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國有企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2010-09-19 05:36
大眾商務·下半月 2010年7期
關鍵詞:戰略選擇國有企業改革

溫 娟

【摘 要】“大而不強”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真實寫照,從國退民進到國企股份制,國有企業走上了曲折的改革之路。本文從國有企業現狀的分析提出國企“大而不強”的原因。并提出國有企業戰略轉型的選擇路徑。

【關鍵詞】國有企業;改革;戰略選擇

中圖分類號:F27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283(2010)07-0069-01

1 國有企業的現狀

分析中國企業500強名單可以看出,此次500強入圍門檻從上年的93.1億元上升為105.4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而且,中國企業500強在世界企業500強中的比重繼續攀升,收入利潤率等績效指標首次超過世界及美國500強。

但中國企業500強只能定義為500大。目前我國國有企業多數缺乏核心競爭力,。企業風險控制能力還比較低,屬于典型的速度經濟型企業。在去年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我國部分行業出現了“全行業虧損”的局面,例如民航業有6家企業進入500強,卻僅有兩家企業盈利,行業虧損達145億元。

2 國有企業大而不強的原因

2.1 政策性負擔嚴重

中國的國有企業,是國家在資本相對稀缺、勞動力相對豐富的要素稟賦結構下,優先發展資本密集的重工業而內生形成的?,F在的國有企業改革方案實際的著眼點都在于改進國有企業的內部治理機制,但是,中國的國有企業也有他自身的特殊性,承擔著由政府發展戰略所導致的政策性負擔。

在傳統體制下,政府給予這些企業各種扶持,包括低價供應原材料、人為壓低資金的價格,也包括直接的財政和金融補貼。同時國家還建立了一整套相關的制度安排,來配合趕超戰略的目標的實現。因此,這種負擔沒有顯出來。但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各種價格扭曲和市場壟斷的取消,以及國外的產品進入我國,開放、競爭的市場逐漸形成。由于戰略性負擔是企業不具有自生能力的問題就由隱形問題變成了顯性的問題。

政策性負擔對國有企業產生兩方面的負面影響。其一:政策性負擔本身年復一年持久的影響國有企業的經營績效。其二:國有企業不是通過改進激勵、加強管理、降低成本、增加銷售求的生存和發展;而是利用自身特殊困難與國家討價還價,爭取各種補貼,要求國家出臺抑制競爭的保護性政策。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無法識別國有企業虧損的原因,多大程度上來自經營失敗和瀆職,多大程度上來自不利的競爭地位。所以國家只好負擔全部的責任,繼續通過扭曲的宏觀環境政策。政府預算。銀行低息貸款等對國有企業進行保護。

2.2 壟斷性行業缺乏競爭力

我國的壟斷性行業改革所有解決的問題主要是由于行政體制和行政權力造成的壟斷。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電信、電力和民航等企業嘗試政企分開、政資分離、業務分拆雖有所成就,但問題依然存在。一是壟斷行業監管體制落后。政府職能亟需調整和轉變,壟斷行業的深層次體制矛盾依然存在;二是壟斷行業改革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在廣度上,壟斷行業主要集中在電信、電力和民航等產業,對鐵路、供水、供氣及其他專營項目的改革相對滯后;三是立法滯后,《反壟斷法》的未出臺難以約束市場上各類主體的經濟行為。四是壟斷行業的大型企業改革步伐滯后。一方面很多領域一直未對民營企業開發,一方面,大型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一直在建立和完善現代公司治理結構。

3 國有企業由大變強戰略路徑選擇

3.1 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剝離政策性負擔,解決企業的自生能力の侍

無論是國有還是私營企業,政府都必須給予政策性的優惠或補貼。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政府必須將企業所以虧損都承擔起來。如果政策性負擔不剝離,任何改革都無法解決國有企業的問題。

所以,國有企業改革的在于剝離政策性負擔。在剝離政策性負擔以后,一個正常經營的企業應該賺的正常的利潤,如果企業的利潤水平低于正常利潤,那必然是經理人員的能力或操守問題,只有剝離政策性負擔,才能克服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所帶來的信息不對稱,并根據以制定能使經營者和所有者激勵相容的獎懲制度。

3.2 增強國有企業的競爭力

企業的資金和人力是有限的,必須將企業資源放到核心競爭力上,這就要求國企放棄不相關多元化,沿產業鏈縱向延伸成為了國企變強的新趨勢。將多元的業務連貫起來,在企業內部打通產業鏈,成為了“集中發展”最主要方式。2009年,中糧集團高調推出“全產業鏈糧油食品產業”的戰略,這家以貿易為主打的企業,開始向農產品的源頭和終端兩個方向上發展。中糧這種縱向產業鏈的實質就是不同產業的企業之間的關聯,而這種產業關聯的實質則是各產業中的企業之間的供給與需求的關系。借助區域市場協調地區間專業化分工和多維性需求的矛盾,以產業合作作為實現形式和內容的區域合作載體。對于業務已經集中的企業,在加強自身所在的位置的基礎上,進行縱向延伸型的投資擴張,形成產業鏈整合。以便于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和穩定的成長性。

金融危機深刻改變了企業的經營環境,縱向的產業鏈延伸能夠有效的規避風險。如果中國企業能夠打通產業鏈,即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成本及質量,還可提高出口競爭力。大型國有企業應該在立足自身優勢的基礎上,采用多種形式實現產業鏈整合和沿產業鏈發展。1月21日,國資委正式發布了《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旨在嚴格管理中央企業的多元化投資。國企將通過并購、戰略聯盟、培養專業人才、強化管理等方式減少沿產業鏈發展的風險并取得技術及運營經驗,推進企業創新。

げ慰嘉南:

[1] 林毅夫.李志赟:中國的國有企業與金融體制改革[R]北京大學國際研究中心,2003年.

[2] 殷勤凡:競爭行業的國有大型企業為何培育不出公司核心競爭力[J].預測 2003.P35.

[3] China Business Focus[R]中國三星經濟研究院, 2010.

[4] 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解讀(2006)--創新與競爭[J].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5] 科斯:企業、市場與法律[M].格致出版社 ,2009.

[6] 李興山:關于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的若干思考[F].管理世界,1999.6.

[7] 魏明:基于交易成本理論的企業縱向并購動因分析[F].經濟師,2005.4.

[8] 李善民,陳玉罡:企業并購:基于相對交易成本視角的初步研究[N].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猜你喜歡
戰略選擇國有企業改革
國有企業研究型審計思考與探索
國有企業每5年至少審計1次
基于創新理念的我國核電可持續發展思路探究
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影響因素的文獻綜述
論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戰略選擇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改革創新
改革創新(二)
論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戰略選擇
1—7月國有企業累計實現營業總收入272170.9億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