時間分成兩個層次進行。第一層是體育骨干的培養。是把他們培養成教師的助手,把力所能及的事盡量交給他們完成。在體育教學中,隊列口令是組織教學強有力的手段,能起到動員的作用,它可以振奮學生的精神,培養學生嚴格的組織紀律性。但在剛開始時,學生認為它簡單容易掌握,思想上很不重視。為了檢查督促學生認真學習隊列口令和領做徒手操的能力。我把每個學生各節課進行隊列口令和領做徒手操的效果列為他們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在學期結束前逐個考核,根據他們喊隊列口令和領操的正確熟練程度給予評分。對此,學生平時練習都很積極,事先他們都會認真準備,周密安排,效果比效好。

2自我鍛煉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身體的能力。才能使學生養成終身鍛煉身體的習慣。要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能力,首先要求教師認真教好大綱中規定的基礎知識、技術、技能,只有讓學生熟練地掌握各項基礎知識、技術、技能,才會有自我鍛煉的能力。其次教會學生懂得身體活動時人體生理機能變化的規律,從而知道鍛煉時運動量必須由小到大,運動強度須由弱到強,不能一下子就投入到大運動量、大強度的體育活動中去。

每次體育鍛煉必須有準備部分。讓學生將教過的徒手操通過自己的努力重新組合編排成套時自己做準備。改變某些傳統的教學觀念。舊的教學觀念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教授知識技術,學生學習知識技術。傳授知識技術,忽視能力的培養?,F代教育學認為,教學的任務包括傳授知識技術和能力培養,教學中應對兩者兼顧而不可偏廢。

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就是要反對注入式提倡啟發式,反對單一法提倡雙通道,教學過程中不能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而只憑主觀的愿望進行,而應采用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和指導學生多思、多問、多實踐。這樣才有利于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性相結合,有利于學生較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所學的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

3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體育教學的重要特點是理論聯系實際,并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主。要使教學取得預期的效果,啟發學生重視以正確的理論知識去指導實踐十分重要,這是衡量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為了不斷提高體育課的教學質量,必需探索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勇于創新的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在教學中,對學生提出“練”、“看”、“想”、“議”的要求。讓學生在練習時,認真按照教師講解示范的動作要領進行練習,注意觀察(“看”)教師的示范和同伴的動作,以便進行正誤對比。然后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想”)想一想自己的動作和別人的動作做得如何再進行交流(“議”),在練習時同學問相互觀摩取長補短。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體育教學應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組織形式。如教學中,教師通過競賽法、評比法等形式,給學生創設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情境,運用“小群體學習法”使學生把“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有機地結合,自己創建新的練習手段和方法,變被動機械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進而引導學生主動性、創造性地學習,逐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體育能力的培養是全面發展人才的需要,是增強全民體育意識和人口素質的需要,是達到學生強身健體終身受益的需要,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因此,體育教學應充分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學生的體育學習動機興趣、個性發展與體育能力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中學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新突破。

猜你喜歡
隊列口令體育
隊列隊形體育教案
高矮胖瘦
口 令
緩存淘汰算法研究
好玩的“反口令”游戲
青春的頭屑
我們的“體育夢”
健身氣功·八段錦教學口令
隊列操練
體育一家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