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任鏈對知識擴散的影響研究
——基于二維信息空間理論

2010-10-19 08:49張學龍王道平
中國科技論壇 2010年12期
關鍵詞:約簡信任編碼

張學龍, 王道平

(1.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3;2.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信任鏈對知識擴散的影響研究
——基于二維信息空間理論

張學龍1,2, 王道平1

(1.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3;2.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運用Boisot的二維信息空間理論分析了編碼和抽象水平較低導致的知識可擴散性程度低,以及知識價值的高度不確定性的難題。分析了在知識管理中知識的流動和擴散要通過信任鏈來實現,信任鏈提供了多渠道的傳播途徑、共享的環境,從而彌補了知識編碼和抽象水平低的缺陷,進而提高了知識在不同組織間擴散的速度和知識轉移的質量。

信任鏈;知識擴散;知識管理;信息空間

Abstract:Using the two-dimension information space theory of Boisot,this paper analyzes low degree of knowledge distribution brought by the low level of encoding and abstraction,and the problems of higher uncertainty of knowledge value.This paper analyzes knowledge flow and distribution which can come true by using trust chain in knowledge management;puts forward trust chain provides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and sharing environment,which supplies a gap of low level of encoding and abstraction,and increases the speed of knowledge distribution and the quality of knowledge conversion among different groups.

Key words:trust chain;knowledge distribution;knowledge management;information space

1 引言

在對知識擴散影響因素的研究中,知識擴散氛圍的前因歸納為個人因素[1]、領導角色[2-3]、組織軟環境因素[4]和組織事務[2],結果主要是組織成員行為對組織整體效能影響。Gee-Woo Bock等從組織個體因素轉向了組織整體因素[5],在這種氛圍中,員工高度信任組織中的其他成員,知識能夠得到自由的流通,合理的失敗能夠得到容忍,社會準則注入其中。

伴隨著生產的分工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信息經濟快速發展,現代組織的知識管理已由過去相對獨立的組織內部發展成為多方合作、交互作用的外部知識網絡管理階段。組織內外的網絡結構成為成功知識管理的基礎,知識管理也由組織轉向了網絡。這種轉變使得知識的傳播與整合變得重要起來。在知識管理過程中的知識擴散,由于知識編碼和抽象水平通常較低,尚未成為一種在社會中廣泛使用的標準化知識,最重要的途徑是通過信任鏈構成信任網絡,本文運用二維信息理論來解釋知識管理過程中信任鏈對知識擴散的影響。

圖1 編碼與抽象二維信息空間

2 信任鏈中的知識運動

2.1 基于編碼和抽象的知識分類

Bollinger和Smith提出知識的一種概念:知識可以概括為在一段時間內,通過學習、研究、觀察或者經歷而得來的(對事物的)理解、領悟或者精通,它是個人建立在經驗、技能以及能力基礎上對于信息的理解和翻譯[6]。知識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只有在組織內獲得有效擴散才能達到共享進而發揮最大效益,知識擴散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重要途徑之一。

對于組織來說,知識可以概括為組織成員對于客戶、產品、程序、失敗以及成功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在組織內外的網絡結構中,組織成員在同外界進行信息交換時,通常進入人的信息識別系統的信號是雜亂無序的,一方面存在著重復或冗余的數據信號,另一方面信號沒有明晰的結構。然而人的認知過程是不斷剔除重復或冗余數據信號、探索信號之間的內在聯系的過程。Boisot認為,人類處理信息過程所使用的認知策略主要有編碼和抽象二個維度,它們的差異產生了不同類型的知識[7]。因此,不同類型的知識可以放到編碼與抽象的二維空間中去,用它在這一空間中的位置來表示其知識類型及特點,Boisot稱之為E空間。

信息空間理論中的“信息編碼”是指個體對外界信息進行形式轉換的過程,包括對外界信息進行的反復感知、思考、體驗和操作,是一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剔除重復或冗余數據的過程。抽象是指在反復的感知分類中,剔除某些并不重要的信息類別,留下某些真正重要的信息類別[8]。編碼與抽象的關系及對認知過程的影響可以通過圖1來表示。

2.2 信任鏈

信任是個體或組織通過一系列相互作用所獲得的對其他個體或組織的可依賴程度的認識。在信任領域的研究中,Gambett認為“信任是一方期望另一方執行影響本身福利行動的主管概率判斷”[9]。Cook和Wall對信任的定義是“一方對另一方的言辭和行為所持有善意并具有信心的程度”[10]。兩個定義體現了信任的主觀性特點:雙方認知和判斷是信任建立基礎,信任的標準是對方是否執行了己方所期望行為。這種屬于交易各方之間社會關系的信任,一般稱為“參與方信任”,通常存在于人與人的交往中,帶有主觀的色彩,語言和行為起到驗證和強化作用。

信任作為個人和組織重要的隱性資本,在信任網絡中呈現出路徑依賴性。這種路徑依賴性體現在信任鏈的形成過程中,信任鏈體現不同組織間的交互作用,其實質是基于信任的知識流動或知識擴散。組織個體的信任需求是信任流動的動力源,信任鏈的形成和發展基于組織的信任需求而發生和發展。信任需求或是為了彌補信任差距,或是為了獲取互補性隱性資源。對不同要素而言,輸入的新信任在組織內部或直接被應用于生產經營中,實現知識共享,提高生產能力、產品質量和組織管理水平;或經消化、吸收與組織儲備的信任存量高度集成和有機整合,又產生新的信任。在信任鏈中,任何一個組織個體均呈輻射狀與其他眾多組織或個體之間發生信任流動,每一個組織或個體都是網鏈中的一個節點,每一個節點有可能同時歸屬于不同的信任鏈,眾多信任鏈交織成復雜的網鏈式結構。信任就是在這種復雜的網鏈中流動,并產生增值。主體之間的聯系越廣,信任流動的水平越高,信任鏈越有效。信任鏈成員組織內部和組織之間在信任流動過程中形成了社會關系網絡,因而社會網絡也存在于信任鏈各成員內部和成員之間。信任鏈中的社會網絡是指信任鏈成員通過成員之間信任流動過程中所形成的網絡關系來獲取稀缺的信任資源并由此獲益的能力[11]。由三個參與方的信任鏈構成的信任概念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三參與方信任鏈概念模型

2.3 信任鏈中的知識運動

從二維信息空間理論角度考慮,新知識的產生是一個對新體驗、新經驗進行編碼和抽象的過程。所以,知識擴散可以被認為是對新奇想法或體驗的編碼與抽象的擴散過程。無論何種形式的知識運動,其本質都是對知識認知活動的結果。從認知發生的角度來講,知識擴散過程是一個以新體驗、新經驗為基礎,隨著信任鏈信任程度的高低,借助現有科技知識,將新想法編碼和抽象為應用性技術知識的過程(見圖 3)。

圖3 知識擴散過程的知識運動

在知識擴散過程中,低編碼和抽象水平的隱性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新思想的源泉、新知識形成的基礎。在隱性的未編碼的知識中包含著探求的規則或者啟示性的內容,在表述問題和因素的時候,就包含著解決問題的思路[8]。隱性的未編碼的知識的重要性在于其包含了對問題出現及問題探求的許多感知與直覺,包含著許多豐富的判斷與探求,如果能激發這種未編碼知識,并且通過信任機制,使未編碼知識在不同組織間更好地流動與擴散,交流與共享,那么未編碼的知識就能導向問題的解決,從而轉化為編碼知識,形成新知識。

3 信任鏈中知識擴散的難題

造成知識擴散難題的直接原因在于知識的編碼與抽象水平低,而知識的編碼與抽象水平一方面受到知識屬性的制約,另一方面即使知識是可以編碼和抽象的,也取決于對知識進行編碼和抽象的成本——收益。如果實際編碼和抽象水平較低,其成本首先是信息量的流失。在知識沿著編碼軸向上移動時,必然會舍棄掉一部分數據。低編碼和抽象水平給知識擴散帶來了兩個難題:第一個難題是知識的可擴散性程度較低,第二個難題是編碼和抽象水平低導致知識價值的高度不確定性。如果知識的價值高度不確定,則接收者進行認識交易的積極性會受到挫傷。而一旦接收者不愿意進行信任交易,則知識擴散的需求動力就消失了。知識的不確定性導致了高的認識投資風險,使知識的交易過程中產生了很高的交易費用,從而會阻斷知識的擴散。

在知識擴散過程中,信任交易主要存在信息不對稱和履約困難兩個難題。

當知識處在E空間的左下方,離原點較近時,知識的價值是不確定的,即在知識擴散的初級階段,也是信任鏈建立的開端階段。在這個階段,由于編碼和抽象的水平都較低,使得組織間在知識擴散過程中會造成信息的不對稱,產生的噪音使得知識更加不確定,知識的模糊程度也就越大,增加了信息搜集的難度和成本。

對于信息不對稱這一難題的解決,可以簡述為:知識擴散的雙方通過更深入的溝通,使得信任鏈成員間能夠利用更多的溝通渠道和溝通媒介,不同溝通渠道和媒介傳遞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組織成員間互動頻繁,且會具有一定的交往歷史,進而形成了一定的信息積累,最大可能地減少了信息的不對稱性。而且,關系強度本身就是一種信息,關系強度越高,對方越值得信任。在知識擴散過程中,尤其是隱性知識擴散的過程中,如果知識擴散的信任鏈成員間沒有足夠豐富的溝通渠道和媒介,那么提供方要想準確并且迅速地將知識轉移給接受方是很困難的[12]。因此,多擴散渠道和環境共享機制的建立為知識擴散的質量和速度提供了有效的解決途徑。

從知識提供方的角度來說,“為了在雙方之間轉移知識,提供方必須將所轉移的知識用一種接受方能夠明白的語言表達出來”[13]。因此當所轉移的知識非常模糊和復雜的時候,提供方就不得不運用傳遞信息能力較強的渠道和媒介。從知識接受方的角度來說,讓提供方明白自己的問題是尋求知識的第一步,而要想向提供方清楚地表達自己所面臨的問題往往并非容易的事情,一方面因為接受方有時候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所面臨的問題[14]。

從契約履行的角度來講,聲譽是一種履約資本,在信任鏈中,聲譽提高了信任鏈的信任強度,進而能夠降低知識接收方所面對的知識價值不確定性和風險,促進了知識的流動?;谇楦械穆曌u機制以及知識擴散嵌入于情感關系都可以抑制信任交易中的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了知識擴散中接收方所面對的不確定性和風險[8]。

Reagans和McEvily研究指出管理者對于同行的基于情感的信任水平與管理者與同行之間相互溝通的頻率呈正相關關系[12]。知識擴散雙方相互間的信任,能夠促進雙方間溝通頻率的提高,從而雙方在現有關系的基礎上發展出新的關系,雙方關系的復合性加強,雙方溝通的帶寬更寬,交流的內容更為豐富,從而往往超出工作范圍,開始交流對工作領域之外的其它事件、問題的看法,而雙方更頻繁、深入的溝通,勢必會促進知識轉移[13]。

4 信任鏈中加快知識擴散速度的途徑

4.1 知識屬性約簡和類別劃分

在編碼和抽象的二維信息空間中,當編碼和抽象處在較低的水平時,知識屬性多樣且類別難以區分,呈現出許多類別中的多屬性的特點,且在傳遞和擴散過程中,容易產生噪音,而且此時組織間的信任也處在較低的層次上,更增加了知識擴散的難度,為最大可能地消除信息冗余程度并彌補噪音存在的缺陷,可通過建立知識多擴散渠道和環境共享機制,對知識屬性進行約簡和知識類別劃分,可以解決知識可擴散程度低這一難題。

在屬性約簡上可以采用粗糙集(RS)方法,將原始數據進行離散化,計算屬性的依賴程度和量化屬性權重,提取對知識起較大影響作用的屬性,縮減知識屬性的復雜性,得到約簡后的屬性集。在進行類別劃分時可以采用支持向量機(SVM)方法,利用SVM強大的分類能力進行類型的區分與預測。

如某企業進行新產品開發時對協同創新客戶進行選擇,該企業選擇協同創新的客戶的標準為:性別、年齡、溝通容易度、產品使用經驗、個人信譽、所在地理位置、參與積極性、信息反饋能力、教育層次、計算機水平共計10個指標,選擇與企業有過協同產品創新經歷且企業投入其中資源較均衡的65個客戶。使用RS方法對屬性約簡后的關鍵屬性集為溝通容易度、產品使用經驗、個人信譽、參與積極性、信息反饋能力和計算機水平共6個指標,比約簡前少了性別、年齡、所在地理位置和教育層次這4項指標,同時利用SVM分類能力對這65個客戶進行分類,最后得到的分類結果的正確率不小于沒有進行屬性約簡直接分類的正確率,這說明使用約簡后的6個指標進行客戶分類,降低了運算的復雜度,計算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4.2 確定知識信任交易價值

知識的可擴散性程度較低、編碼和抽象水平低導致知識價值的高度不確定性,而組織間重復博弈形成的穩定信任鏈,可以解決知識價值不確定的問題,同時解決信息不對稱和履約困難這兩個難題。

在信任鏈中,組織成員之間具有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重復性是他們進行知識擴散與共享的特征,他們之間的博弈具有典型的重復性,下面用“囚徒困境”的博弈論模型來說明信任鏈中信任對知識擴散的影響機制。

組織A和組織B在一次博弈中的收益矩陣,如表1所示。在該博弈模型中,組織A和組織B可有兩種選擇策略——信任與不信任,很顯然,在一次性博弈中,組織A和組織B的最優策略都是 “不信任”,雙方的交易后的收益各80單位。要是他們都選擇“信任”,可以實現雙邊交易后的收益各自為100單位。他們都希望雙方合作,但是又怕對方欺騙,就會考慮對方的動機,于是會陷入“囚徒困境”。在一次性博弈中,某方被欺騙后就無法選擇進行報復,因此明智的選擇就是選擇“不信任”的策略。而在重復博弈中,就會有所改變,博弈的后續參與要看過去的行為,這樣他們雙方就預測對方的下次行動,并建立相應的合作信譽和不信任報復,而信任關系能給雙方帶來長遠、穩定的利益。

表1 組織A與組織B在一次階段博弈中的收益矩陣

由以上分析可得,在知識的編碼與抽象水平較高的情況下,對信任鏈成員知識擴散有著積極的作用,合作關系也呈長期且具有穩定性,信任鏈的績效也相應改善。因此,二個信任參與方的信任鏈中,高水平知識編碼和抽象的知識擴散模型如圖4所示。

圖4 高水平編碼與抽象知識擴散模型

4.3 規范知識共享機制

溝通是組織內部以及組織之間對有用而及時的信息的共享,良好的溝通與交流是成員間建立相互信任的先決條件。由于成員來自不同地域,擁有不同的知識背景,且成員在合作過程中容易產生防衛心理和機會主義傾向,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信息網絡,保持溝通渠道的通暢,多方式、多層面地加強成員間的溝通與交流,使成員間能充分及時地進行信息共享與傳遞,提高信任鏈運轉過程的透明度,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信任。知識共享不僅可以強化信任鏈中組織間的相互依賴,還有助于提升信任鏈的整體競爭力,最終強化組織間的信任。如摩托羅拉公司利用其下屬的摩托羅拉大學為客戶提供質量管理方面的培訓,而世界最大的啤酒公司安毫澤-布施公司則利用“布施學習中心”為950多位批發商提供戰略規劃、財務管理、銷售技巧和庫存控制方面的培訓。這些方式無疑有利于組織間經營管理方式的一致性,在促進相互信任的同時,加快了組織間知識擴散的速度。

4.4 動態評估信任鏈上的組織成員

不同的組織成員間信任鏈構成了一個動態網絡,雖然通過約簡屬性、劃分類別、確定知識價值和規范知識共享機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強化組織間的信任,但這些因素會受到動態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這絕非是一勞永逸的過程。通過對信任鏈上的組織成員的動態評估,可以強化或修正前期對知識擴散程度的深入了解,完善信任的規范性制度,并據此動態調整合作管理機制,最終保證信任關系的不斷強化,積累更多信任資本,降低組織成員間合作中的協調成本,使得知識運動到信息空間E的右上方,提高知識編碼水平和抽象程度,加快知識擴散的速度,提高知識擴散的質量。

5 結束語

在不同組織間知識擴散的過程中,無論是知識本身的屬性還是對知識進行編碼和抽象的成本——收益都決定著這些知識大多要停留在Boisot信息空間E的左下部。這時,多擴散渠道和環境共享機制的建立為知識擴散的質量和速度提供了有效的解決途徑。在知識管理中,當信任越來越成為一種鏈式甚至網絡結構行為的時候,信任鏈中信任的強度對于信任鏈的構建及效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一結論的啟示就是:在知識管理過程中,組織應該提高對信任鏈的重視,并積極地開發信任鏈的潛力,才能提高知識擴散的速度和質量。

[1] Schneider B.,Hall D.T.Toward specifying the concept of work climate:a study of Roman catholic diocesan priest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2(56):447-455.

[2] Celia Za’rraga,Jaime Bonache.Assessing the team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sharing:an empirical analysis [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3,14(7):1227-1245.

[3] Ogbonna E.,Harris L.C.Leadership style,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UK compan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0,11(4):766-788.

[4] Dickson M.W.,Smith D.B.,Grojean M.W.,Ehrhart M.An organizational climate regarding ethics:the outcome of leader values and the practices that reflect them[J].Leadership Quarterly,2001,12(2):197-217.

[5] Gee-Woo Bock,Jae-Nam Lee,Robert W.Zmud,Young-Gui Kim.Behavioral intention form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examining the roles of extrinsic motivators,social-psychological forces,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J].MIS Quarterly,2005,29(1):87-111.

[6] Bollinger A.S.,Smith R.D.Manag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as a strategic asset [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1,5(1):8-18.

[7]布瓦索著,王寅通譯.信息空間——認識組織、制度和文化的一種框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148-150.

[8]李偉,劉軍,董瑞華.關系網絡在技術創新知識流動過程中的作用——基于信息空間理論的視角[J].科學管理研究,2009,4(2):68-71.

[9] Gambetta D.G.Can We Trust Trust?D.G.Gambetta(Ed.),Trust[M].New York: Blackwell,1988,213-237.

[10] Cook J.,Wall T.New work attitude measures of trust,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and personal need fulfillment [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1980,(53):39-52.

[11]劉善球,王月平.“信任鏈”在科技型企業家社會網絡中的作用機理詮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11):120-121.

[12] Gulati R.Does familiarity breed trust the impicaitions of repeated ties for contractural choice in alliances [J].Academy of Mangement Journal,1995,(38):85-112.

[13] Reagans R.,McEvily B.Network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transfer the effects of cohesion and range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3,(48):240-67.

[14]高祥宇,衛民堂,李偉.信任促進兩人層次知識轉移的機制的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5,23(3):394-98.

(責任編輯 胡瓊靜)

The Impact of Trust Chain on Knowledge Distribution based on Two-dimension Information Space Theory

Zhang Xuelong1,2,Wang Daoping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2.School of Business,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C962

A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0872010);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07BFJG185)。

2010-05-18

張學龍(1978-),男,山東濰坊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應鏈管理,知識管理。

猜你喜歡
約簡信任編碼
基于粗糙集不確定度的特定類屬性約簡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編碼的合成孔徑雷達圖像配準
《全元詩》未編碼疑難字考辨十五則
子帶編碼在圖像壓縮編碼中的應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近似邊界精度信息熵的屬性約簡
實值多變量維數約簡:綜述
廣義分布保持屬性約簡研究
嚶嚶嚶,人與人的信任在哪里……
信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